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 MB
- 2021-09-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热点链接】 2019年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主题为“阻止土壤侵蚀,拯救我们的未来”。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地球表面形成2~3 cm厚的土壤需要长达1 000年的时间;土壤面临的头号威胁是侵蚀,每5秒钟可以侵蚀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土壤。设立“世界土壤日”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加强对土壤的管理和保护;提高公众保护土壤的意识;应对土壤管理中日益严峻的挑战;提升土地健康的质量等。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土壤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说明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措施。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型土壤,分析土壤的成因。
水平4:结合区域和典型土壤,分析某类土壤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壤。
综合思维:分析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土壤类型,探讨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 认识土壤
1.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层结构(剖面)
(1)土壤剖面: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2)土壤剖面情况与土壤发育程度
土壤剖面特点
土壤发育程度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
高
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
低
3.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1.判断正误。
(1)土壤就是指陆地表层部分。(×)
(2)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土层
答案 D
解析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
提示 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二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土壤是在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形成因素
地位
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母质
物质基础
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气候
动力因素
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
生物
决定性因素
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地形
影响土
壤发育
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转换,进而影响土壤发育
时间
决定土壤发育进程
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人类活动
不可忽视的影响
改变土壤的结构与性状
1.判断正误。
(1)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稳定的因素。(×)
(2)动物的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最大。(×)
2.从土壤和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A.阳坡、缓坡 B.阳坡、陡坡
C.阴坡、陡坡 D.阴坡、缓坡
答案 D
解析 阴坡蒸发量少于阳坡,缓坡土壤较陡坡深厚。
3.东北平原沃野千里,说明其土壤肥沃的主要影响因素。
提示 生物因素(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积累多)和气候因素(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
主题探究 认识土壤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右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
(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成果展示] (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液相:水分。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4)自然土壤剖面一般由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组成。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1.判断土壤的依据:具有肥力,生长植物,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
序号
物质组成
特点
①
矿物质
矿物质是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组成土体的“骨架”;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②
有机质
集中在土壤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③
水分
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含量此消彼长;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④
空气
3.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
影响因素
对土壤颜色的影响
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颜色较深。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总体上呈黑色,腐殖质含量越高,对土壤颗粒的染色越重,如黑土颜色的形成与其有机质含量高有关
土壤矿物颜色
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的红壤颜色的形成主要与土壤矿物颜色有关
土壤湿度
土壤干时颜色往往较浅,而湿润时往往颜色较深
土壤结构体状况
同一种土壤处在团聚状态和研碎成粉末状态时,其颜色是不同的
(2)土壤质地
(3)土壤剖面构造
①自然土壤
有机层
主要是枯枝落叶层,以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层迁移;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成土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基岩层
坚硬的岩石
②耕作土壤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坚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不同的土壤,物质组成差异显著。壤土质地中,三类不同土壤粒径差别较小;砂土、粉土、黏土均以一种粒径为主。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表,回答(1)~(3)题。
(1)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2)丁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3)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土壤特性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类型
抓关键信息“壤土质地中,三类不同土壤粒径差别较小;砂土、粉土、黏土均以一种粒径
甲土壤三类粒径比例差别较小,为壤土;丁土壤中,黏粒比例最高,结合土壤名称可知,
为主”。
丁为黏土。
续表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特点
抓关键信息“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根据水土流失量判断植被覆盖条件。
乙水土流失最严重,没有覆盖草皮;甲、丙、丁植被覆盖条件相同,其中,丁水土流失最严重,其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答案] (1)B (2)C (3)D
主题探究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2.28~29.55 g/kg,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 g/kg)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表为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土壤有机碳(g/kg)
土层深度(cm)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3)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成果展示] (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递减。
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
(2)变化特点:减少。
理由: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底部)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成为碳源,释放二氧化碳,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3)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湿地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度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生物与土壤
①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2)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
A.岩石的风化 原始土壤的形成
B.岩石的风化 人类活动的参与
C.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元素的聚集
D.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的流失
成土因素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人工土壤。
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的作用下,形成原始土壤。
特点
生物循环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和养分元素。
[答案] (1)A (2)C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77页问题]
思路点拨 不同的土壤物质组成不同,所含矿物质和有机质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的土壤颜色存在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等。
[教材第78页活动]
思路点拨 1.用手捏土壤,使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减少,导致其体积变小。
2.略。
[教材第81页活动]
思路点拨 (1)黑土。纬度较高,气候冷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肥沃。
(2)红壤。纬度较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贫瘠;含铁较多,土壤呈红色。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区域认知
位于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的五色土,取自全国各地,并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摆放,寓意中华疆域地大物博,而这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土放置的方位,恰好也对应了今天中国土壤分布的概况。下图为社稷坛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五色土中最肥沃的为( )
A.红土 B.黄土 C.黑土 D.白土
答案 C
解析 五色土中最肥沃的为东北平原的黑土。
2.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主要是( )
A.红土 B.黄土 C.黑土 D.白土
答案 A
解析 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主要是红壤(土)。
3.下列符合黄土特点的是( )
A.黏性较大 B.土壤贫瘠
C.土层较薄 D.直立性强
答案 D
解析 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质地疏松,黏性较小;土壤比较肥沃;土层较厚;直立性强。
素养提升2 综合思维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富铝土在我国分布广,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富铝土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富铝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中多数矿物易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故B项正确。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答案 B
解析 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读图可知,砖红壤所处气候条件最为湿热,故B项正确。
素养提升3 地理实践力
1.通过网络查找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2.调查家乡的土壤特点,分析其成因。
3.调查家乡土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认识土壤
1,2,4,5,6,13(3),14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3,7,8,9,10,11,12,13(1)(2)(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1~2题。
1.(综合思维)图中②层为(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犁底层 D.耕作层
答案 C
解析 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三部分。①为耕作层,②为犁底层,腐殖质层、淋溶层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构成。
2.(综合思维)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答案 A
解析 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A项正确;②层为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B项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的是母质层,C项错误;森林土壤剖面中的有机层是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D项错误。
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45°45′01″N,122°33′47″E)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据此回答3~4题。
3.(地理实践力)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 )
A.高温多雨 B.低温多雨
C.高温少雨 D.低温少雨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栗钙土的上层往往富集氧化铁,而铁元素的富集能力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说明栗钙土形成的条件为高温状态,又由材料可知栗钙土分布在背风坡,说明该地降水较少,因此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高温少雨。
4.(区域认知)当地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 )
A.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
B.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C.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
D.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
答案 B
解析 由出山口到冲积扇的前缘,流速逐渐减缓,携带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逐渐减小,因此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有机质组成。下表中的土壤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据此回答5~6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5.(综合思维)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答案 B
解析 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且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c中水分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比较,相对较多,故为水稻土。
6.(区域认知)关于上述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a土壤分布广泛
B.美国中部b土壤分布广泛
C.我国北方地区c土壤分布广泛
D.a、b、c土壤都是肥沃的土壤
答案 B
解析 黄土高原主要为黄土;美国中部平原黑土分布广泛;我国南方地区水稻土分布广泛;水稻土和黑土较为肥沃,红壤贫瘠。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综合思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高低
答案 B
解析 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A项错误;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B项正确;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但不能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C项错误;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与性状,D项错误。
8.(综合思维)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
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 )
A.岩石的作用 B.气候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 D.地形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的作用。
9.(综合思维)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的草原地区
B.气候湿热的森林地区
C.气候温和的草原地区
D.气候寒冷的荒漠地区
答案 C
解析 气候湿热地区,有机质分解快,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排除A、B两项;气候温和的草原地区,草类根系发达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C项正确;荒漠地区地表有机质含量少,排除D项。
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如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据此完成10~12题。
10.(区域认知)对材料中土壤的特征与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壤—水稻的大量种植
B.黄土—有机质的大量积累
C.水稻土贫瘠—流水冲刷
D.黑土肥沃—植物的大量生长
答案 D
解析 我国南方红壤是自然条件形成的,并不是人类种植水稻造成的,A项错误;黄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受风力和流水搬运、沉积形成,并不是有机质沉积形成的,B项错误;水稻土为人工培育出的肥沃土壤,C项错误;东北地区冬寒夏热,夏季草木茂盛,冬季冷湿,有机质不易分解,积累量大,D项正确。
11.(区域认知)四川盆地紫色土磷、钾含量丰富,下列观点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水分条件对土壤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B.植物是影响土壤形成的较活跃因素
C.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成分的最初来源
D.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
答案 C
解析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主要是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这两种极易风化的岩石发育而成,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所以这些矿物质是由成土母质风化而成,C项正确。
12.(人地协调观)下列土壤中,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 )
A.红壤 B.黄土 C.水稻土 D.黑土
答案 C
解析 水稻土和黑垆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形成的肥沃的土壤。其他都为自然形成的土壤。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气温,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________曲线表示降水量。(6分)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6分)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________层和基岩层。(6分)
(4)简要说明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4分)
答案 (1)b a c (2)E、G A
(3)有机(枯枝落叶) 淋溶 成土母质
(4)气候温暖湿润,风化作用强。
解析 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量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有机层(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和母岩层。第(4)题,由图可知,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14.读土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30分)
(1)判断土壤剖面。(10分)
(2)分析A层颜色较深的原因。(4分)
(3)分析B层颜色较浅的原因。(6分)
(4)如果让你写一个当地某地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你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10分)
答案
(1)A为腐殖质层;B为淋溶层;C为淀积层;D为成土母质层;E为基岩层。
(2)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
(3)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故颜色较浅。
(4)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土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土壤剖面分为五层,由上至下依次为腐殖质层(A)、淋溶层(B)、淀积层(C)、成土母质层(D)、基岩层(E)。第(2)题,A层为腐殖质层,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故所堆积而成的腐殖质层颜色较深。第(3)题,B层为淋溶层,由于该层矿物质溶于水后,随水体下渗,导致本层矿物质淋失,因此该层颜色较浅。第(4)题,根据野外考察的要求,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时,一般包括当地考察点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土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等。
相关文档
-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_2021-09-106页
- 四川省资阳市高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2021-09-1011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2021-09-1016页
- 2019版赢在微点高中地理高考复习顶2021-09-1049页
- 2020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前2021-09-1013页
- 江苏省灌云高中、曲塘中学、姜堰二2021-09-1015页
- 【地理】浙江省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2021-09-1014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2021-09-109页
- 山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2021-09-109页
- 庄河高中 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2021-09-1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