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 MB
  • 2021-09-10 发布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54张ppt)

  • 5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轮复习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2. 受热过程 (1) 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 , 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 和反射。 (2)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又以 的形式把热量 传递给 ,使大气增温,因此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 的、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能 反射 长波辐射 地面 吸收 大气 地面 3. 意义: 影响着大气的 、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 大气的 。 热状况 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 1.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的纬度分布不均,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太阳辐射能 2. 热力环流的形成: 近地面 不均 → 空气垂直运动 → 同一水平面上 差异 → 大气的水平运动。 冷热 气压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1) 方向: 垂直于 ,指向 。 (2) 作用: 形成风的 原因。 等压线 低压 直接 2. 风的形成 类型 受力情况 风向 高空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和 与等压线之间 平行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成一夹角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 1. “ 太阳暖大地 ” :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 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 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 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 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2. “ 大地暖大气 ” : 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 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 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 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 “ 大气返大地 ” :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 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 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 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图示法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和下垫面。就纬度而言,纬度越高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量越小,所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弱;就下垫面而言,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它们能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导致在同纬度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从而产生地面辐射差异。 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 合等压面利用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热力环流的形成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 → 气流的垂直运动 ( 上升或下沉 )→ 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 大气的水平运动 → 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2.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 海陆风: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同 纬度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 高,空气由大陆流向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 而海洋上因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下层 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如图 a 。夜间与白天 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如图 b 。   (2) 山谷风: 山谷地区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暖 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 c 。夜间山坡比同高度 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如图 d 。 (3) 城市风: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 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出大 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由于热岛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 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叫城市风,如 图 e 所示。 注意: 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而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的流向则随昼夜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为海与陆、山与谷的气压高低随昼夜的改变而改变。 根据气压分布规律判断气压高低 1. 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 地方气压高,这主要取决于空气密度的大小。气温高的 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 低的地方正好相反。 1.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 形成的,三力特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作用 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促使风向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大小 由气压梯度决定 ( 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 )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2. 风的形成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高空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边为高压,左边为低压,面风而立左边为高压,右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高压,面风而立,左前方为高压,右后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 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的风向和风力的确定 1. 风向 在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中,一般要求作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等。从风向的决定因素来看, 它是三个力的合力方向。 第一步,作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 并且与等压线垂直。 第二步,作风向。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和等压线斜交,并成一锐角。风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右偏。在作图时,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应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并成一锐角;南半球反之。 第三步,作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成 90 度夹角,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向的右侧与之垂直,南半球相反。 第四步,作摩擦力。摩擦力阻碍风的运动,与风向相反。 注意: 判断风向一定要看清条件:是否考虑摩擦力,若不考虑则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则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后者风向的判断方法是: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向左或向右 ( 据半球确定 ) 偏转大约 30° ~ 45° 即为实际风向 ( 即近地面风向 ) 。 2. 风力 同一气压场中风力的大小,关键在于等压线的疏密程 度:等压线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就大,相反 风力就小。 下图是沿 36 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该月平均气温,图中 ② 地高于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    ) A. 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 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 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 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 (2) 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气温日较差 ⑤ 地比 ④ 地小 B. 气温年较差 ① 地比 ③ 地大 C. 该月等温线图上, ① 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 D. 该月等温线图上, ③ 地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 课堂笔记 ]  第 (1) 题,据图示及题干信息知,图示气温曲线反映的主要是沿 36°N 北美大陆东西各点某月的气温状况。北美大陆西部为高山区,且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中部为中央大平原,东部则为阿巴拉契亚山地。②地位于北美洲的西部,有许多山间盆地,受海洋影响小,且日照与地面辐射强。综上不难判定 D 项正确。第 (2) 题,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与气温变化的规律,意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⑤地比④地靠近海洋,受海洋的影响大,降水较多,阴天多,气温日较差小;①地靠近海洋, ③地 位于内陆,所以③地气候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比①地大;读图可知,该月属于夏季,①地气温比周围低,所以①地附近的等温线向南凸出;③地气温比周围高,所以③地附近等温线向北凸出。 [ 答案 ]   (1)D   (2)A 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 8 月某日 22 时等温线图。据此回答 (1) ~ (3) 题。 (1)O 、 P 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    ) A.4 ℃          B.3℃ C.2 ℃ D.1℃ (2) 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 N 点的风向为 (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3) 下图中与 M 、 P 、 N 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 示意图为 (    ) A. ① B.② C. ③ D.④ [ 课堂笔记 ]  第 (1) 题,据等温线空间递变规律知两点气温范围: O(25 ~ 26 ℃ ) , P(29 ~ 30 ℃ ) 。因此, O 、 P 两点温差范围是 (3 ~ 5 ℃ ) 。第 (2) 题, P 周围地区属于高温地区,相应气流运动状况为气旋, N 点位于气旋的东部,故 N 地吹东南风。第 (3) 题, M 、 P 、 N 一线中 P 地属于热低压的中心区,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陷,对应上空等压面向上凸,故③图画法正确。 [ 答案 ]   (1)A   (2)B   (3)C 巧用 “ 高高低低 ” 规律和 “ 高低低高 ” 规律,判断气温和气压 1. “ 高高低低 ” 规律 (1) 在等温线分布图上,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偏高;等 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偏低。 (2) 在等压面分布图上,等压面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气压偏 高;等压面向低处凸出的地方,气压偏低。 (3) 在等温面分布图上,等温面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气温偏 高;等温面向低处凸出的地方,气温偏低。 2. “ 高低低高 ” 规律 (1) 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就低;气温低的地方,气 压就高。 (2) 在同一地点上空的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 拔越低,气压越高。 (3) 在同一地点上空的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 拔越低,气温越高。 (4) 在同一地点,低空是高压,高空就是低压;低空是低压, 高空就是高压。 注意: 由于气温和气压都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因此,气温和气压之间的关系,只适应于近地面热力环流的判断,对于高空,对于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是不适用的。 另外,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来判断季节,有一个很好的小窍门,即记住一句话: “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大陆等温线就向哪凸出。 ”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是事实。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后指出,与 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 “ 全球变暗 ” 效应。 据此完成 1 ~ 2 题。 1. 全球变暖与右图中哪一过程的加强有关 (    ) A. ①           B.② C. ③ D.④ 解析: 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全球变暖。 答案: D 2. 与 “ 全球变暗 ” 相对应的是右图中 (    ) A. ① B.② C. ③ D.④ 解析: “ 全球变暗 ” 是到达地表的太阳光减少造成的,因此与云层的反射作用有关,即图中②。 答案: B    读图,回答 3 ~ 4 题。 3. 若上图表示热力环流形势,则 a 地与 b 地的气压 (P) 和气 温 (T) 的大小关系是 (    ) A.P a >P b ; T a T b D.P a >P b ; T a >T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 a 地是下沉气流, b 地是上升气流,则可以判断 b 地气温高于 a 地,气压低于 a 地。 答案: A 4. 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 c 、 d 两地间的稳定水 平气流方向 ( 风向 ) 为 (    ) A. 南风 B. 东北风 C. 东风 D. 西南风 解析: c 地气流堆积形成高压, d 地气流下沉形成低压,所以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 c 指向 d 。理论上,高空中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高空风向相对于气压梯度力来说向右偏转,所以最终高空的稳定风向为东风。 答案: C 5. 阅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 图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      ;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      。郊区近地面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作      运动。 (2) 请根据图示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 ( 限 4 ~ 6 字 ) :         。 如就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请补充完成基本的研究思路。 (3) 要有效地缓解上述问题,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应采 取         、         等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 —— 城市热岛环流。第 (1) 题,在市区,由于硬化面积大、绿化面积小、人为废热排放多,导致温度较高,气压较低,形成低压区。第 (2) 题,课题研究按照:现象 →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第 (3) 题,改变城市热岛效应的关键是在于加大市区绿化面积,减少人为废热的排放。 答案: (1)①  自郊区吹向市区 ( 城区 )  下沉 (2) 城市热岛效应 ( 城市热岛或热岛效应 )   ① 城市热岛效应  ② 城市热岛效应  ③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④ 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3) 绿化 ( 或植树种草、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 )  减少人为热量的排放 ( 或控制 CO 2 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