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1.00 KB
  • 2021-09-10 发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9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卷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微专题(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黄河临河段位于巴彦高勒水文站和三湖河口水文站之间,几十年来,由 于上游来水来沙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出现明显变化。图 1 示意黄河临河段位置,图 2 示意 1977~2014 年黄河临河段河道长度及面积变化。据此完成 1~3 题。 1.1977~2014 年,临河段河道平均宽度最小的时段是( ) A.1990~1995 年 B.1995~2000 年 C.2000~2005 年 D.2005~2010 年 2.1995~2000 年,黄河临河段( ) A.水位季节变化大 B.输沙量大量增加 C.结冰期明显延长 D.径流量显著减小 3.推测 2005~2007 年期间( ) A.临河段暴雨频率减少 B.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 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 D.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 答案 1.C 2.D 3.B 解析 第 1 题,河道平均宽度=河道面积/河道长度,从图中可看出,2000~2005 年河道面积较 小,而河道长度较长,河道平均宽度最小,C 项正确。第 2 题,从图中 1995~2000 年,河道长度 变长,但河道面积却在变小,说明径流量显著减小,D 项正确。第 3 题,2005~2007 年,河道面 积增加、长度增加,径流量增加,可能是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B 项正确;径流量增加,临河段 暴雨频率应增加;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对下游径流有调节作用,但临河位于黄土高原的上游; 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临河径流量会减少。 (2017·山东潍坊模拟)如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 道示 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回答 4~6 题。 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 A.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 B.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 C.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 D.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 5.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 相比 ( ) A.①变快,②变慢 B.①变慢,②变快 C.都变快 D.都变慢 6.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 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 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 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 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答案 4.B 5.A 6.D 解析 第 4 题,读图可知,该处位于河流曲流处,①处为凹岸,受水流惯性影响,流速快,河流 的携带能力强,所以含沙量大,②处位于凸岸,属于沉积岸,流速慢,流水携带泥沙能力弱,含 沙量小,故选 B 项。第 5 题,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以后,①处受冲刷,河道逐渐左偏,越来越宽, 越来越靠近中心航道,水流流速加快,②处受淤积作用明显,航道逐渐变浅,变窄,越来越靠近 河岸,流速越来越慢,故选 A 项。第 6 题,该处采沙船开采的泥沙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 搬运作用无关,A 项错误。起伏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不会有砂砾沉积,B 项错误。流速慢, 沉积物颗粒小,不会沙、砾一起沉积,C 项错误。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大时沉积物颗粒 大,流量小时沉积物颗粒小,D 项正确。故选 D 项。 (2017·山东潍坊二模)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 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如图示意某海底在连续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 7~9 题。 7.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①→②海退 ③→④海进 B.①→③海进 ③→④海退 C.②→③海退 ③→④海进 D.①→②海进 ②→③海退 8.甲、乙、丙、丁地质过程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甲 乙 丙 丁 B.甲 丙 乙 丁 C.乙 丙 丁 甲 D.丙 丁 甲 乙 9.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可能造成该地( ) A.河口土地盐碱化加剧 B.沿海低地多被淹没 C.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D.海水蒸发明显减弱 答案 7.B 8.A 9.C 解析 第 7 题,根据题意①→③由砂岩、页岩到石灰岩,表示由浅海变成深海,说明海洋面积扩 大,故海进;③→④表示由石灰岩变成页岩,由深海变成浅海,说明海洋面积缩小,故海退。第 8 题,根据示意图可判断,先有甲褶皱的形成,然后发生断裂形成乙断层;接着断层处发生丙侵 入,在侵入过程中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丁大理岩。第 9 题,③→④表示海退时期,说明陆地向海洋 推进,故河流携带泥沙增多。 (2017·山东教育质量保障联盟模拟)澳洲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 早在 25 亿年前就已经形成,在西澳洲已成为地标。波浪岩名副其实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波涛巨 浪,波浪岩令无数的旅客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 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 10、11 题。 10.上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波浪岩的形成依次受哪些地质作用的影响( ) ①固结成岩 ②风化剥蚀 ③侵蚀搬运 ④地壳抬升 ⑤岩浆侵入 A.⑤①②④ B.⑤④②③ C.⑤④③② D.⑤①④③ 答案 10.C 11. B 解析 第 10 题,根据材料,图示波浪岩属于花岗岩,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属于岩浆岩。根据右 图中箭头方向,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只有一个向外的箭头,所以④是岩浆,③是岩浆岩,C 项 正确,D 项错误。①由碎屑物堆积形成,是沉积岩,A 项错误。②是变质岩,B 项错误。第 11 题, 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波浪岩是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后 来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形成现在的地貌状况。所以依次所受的地质作 用是⑤④②③,B 项正确。没有固结成岩过程,A、C、D 三项错误。 (2017·广东揭阳模拟)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沙岛。 岛上居民有“小暑晒霉正当时”的俗语。小暑时节(7 月 7 日或 8 日)搬出家里的衣被等物品,放 在阳光下暴晒,紫外线就会把其上的霉菌杀死,从而起到防病保健作用。下图为崇明岛东滩成陆 线和大堤随时间变化及岛上某楼盘平面图,据此完成 12~14 题。 12.1949~1998 年中,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最显著的时段和原因是( ) A.1949~1964 年 海浪堆积 B.1964~1976 年 海浪堆积 C.1976~1991 年 流水堆积 D.1991~1998 年 流水堆积 13.1998 年新大堤建成后就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主要原因是( ) A.长江的沉积作用增强 B.长江的沉积作用减弱 C.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增强 D.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减弱 14.甲、乙、丙、丁四种户型的阳台“小暑晒霉”效果最好的是(北京时间)( ) A.甲阳台 12:00 B.乙阳台 13:10 C.丙阳台 14:05 D.丁阳台 15:20 答案 12.C 13.B 14.C 解析 第 12 题,根据图中不同年份大堤之间距离变化可判断出来。岛屿陆地面积扩大是由于流 水堆积作用造成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的。第 13 题,1998 年新大堤建成后就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 说明长江上游来沙减少,沉积作用减弱造成的。第 14 题,12:00 太阳从正南直射,甲阳台位于 北侧,得不到阳光;13:10 太阳位于西南,乙阳台得不到阳光照射;15:20 太阳位于西南,丁 阳台得不到阳光照射;14:05 丙阳台几乎近于阳光直射。 (2016·课标全国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 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 15~ 17 题。 15.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6.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7.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15.C 16.B 17.D 解析 第 15 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 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 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 C 项。第 16 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 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 B 项。第 17 题,由图可 知,渤海湾沿岸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 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 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 D 项。 18.(2017·山东潍坊上学期期末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挪威有“峡湾国家”之称。挪威峡湾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西海岸。深入大陆的峡湾 既深邃又曲折。实际上它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海湾。宽不过一到几公里。长约几十到几百公里。 湾内最深的地方有一千米多深。 夏季的挪威峡湾是旅游胜地。游客发现,峡湾两侧的高山顶部冰雪覆盖,峡湾中部瀑布众多, 峡湾两岸的村镇很少。 图 1 示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分布状况,图 2 示意该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形成过程。 (1)描述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峡湾中多瀑布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测峡湾两岸村镇很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峡湾对挪威交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冰川侵蚀形成(U 形)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面上升,底部被海水入侵淹没, 而形成峡湾。 (2)受暖流、西风影响大,又处于山地迎风坡,雨水充足,加之高山冰雪融水多,形成众多河流; 峡谷两岸多悬崖峭壁,河水跌落,形成众多瀑布。 (3)冰川侵蚀形成的 U 形谷,两岸陡峭,平地很少;两岸多高山、峭壁,经常有落石和雪崩,不 宜居住。 (4)利:峡湾众多,有利于建港,发展海运;峡湾深入内陆,沟通东西水上交通。弊:东西走向, 阻断南北陆上交通。 18.(2017·江西 4 月质量监测)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 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 4 000 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 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 (1l)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 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 出露。 解析 (1)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 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2)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 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 4 000 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 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 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