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8 MB
- 2021-09-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水循环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 53 页)
[识记—基础梳理]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主要环节:①⑧蒸发,②④降水,③水汽输送,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⑦下渗,⑨
蒸腾。
2.其中表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①③④⑤⑥⑦,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①②,陆地内循环
的环节有④⑧⑨。(填序号)
3.写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易误警示]
(1)水循环按照发生领域分为三类,其中海陆间循环包括的环节最多,涉及的范围大,下
垫面(包括海洋和陆地)全参与,因而被称为大循环。但是在三种循环类型中,海上内循环参与
的水量最多。
(2)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其能量来源,即太阳能和重力势能。
(3)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通过改变径流输送,进而改
变下垫面特点。
[图文助记]
城市地面硬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城市地面硬化后,地表水渗不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也不能被蒸发上来,对自然界水
循环影响很大。
[理解—要点突破]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同地表径流量成正比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或沙质土壤区,河水
易下渗,地表径流减少
蒸发 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减少地表径流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小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
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大量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
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
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不利影响:特别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施加影响时,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沼泽大面积排干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人类对
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人类生产或生活活
动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会加剧对水资源的污染,使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
危机。
(教师备用资料)
水循环环节的变化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1.沼泽地的形成
2.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1 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
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 1~3 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
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1.B 2.C 3.D [第 1 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
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
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
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 项错误,B 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
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 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
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 项错误。第 2 题,森林植被
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
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
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故选 C 项。第 3 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
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 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
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
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 项错误,
D 项正确。]
⊙考向 2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2015 年 4 月,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
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读“海绵城市”示意
图,完成 4~5 题。
【导学号:21490045】
4.“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 )
A.植物蒸腾减弱 B.下渗增强
C.地表径流增加 D.地下径流减弱
5.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②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③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④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维流程】
[答案] (1)B (2)A
考点二|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对应学生用书第 55 页)
[识记—基础梳理]
1.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气态、固态和液态。
(2)水体的三种类型:A 海洋水、B 陆地水和 C 大气水。
2.陆地水体间的关系: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易误点拨]
河流水与地下水并不一定相互补给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主要看两者水位的高低关系,有些河段如黄河下游,河水水位始终
高于地下水位,因而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理解—要点突破]
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也存在差异,具体比
较如下: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
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1)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
化较大。
(2)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 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
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1)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2)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1 陆地水体的补给
(2018·石嘴山模拟)基流是地下水补给进入河水中的部分,其径流量较为稳定,为河川的基
本流量;它在维持河道生态、提供枯水季节补给中作用显著。基流指数是基流占河流径流的比
重。下表为 40 年间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相关数据,据表信息完成 1~2 题。
时间 降水量(mm) 平均气温(℃) 基流(108m3) 基流指数
1961~1970 年 638 -0.98 136 0.64
1971~1980 年 649 -0.61 138 0.66
1991~2000 年 642 0.11 116 0.67
1.根据表中数据的相关性判断,黄河源区河流径流量大小主要取决于( )
A.气温变化 B.降水量变化
C.基流指数变化 D.植被变化
2.40 年间,气温升高对黄河源区基流和基流指数的影响明显,因气温升高( )
A.蒸发量增大,地下水补给增大,基流减小
B.冻土融化多,地表水下渗增多,基流减小
C.冻土融化多,补给河水增多,基流指数增大
D.冰川融化多,补给河水增多,基流指数增大
1.B 2.C [第 1 题,从表中可看出当降水量多时,基流也相对增多,而其他要素与基流
变化相关性小,所以黄河源区的径流量大小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B 正确。第 2 题,地下水补
给量与地下水位有关,受气温影响小,A 错;冻土融化多,下渗形成地下水补给,基流增加,
B 错,C 正确;冰川融化形成的是地表水,D 错。]
[方法技巧]
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依据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条件
补给 汛期 分布
湿
润
区
降水
取决于
降水
的季节
变化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
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季节性
积雪
春季
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
地区:我国东北、俄罗斯
干
旱
区 永久性
冰川
夏季
(主要)
温带大
陆性气
候区 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
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
[注意] 喀斯特地形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地下水补给稳定,且常年存在。虽位于季
风气候区,但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
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与降水变化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决定于气温,径流高峰在
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较小;春季有明
显汛期的河流则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3.依据水位高低判断
(1)湖泊水补给河流,主要看两种情况
①源头地区的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始终补给河流。
②河流中下游沿岸的湖泊,只有在枯水期时,湖泊补给河流。
(2)地下水补给河流{承压地下水始终补给河流
潜水只有当河流枯水期时补给河流
⊙考向 2 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2015·全国卷Ⅱ)圣劳伦斯河(图 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 b 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
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 3~4 题。
图 a
图 b
3.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 个月 B.3 个月 C.4 个月 D.5 个月
4.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思维流程】
3.C 4.B [第 3 题,读图 b 可知,蒙特利尔一年内气温低于 0 ℃的月份为 1 月、2 月、
3 月和 12 月,共 4 个月,故选 C。第 4 题,比较四个河段,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纬度较
低,加上上游有水电站,水流速度快,因而其冬季可能不结冰,故选 B。]
[变式训练](教师备用题)
由上题分析,判断下列关于圣劳伦斯河的水文特征正确的是( )
A.含沙量大 B.水量丰沛而稳定
C.径流季节变化大 D.以雨水补给为主
B [圣劳伦斯河有五大湖水调节,加之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水量丰沛而稳定。]
[解题技巧]
河流特征的应用分析技巧
1.根据河流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1)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例如,在下图 a 中,根据河流的主干与支流之间成锐角
(顺着河流流向),可以判断出,河流是由北向南流动,进而确定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①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图 b);②辐射状水系,地
形为山顶(图 c);③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 a 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3)根据河床宽度及弯曲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河
道也比较弯曲。
(4)根据河流与交通线的关系可判断地形:如果河流与交通线交叉较多,为平原地区;如
果大多数交通线沿河流分布,为山区。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2)若河流有结冰现象,则说明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3)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则说明该河流在我国东北地区、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考点三|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 57 页)
[识记—基础梳理]
1.水资源及其分布
读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回答问题。
(1)水资源概况: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水资源的分布
①全球分布
分布 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大洲
除南极洲之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
少
国家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
②我国分布
空间分布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布 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同。
①科技比较落后的时代:主要利用河湖水。
②科技比较发达的近现代: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还开发了海
水淡化技术。
3.合理利用水资源
(1)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2)应对措施
①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分布
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理解—要点突破]
1.水资源短缺的两种类型
(1)资源型缺水:是指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的局
面,如京津(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辽河流域、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
(2)水质型缺水: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型缺水往
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
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产生原因 对策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自
然
原
因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
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用水;
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人
为
原
因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
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1 水资源的分布及成因
(2018·南昌三校联考)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贫困程度的测算。下图为我国农村水贫
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导学号:21490046】
1.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 )
A.与经济发展水平成负相关
B.由南向北逐渐加重
C.由东向西逐渐减轻
D.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
2.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植被 D.土壤
【思维流程】
第 1 题,
第 2 题,
1.D 2.B [ 第 1 题,读图可知西北地区、贵州、重庆、山西、和吉林农村水贫困程度
高,东南地区农村水贫困程度低,总体看来,西北重于东南。第 2 题,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喀
斯特地貌广布,地表蓄水能力差,加之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差。]
[解题技巧]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1)看降水、蒸发的对比及流域面积的大小状况分析水资源的丰歉
结论: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
(2)看水循环的活跃程度分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区域气候的降水、气温变化特点影响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考向 2 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水资源限制度是表示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适应程度,数值越大表明水资源限制性越
强。读 2000 年和 2010 年我国水资源限制度图,回答 3~4 题。
3.2000~2010 年,我国水资源限制度变化表明( )
A.人口超载地区在减少 B.水量盈余地区在增加
C.多数地区水资源短缺 D.人水平衡关系趋于紧张
4.下列可以降低水资源限制度的合理措施有( )
①采取开源与节流等措施增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②科学引导人口由水资源超载地区向
水资源盈余地区迁移 ③在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地区要求人口平均分布 ④缩减工业规模,禁
止人口向水资源超载地区流动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D 4.C [第 3 题,结合文字和图示信息可知,2000~2010 年,随着全国总人口的增
加,超载地区总人口和实际超载人口都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限制度不断增大,这种变化表明
我国人水平衡关系趋于紧张。选 D。第 4 题,合理降低水资源限制度,应从增强区域水资源承
载力和协调人水关系等方面入手采取措施。选 C。]
[解题技巧]
1.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
2.我国不同地区缺水原因差异
地区及类型 原因
南方地区
水质型缺水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因水污染严重而缺水
华北地区
资源型缺水
(黄河、淮河、海河)水资源总量不丰富,缺水最严重。①自然原因:降水少,
季节、年际变化大;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②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云贵高原地区
工程型缺水
降水多,但多喀斯特地貌,因地表水不易存留而缺水;需修建水库、水窖
等储水工程来解决缺水问题
[加餐训练](教师备用题)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某岛国人口约 500 万(2009 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 640 平方
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 540 平方千米,地形单一,平均海拔不足 15 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 16
千米。下面图 1 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 2 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图 1 图 2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 不足的主要原
因。
(2)右图为图 1 中 M 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 入,并通过其
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 变 化 及 其 原
因。
(3)除建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网判断该岛国为新加坡,降水丰富(热带雨林气候),但淡水不
足的原因可从淡水的收(河川径流不易储存)支(经济工农业发达、人口多需求量大)两方面分析。
第(2)题,通过建坝,可以阻止海水倒灌,且能蓄积淡水,从而使咸水变淡水。第(3)题,从开
源(海水淡化、进口淡水等)、节流(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等)角度分析。
[答案] (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
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
淡水需求量大。
(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水
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
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
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
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
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地理图表专攻(七)|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 59 页)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是借助坐标系反映河流流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统计图,从图中可以
判读河流流量的变化特点进而可以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内的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源补给
类型等。常见的有三种类型:与河流补给方式相关的流量过程曲线图(如图 1);不同时期的流
量过程变化图(如图 2);不同河段的流量过程变化图(如图 3)。
[识记—常考图示]
图 1 某地河流径流量与降水关系图 图 2 某地水库建成前后的流量变化图
图 3 河流不同河段的流量过程曲线图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影响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气候特征,流域内的干支流分布状况,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流
域内植被覆盖状况,人类活动等。
(2)明确河流流量与沿线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不同地区的河流流量变化特征。
②不同天气影响下的河流流量变化特征。
③北半球不同气候区内的河流径流变化特征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运用—母题迁移]
[母题示例]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
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下图,完成(1)~(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 a 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D (2)C
[迁移应用]
(2016·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 1 年、第 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
程线图。读图,回答 1~2 题。
【导学号:21490047】
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 6 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 1 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 6 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 1 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1.D 2.B [第 1 题,森林火灾后,植被减少,第 1 年的森林覆盖率较低,经过几年的恢
复,到第 6 年植被覆盖率应提高。相同降雨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低的时期(第 1 年),植被涵养
水源的能力差,河流的径流量大,流量峰值大;植被覆盖率高的时期(第 6 年),植被涵养水源
的能力强,河流的径流量小,流量峰值小。故选 D 项。第 2 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森林
涵养水源能力的大小影响径流量的大小,即下渗的多少是导致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故选 B
项。]
相关文档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9-0915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3-1自然2021-09-0915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9-0910页
- 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中国的2021-09-094页
- 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壳物2021-09-096页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182021-09-092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9-0911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9-0911页
-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18届高2021-09-0810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9-08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