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1.00 KB
  • 2021-09-17 发布

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4 水循环和洋流 课时作业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水循环环节①是(  )‎ A.水汽输送 B.地下径流 C.地表径流 D.蒸发、蒸腾 ‎【解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根据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图中①为水汽输送,②和④均为降水,③为蒸发,⑤为地表径流。‎ ‎【答案】 A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能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是(  )‎ A.① B.②‎ C.⑤ D.③‎ ‎【解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影响。图中①为水汽输送,②和④为降水,③为蒸发,⑤为地表径流,地表径流能够塑造地表形态。‎ ‎【答案】 C 我国某河流源于山麓地带,其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最后消失。据此完成3~4题。‎ ‎3.该河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下渗 ②蒸发 ③降水减少 ④灌溉等引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水循环过程的因素。由题干可知,此河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流河,下渗、蒸发和沿河灌溉可使径流量减小。‎ ‎【答案】 D ‎4.该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解析】 本题考查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由题中该河流最终消失可知,该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其补给类型为冰雪融水。‎ ‎【答案】 B 下图为三种陆地水体相互转化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代表的水体是(  )‎ A.冰川融水 B.雨水 C.地下水 D.生物水 ‎6.在洞庭湖地区进行大规模围湖造田,由此导致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 A.a变大 B.a在丰水期变小 ‎ C.b变稳定 D.b在枯水期变大 5‎ ‎5~6.【解析】 第5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甲位于地面以下,且与河湖水有相互补给关系,因此是选项中的地下水。第6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节作用减弱,因此a在丰水期变小,b在枯水期变小。‎ ‎【答案】 5.C 6.B 苏州正积极探索建设“海绵型”城市。所谓海绵型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而吸水、蓄水主要是靠城市绿地及雨水收集系统。下图为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导致城市严重内涝的自然原因是(  )‎ A.①过多 B.②受阻 C.③过快 D.④增大 ‎8.苏州今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  )‎ A.绿地建设以下洼式绿地为主 B.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开发 C.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 D.加强城市人口迁移管理 ‎7~8.【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第7题,①表示大气降水,特大暴雨造成降水过多,是产生内涝的主要原因;②是蒸发,蒸发在消水过程中作用不大;③是径流,径流过快不易导致涝灾出现;④是下渗,下渗增大也利于积水的减少,选项A正确。第8题,建设下洼式绿地是建设“海绵型”城市的具体体现;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可能会使内涝加剧,其他两个选项,与解决内涝无关。‎ ‎【答案】 7.A 8.A 下图为两幅海水等温线图,图中虚线表示洋流。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均向北流 ‎ B.②是寒流,位于北半球 C.①是暖流,位于南半球 D.①位于大陆西岸,②位于大陆东岸 ‎10.若该海域为太平洋,则(  )‎ A.①是日本暖流 ②是秘鲁寒流 B.①是巴西暖流 ②是加利福尼亚寒流 C.①是秘鲁寒流 ②是东澳大利亚暖流 D.①是加利福尼亚寒流 ②是日本暖流 ‎9~10.【解析】 本题组考查洋流的性质、分布。第9题,①处水温高于同纬两侧,因此为暖流,暖流向北流向水温低的方向;根据水温向北变低可知该处位于北半球。同理分析,②处是向北流的南半球的寒流。图示水温较高,应位于中低纬度海区,因此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陆西岸。第10题,太平洋中①是日本暖流,②是秘鲁寒流。‎ ‎【答案】 9.A 10.A 读世界某区域风向示意图,回答11~12题。‎ 5‎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季节为北半球冬季 B.此时,北极冰川范围最广 C.图中北部的风主要是来自南太平洋的东南信风 D.图中海洋北部海区洋流为顺时针方向流向 ‎12.此风能引起洋流运动,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上升流的是(  )‎ A.①海区 B.②海区 C.③海区 D.④海区 ‎11~12.【解析】 第11题,图中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夏季时北极冰川范围较小;图中北部的风主要是由南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此时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第12题,②海区夏季受离岸的西南风的影响,沿岸表层海水随风流走,海平面降低,海区深层的海水上涌,形成上升流。‎ ‎【答案】 11.D 12.B 读南美洲局部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图示洋流性质及流向为(  )‎ A.寒流,自北向南流动 B.暖流,自北向南流动 C.寒流,自南向北流动 D.暖流,自南向北流动 ‎14.近年来该洋流减弱导致(  )‎ A.附近渔场减产 B.盛行西风势力增强 C.沿岸气候变干 D.海洋污染物扩散加快 ‎13~14.【解析】 本题组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第13题,图示为南美西海岸,其洋流为自南向北流动的秘鲁寒流。第14题,秘鲁寒流减弱,海洋污染物扩散减慢;同时秘鲁西海岸的水温升高(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渔业减产,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 ‎【答案】 13.C 14.A ‎1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5‎ ‎(1)若该图表示我国华北地区某地,则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________。‎ ‎(2)图中东西两侧,降水转变为地下水更充分的是____________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河流水此时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若此河位于非洲南端,则北半球此时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季。‎ ‎(4)图中该地区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为缓解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陆地水体补给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第(1)题,华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雨水的下渗。第(2)题,图示西侧地形坡度小、有植被覆盖,因此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量更多。第(3)题,图示此时河流处于枯水期,地下水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因此是地下水补给河流水。非洲南端为地中海气候,其夏季少雨,河流处于枯水期。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第(4)题,图中城市出现地下水漏斗区,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采地下水问题。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严重时引起城市建筑物倒塌。因此应采取节约用水,减少地下水开采,并且采取雨季回灌措施,以防止地下水位降低。‎ ‎【答案】 (1)雨水 ‎(2)西 坡度小(较缓),植被覆盖面积较大 ‎(3)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夏 ‎(4)过度开采地下水 节约用水,雨季回灌 ‎16.下图为北太平洋局部海域洋流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图中所示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盛行西风影响下形成洋流①‎ B.洋流①与洋流③水温相同 C.洋流③为暖流 D.洋流⑤为季风洋流 ‎(2)洋流④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请在图中用“★”正确标出世界著名渔场的位置。‎ ‎(3)图中受信风影响而形成的洋流是________(填写序号)。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大陆东岸为________(寒或暖)流。‎ ‎(4)洋流除了影响沿岸气候和渔场外,还对地理环境其他方面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洋流的成因、性质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题,东北信风形成洋流①;洋流①与洋流③相比,因洋流①所处纬度较低而水温较高;洋流③为北太平洋暖流;洋流⑤为补偿流。第(2)题,洋流④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图中亚洲东海岸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日本北海道渔场。第(3)题,洋流①是东北信风吹拂形成的。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大陆东岸流向较高纬度,为暖流。第(4)题,洋流对气候、渔业资源、航运以及污染等有影响。其中对航运和污染的影响利弊并存。‎ 5‎ ‎【答案】 (1)C (2)降温减湿 标注在序号②上面的两箭头之间 (3)① 暖 (4)对航海的影响:顺(逆)洋流而行可节省(浪费)燃料和时间;对污染物既有稀释作用,同时也会导致污染物扩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