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 MB
  • 2021-09-09 发布

2020版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2节 山地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1.识记向斜、背斜、断层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向斜、背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重难点)‎ ‎3.应用地质构造找矿、找水和进行工程建设。(重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阅读教材P73~P75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褶皱山 ‎(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2)基本形态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 ‎(2)形成地貌:‎ ‎①水平位移:错断原有地貌或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垂直位移 ‎3.火山 ‎(1)形成: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处,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火山构造 11‎ 正误判断:‎ ‎(1)褶皱山的形成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 ‎【提示】 褶皱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岩层弯曲,因此褶皱山体现的主要是水平运动。‎ ‎(2)华山是典型的褶皱山。(×)‎ ‎【提示】 华山是因断层活动而形成的断块山。‎ ‎(3)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中的岩浆活动的具体体现。(√)‎ ‎【提示】 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教材整理2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阅读教材P76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正误判断:‎ ‎(1)山区交通运输建设的成本比平原高。(√)‎ ‎【提示】 山区因地表崎岖不平,施工困难,建设成本比平原地区高。‎ ‎(2)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路选择,而地质构造对交通线路选择无影响。(×)‎ ‎【提示】 地质构造会影响一些交通线路的选址。‎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 解惑:                                    ‎ 疑问2:                                    ‎ 11‎ 解惑:                                    ‎ 疑问3:                                    ‎ 解惑:                                    ‎ ‎ 地质构造及其研究的实践意义 阅读材料,探讨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们常说:“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人们还说:“恒山如行,华山如立,泰山如坐,衡山如飞,嵩山如卧”。 ‎ 材料二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巨大的褶皱山脉,是世界上最高也是最年轻的山脉之一。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材料三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 探讨: 你知道雄伟的泰山,“险”“立”的华山是怎么形成的吗?按成因它们属于哪一类山地呢?‎ ‎【提示】 泰山、华山都属于断层一侧岩块上升而形成的;属于断块山。‎ 探讨: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哪两个板块的运动而形成的?‎ ‎【提示】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隆起而形成的。‎ 探讨:喜马拉雅山按成因属于什么地质构造的山脉?‎ ‎【提示】 褶皱山。‎ ‎1.向斜和背斜的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11‎ 判 读 方 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 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地 貌及成因 谷地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脆弱,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向斜成山;M处背斜成谷 ‎2.断层及其地貌 组合形式 岩层运动方向 地表形态 例证 图解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常形成块状山地 华山、庐山、泰山等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11‎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不适合建水库大坝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1.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质构造为(  ) ‎ ‎【导学号:23010202】‎ A.背斜构造 B.断层构造 C.岩浆侵入构造 D.褶皱构造 ‎(2)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 A.Q地地下可能贮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B.Q地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分布 C.在P地向下钻探可找到岩层④所含资源 D.P地地下水丰富 ‎【解析】 第(1)题,图中Q地岩层向下弯曲且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故Q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P地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故P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图中岩层无明显的断裂。 因而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构造。第(2)题,P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但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由图可知,P地顶部岩石被侵蚀,岩层④缺失,故在P地钻探不可能找到岩层④所含的资源。Q地为向斜,不利于油、气的贮藏。但在其地下有岩浆岩的侵入,使靠近岩浆岩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11‎ 形成变质岩,故其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的分布。‎ ‎【答案】 (1)D (2)B ‎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歌曲《山路十八弯》形象地描写了山地的地貌特征,在山区有许多被称为通天大道的盘山公路,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层层叠起,直冲云霄,这样的景观在平原地区很难见到。山地的地貌特征影响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分布和延伸方向。下面是“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对比表格”‎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探讨:在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上山区为何优先选择公路?‎ ‎【提示】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探讨:“山路十八弯”反映的是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 将山区公路修建成“之”字形,主要是为了降低道路的坡度。‎ 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方式 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 ‎①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线路选址 及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状或“‎8”‎字状(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11‎ 线网 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2.读某盘山公路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的原因。‎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3)图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的运输方式为公路,这是因为修建公路难度小,成本低。第(2)题,山区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这样可以减小地势起伏的影响,降低建设难度,减少投资。第(3)题,盘山公路选择迂回前进的线路,是为了减小施工难度和车辆行进的坡度。‎ ‎【答案】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修筑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低、难度相对小的公路。‎ ‎(2)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 褶皱示意、被侵蚀缺失的褶皱 图a 褶曲示意图 11‎ 图b 被侵蚀缺失的褶皱 探讨:背斜和向斜在岩层弯曲状态上有何区别?‎ ‎【提示】 背斜部位岩层向上弯曲,向斜部位岩层向下弯曲。‎ 探讨:背斜顶部易遭受外力侵蚀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 探讨:图b中乙处岩层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提示】 中间部位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分图 图中的信息 知识链接 图a 地层的新老关系是下面较老,上面较新 地层是沉积岩层,先沉积形成的岩层往往被埋在地层中的下部,其上是新形成的岩层 岩层向上弯曲的部位是背斜,向下弯曲的部位是向斜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成层分布的水平岩层发生塑性变形,有的部位岩层上拱形成背斜,常发育成山岭;有的部位岩层下弯形成向斜,常发育成谷地 图b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表形态表现为谷地,虚线表示已经缺失的岩层 乙处岩层上拱属于背斜,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 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表形态表现为山岭 甲处岩层下弯属于向斜,因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图中的箭头指示北方 说明图中的山谷和山岭的走向是东西走向,如需修建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背斜乙处,此处岩层上拱,比较稳固且不易积存地下水 ‎3.读下面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 11‎ ‎(1)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位置是(  ) ‎ ‎【导学号:23010203】‎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 A.顶部岩层受挤压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B.顶部岩层受张力易被侵蚀 C.岩浆活动导致了岩层熔化 D.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断 ‎(3)图示区域有一处著名的泉水,最可能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 第(1)题,由于水、石油、天然气密度依次减小,所以在岩层中分布时应天然气在最上、其次为石油、最底层为水,所以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第(2)题,背斜岩层上拱,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第(3)题,丁处为断层部位,是泉水出露的最好位置。‎ ‎【答案】 (1)A (2)B (3)D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当地时间‎2016年9月2日4时37分(北京时间0时37分),新西兰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55公里。结合全球板块构造局部图,完成1~2题。‎ 11‎ ‎1.此次地震的位置位于图中(  ) ‎ ‎【导学号:23010204】‎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关其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 B.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解析】 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中的板块名称。新西兰地震发生在①处,该处为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 ‎【答案】 1.A 2.A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处山地的成因是(  )‎ A.断层上升成山 B.褶皱隆起成山 C.向斜成山 D.背斜成山 ‎4.造成④处易成谷地的原因是(  )‎ A.张力影响 B.挤压力大 C.岩石坚硬 D.侵蚀作用 ‎【解析】 第3题,读图,根据图中岩层向下凹可知,该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故图中①为向斜山。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④处岩层向上凸,应该为背斜,但是却形成了谷地,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答案】 3.C 4.A 对点训练2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1‎ ‎5.读现阶段重点开发的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__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__________(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为保证。‎ ‎【导学号:23010205】‎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由图知,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对交通干线的选择与密度大小有影响。第(2)题,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需要解决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证。第(3)题,乙、丙之间的直达线路经过山地,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 ‎【答案】 (1)小 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2)甲-丙 科学技术 ‎(3)乙、丙间的直达线路需经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投资高且安全性差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 ‎(2)                                    ‎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 ‎(2)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