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2 MB
  • 2021-09-11 发布

2020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学案 湘教版选修6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课标解读 ‎1.以土地资源为例,认识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并理解其主要特征。‎ ‎2.结合中外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经验,知道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3.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我国在保证耕地持续供应中进行的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方面成功的经验。‎ ‎●新课导入建议 由我国“3·12”植树节和《土地复垦条例》的出台进行设问,导入新课——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 15‎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植树造林对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作用。‎ ‎2.了解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的措施。‎ ‎3.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1.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重点)‎ ‎2.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难点)‎ 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植树造林。‎ ‎2.防护林带的类型:水源涵养林带、水土保持林带、防风固沙林带。‎ ‎3.目的: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 ‎4.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防风林、保护性犁地、梯田、轮作、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 ‎1.我们为什么要大规模植树造林?‎ ‎【提示】 植树造林的理由: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保持水土抵御风沙,③进行碳中和,④人类生存保障,⑤创造经济价值,⑥履行责任环保教育,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⑧亲近自然回馈自然等。‎ 15‎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1.科学开发土地的原则 ‎(1)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2)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 ‎(3)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2.土地整理 ‎(1)目的: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 ‎(2)我国农村用地的现状:沟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 ‎(3) ‎(4)主要方式:退宅还耕、塌陷区的土地复垦。‎ ‎2.为实现全国耕地保有总量18亿亩的目标,你认为今后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提示】 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质量差、开垦难度大、生态环境限制因素多,因此,今后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土地整理。‎ 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问题导思】 ‎ ‎1.我国营造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这些防护林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 “三北”防护林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减轻旱灾的作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美国在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采取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作物的根系大都分布在土壤的疏松耕作层里,作物留茬或免耕,根系就可以抵挡风蚀,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措施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水土 流失 15‎ 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土地 荒漠化 气候干旱,土地疏松,降水少或有时集中 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开矿;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结论 自然原因是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基础因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才是根本原因 防治 措施 植树造林 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 读我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2)简述图示A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思路点拨】 由图中图例和分布情况获取必要信息确定水土流失分布规律和特殊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集中的区域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区域在黄土高原地区;结合我国的地势特点,集中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第(2)题,A区域为黄土高原,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答案】 (1)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15‎ ‎(2)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问题导思】 ‎ ‎1.我国为什么要出台《土地复垦条例》?‎ ‎【提示】 目的是落实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土地复垦活动,加强土地复垦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我国农村建房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普遍存在“外紧内松”、“摊煎饼”式向外扩延,形成众多的“空心村”。“空心村”现象带来哪些主要问题?‎ ‎【提示】 既导致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也对农村的居住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加大开发耕地力度”和“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相矛盾吗?‎ ‎【提示】 加大开发耕地力度并非单指的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包括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措施。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整理来实现,而不能依靠开垦新的宜农地来实现。生态条件恶化的地区还要做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沼泽,做到开发耕地与保护环境相协调。‎ 土地整治的方法措施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2年,重庆市投入市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专项资金30多亿元,支持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新增耕地超过30万亩,整治基本农田20万亩以上。‎ ‎(1)整治基本农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矿区整理土地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3)只要具有足够肥力的土地均可以作为“新增耕地”开发吗?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 由材料中土地开发整理等信息,结合我国在保证耕地持续供应中的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方面的成功经验来确定答案即可。‎ ‎【解析】‎ 15‎ ‎ 第(1)题,重庆多山、地形崎岖;耕地存在沟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耕地多等问题,通过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和土壤肥力。第(2)题,矿区多因采空形成的塌陷区和露天开采形成的深坑,可采取回填复垦的措施治理。第(3)题,耕地开垦应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答案】 (1)增加农用土地面积,尤其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的质量。‎ ‎(2)复垦 ‎(3)不能。耕地开垦应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在生态脆弱的区域开垦耕地,不仅易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还会导致耕地退化。‎ ‎[图表展示]‎ 教材第35~36页图2-17 防风林 图2-18 梯田 图2-19 等高线耕作 ‎[解图精要]‎ ‎1.由图中一排树木位于农田的边缘可知为防风林。主要功能是抵挡风蚀、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对农田危害的作用。‎ ‎2.由图中一级级垄可知为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3.由图中一圈圈土地可知为沿等高线犁地,也可减少水土流失。‎ ‎[图表应用]‎ ‎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①            ②‎ ‎③            ④‎ ‎(1)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的是(  )‎ A.①   B.②  ‎ C.③   D.④‎ ‎(2)图片④的主要功能是(  )‎ 15‎ A.防风固沙 B.保持水土 C.涵养水源 D.净化空气 ‎(3)为减少西北地区风沙对耕地的侵蚀,应大量种植图片________中的防护林带(  )‎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保持水土”是题眼,一般来说,坡度较陡的区域,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第(2)题,图片④中的文字是题眼,说明图片中的森林是水源涵养林。第(3)题,防风护田林可以减少风沙,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区域。‎ ‎【答案】 (1)C (2)C (3)A 教材第35页活动 ‎【答案】 美国“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借鉴意义是:无论多么恶劣的生态,只要人类有意识地努力去防治,是可以治理好的。‎ 我国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方面还需做好以下工作: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因地制宜,实施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做到预防重于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要从基层开始;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教材第38~39页活动 ‎【答案】 1.略。‎ ‎2.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讲,“宜耕土地”就是将此土地开垦为耕地后而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的土地。若是开垦成为耕地,导致该地生态恶化,就不能称为“宜耕土地”。有的土地很肥沃,如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只要排干沼泽水即可成为肥沃的良田,但是排干沼泽水后会导致该地生态严重恶化(空气变干燥、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有足够肥力的土地不一定就可以开垦为耕地。要看开垦耕地是否与当地的生态相协调。‎ ‎3.我国的耕地资源虽然十分短缺,但农业用地中还要有足够的林地和草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若是盲目地毁林、毁草开荒,耕地面积虽暂时扩大了,但耕地质量会迅速下降,土地退化加剧,甚至出现荒漠化,危害原有的耕地,出现流沙埋地、洪水冲地等现象。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林地、草地和耕地作用是相同的,只是产出的产品不同而已,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必须寻求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否则,生态环境将会趋向恶化。‎ 15‎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为目的,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很多国家将植树节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因为植树造林是防止_____的最佳措施。(  )‎ ‎①水土流失 ②地面沉降 ③土地荒漠化 ④大气污染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2.具有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功能的防护林带主要有(  )‎ ‎①水源防护林带 ②水土保持林带 ③防风固沙林带 ‎④薪炭林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15‎ ‎ 第1题,从成因上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植被破坏的结果;地面沉降是地下水过度开采形成的;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大气污染的最佳方式。第2题,“具有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功能”是题眼,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水土流失会加剧洪涝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薪炭林是为居民提供薪柴的防护林。‎ ‎【答案】 1.C 2.D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联合国呼吁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总面积零增长”。目前,世界范围内有15亿人直接受到土地退化的威胁,每年有1200万公顷可耕地由于土地退化和干旱流失。‎ 土地退化是指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长期下降,其严重性和范围在世界许多地方正在日益加大,超过20%的耕地、30%的森林和10%的草原正在退化。估计有15亿人,或占世界1/4的人口直接依靠正在退化的土地为生。‎ ‎(1)你认为防止土地退化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2)水土流失是造成耕地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哪些耕作方法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3)为解决15亿人的吃饭问题,开发新的耕地势在必行。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科学的行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地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在回答问题时可结合下列思路进行分析:土地资源的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或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在进行土地退化的防治时应根据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牧业措施三方面入手。生物措施即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等;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是指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取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 ‎【答案】 (1)植树造林。‎ ‎(2)建设防风林、修筑梯田、轮作、实行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采取保护性犁地。‎ ‎(3)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的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4.‎2016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利国惠民”。结合中国荒漠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荒漠或荒漠化地区分布图 15‎ ‎(1)简述我国荒漠分布的特点,并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其成因。‎ ‎(2)B所示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多选)‎ A.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气候变暖,蒸发旺盛,已成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 D.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 ‎(3)A地是荒漠化较快的地区,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应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读出我国荒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其次是华北地区。自然原因主要从物质基础、气候条件、动力因素三方面分析。第(2)题,B为华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为人为原因,A正确;还有冬春季节多大风的自然原因,D正确。第(3)题,A地主要为半干旱的内蒙古草原地区,造成此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采乱挖、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管理不善等,据此可找出相应措施。‎ ‎【答案】 (1)特点: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或西北与华北地区)。成因: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多大风天气。‎ ‎(2)AD ‎(3)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挖、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合理用水;加强区域合作。‎ 课时作业(六)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土地资源为例 一、选择题 读我国某局部区域图,完成1~2题。‎ ‎1.造成该地区耕地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A.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15‎ D.建设征地过多 ‎2.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相比,该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形平坦 D.热量条件好 ‎【解析】 第1题,通过图中的海陆轮廓可知,此图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因该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和城市发展以及交通建设征地过多,造成该区耕地大量减少。第2题,与东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相比,该地区优势区位条件是热量条件好,其他三方面均不如东北的这两大平原。‎ ‎【答案】 1.D 2.D 读下表,完成3~4题。‎ ‎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 560‎ ‎2 100‎ ‎2 460‎ ‎3.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4.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  )‎ ‎①抽取地下水 ②控制人口数量 ③建设防护林体系 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3题,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会导致植被破坏,从而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增加。第4题,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是产生该问题的关键。因此,防治沙尘暴和土地沙化应控制人口数量,同时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 3.D 4.B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以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广义上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据此完成5~6题。‎ ‎5.目前缓解环渤海地区春季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15‎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6.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  )‎ ‎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②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③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减少 ‎④水资源的浪费 ‎⑤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不足 A.①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5题,从“开源节流”角度考虑,发展节水农业属于节流方面的措施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6题,造成目前许多国家闹“水荒”的原因不仅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答案】 5.D 6.D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完成7~9题。‎ ‎7.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 A.1%   B.20%  ‎ C.19%   D.21%‎ ‎8.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温室效应 ‎9.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解析】‎ 15‎ ‎ 第7题,在土地利用结构图中,未利用地占20%,在土地资源构成图中不适宜地占1%,二者的差就是区域的土地后备资源。第8题,该区域的宜农地仅占12%,但耕地却占40%,说明大量的林地和草地开垦为耕地,植被破坏将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第9题,“现阶段”和“最有效”是题眼。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效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将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该地大量林带和草地开垦为耕地,说明人均耕地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大,不可能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答案】 7.C 8.B 9.B ‎10.我国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各项建设要节约用地,少占农田 B.山区退耕还林 C.围湖造田,开垦草原 D.扩大耕地要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解析】 我国应该退耕还湖、退耕还草,保持生态平衡。‎ ‎【答案】 C 二、综合题 ‎1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农业技术逐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施行该耕作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以最大限度降低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下表是M地区推行“保护性耕作”前后的相关数据。‎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实施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施后 ‎23.5%‎ ‎16.7%‎ ‎3.2%‎ ‎3.4%‎ ‎34.5%‎ ‎(1)M地形区的名称是_____。该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2)结合表格数据和相关知识,概括M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哪些改善?‎ ‎【答案】 (1)河套平原 灌溉水源 土地沙化(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2)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局部气候;提高农业技术。‎ 15‎ ‎12.在农牧交错区,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易导致大面积土地退化或沙化;在依靠灌溉的绿洲地区,由于上游不合理的用水和扩耕,会造成下游绿洲的消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图甲为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统计示意图。图乙是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 乙 ‎(1)目前,我国耕地形势严峻,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我国耕地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抓住题干材料中“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大面积土地退化或沙化”等关键信息。同时,从图甲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数量从1996年的19.5亿亩大幅下降至2008年的18.2亿亩,耕地数量急剧减少。第(2)题,正确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提取图中信息即可。第(3)题,读图明确生态退耕即退耕还林、草、湖等,其影响应从林、草、湖三方面分析。第(4)题,从原因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找出解决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材料与图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 (1)耕地数量急剧减少;人均耕地面积锐减;耕地质量退化 ‎(2)灾毁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 15‎ ‎(3)生态退耕还草,有利于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还林,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4)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进灌溉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依法保护耕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