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7.00 KB
  • 2021-09-14 发布

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西宁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末调研测试卷高一地理 考试须知: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第Ⅰ卷,单选共25题,占50分。第Ⅱ卷,综合题共5题,占50分。全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为50分。)‎ 读某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地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是 (  )‎ A. 团状河流因素 B. 团状,地形因素 C. 带状,气候因素 D. 带状,河流因素 ‎2. 图中最有可能发展成城市的聚落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 D 2.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聚落分布及原因。‎ ‎【1题详解】‎ 读某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该地聚落主要是沿河分布,受河流的影响,呈条带状分布,D对。气候和地形从图中所给信息无法推断出,排除B和C。平原地区的聚落多成团状,但是图中聚落受到河流切割,所以没有呈团状,A错。故选D。‎ ‎【2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位于干支流交汇处,大量货物、人流在此中转,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A对。而②、③和④居民点较为普通,发展优势没有①居民点大,排除B、C和D。故选A。‎ ‎【点睛】‎ - 18 -‎ 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北京市气象台2019年11月23日16时45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24日北京地区将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将下降10℃左右,24日白天有4、5级偏北风,阵风7级,夜间最低气温降至-5℃左右,请注意防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寒潮主要发生在( )‎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②深秋到初春 ③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④夏秋季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 影响我国的寒潮( )‎ A. 自东向西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B. 主要发源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C. 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D. 对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剧烈影响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因此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此地纬度高,冬半年(深秋到初春)冰雪覆盖,太阳高度低,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此纬度地带大陆宽广,大陆性强,降温快,气温低,容易产生强大的寒冷气流,导致寒潮的产生,①、②符合题意;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夏秋季节,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不易产生寒潮天气,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4题详解】‎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源于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大多沿三条路径侵入我国:第一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第二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第三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因此影响我国的寒潮大多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A错误、B正确、C错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寒潮气流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及边缘山地,因此寒潮对青藏高原地区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 18 -‎ ‎【点睛】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源于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的冷高压。入侵中国的寒潮主要路径:(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5.通常人们把自来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将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水称为中水,也被称为“第二水源”,城市再生水就是城市污水和废水经处理净化后,水质达到再生利用分类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再生水利用可以( )‎ A. 促进各种水体更新,增加可利用水总量 B. 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C. 减轻污水排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D. 改变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状况。‎ ‎【答案】C ‎【解析】‎ ‎【详解】再生水利用可以促进水体更新,增加可利用水的总量,但并不是各种水体均可更新,A项错误;再生水的利用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严重短缺的状况,B项错误;再生水是将污水和废水净化,达到污水再生可利用的标准,能够减轻区域生态环境的污水排放压力,C项正确;再生水利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短缺、减轻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但并不能改变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D错。故本题选择C。‎ ‎【点睛】该题考查水资源的相关问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读图“漫画——失衡的天平”,完成下列各题。‎ ‎6. 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 人口 B. 环境 C. 技术 D. 资源 ‎7. 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有( )‎ - 18 -‎ ‎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使用清洁能源 ③控制人口的死亡率 ④实行计划生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6. D 7. 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环境承载力及人口合理容量,试题难度较易。‎ ‎【6题详解】‎ 由图可知,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能养活的人口数量也会减少,但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多,出现了失衡现象,所以说一个地区究竟能养活多少人口,取决于当地资源。所以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故选D。‎ ‎【7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所以千方百计的增加地球上可使用的资源,是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可以延长资源的使用年限;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进而增加人口合理容量;而控制人口的死亡率、实行计划生育都属于人口措施,不能增加地球上可使用的资源,不是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所以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可以延长资源的使用年限,进而增加人口合理容量,①正确;②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进而增加人口合理容量,②正确;③控制人口的死亡率,不能增加地球上可使用的资源,不是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故④错误;④实行计划生育,不能增加地球上可使用的资源,不是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选A。‎ 读下面的某城市地区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城市中心距离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8. 图中Ⅰ、Ⅱ、Ⅲ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何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 )‎ A. 商业、住宅、工业 B. 工业、商业、住宅 - 18 -‎ C. 住宅、工业、商业 D. 工业、住宅、商业 ‎9. 在③处Ⅰ种功能付租能力有所提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该处商品丰富 B. 该处交通发达 C. 该处居民购买力大 D. 该处环境优美 ‎【答案】8. A 9. B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因素。经济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Ⅰ线随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大,变化最快,为商业区,Ⅱ线次之,为住宅区,Ⅲ线最慢,为工业区,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地租的主要因素。城市地租主要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影响。距离市中心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水平越高。③处可能为交通发达,通达度好,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影响因素,影响功能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付租能力的高低决定功能区的布局,而地租水平的高低又由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与交通通达度决定,把握这些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城镇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镇产生影响的是(  )‎ ‎①城镇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镇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镇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镇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 ①④ B. ②⑥ C. ③⑤ D. ④⑤‎ ‎11. 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0. B 11. D ‎【解析】‎ - 18 -‎ ‎10题详解】‎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建筑上,在城镇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故选B。‎ ‎【11题详解】‎ 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故选D。‎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南方水网地区设置了生猪“禁养区”“限养区”,福建、浙江、广东等地许多大型养猪企业纷纷向东北迁移,出现了“南猪北养”的局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南方水网地区发展养猪的主导因素是 A. 市场广阔 B. 气候温暖 C. 水源充足 D. 地价低廉 ‎13. 能够实现“南猪北养”主要利益于 ‎①养猪企业排污量小 ‎ ‎②冷藏保鲜技术提高 ‎ ‎③养猪企业规模扩大 ‎ ‎④运输速度大为提高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12. A 13. C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中国养猪业的区位变化。解题关键是审读材料,明确南方禁养的原因是环境,再根据南方与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推测养猪业分布在南方的原因,后来区位变化原因和选择在东北地区发展的原因。‎ ‎【12题详解】‎ 南方地区人口密集,对猪肉需求量大,因此南方水网地区发展养猪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广阔,A对;气候、水源不是影响养猪的主导因素,BC不对;南方地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低廉不对,D不对。‎ 故答案为A。‎ ‎【13题详解】‎ - 18 -‎ 养猪企业排污量较大,①不对;养猪企业规模扩大和养猪业选址南方或者北方关系不大,③不对;南猪北养使养猪地和市场分离,因此需要冷藏保鲜技术和运输速度的提高为条件,②④对,故答案为C。‎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是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下图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最突出的特点是 A. 增加就业数量 B. 科技创新优势 C. 投资周期较长 D. 发挥集聚效应 ‎15. 新基建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①创新社会治理  ②改变能源结构③加速智能生产  ④增加高铁里程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传统基建也称旧基建,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修桥铺路盖房子,具体包括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大建筑,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主要在于稳定经济和保障就业。而新基建则是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既是基建,同时又是新兴产业,与传统基建重资产的特点相比,新基金更多是轻资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故选项B正确。‎ ‎【15题详解】‎ - 18 -‎ 新基建能使社会治理开始向精准预测、智能决策的精准治理方向迈进;“新基建” 催生了一批智能工厂;能在城市开展智慧防疫,极大方便了民众教育、医疗、出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改变能源结构和增加高铁里程与新基建关系很小,故选项C正确。‎ 汽车生产工艺复杂,产业链长,生产车间主要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其中涂装车间为无尘车间,对环境质量要求高。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企业展现出惊人的团结和责任感,超过3 000家企业跨界转产口罩等医疗物资。2月6日,W汽车企业宣布生产口罩,三天后第一批口罩下线,践行了“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的承诺。同时多家汽车企业纷纷跟进,调整生产线生产口罩。‎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汽车企业调整生产线生产口罩可以 A. 延长产业链 B. 充分调动产能 C. 转移下岗工人 D. 升级产业结构 ‎17. 汽车生产企业最适合用于生产口罩的车间是 A. 冲压车间 B. 焊装车间 C. 涂装车间 D. 总装车间 ‎【答案】16. B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W汽车企业宣布生产口罩,三天后第一批口罩下线,对于w工厂而言,其生产口罩与原生产汽车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不存在延长产业链的关系,A错误。在疫情期间,w汽车企业生产线停顿,因此其生产口罩可以充分调动产能,B正确。w汽车企业中职工工人并未下岗,C错误。W工厂生产口罩也无法升级其产业结构,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生产车间主要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4大车间,其中涂装车间为无尘车间对环境质量要求高,而口罩生产对环境质量要求也较高,因此最有可能进行口罩生产的为涂装车间,C正确。故选C。‎ ‎2018年阿里巴巴启动“亩产一千美金”计划,通过订单农业链接供需两端,实现农货品质的稳定和销售的可持续,从而提高农产品产值。创新性建立数字农业基地,打造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标准化农产品,进行农产品全程溯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18 -‎ ‎18. “亩产一千美金”的提出主要依赖于 A.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B. 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C. 电商销售平台的发展 D.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19. 农产品全程溯源,有利于 A. 扩大农作物种植区域 B. 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 C. 降低农产品运输费用 D.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答案】18. C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亩产一千美金”计划实际上就是订单农业,该计划的提出需要凭借着阿里巴巴自身强大的销售平台,故选项C正确。‎ ‎【19题详解】‎ 该计划采用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建设高效能示范农场,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依托溯源体系进行全程溯源可有效增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增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故选项D正确。对农产品全程溯源与农作物种植区域、农产品运输费用没有关系,AC不对。会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以保证品质,B不对。故选D。‎ ‎2019年9月25日,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和河北省廊坊市之间的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大兴机场与首都机场将共同把北京打造为世界首座拥有双国际枢纽的城市。下图示意2009-2018年北上广三个机场吞吐量增长率增长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 ‎20. 2011年以来北京首都机场成为三大机场中吞吐量平均增长率最低的原因是( )‎ - 18 -‎ A. 流入人口减少 B. 逆城市化开始出现 C. 人口政策调整 D. 机场容量接近饱和 ‎21. 大兴机场的建成可( )‎ ‎①缓解首都机场压力 ②提升北京城市等级 ‎③优化京冀交通布局 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20. D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图示时间段北京流入人口仍在逐年增加,A项错误。北京尚未进入逆城市化阶段,B项错误。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人口增加,人才引进政策有利于增加机场吞吐量,C项错误。机场容量接近饱和,难以容纳更多的客流量,吞吐量增长迟缓,增长率最低,故D项正确。故选D。‎ ‎【2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大兴机场为国际枢纽机场,其建设将缓解首都机场的运输压力,①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主要依赖于城市人口数量,交通枢纽的建设并不能提升城市等级,②错;大兴机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和河北省廊坊市之间,可以优化京冀交通布局,③对;大兴机场为国际枢纽机场,其建设将改善原有周边地区的交通条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④对,故C项正确。‎ ‎【点睛】该题考查交通布局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22. 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②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④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④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18 -‎ ‎【详解】人地关系的演变,在崇拜自然阶段,人们驯养野兽,种植禾谷,对应①。改造自然阶段,随着人口增加,为解决粮食问题,生产以粮为纲,大力发展生产,对应④。征服自然阶段,人类成了自然的主宰,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对应③。谋求人地协调阶段,认识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倡轮作、间种、生态种养的措施,对应②,所以顺序相对应的是①④③②,B对。故选B。‎ ‎【点睛】熟练掌握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规律。‎ ‎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的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是 A. 地理环境决定论 B. 天人相关 C. 人定胜天 D. 因地制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详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体现的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是人定胜天,C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突出的是地利,A错。天人相关是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念,B错。因地制宜是人地和谐的观念,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D错。故选C。‎ ‎【点睛】熟练掌握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及其演变。‎ 下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4. 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 台风、寒潮 B. 地震、海啸 C. 滑坡、泥石流 D. 环境污染 ‎25. 为了防止风沙侵袭,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与图中相对应的箭头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4. C 25. A - 18 -‎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箭头③为人类社会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不当时,就会造成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自然灾害。如乱砍滥伐可能引起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C对。台风、寒潮和地震、海啸不是人类活动所能控制引起的,排除A和B。人类活动为了获取物质能量不会简单造成环境污染,造成污染的是人类社会排放的废弃物,D错。故选C。‎ ‎【25题详解】‎ 箭头①表示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环境;箭头②表示自然环境作用于人类社会;箭头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④表示人类活动给自然排放的废弃物。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这种做法典型的是人类社会的一些行为作用于自然环境,与图中箭头①相对应,A对。故选A。‎ 第Ⅱ卷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表示________国家,乙表示________国家(发达或发展中)‎ ‎(2)甲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乙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 ‎(3)乙国的面临的人口问题是_____。‎ ‎(4)请判断甲、乙两国间人口的迁移方向并分析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给两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1)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2)高低高  低低低 ‎ ‎(3)人口老龄化 ‎ ‎(4)甲国人口向乙国迁入。‎ - 18 -‎ ‎ 影响:对甲国: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乙国: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为背景,涉及国家分类、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人口迁移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示可知,甲国少年儿童比重大,应该是发展中国家,乙国老年人口比重大,应该是发达国家 ‎(2)据图可知,甲国少年儿童比重大,应该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乙国老年人口比重大,少年儿童比重小,应该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乙老年人口比重大,少年儿童比重小,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 ‎ ‎(4)甲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乙属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应该甲国人口向乙国迁入。对甲国而言,人口迁入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对于乙国而言,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7.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城市用地规模增大、____________。‎ ‎(2)图甲中的变化过程与其图乙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_,图乙中b曲线是_____国家的城市化过程。‎ ‎(3)图甲中E→F反映了________现象,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 18 -‎ ‎(4)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_____,但城市化水平较_____。‎ ‎【答案】 (1). 城市化 (2). 城市人口增加 (3).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4). a (5). 发展中 (6). 逆城市化 (7). ①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升 (8). ②乡村基础设施完善 (9). 快 (10). 低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化的地区差异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1)据图甲分析可知,A、B、C、D、E、F表示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降低的过程,即体现了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有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增大、城市数目增多等。‎ ‎(2)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甲反映的城市人口比重先增加后降低,即与图乙中的a曲线一致。曲线b反映了城市化水平低,前期速度慢,后期速度快,反映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3)据图甲可知,E→F城市人口比重又降低,反映的是逆城市化现象,由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升;同时,乡村基础设施完善,所以部分城市人口开始从城市向乡村地区迁移,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速度快。因此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快,但城市化水平较发达国家低。‎ ‎【点睛】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都是城市化的标志。‎ ‎28.图为“农业影响因素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 ‎ - 18 -‎ ‎(1)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E______‎ ‎(2)如果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的生态问题有________‎ ‎(3)C、D、E中,最终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的是______(填字母)。‎ ‎(4)分析以下各地农业类型主要的影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_______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的农业制度________南方红壤区种茶树______‎ ‎【答案】 (1). 地形 (2). 土壤 (3). 政策 (4). 交通运输 (5). 市场 (6).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肥力下降(任答一项) (7). E (8). 地形 (9). 气候 (10). 土壤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等。废渣、废水能直接影响到土壤,故B是土壤,A是地形;农产品加工厂的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故E是市场;产品需要通过交通运输运到市场,故D是交通,则C是政策。‎ ‎(2)A表示地形,B表示土壤。利用不当可能造成土地的退化,如水土流水、荒漠化等。对地形因素改造要注意投入与产出比(经济效益)问题。‎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4)横断山区利用山地垂直落差大,发展“立体农业”;东北平原由于所处纬度高,热量不足,故作物一年一熟。茶树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种植。‎ ‎【点睛】‎ ‎29.图为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 18 -‎ ‎ ‎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各功能区中一般 区占地面积最大。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 试简述其理由。‎ ‎(2)分析图中甲处附近建设为工业区的原因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你支持哪一种方案?请阐述你的理由 方案一:在东北部建设新城 ‎ 方案二:在西南部建设新 ‎ ‎【答案】(1)住宅 ① 理由: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城市外围,地价低。‎ ‎(2)位于河流下游,对城市水源污染小;最小风频上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离城区(住宅区)较远,对城区的污染小;位于城市外缘,地价较低。(任答3点即可)‎ ‎(3)方案一:有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靠近工业区,公用设施基础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 方案二:地势较高,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地带,环境质量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两方案都答的按方案一计分)‎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及布局的原则,要求学生联系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详解】(1)在城市功能区里,住宅区的占地面积最大,分布较广,是城市最主要的城市功能区。建立大型批发市场额原则是:必须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即沿铁路和高速公路;位于城市的外围边缘,地价较低,批发市场占地面积较大,城市外围可利用土地多。据此进行判断,①地适合。‎ ‎(2‎ - 18 -‎ ‎)考查城市工业区的布局,据图进行分析,甲工业区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对城市的水源污染较少;且甲工业区位于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在此可以减少对城市大气的污染;甲工业区靠近铁路和河流,水陆交通运输方式运输便利;甲工业区远离住宅区,对城区的环境污染小;最后甲工业区位于城市郊区,地价便宜。‎ ‎(3)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选其一答,要阐述好处的理由:东北部:根据图中信息: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方便出行;且靠近工业区,基础设施较好,就业机会多,方便工人的上班和下班;东北部地形平坦,可利用土地多,有利于城市的扩张。西南部: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西南部地势较高,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水质较好,为城市发展提供优质的水源;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且远离城市额工业区,环境污染少,环境较好;西南部有大面积的荒地,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成本低,且可以有效的保护耕地。‎ ‎30.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青藏高原湖区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有346个,总面积为42816.10平方公里。但近年来有许多消息声称这些咸水湖泊正日益变淡。根据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大约70%的湖泊正在面临扩张或者即将面临扩张的情况,从过去的2.5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23万平方公里。其中,色林错是青藏高原湖泊中面积变化最大的,其面积近40年来增长逾40%,现已成为西藏第一大湖。‎ ‎(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全球大气环境的什么问题? ‎ ‎(2)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影响有哪些方面? ‎ ‎(4)你认为如何来缓解上述问题带来的影响?‎ ‎【答案】(1)全球变暖。‎ ‎(2)人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大量地毁坏森林植被。‎ ‎(3)引起积温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引起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国家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4)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工程措施,加快沿海地区防护堤坝的建设,防止海水入侵;培育、改良农作物的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适应逐渐变化的气候环境;政府采取法律手段;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解析】‎ ‎【分析】‎ - 18 -‎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考查学生解读和提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人地协调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可以根据材料“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可以知道是全球气候变暖。‎ ‎(2)考查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主要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即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同时由于人类大量的砍伐森林,导致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全球气候的变暖。‎ ‎(3)考查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 导致冰川融化(主要是大陆冰川融化影响),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海拔较低的国家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能使得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水、极端气温等,影响生物生存。低纬地区可能降水减少,对农业影响较大;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而加快生物灭绝速率等。‎ ‎(4)考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的措施:主要针对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带来的不利影响,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具体而言,可以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石化燃料的运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植树造林,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沿海地区,可以采取修建防护堤坝的建设,防止海水入侵;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等。‎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