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 MB
- 2021-09-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纲解读
1.自然带:概念,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
2.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成因及应用
3.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知识导图
一、地球表面差异性的表现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3.地方性分异
4.大、中尺度的地带性地域分异
分异规律
定义
主要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水平
地带性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即以热量为基础
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的一定范围内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或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经线延伸、随经度变化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以水分条件为基础
中纬度地区
垂直分异规律
海拔较高的山地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逐渐变化更迭
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大
5.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
(1)在大中尺度地域分异的背景上,还存在着局部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因素引起的地方性地域分异,包括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局部的地质构造、岩性、土质和水分状况的影响等。
(2)地方性分异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①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的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②重复性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6.非地带性分布
在地带性分异的基础上,地理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二、世界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自然带的概念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世界主要的陆地自然带
自然带类型
分布地区
分类
气候特征
植物
森林自然带(生产量最大)
湿润、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降雨量多
森林为主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降水量少,集中于夏季
草本植物为主
荒漠自然带(生态系统脆弱)
干旱地区
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降水量稀少,气温日较差大
数量很少的旱生类植物
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所示: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对比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更替,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形成基础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分布)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1.
右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解析: 第(1)题,图中②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荒漠,②介于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荒漠之间,对应的植被应为草原。第(2)题,读图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越往北越窄,主要原因是越往北受夏季风影响越小,降水减少,夏季风影响的区域范围变小,所以影响我国东部森林植被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季风。
答案: (1)A (2)D
考点二 垂直分异规律
1.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地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地,纬度越低,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2)山地海拔——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下图),纬度越低,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上部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
①山地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分布海拔可达2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分布到2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分布到1200米。
②坡向——同一山地,同类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方法技巧]雪线高度的判读
气温(热量和纬度)
雪线高度和基带气温呈正相关,阳坡高于阴坡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线越高;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季节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雪线上升
气候、地形等综合影响
若一山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一般降水对雪线高度的影响大于气温对雪线高度的影响,雪线低
2.(2018·岳阳二模)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 )
A.1 800—1 900 B.1 900—2 000
C.2 000—2 100 D.2 100—2 200
(2)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①喜光 ②抗风 ③喜湿 ④耐寒 ⑤喜阴 ⑥耐贫瘠
A.①⑥ B.②③
C.③⑤ D.④⑥
(3)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力增强 B.封山育林
C.降水增加 D.气候变暖
解析: 第(1)题,图示四条折线都是在1 800—1 900米林带比重最大,故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 800—1 900米。第(2)题,图示林带比重,阴坡高于阳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故可推断该森林植被喜湿、喜阴。第(3)题,高山苔原带因海拔高而气温低,不适宜森林生长,故主要制约森林生长的因素是气温;但近年来森林增长趋势明显,说明气温有所改善,即气候变暖是主因。
答案: (1)A (2)C (3)D
考点三 地方性分异规律
1.表现
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2.案例分析
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许多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现归纳如下表所示:
实际分布的
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
地带性分布
安第斯山脉隆起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疏林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疏林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
热带疏林草原带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热带疏林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学法指导]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的判断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3.(2018·河南一模)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聚落数量和植被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甲山坡在海拔约2 200—2 8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 )
A.气温高 B.坡度较小
C.气温低 D.靠近河流
(2)甲山坡出现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规律的植被是( )
A.常绿林 B.高山草甸
C.针叶林 D.干旱灌木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海拔2 200—2 800米处,甲山坡坡度最小,同时聚落最多;另外,此海拔不是最高或最低,则气温也不是最低或最高,也不靠近河流。第(2)题,注意该地位于30°N,为亚热带气候,山麓分布常绿林,向上分布针叶林、高山草甸,符合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但河谷分布干旱灌木不符合此规律,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 (1)B (2)D
考向一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2017·课标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关键点拨] 本题解题的突破口在于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如第(1)题回答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要紧扣材料中“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依据规律发现有关坡向与某海拔范围内植物多样性的异常之处。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按照材料中揭示的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在2 000~2 300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
(2)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这“部分地区”是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
(3)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
(4)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在于,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考向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17·课标Ⅰ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 第(1)题,此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拍摄当日”为3月25日,“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当地杂树不可能是常绿树种,而为落叶阔叶树种。杂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植被,故B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水平地域分异的因素。常绿灌木生长条件介于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之间,其分布主要受制于气温高低。
答案: (1)B (2)A
考向三 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2016·课标Ⅲ)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自然带及读图分析能力。经历三次冰期的果洛山应该最早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其次是经历两次冰期的雪宝顶,太白山最后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 第(2)题,本题考查自然带。读图可知,点苍山经历了末次冰期,应该有过冰川。没有现代冰川发育,应该是气温升高,雪线升高所致,B项正确;点苍山位于抬升带,海拔不会更低,D项错误;日照长短与有无现代冰川发育关系不大,A项错误;植被对雪线影响不大,C项错误。
答案: (1)B (2)B
考向四 全球变暖对垂直自然带的影响
(2016·课标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高山苔原带受海拔、坡向、纬度等因素影响明显。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二者都会影响植被生长,故A、B、D三项都与海拔相关。积雪厚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故C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长白山西北坡冬季冻害高发,主要原因是该地冬季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力大,降温明显,因此冻害高发,故D项正确。西北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而积雪对植被起保温作用,故A项错误。冻害在气温低于0 ℃
时就有可能发生,而不一定是气温最低就会造成冻害,故B项错误。夏季,长白山南坡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多,云量多,日照少,故C项错误。第(3)题,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蒸腾加剧,但与冻害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冻害是气温下降到0 ℃以下时出现的对农作物的伤害,低温更低,不一定使冻害加剧,故B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生长旺盛,雪期缩短,气温降到0 ℃以下,没有积雪覆盖而使冻害加剧,故C项正确。气候变暖,不一定使太阳辐射减弱,故D项错误。
答案: (1)C (2)D (3)C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立足综合思维,考查地理环境的水平分异规律
(2018·广东一模)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
解析: 第(1)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则D正确。第(2)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B表述正确。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表述错误。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表述正确。
答案: (1)D (2)C
2.立足地理实践力,考查垂直地域分异
(2018·郑州二模)干旱河谷上游地区的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的混合交错带称为林树下线。某河流上游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干旱河谷小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杉、冷杉林—高山灌丛、草甸。图甲是该河流上游河谷林树下线海拔与坡向的关系及变化示意图,图乙是该河流上游河谷聚落区与非聚落区坡度与林树下线最大海拔关系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水分条件最好的坡向是( )
A.东南坡 B.东北坡
C.西南坡 D.西北坡
(2)该地林树下线的海拔( )
A.随坡度增加而降低 B.随坡度增加而升高
C.聚落区较低 D.非聚落区较低
(3)1999—2009年,该地林树下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度樵采 B.毁林开荒
C.修建梯田 D.人工育林
解析: 第(1)题,从该地垂直带谱及林树下线含义可知,林树下线越低,表明针叶林分布的海拔越低;而干旱河谷中水汽随山地上升而减少,水分条件越差,需要上升到一定高度才能形成降水;故林树下线海拔越低表明该地水分条件越好,图示西北坡林树下线海拔最低,故该坡水分条件最好。第(2)题,从聚落区与非聚落区坡度与林树下线最大海拔关系图中可看出,各坡度林树下线海拔都是聚落区低于非聚落区,故C正确。第(3)题,图示1999—2009年期间,林树下线海拔变低了。原来较高海拔才有森林分布,现在森林分布海拔变低,说明森林面积增大了,则可能是人工育林的结果。
答案: (1)D (2)C (3)D
3.立足区域认知,考查地方性分异规律
(2018·甘肃诊断)读沿某半岛甲、乙两地所作的自然环境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③植被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2)图中①植被带的分布反映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 第(1)题,③植被带主要位于山脉(西高止山)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带。第(2)题,①植被带位于低纬地带、距海近且位于山脉西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现象的表现。
答案: (1)B (2)D
高考常考的图表系列
析经典·悟真谛·知能提升
(九) 垂直自然带谱图
垂直自然带谱图多以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常考图示]
图1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
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图2 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
坡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图3 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判读技巧]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应用体验]
1.(2018·郑州质检)读世界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回答(1)~(2)题。
(1)该山地位于( )
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D.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2)该山地迎风坡的盛行风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西风 D.东南季风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落叶阔叶林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上限高于北坡,因此南坡为阳坡,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山麓地带为耕地和牧场,耕地和牧场之上为落叶阔叶林,由此可知山麓地带的原始地带性植被可能为亚热带常绿林,因此该地区应位于中纬度地区。综上可知,D选项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可排除A、B选项;若该山地地处季风区,山地南坡应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排除D选项。
答案: (1)D (2)C
2.(2018·宁夏联考)下面四幅图分别示意四座山地南北坡的植被或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从南北半球看,位于不同半球的两座山地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丁
C.甲和丙 D.甲和丁
(2)四座山地的共同特征是( )
A.南坡都是阳坡
B.南坡都是迎风坡
C.山顶都有永久积雪或冰川分布
D.阳坡都是迎风坡
(3)甲、丁两山地所在区域( )
A.分别处于亚热带大陆的东、西两侧
B.冬季都盛行西南风
C.河流汛期出现的季节相反
D.南坡的光热条件都优于北坡
解析: 第(1)题,一般情况下,同一高度气温偏高者为阳坡,可知甲、乙、丁三座山的南坡都是阳坡。丙山3 000 m以下北坡温度高于南坡,3000 m以上可能受永久积雪或冰川影响,北坡温度低于南坡,故丙山北坡为阳坡;再根据纬度低的一侧气温高,可知甲、乙、丁三座山都应位于北半球,丙山则位于南半球,故选C项。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A错;受降水影响,降水较多一侧的山坡(迎风坡)雪线偏低,图中丙山的北坡及乙、丁两山的南坡雪线都偏低,即乙、丁两山的南坡为迎风坡,丙山的北坡为迎风坡,故B项错;甲山山顶7月均温大于10 ℃
,故没有永久积雪或冰川分布,C项错;综上分析可知,甲、乙、丁三座山的南坡气温高,降水多,属阳坡和迎风坡,结合上题可知丙山的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D项对。第(3)题,甲山7月高温少雨,1月温和多雨,应位于北半球大陆西侧的地中海气候区;丁山南坡为阳坡,基带又是常绿硬叶林带,故也位于北半球大陆西侧的地中海气候区,则两地冬季都盛行西南风,即B项对,A、C项错;甲、丁两山的南坡均是迎风坡,降水多,光照条件不及北坡,D项错。
答案: (1)C (2)D (3)B
相关文档
-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18届高2021-09-135页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182021-09-132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9-1315页
-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18届高2021-09-138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3-2大规2021-09-139页
-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2018届高三2021-09-135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5全球2021-09-139页
-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2018届高三2021-09-1013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4-1营造2021-09-1010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表形2021-09-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