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7.50 KB
- 2021-09-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能力1 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与治理
1.(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和区域内植被覆盖状况以及流量大小密切相关。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年至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是因为其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固沙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弱。河流流量相对减少,
是因为上游地区引水灌溉,入黄河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搬运能力减弱;输沙量急剧减少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和气候变暖,暴雨强度降低无关。上游地区并没有削山平地,而且坡面径流减小也不会导致输沙量急剧下降。第(2)题,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以看出,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的输沙量大幅度减少,是因为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水文站修建了水库,水库可以拦蓄泥沙,中游地区水库大坝相对较少,因此下游水库拦截泥沙作用更加明显;下游地区相对于中游地区含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而非地形的起伏,地形对输沙量影响不大;流域的面积大,输沙量也应相对较大,下游地区流域面积大于中游地区,输沙量应该也大;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较明显,而非下游地区。
2.(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2)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解析】(1)选A,(2)选D。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如果持续放水,则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1.(1)
突破1
A.自然原因分析 B.人为原因分析
C.气候因素分析 D.土壤因素分析
1.(2)
突破3
A.工程措施 B.生物措施
C.保塬措施 D.护坡措施
2.(1)
突破3
A.工程措施 B.生物措施
C.保塬措施 D.固沟措施
2.(2)
突破3
A.工程措施 B.生物措施
C.保塬措施 D.固沟措施
答案:1.(1)B (2)A 2.(1)B (2)A
突破1 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
(1)自然原因及其影响。
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越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2)人为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破
坏
植
被
过度
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
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过度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
滥挖窑洞
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乱和营
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突破2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土壤要素被侵蚀,会进一步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
突破3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应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有效模式。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方法,不同地段应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可结合示意图来理解。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措施
适用
地段
效果
固
沟
工程
打坝淤地,兴修小型水库
沟壑
地段
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生物
营造防护林
护
坡
工程
修建水平梯田
沟壑
的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发展林果生产
斜坡
生物
封坡育草,种植护坡林
保
塬
工程
平整土地
部分
塬面
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物
营造护林网
(2020·杭州模拟)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红色土层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解析】1选C,2选A。第1题,南方部分丘陵山区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第2题,“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加固训练】
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现有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下图示意坡度与土壤冲刷量的关系。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2)说出Ⅱ坡度范围内土地合理利用方式并简述原因。
【解析】第(1)题,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Ⅱ坡度范围单位时间土壤冲刷量大,若利用不合理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应作为林牧业用地。
答案:(1)水土流失。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2)作为林牧业用地;Ⅱ区域坡度比较陡,开垦为耕地容易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能力2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与治理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1)选C,(2)选B,(3)选D。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可知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的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1)
突破1
A.荒漠化本质分析 B.综合多方面分析
C.自然原因分析 D.人为原因分析
(2)
突破2
A.多方综合分析 B.社会经济分析
C.生态环境分析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突破3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生物措施
C.农业结构调整 D.自然演化
答案:(1)C (2)D (3)D
突破1 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1)从荒漠化的本质来进行分析。荒漠化的实质就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可以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即可判断该地的主导外力作用。
(2)荒漠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案例来进行说明。
①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
成因
影响
基本
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深居内陆,高原、山岭阻隔
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物质
条件
地面疏松,多沙质沉
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动力
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季节,西
北风强劲
为风沙向东、南方向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重要
条件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剧荒漠化进程
②人为原因。
典型地区
主要人为因素
主要危害
能源缺
乏地区
过度樵采
破坏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
半干旱的
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半干旱的
农垦区
过度开垦
使沙化土地连片并发展
干旱的绿
洲边缘区
过垦、过牧、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萎缩,沙进人退
突破2 荒漠化危害的分析思路
(1)荒漠化的危害一般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经济一般从荒漠化带来的损失来衡量,社会一般从荒漠化导致的缺水、贫困等角度分析,生态环境主要从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沙尘暴频发等方面分析。
(2)当然针对具体问题还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荒漠化对铁路的影响,就应从风沙对路基的掩埋和侵蚀,损害车辆及设备,加大钢轨和车轮磨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
突破3 荒漠化治理的方法
(1)荒漠化的成因有所不同,所采用的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一般可以知因索果,根据原因来寻找对应的治理措施。
(2)一般的答题思路参见下图所示: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正确的是 ( )
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化土地的99%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 mm以下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 )
A.甘肃、河北 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 D.青海、西藏
3.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 ( )
A.恢复自然植被
B.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潜力
C.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D.建立荒漠化预警系统
【解析】1选B,2选D,3选C。第1题,根据材料中数值,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化土地的70%多。由图可知,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河北、山西等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上。荒漠化指的是土地退化现象,长江以南的省级单位也有荒漠化土地。第2题,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地下有永久冻土层的地区,如青海、西藏。甘肃、河北、新疆、内蒙古、陕西、宁夏没有永久冻土分布,冻融荒漠化土地少。第3题,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明确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恢复自然植被、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潜力、建立荒漠化预警系统是治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具体措施,不是核心。
【加固训练】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2)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3)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选C,(2)选B,(3)选C。第(1)题,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第(2)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沙丘迎风一侧坡度陡。都属于沙漠区,降水均较少。第(3)题,区域降水少,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沙漠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相关文档
- 高中地理板块运动教学设计中图版必2021-09-105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2021-09-1014页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2021-09-1013页
-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四旅游景观欣2021-09-104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2021-09-1016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22021-09-1058页
-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5-8资源2021-09-104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五2021-09-1019页
- 2019版高中地理《金版教程》一轮总2021-09-1030页
- 2020届高中地理一轮全程训练计划:洋2021-09-10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