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2 KB
  • 2021-09-10 发布

人教高一 聚落的形成doc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6.1 聚落的形成 教学要求: 1、理解聚落的概念    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的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 教学方法:投影片,图示、分析法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引  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  授]‎ 一、聚落及其分类 1、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和城市的差别,除规模、形态之外,还有很多方面,本质差别在于,乡村聚落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同时,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城市对地域经济发展作用更大,因为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聚落的形成 1、乡村的形成: 乡村聚落的形成条件: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使人类从原始人群的聚居形式,发展到有农业生产活动的乡村聚落阶段,而且,乡村形成的初期总是分散的、小型的,并且不稳定(迁移)。 (2)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稳定,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3)地理环境对乡村形态的影响很大,乡村的形态,能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态的差异,这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 比较图6.2和图6.3:   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   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 2、城市的起源:乡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农业生产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迁移农业,所以乡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固定乡村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所以说,城市与定居农业也是同时出现。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而出现商品交换和集散的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2)城市起源的理想自然环境:中低纬度大河冲积平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