• 2.41 MB
  • 2021-09-09 发布

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单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共84张PPT)

  • 8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情精解读 A. 考点帮 · 知识全通关 目录 CONTENTS 考点 1  工业区位因素 考点 2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考点 3  工业集聚与分散 考点 4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考纲要求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 知识体系构建 方法突破 方法 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的思路 答题模板 模板 工业区位选择的答题模板 读图归纳 读图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读 B. 方法帮 · 素养大提升 C. 考法帮 · 考向全扫描 考向 1 工业区位条件的评价及发展变化分析 考向 2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向 3 工业集聚的效益分析 考情精解读 考纲要求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 知识体系构建 考纲要求 1. 工业区位因素 ,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考点 考题取样 考向必究 1. 工业区位因素 2.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016 全国 Ⅲ,1—3 2017 全国 Ⅱ,36 工业区位条件的评价及发展变化分析 ( 考向 1)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考向 2) 工业集聚与分散 2017 全国 Ⅰ,4—5 工业集聚的效益分析 ( 考向 3)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命题规律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集聚与分散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 通常以具体区域的工业发展为背景 , 要求考生分析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工业集聚与分散的原因、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 命题背景紧贴时代发展 , 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命题分析预测 知识体系构建 A. 考点帮 · 知识全通关 考点 1  工业区位因素 考点 2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考点 3  工业集聚与分散 考点 4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1.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考点 1  工业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自 然 因 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用地 , 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 , 需水量大的工业应考虑近河湖分布。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很大。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 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考虑接近能源供应地。 交通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 , 产品的输出 , 都需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 , 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劳动力 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拥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 ,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有影响。 市场 工业接近消费市场 , 可以节省运费 , 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方式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其他因素 技术、信息、环境等影响越来越大。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 工业区位选择的类型 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 , 工业区位选择可分为以下不同的导向型。 工业部 门类型 主导区 位因素 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区位选择理由 原料 导向型 原料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接近原料产地。 ( 原料运费 > 产品运费 ) 节省运费。 市场 导向型 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瓶装饮料厂、家具厂、印刷厂、炼油厂。 接近消费市场。 ( 产品运费 ≥ 原料运费 , 体积增大 ) 节省运费。 动力 导向型 能源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冶金 ( 如炼铝厂 ) 、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 降低能源支出费用 , 保证能源充足供应。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部 门类型 主导区 位因素 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区位选择理由 劳动力 导向型 劳动力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等工业。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减少工人工资支出 , 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 导向型 知识 和技术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及时获取新技术 , 便于技术交流 , 有利于开发新产品。 易错警示 工业区位因素的共性与个性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般原则 具体条件 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于劳动力导向型。 微电子 ( 集成电路 ) 、高级时装则属于技术导向型。 石化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 大庆等的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 ; 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有色冶金工业属于动力 ( 能源 ) 导向型。 铜矿品位低 , 运输量大 , 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 ; 精炼铜需要布局在能源地。 普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宜长途运输需要接近市场布局。 伊春家具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原料 ; 跨国公司在珠三角设立高档家具分厂则是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 , 降低成本。 瓶装饮料厂一般要接近消费市场布局。 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乳品生产一般需靠近市场布局。 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导向型。 1. 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 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 考点 2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 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 环境质量已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工业区位选择应根据工业部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环境污染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1) 特殊工业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部门 区位选择原则 电子厂、 感 光器材厂 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 , 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 , 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 自来水厂、啤酒厂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 , 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 (2) 不同污染程度的工业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部门 区位选择原则 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 , 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机械厂、印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 , 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 污染严重 , 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① 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 , 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 , 则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 ( 图 1 中 A 处 ) 。 ② 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 , 图 2 示意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 , 此类企业可布局在图中 A 、 B 两处。 ③ 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 如图 3 从风向玫瑰图可知该地区最小风频的风是西风 , 最大风频的风是东北风 , 故空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 A 处。 (3) 大气污染企业的区位选择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④ 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 , 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 如图 4 中的 A 、 B 处。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 有水体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 如右图河流由 A 流向 B, 自来水厂宜布局在 A 处 , 化工厂宜布局在 B 处。 (5) 地形要求 对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部门要布局在通风良好的地形区 , 避免布局在通风效果不好的盆地与谷地中 , 以免废气大量聚集而危害人体健康。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 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政策、个人偏好 因国防、改革开放、解决就业问题而将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地区 ; 海外华侨到家乡投资。 工业惯性 工厂区位不合理 , 但仍然保留 , 原因是搬迁费用高、政策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客户类型 因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的地区差异 , 对同类产品的具体要求不同 ; 不同的客户类型因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水平等不同 , 对同类产品的具体要求也不同。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规律总结 工业区位选择中的 “ 风、水、宝、地 ” 1.“ 风 ”: 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2.“ 水 ”: 有水污染的工业布局在河流下游 ; 对水质要求高的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上游 ; 运输量大的工业可利用水运条件。 3.“ 宝 ”: 原料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原料产地 ; 市场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市场附近 ; 动力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电站附近 ; 技术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科技发达地区 ;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劳动力充足地区。 4.“ 地 ”: 工业应布局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联系 考点 3  工业集聚与分散 2. 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对比   原 因 优 点 缺 点 工业 集聚 运输量大的核心厂与协作厂之间存在投入 — 产出的联系 ; 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资源。 减少运费和能耗 , 降低成本 ; 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 环境污染严重 , 能源供应紧张。 工业 分散 工业企业过度饱和 , 地价、工资上涨 , 资源紧张 , 污染严重 ; 产品的运费低或产品的零部件种类繁多。 利用廉价土地、原材料 , 占领市场 , 寻求最优区位 , 有利于环境保护。 增加运输成本 , 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 三个角度分析工业分散 (1) 两大目的 工业分散有助于缓解老工业区用地、用水紧张状况 , 减轻环境污染 ; 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 , 降低生产成本 , 提高经济效益。 (2) 区位选择规律 不同企业不同时期区位选择目的不同 ,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常见的规律如下 :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区位选择 目的 选择在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 最可能是该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选择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或发达地区。 最可能是该地市场广阔。 选择在科技发达地区。 可能是该地技术先进、高科技人才充足。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 分散规律 工业分散时一般会对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进行转移 , 而把产品设计、研发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保留在本地区。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名师提醒 同一类型的工业 ,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 , 生产布局形式也不同。在初级阶段往往表现为工业集聚 , 到后期可能表现为工业分散。例如 , 传统工业发展初期以工业集聚为主 , 形成规模大的工业地域 , 到后期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 , 新企业不愿到此建厂 , 可能表现为工业分散。比如美国 “ 硅谷 ” 的山间盆地被占用殆尽后 , 考虑到地价、劳动力等因素 , 一些电子企业向东南亚等世界各地分散。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 4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1.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区位特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整治措施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典型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美国 “ 硅谷 ” 工业部门 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 毛纺、自动化设备、食品 微电子工业 形成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 新技术革命后。 区位特征及优势 丰富的煤炭资源 ; 距离铁矿区较近 ; 充沛的水源 ; 便捷的水陆交通 ; 广阔的市场。 无传统工业基础 ; 大批廉价劳动力 ;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 经济高度开放 ; 政府支持。 地理位置优越 ; 气候宜人 , 环境优美 ; 高等院校支持 ; 便捷的交通 ; 军事订货。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工业区特点 一般以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 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主。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 以轻工业为主 ; 生产过程分散 ; 资本集中程度低 ; 工业大多数分散在小城市、农村。 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高 ; 增长速度快 ; 研发费用高 ; 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存在的问题 生产结构单一 ;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 世界性钢铁过剩 ;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 环境污染严重。 早期企业之间很少联系。 土地紧张 ; 劳动力价格高。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整治措施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 调整工业布局 , 降低成本 ; 拓展交通 , 完善交通网 ; 发展科技 , 繁荣经济 ; 治理污染 , 美化环境。 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 , 形成一个机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生产 — 销售 — 服务 — 信息网络。 新工厂建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 我国类似的地区 东北老工业区 温州地区 北京中关村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 意大利新工业区与我国温州乡镇企业的异同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意大利新工业区 温州乡镇企业 相同点 有大批廉价劳动力 , 企业规模小 , 以轻工业为主 , 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 , 资本集中程度低。 不 同 点 模式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 通过生产 — 销售 — 服务网络 , 不同企业密切联系协作 , 共同形成巨型企业集团。 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 , 同种产品之间的生产联系不密切 , 形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面 , 规模效应大减。 发展 条件 银行信贷体系发达 ; 社会服务机构完善 ; 交通运输便利 ; 用水、用地方便。 商品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 ; 以山区为主 , 平原少 , 人多地少 , 用地紧张。 3. 鲁尔区、意大利新工业区、美国 “ 硅谷 ”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鲁尔区对我国传统工业区 ( 如辽中南 ) 的借鉴意义 ①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 改造传统的工业部门 ,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② 压缩耗能多、耗水多的工业 , 保证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③ 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优势 , 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体系 , 保障便利的交通 ;④ 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 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⑤ 治理污染 , 美化环境。 意大利新工业区对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 , 以中小型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发展模式 , 企业之间专业分工、团结合作 , 形成规模效益。 美国 “ 硅谷 ” 对我国高新技术工业的借鉴意义 选择环境优美、知识水平高、交通便捷的地区发展高新工业区 , 要加大科技投入 , 不断创新 , 不断更新产品。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易错警示 1. 新工业区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工业区 新工业区有多种类型 , 其中两种形式最典型 , 一是新发展起来的 , 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 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 二是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新工业区。因而高新技术工业区只是新工业区的一种。 2. 传统工业区并不都是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是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但是后来临海型布局的工业区 , 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 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B. 方法帮 · 素养大提升 方法突破 方法 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的思路 答题模板 模板 工业区位选择的答题模板 读图归纳 读图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读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 ( 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等原料 ) 、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 也可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特殊区位三方面来分析。 1. 自然条件 (1) 能源资源丰富 ( 煤炭、油气、水能等 ) 。 (2) 矿产资源丰富 ( 铁矿、有色金属等 ) 。 (3) 水资源丰富 ( 临河流、湖泊 ) 。 2. 社会经济条件 方法 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的思路 (1) 市场广阔 ( 人口密集、城市众多 ) 。 (2) 交通便利 ( 邻铁路、河流 ; 沿海、高速公路 ; 近航空港等 ) 。 (3) 劳动力 ( 人口密集 — 丰富廉价 , 有高等院校 — 有先进的技术 ) 。 3. 特殊区位 (1) 工业基础 ( 老工业基地 ) 。 (2) 农业基础 ( 邻商品粮、棉基地 , 乳畜业发达等 ) 。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规律总结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的四项基本原则 全面性 原则 综合思维、全面分析。厘清区位分析的要点 , 形成思维模式。 ① 自然区位因素 —— 土地、水源、原料、能源等 ;② 经济区位因素 —— 资本、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③ 社会区位因素 —— 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国家政策等。注意从有利区位因素和不利区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主导性 原则 结合产业 , 寻求主体需求。从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出发 , 厘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 , 找出决定性因素。 因地制 宜原则 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以区域为背景对区位因素进行描述与阐释 , 使区位分析与评价 “ 区域化 ”, 避免套用、空泛。 因时制 宜原则 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 , 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地区位因素的变化。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示例 1   [2016 浙江文综卷 ] 根据下列材料 , 完成 (1)—(2) 题。 材料一 图 1 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图 2 为 2014 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图 1 图 2 材料二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 ,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 , 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汽车为两城市支柱产业 , 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 , 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在十三五规划中 , 两城市都把中高档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重点。 (1) 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在重庆建设生产基地 , 说出其有利条件。 (2) 分析成都与重庆之间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 , 并说明其意义。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答题思维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2) 答案 (1) 工业基础好 , 配套完善 ; 交通便利 ; 人才丰富 ; 接近市场 ; 政策支持。 (2) 思路 : 发挥各自优势 , 实施汽车产业链分工 ; 侧重于生产不同类型或不同档次的汽车 , 实施产品分工 ; 生产汽车不同零部件 , 实施生产协作。 意义 : 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 ;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 增强集聚效应。 答题反思 工业发展的区位选择从原料、资源、市场、政策、技术和产业基础等角度来综合阐述 , 但必须根据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来作答。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 模板 工业区位选择的答题模板 2. 工业区位因素的常用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自然因素 原料 接近原料产地 , 原料充足。 能源 接近某能源产地 ( 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 ), 能源充足。 土地 土地平坦开阔 , 有利于建厂。 水源 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 , 水源充足。 经济因素 市场 人口稠密 , 市场广阔。 交通 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 , 邻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 , 交通便利。 劳动力 人口稠密 , 劳动力资源丰富。 技术 科技发达或邻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 劳动力素质高。 农业基础 邻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 , 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社会因素 政策 优惠的政策。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环境因素 大气污染 盛行风下风向、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上风向。 水污染 远离河流上游和水源地。 固体 废弃 物污染 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3.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 (1) 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判断 : 比重最大者为其主导因素。 (2) 根据特定生产环节判断。 ① 运输环节 : 原材料运量大 ( 如制糖业 ) 或不能长时间运输 ( 如水产品加工业 ),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则布局于原料产地 , 主导因素为原料。产品运输要求高 ( 如食品厂 ), 则布局于消费地 , 主导因素为市场。 ② 产品研发环节 : 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 , 研发投入多 , 主导因素为科学技术。 ③ 工业布局转移中优越性增强的环节 : 如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后 , 海洋运输的优势增强 , 主导因素则是交通。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确定后 , 在工业布局时优先考虑 , 再对其他区位因素进行综合评析。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示例 2   [2017 北京文综卷 ] 读图 , 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匈牙利的汽车工业历史悠久。杰尔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 , 拥有多家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研发和教育机构。近年来 , 杰尔、肖普朗、埃斯泰尔戈姆和松博特海伊等城市吸引了诸多跨国汽车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投资建厂 ,80% 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   说明匈牙利汽车工业分布特点和原因。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答题思维 答案   集中分布在匈牙利西北部。汽车工业基础好 ; 劳动力素质高 ; 汽车工业生产地域联系紧密 ; 公路和铁路交通便利 ; 主要面向国外消费市场。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答题反思 通过总结答题模板 , 考生知道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应从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技术等方面分析 , 但是在具体做题时 , 应该根据试题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灵活变通才能得高分。比如 , 解答本题时 , 回答 “ 市场广阔 ” 是不对的 , 而应结合材料信息回答 “ 主要面向国外消费市场 ” 。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析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 牢固掌握工业区位原理、仔细研究各种常见的工业区位模式图 , 掌握其一般规律 , 有助于提升我们对各种图的判读能力。常见的工业区位模式图有以下几种 : 1. 柱状图 读图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读 图 1 依据图示信息 , 找出占成本比例最大的因素 , 该因素就是该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如图 1 中甲为技术导向型工业、乙为原料导向型工业、丙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丁为市场导向型工业。 2. 直角坐标图 图 2               图 3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依据坐标轴含义和数值变化趋势 , 判断各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如图 2 中 ② 工业的人才投入最多 ( 人才与人员数量不同 ), 应为技术导向型工业 ;③ 工业的能源投入最多 , 应为动力导向型工业 ;④ 工业的人才投入最少 , 即对技术要求不高 , 一般需大量廉价劳动力 , 应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图 3 中 , 棉纺织工业的合理布局应在 A 处。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 多维坐标图 图 4 图 5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图 6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读准不同坐标的含义和数值变化趋势 , 找出工业主导区位因素。 图 4 中 ① 工业能源投入比重约为 70%, 应为动力导向型工业 ;② 工业原料投入比重约为 70%, 应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③ 工业劳动力投入比重约为 70%, 应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图 5 中模式一的科技因素约占 40%, 比例最大 , 应为技术导向型工业 ; 模式二的市场因素比例最大 , 应为市场导向型工业 ; 模式三的原料因素比例最大 , 应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 模式四的劳动力因素比例最大 , 应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根据玫瑰图 ( 如图 6) 中信息可知 ,① 能源投入比重最大 , 为动力导向型工业 ;② 技术投入比重最大 , 为技术导向型工业 ;③ 受市场影响最大 , 为市场导向型工业 ;④ 劳动力投入最大 , 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 曲线图 图 7 为工业化进程中原料、交通、科技要素投入比例变化示意图。工业革命后 , 原料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在上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 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种类越来越少 , 可替代的原料越来越多 , 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 原料在工业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因此曲线 ① 表示原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 每一次工业革命 , 都会对工业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 因此曲线 ② 表示科技 , 曲线中的起伏表示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交通一直是影响工业的重要因素 , 因此曲线 ③ 表示交通。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图 7 5. 分布模式图 图 8  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依据图 8 中信息可知 , 当地钢铁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 河流湖泊提供水源 ; 水运航线说明河运便利 ; 城镇及枪炮厂说明市场广阔 ; 铁矿提供原料 ; 煤矿提供能源。 6. 工业发展模式图 图 9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这种图大多较为复杂 , 信息丰富 , 需图文转换 , 获取关键信息。从图 9 中可知 , 该工厂早期建在原料产地 , 后来向市场转移。从图中信息流和物流可以看出 , 早期物流是从原料产地流向市场 , 后期只有信息流 , 因此该工厂可能是乳制品厂 , 是市场导向型工业。图示过程反映了原料产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 , 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 7. 等值线模式图 这种图将主要影响因素以等值线的形式展示出来 , 要求分析判断并选择合适的工业区位。例如图 10, 某企业生产必需的两种原料分别来源于 M1 、 M2,N 是该企业的唯一市场 , 分别以 M1 、 M2 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生产单位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位产品所需某种原料的等运费线 , 以 N 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 , 如果仅考虑运费因素 , 图中五个地点最合适建厂的是哪一个 ? 方法 : 分别计算出四地从 M1 、 M2 运输原料和运输产品到市场 N 的运费 , 比较后可得出最合适建厂的是丙地。 图 10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8. 表格 待选地点 运输成本 ( 单位 : 元 / 吨 ) 原料 燃料 成品 甲 3.68 5.42 8.80 乙 3.16 3.85 14.00 丙 3.16 4.27 11.60 丁 3.68 4.65 4.80 依据表格数据信息进行区位分析 , 往往要通过计算、比较得出结论。如上表中从降低运输成本角度看 , 该企业区位应该选择在成本最低的丁地。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示例 3   2016 年 10 月 15 日 , 被称为 “ 华为心脏 ” 的华为企业数据中心从广东深圳迁至广东东莞。下图示意不同类型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读图完成 (1)—(2) 题。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 华为企业数据中心迁往东莞的主要原因是东莞 A. 科技水平高 B. 劳动力廉价 C. 消费市场大 D. 生产成本低 (1) 华为企业数据中心属于图中的                   A.① 类企业 B.② 类企业 C.③ 类企业 D.④ 类企业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读图指导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1) 读图可知 , 四类企业中技术投入比重最大的是 ③ 类企业 , 劳动力成本比重最大的是 ① 类企业。华为企业数据中心支撑华为业务发展 , 属于图中 ③ 类企业。 (2) 相对于深圳等大城市 , 东莞发展产业的生产成本较低 , 这是吸引华为企业数据中心迁入的主要原因。东莞科技水平和消费市场都不如深圳 , 排除 A 、 C; 华为企业数据中心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 , 排除 B 。 答案 (1)C   (2)D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C. 考法帮 · 考向全扫描 考向 1 工业区位条件的评价及发展变化分析 考向 2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向 3 工业集聚的效益分析 本单元考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 几乎每年都有考查。试题主要通过具体产业在时间、空间的变化来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工业集聚与分散及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 让考生理解 “ 尺度观点 ”“ 发展观 ”“ 环境观 ”, 进而为一个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的决策或措施。主要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 ,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中都有出现。 考情揭秘 示例 4   [2016 全国卷 Ⅲ] 目前 , 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 , 控制国际棉花进口 , 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 1/3; 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 1/4, 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 3 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 , 在国外建纺纱厂 , 并将产品 ( 纱线 ) 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 , 总部位于杭州的 K 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 2015 年 4 月底 ,K 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 110 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 (1)—(3) 题。 考向 1 工业区位条件的评价及发展变化分析 (1) 如果 K 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 利润比建在美国高 , 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A. 离原料产地较近 B. 离消费市场较近 C. 劳动生产率较高 D. 劳动力价格较低 (2)K 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 , 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 原料价格 B. 劳动力价格 C. 投资环境 D. 市场需求 (3) 该案例表明 , 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 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A. 原料使用量 B. 劳动力使用量 C. 运输量 D. 设备费用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命题立意   本题以我国纺织企业在国外建厂为背景 , 考查考生对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理解 , 在真实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 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答题思维 (1)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 (3)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   (1)D   (2)C   (3)B “ 纺纱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 这一知识的识记和灵活运用 , 以及材料中纺织行业工人工资由低到高依次为越南和巴基斯坦、中国、美国这一信息的准确获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题反思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示例 5   [2017 全国卷 Ⅱ]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 , 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 , 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 ,1998 年山西省有 1 800 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 , 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 , 至 2014 年已形成 4 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 14 个 500 万吨级焦化园区 , 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 1994 年和 2014 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考向 2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2) 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3) 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4) 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 , 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 , 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山西能源基地的发展变化 , 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 , 引导学生探究 “ 生活中的地理 ”, 凸显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答题思维 (1)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 (3)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   (1) 焦煤分布广泛 , 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 ( 技术门槛低 ), 临近煤矿 , 运输费用较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 , 对冶金焦需求量大 ( 市场需求大 ) 。增加当地就业 , 有经济效益 , 地方政府有积极性。 (2)( 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 ,) 技术水平低 , 设备落后 ,( 生产过程中 ) 能耗大 , 废弃物排放量大 , 污染点多面大。 (3)( 企业分散 , 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 , 采用公路运输 , 在运输过程中 ,) 所用汽车 ( 卡车 ) 数量多 , 尾气排放量大 , 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4) 生产过程 :( 由于规模大 , 实力强 ,) 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 ,( 减少能耗 , 提高资源利用率 ); 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 ,( 减少废弃物排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放量 , 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 。运输过程 :( 由于生产集中 ,) 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 , 采用封闭运输。 答题反思 解题时需要抓住设问关键词 , 尤其是要关注限制性条件 , 如第 (3) 题 , 问的是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 而不少考生因没有看清限制词 “ 运输过程 ” 而错答 ; 再如第 (4) 题 , 设问明显要求的是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 , 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 而不少考生回答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 漏掉运输过程中减少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 从而失分。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示例 6   [2017 全国卷 Ⅰ]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 , 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 1930 年 , 海德堡已成立了 6 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 , 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 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 (1)—(2) 题。 (1) 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 , 可以节省 A. 市场营销成本 B. 原料成本 C. 劳动力成本 D. 设备成本 考向 3 工业集聚的效益分析 (2) 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 主要依赖于 A. 产量大 B. 价格低 C. 款式新 D. 质量优 命题立意 本组高考题以德国海德堡印刷机行业发展为背景 , 考查产业集聚和工业区位等相关知识。提取和解读材料中的信息是关键。 答题思维   (1)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 答案   (1)A   (2)D 答题反思 第 (2) 题需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 , 材料中提到 “ 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 ”, 由此推断使得其产品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因应是 “ 质量优 ”, 而 C 选项是一个干扰项 ,“ 款式新 ” 只代表产品的外观新颖 , 不能取代产品内在的 “ 质量优 ”, 故排除。 地理 第十一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