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 MB
  • 2021-09-13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鲁教版:第2单元第2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Word版含答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 [识记—基础梳理]‎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N2‎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O3‎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①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②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作用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 ‎80~500 km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1)能量来源 ‎①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大作用 ‎①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图文助记] ‎ 以示意图来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要点突破]‎ ‎1.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解读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2)自近地面向上,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逐渐减少,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3)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大气中云量的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 ‎3.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 正常气温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 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大气受热过程和示意图 ‎1.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B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读图,回答第2题。‎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晴朗天气,a大部分为大气反射 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 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 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 B [晴朗天气,大气反射弱;湖泊湿地,比热大,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慢;CO2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较多补偿地面热量;冰雪地面,地面反射增加,地面吸收热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少,a→b的转化率减少。]‎ ‎◎考向2 气温分布和温差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4.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3.A 4.C [图中显示了我国南方山区谷地10月下旬的逆温数据。第3题,从图中数据来看,50米以下的近地面地区大多数是强逆温区,是山坡空气冷却下沉所致,近地面较大,海拔越高则越小,A选项正确;从图中来看,逆温强度午夜时分并没有达到最大,B选项错误;10时左右,该地早已日出,而逆温层仍然存在,C选项错误;从图中数据看,强逆温前半夜斜率大,增速快,D选项错误。第4题,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选项正确。]‎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 ‎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5~6题。 ‎ ‎5.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5.B 6.C [第5题,B对,A错: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为曲线①;枯雪年晴天较多,薄膜覆盖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为曲线②。C、D错:③④曲线表示的温度较低,为膜外温度。第6题,C对:根据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积雪的多少影响了膜内温度的日变化。A错: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B错:图中曲线③④基本平行,说明积雪的多少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到膜外气温的日变化。D错:对比曲线①②和③④,其变化明显不同。]‎ ‎◎考向3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7~8题。‎ ‎7.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图中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8.科学家发现,随着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他微粒增加,近几十年以来,到达地球的阳光量减少了10%,地球正在“变暗”。图中与“地球变暗”‎ 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维流程]‎ ‎7.D 8.A [第7题,从图中知④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与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有关。第8题,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他微粒增加,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即与图中①有关。]‎ ‎(2018·太原一模)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 A.0~6时 B.6~12时 C.12~18时 D.18~24时 ‎10.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B.沿线工业污染严重 C.路面昼夜温差较大 D.临近河湖与林草地 ‎11.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A 10.C 11.C [第9题,依题意,团雾是辐射降温,‎ 导致大气中水汽凝结成雾,条件是降温和温度较低,一般在夜晚时间段易出现,而后半夜气温较低更易出现,故A项正确。第10题,高速公路独特之处在于尾气排放量大和路面昼夜温差大,而汽车尾气与雾形成关系不大,故C正确。第11题,雾的形成条件之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图中③地位于太湖附近而水汽充足,故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③。]‎ 考点二| 热力环流 ‎ [识记—基础梳理]‎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中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探究下列问题:‎ ‎①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②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③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冷热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④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 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图文助记] ‎ ‎1.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巴山夜雨”是因为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四川盆地潮湿,云层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低层空气容易升温,加之四周沿山坡下沉的气流多,造成盆地底部夜晚气流上升较旺,形成夜雨。‎ ‎2.室内制冷空调多布置在高处,而暖气则在低处的原因 热空气密度小,易向上流动,促进房间内空气流通,使房间气温升高。冷空气密度大,易向下流动,促使室内热空气相对向上升浮,空气的自然循环使室内温度均衡。‎ ‎[理解—要点突破]‎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二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 ‎②水平运动——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热低压、冷高压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018·贵阳高三检测)用实验模拟某一大气运动形式(见下图):在密封的长方体容器内放入两个碗,一个碗内放入热水,另一个碗内放入冰块,从容器上方一小孔放入一支点燃的香。据此完成1~2题。 ‎ ‎1.该实验模拟的大气运动形式为 (  )‎ A.气旋       B.热力环流 C.季风环流 D.反气旋 ‎2.关于该实验模拟的大气运动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且气压较低 B.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上升且气压较高 C.近地面气温低,该地近地面等压面向高空凸出 D.近地面气温高,该地的高空等压面向地面凸出 ‎1.B 2.C [第1题,由图可知,该实验模拟近地面和高空由气温差异形成的大气运动,即热力环流。第2题,近地面气温低,则空气下沉且气压较高;近地面气压较高,等压面向高空凸出。]‎ ‎(2018·浙江联考)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回答3~4题。‎ ‎3.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4.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思维流程]‎ ‎3.A 4.A [第3题,读图可知,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气压M高于N,O高于P,故O、P分别对应于N、M上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M流向N,O流向P;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由N上升至O。故A项正确。第4题,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进而判断出N地的等温面和等压面的弯曲形状,故A项正确。]‎ ‎◎考向2 常见热力环流类型 ‎(2018·济南模拟)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5~6题。‎ ‎5.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6.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5.D 6.C [第5题,此时,风从湖面吹向陆地,④为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第6题,城市地面硬化,热岛效应增强,湖陆风增强;围湖造陆,湖泊面积缩小,湖陆风减弱;风从湖泊吹向城市,城市湿度加大,昼夜温差减小。]‎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 ‎7.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8.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7.D 8.A [第7题,该城市冬季气温在0℃以下,说明冬季寒冷,不可能位于纬度较低的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西两岸,故排除A、C两项;40°N附近大陆西岸,冬季温和,气温在0℃以上,故B错误;40°N附近大陆东岸,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在0℃以下,故选D。第8题,受热岛效应影响,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气流上升,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而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故选A;由于此时市区的气温较高,所以降雪的可能性不大,故B错误;市区与郊区冷热不均形成城郊热力环流,市区上升气流将污染物带至郊区,而由郊区流向市区的气流可将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带至市区,故C、D两项都错误。]‎ ‎◎考向3 等压面图的判读 下图为某热力作用形成的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四点中,气压值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以下空气流向由空气受热直接导致的是(  )‎ A.甲―→乙 B.乙―→丁 C.甲―→丙 D.丁―→丙 ‎9.B 10.C [第9题,等压线越靠近地面,其值越高,乙点上侧的等压线最靠近地面,故乙点气压值最高,其他三点气压从高到低依次是甲、丙、丁。第10题,与乙地相比,甲处为低压,该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12.此时,图中M地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1.D 12.A [第11题,在近地面附近乙地的等压面向下弯曲,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的密度较小;甲地的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是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同理可判断出在高空的同一高度丙地的气压较高,丁地的气压较低。第12题,在近地面M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风(要注意图中的指向标)。]‎ ‎[解题技巧] ‎ 等压面图的判读 ‎(1)判读气压高低 ‎①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即PA>PC、PB>PD。‎ ‎②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中C处比D处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低于B处。即PC>PD、PB>PA。‎ ‎③综上PB>PA>PC>PD。‎ ‎(2)判读气流流向 ‎①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近地面B处空气流向A处。高空气流方向与近地面相反。‎ ‎②A处气压低,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气压高,说明该地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 ‎③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地区多阴雨天气,日较差小,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地区,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如上图B地。‎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 [识记—基础梳理]‎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特点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理解—要点突破]‎ 风力、风向的判断方法 ‎1.风向的判断与绘制 按照以上方法可绘出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近地面风:‎ 高空风:‎ ‎2.风力的判读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之则小,如下图,风力:A>B>C>D 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气压梯度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如下图A、B、C、D处风力的大小是A>B>C>D。‎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等压线图上的风力、风向 下图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④地有稳定风向。据此回答1~2题。 ‎ ‎1.图示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对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和③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同 B.四地风向的变化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C.②地和③地的摩擦力方向相同 D.摩擦力不能改变风力的大小 ‎1.A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等压线最密集,其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即风力最大。第2题,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对风向变化有影响,B错;②地和③地风向不同,则摩擦力方向也不同(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C错;摩擦力可以改变风力大小,D错。]‎ ‎◎考向2 影响风力大小和风向的主要因素 山地迎风坡的气压比背风坡高很多,使等压线突然变形或突然密集。可将几条等压线用一条锯齿形线联结起来,称之为地形等压线。地形等压线应画在山地迎风坡或冷空气的一侧,与山脉平行,不能横穿山脉。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山地某季节地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3~4题。‎ ‎ ‎ ‎3.山地迎风坡气压比背风坡气压高的原因是(  )‎ A.迎风坡气温高 B.迎风坡气流下沉 C.迎风坡降水多 D.迎风坡空气堆积 ‎4.图示季节和山脉位置最有可能是 (  )‎ A.冬季 ① B.夏季 ①‎ C.夏季 ② D.冬季 ②‎ ‎3.D 4.D [第3题,气流在前进的途中遇山地阻挡,导致大量空气在迎风坡堆积,迎风坡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D对。第4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地形等压线应位于气压较高的山地迎风坡或冷空气一侧,图中锯齿状的等压线位于②的北侧,比②的南侧气压高,气温低,说明②处为山脉的位置。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所以此季节为冬季,D正确。]‎ 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读图,完成5~6题。‎ ‎5.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是(  )‎ A.地处沙漠,昼夜温差大 B.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 C.地处沿海平原,地形平坦 D.植被常绿茂密,减弱风力 ‎6.珀斯风力强劲的时期(  )‎ A.亚洲低压强盛 B.正值当地葡萄的收获季节 C.享受珀斯海滩阳光浴的最佳季节 D.西欧南北温差大 ‎5.B 6.A [第5题,图示珀斯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沿海,夏季受到高压控制而风力微弱;一天中风向多变,是指海陆风较强,故成因是昼夜温差大,是海陆之间形成热力环流所致;由图可知,该地不在沙漠地区,故A错,B对。第6题,材料提及该地冬季风力强劲,南半球冬季为北半球夏季,而夏季亚洲低压强盛,故A正确;葡萄收获季节为当地秋季,此时为当地冬春季节,故B错误;珀斯海滩阳光最好的季节为夏季,故C错误;西欧南北温差大的季节是北半球冬季,故D错误。]‎ 地理图表专攻(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 等压线图是等值线图的一种,表示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状况的图。常见的等压线图有气压场类型图(图1)、某地区某日等压线图(图2)、某地区某日等压线图(图3)。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一条等压线上的气压值相等。等压线图的判读和应用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查要点,判读的关键是抓住等压线数值特征、分布特征及组合特征。‎ ‎[识记—常考图示]‎ ‎ [领悟—判读技巧]‎ 等压线图是等值线图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它同样具有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判读方法。‎ ‎1.判读气压形式 ‎(1)低压中心(如图1中乙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2)高压中心(如图1中甲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 ‎(3)高压脊(如图1中丙处):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脊线。‎ ‎(4)低压槽(如图1中丁处):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槽线。‎ ‎(5)鞍部:两个低压和两个高压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2.判断风向 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如图2中A地吹偏北风)。‎ ‎3.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4.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图3中乙地)。‎ ‎(2)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如图3中甲地)。‎ ‎5.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6.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如图1中乙处和丁处;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如图1中甲处和丙处。‎ ‎[运用—母题迁移]‎ ‎[母题示例] 读下图,在图中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 ‎ 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 A.台北       B.上海 C.首尔 D.北京 ‎[解图流程] ‎ ‎[尝试答案] D ‎[迁移应用]‎ ‎(2018·秦皇岛模拟)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3题。 ‎ ‎1.图中A、B、C三点气压相比较 (  )‎ A.PA>PC>PB B.PAPB>PA D.PA=PC=PB ‎2.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  )‎ A.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 B.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 C.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 D.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 ‎3.C点近地面吹 (  )‎ A.西北风 B.偏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1.D 2.D 3.C [第1题,根据材料,图示为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 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所以A、B、C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PA=PC=PB,D对。 第2题,读图,同一等压面在A点分布的海拔低,B点分布的海拔高。所以在高空,同一海拔A点是低压,B点是高压。对应的近地面应是A对应高压,B对应低压。所以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D对。 第3题,C点近地面空气受三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从A指向B,风向大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30°,为东南风。]‎ ‎(2018·郑州质检)下图是东亚局部地区某日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两地气压差最可能是(  )‎ A.12 hPa B.13 hPa C.14 hPa D.15 hPa ‎5.此时,台湾海峡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4.B 5.A [第4题,由图可知,图中等压距为2 hPa,①地气压应为1 010 hPa,②地气压应为1 022~1 024 hPa,两地气压差应为12~14 hPa。故B项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台湾海峡位于①地北部,西部为高压,东部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台湾海峡吹西北风。故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