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 MB
- 2021-09-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9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通常用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期
图示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
①波动变化
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历史时期(冰期后1万年以来)
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
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
①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②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
3.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教材金句
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并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对工业的影响
(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2018·1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1.2万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变化曲线。完成下题。
1.对图中四个时段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段冰川融化加剧
B.②时段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
C.③时段山地雪线上升
D.④时段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读图可知,①时段气温呈降低的趋势,故不会出现冰川融化加剧,A错误;②时段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冰川融化增多,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故B错误;③时段气温呈上升趋势,山地雪线也会上升,故C正确;④时段气温呈下降趋势,亚寒带针叶林带会向低纬度方向移动,即向南移,故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017·4月浙江选考)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回答第2题。
2.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 17~18世纪的多年冻土南界和现今的多年冻土南界相比更靠南,说明现今更温暖,17~18世纪处于寒冷期。
(2017·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3.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海洋表面增温速度趋缓,陆地表面增温速度加快,但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因此,地球表面增温趋缓。火山喷发频率增加,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而是呈波动上升趋势。故本题选B。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判断( )
A.图示反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B.公元前比公元后降水总量偏多
C.中国气温最低时挪威雪线一定最低
D.挪威气温最高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
2.下列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渔业产量
C.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D.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各地降水量减少
答案 1.D 2.C
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3~4题。
3.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冷暖、干湿交替出现 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4.从①到②是( )
A.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冷 B.冰川面积减少
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上升
答案 3.C 4.A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宁波余姚市,下图为“当时房屋复原图”。完成1~2题。
1.据此推断该地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
A.寒冷干燥 B.高温多雨
C.寒冷多雨 D.高温干燥
2.与河姆渡时期相比,现代( )
A.北极冰川范围缩小 B.针叶林带北界北移
C.海平面上升 D.冻土层变厚
答案 1.B 2.D
距平是指和长期平均值比较的差值,距平百分率是指和长期平均值比较的差值百分率。读“浙江省2016年12月~2017年2月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回答第3题。
3.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16年冬季浙江整体偏暖湿
B.2016年冬季浙江中部平均气温最高
C.2016年冬季浙江整体偏暖干
D.2016年冬季浙江北部平均降水最多
答案 C
课时训练
(2018·台州选考)读“五大湖区冰原覆盖范围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该时段的气候特点是( )
A.气候趋向干燥 B.干湿交替变化
C.变暖速度趋缓 D.比近现代寒冷
2.近现代,图示区域主要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在图示时间段,五大湖区域有冰原覆盖,说明温度较低,当时的气候特点比近现代寒冷。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大湖区域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了该地近些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湿—暖干—暖湿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4.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素最可能是( )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气候温暖湿润,树木生长得快,年轮较宽。热量和降水条件差,则树木生长缓慢,年轮较窄。第4题,题干要求是自然要素,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人类不断破坏森林是人为因素,故排除;黄赤交角目前来看较为稳定;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水,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期间北极年海冰面积( )
A.逐年减少
B.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正相关
C.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D.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负相关
6.“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据图可知,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负相关。第6题,随着
气候变暖,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水,海冰面积减少,反射率降低,可能导致北极地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
(2018·浙江省七彩联盟试题)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A.冰期Ⅰ B.冰期Ⅱ C.冰期Ⅲ D.冰期Ⅳ
8.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 )
A.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南 B.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 D.全球降水增加
答案 7.D 8.C
(2018·丽水十二校联考)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变,目前全球变暖已经对许多自然系统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据此完成9~11题。
9.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
①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减少 ②沿海农田土壤盐碱化加重 ③中国冬小麦分布的北界南移 ④各地农作物生长期都延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下列应对全球变暖的农业生产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调整农业种植制度 B.改良培育作物品种
C.革新农业生产技术 D.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1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能有( )
①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 ②皮肤癌患者增多 ③传染病患者增多 ④白内障患者增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9.A 10.D 11.C
解析 第9题,气候变暖,土壤有机质分解快,黑土的肥力会降低;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农田土壤盐碱化加重。第10题,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所以调整农业种植制度、改良培育作物品种、革新农业生产技术能适应变化的气候,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应因地制宜。第11题,全球变暖为许多病菌提供了温床,会扰乱人们的新陈代谢,同时病菌多了会使传染病患者增多。
北半球平均气温高于南半球。下图是“近千年全球气温变化(以900年为基准)模拟结果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1800年以来北极海冰变化特点及成因分别是( )
A.海冰面积变大;气候变暖
B.海冰面积变小;气候变暖
C.海冰面积变大;气候变冷
D.海冰面积变小;气候变冷
13.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北半球气温变化情况是( )
A.南北半球温差在逐年缩小
B.北半球变暖,南半球变冷
C.南半球变暖比北半球剧烈
D.北半球变暖比南半球剧烈
答案 12.B 13.D
解析 第12题,读图分析即可。第13题,根据北半球平均气温高于南半球的信息,结合图示可知,如南北半球温差变化百分比为正,则说明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南半球。
14.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含预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却有利于缩减北美和欧亚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
答案 (1)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受到影响。
(2)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北美和欧亚大陆东西岸航程。
15.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科学家表示,2016年上半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半年。 阿德利企鹅、南极企鹅与巴布亚企鹅对于环境变化最为敏感,它们的数量正在逐步减少。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全球大气环境的什么问题?
(2)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除材料中显示的内容外,还有哪些方面?
答案 (1)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2)人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大量地毁坏森林植被。
(3)引起积温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引起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引起海平面上升。
相关文档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9-0939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9-09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9-09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9-09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9-09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9-09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9-0939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9-093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9-099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9-0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