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26 KB
  • 2021-09-17 发布

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三模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物 一、选择题 ‎1.葡萄糖、氨基酸及核苷酸等小分子单体可聚合成大分子的多聚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聚体形成时会脱去水分子并消耗ATP B. 多聚体水解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并消耗ATP C. 单体及其多聚体的元素组成相同、功能相同 D. 多聚体都具有多样性,单体没有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单体一般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聚体;单体的组成元素也可存在区别,如有部分氨基酸含S元素,部分没有。‎ ‎【详解】A、多聚体由多个单体脱水缩合形成,消耗ATP,A正确; B、多聚体水解时需要水分子参与,不消耗ATP,B错误; C、单体及其多聚体的组成元素不一定相同,C错误; D、多聚体一般具有多样性,单体如氨基酸也具有多样性,D错误; 故选A。‎ ‎2.某种致病性大肠杆菌能粘附在肠上皮细胞上,引起肠细胞内吞。在肠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内,该菌增殖并分泌释放类毒素,导致肠细胞死亡。关于该致病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侵染过程依赖于肠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在肠细胞内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C. 增殖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直接来自肠细胞 D. 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类毒素的合成与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详解】A ‎、由题干信息可知,大肠杆菌侵染肠细胞,通过胞吞方式进入肠细胞,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只能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B错误;‎ C、大肠杆菌增殖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于自身ATP水解释放的能量,C错误;‎ D、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具体选项分析判断。‎ ‎3.ATP合成酶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内有质子通道。在线粒体内膜上,利用呼吸链电子传递的能量将NADH脱下的H+转运至线粒体的内外膜之间,形成H+的“高位水坝”。之后,H+顺浓度梯度沿ATP合成酶的质子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并将ADP和Pi合成ATP。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合成酶既有物质运输功能,又具有催化功能 B. H+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ATP合成酶进入线粒体基质 C. H+由线粒体内膜运达内、外膜的间隙不需要能量 D. 使用ATP合成酶活性抑制剂时ATP的合成速率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产生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AB、根据题干信息“H+顺浓度梯度沿ATP合酶的质子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并将ADP和Pi合成ATP”,说明ATP合成酶既可以运输H+,又可以催化ATP的合成,由于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质基质,所以其方式是协助扩散,AB正确;‎ C、根据B项分析,H+进入线粒体基质是协助扩散,说明其从线粒体内膜运达内、外膜的间隙是从低浓度至高浓度,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使用ATP合成酶活性抑制剂时,ATP合成酶活性受到抑制,ATP的合成速率下降,D正确。‎ 故选C。‎ ‎4.细胞周期受细胞内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调控,如p53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在细胞核内调控转录因子的活性,进而抑制细胞恶性增殖。另一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成熟促进因子(MPF)能促进细胞内染色质丝的螺旋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p53基因属于细胞中的原癌基因 B. 肿瘤细胞中p53基因的活性比正常细胞低 C. MPF能促进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 D. 间期细胞中DNA聚合酶的活性显著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p53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在细胞核内调控转录因子的活性,进而抑制细胞恶性增殖”,其功能类似于抑癌基因,A错误; B、p53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在细胞核内调控转录因子的活性,进而抑制细胞恶性增殖,而肿瘤细胞能无限增殖,因此肿瘤细胞中p53基因的活性比正常细胞中的低,B正确; C、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分裂期,成熟促进因子(MPF)能促进细胞内染色质丝的螺旋化,可见其能促进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C正确; D、间期细胞中会进行DNA的复制,而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因此间期细胞中DNA聚合酶的活性显著增加,D正确。 故选A。 ‎ ‎5.野生型大肠杆菌(his+)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组氨酸缺陷型(his-)不能合成组氨酸,但能在添加了组氨酸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将his-型大肠杆菌在添加了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多代后,再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发现个别培养基上长出了菌落。下表是his-和his+的相关基因及密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大肠秆菌类型 his-‎ his+‎ 基因 ‎---TGG---‎ ‎---ACC---‎ ‎---TGA---‎ ‎---ACT---‎ 密码子 UGA(终止)‎ UGG A. 密码子UGG决定培养基中的组氨酸 B. 在his+→his-过程中,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 C. 在his-→his+过程中,基因的回复突变是定向的 D. 在his-细胞中,组氨酸合成酶的合成过程被提前终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表现为如下特点:普遍性: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性:对于一个基因来说,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害少益性: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可逆性:基因突变可以自我回复(频率低)。‎ ‎【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不能确定密码子UGG决定的氨基酸的种类,A错误;‎ B、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在his+→his-过程中,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由A/T→G/C,因而导致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提前终止,B错误;‎ C、根据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推测,在his-→his+过程中,基因的回复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 D、表格中信息显示,在his+→his-过程中,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突变的基因控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提前出现,据此推测在his-细胞中,组氨酸合成酶的合成过程被提前终止,D正确。‎ 故选D。‎ ‎6.有时,两条X可融合成一个X染色体,称为并连X(记作“X∧X”),其形成过程见下图。一只含有并连X的雌蝇(X∧XY)和一只正常雄蝇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与亲代完全相同。子代连续交配也是如此,因而称为并连X保持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形成X∧X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染色体组成为X∧XX、YY的果蝇胚胎致死 C. 在并连X保持系中,亲本雄蝇的X染色体传向子代雌蝇 D. 利用该保持系,可“监控”和“记录”雄蝇X染色体上的新发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与题图:(1)两条X染色体融合成一条X染色体的过程中有染色体的片段消失。(2)一只含有并连X的雌蝇(X∧XY)和一只正常雄蝇(XY)杂交,理论上子代的染色体组成及其比例为X∧XX∶XY∶X∧XY∶YY=1∶1∶1∶1。由于子代的基因型与亲代完全相同,说明子代中不存在染色体组成为X∧XX、YY的个体。‎ ‎【详解】A、两条X染色体融合成X∧X的过程中有染色体的片段消失,说明此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 B、一只含有并连X的雌蝇(X∧XY)产生两种比值相等且分别含有X∧X和Y的卵细胞,一只正常雄蝇(XY)产生两种比值相等且分别含有X和Y的精子,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与亲代完全相同,子代连续交配也是如此,说明子代中只存在染色体组成为XY∶X∧XY的个体,而染色体组成为X∧XX、YY的果蝇胚胎致死,B正确;‎ C、D、综合上述分析可推知:在并连X保持系中,亲本雄蝇的X染色体传向子代雄蝇,亲本雄蝇的Y染色体传向子代雌蝇,而且子代雌雄果蝇的数量比为1∶1。由于子代的基因型与亲代完全相同,当雄蝇X染色体上有新的突变产生时,子代雄蝇的性状可能会与亲本的有所不同,可见,利用该保持系,可“监控”和“记录”雄蝇X染色体上的新发突变,C错误,D正确。‎ 故选C。‎ ‎7.研究人员在分离大肠杆菌的多聚核糖体时,发现核糖体与DNA及一些蛋白质复合物耦连在一起,形成复合结构,其组成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通过mRNA与质粒DNA发生耦连 B. 大肠杆菌的转录过程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 C. 在mRNA上,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a→b D. 启动子和终止子决定了翻译的开始和终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质粒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以质粒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mRNA没有与模板链分离,就有多个核糖体与mRNA结合开始了翻译过程。‎ ‎【详解】A、由图可知:核糖体通过mRNA与质粒DNA发生耦连,A正确;‎ B、图中转录形成的mRNA没有与质粒DNA的模板链分离,就有多个核糖体与mRNA结合,说明大肠杆菌的转录过程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B正确;‎ C、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合成,且先结合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肽链最长,据此分析图示可知:在mRNA上,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a→b,C正确;‎ D、启动子的作用是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终止子起到终止转录的作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决定了翻译的开始和终止,D错误。‎ 故选D。‎ ‎8.皮肤破损后,受损的毛细血管和细胞释放血管舒缓激肽,该物质可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同时还刺激某些细胞释放组织胺,造成受损部位出现红肿和局部温度升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皮肤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血管舒缓激肽能刺激神经,在受损部位产生痛觉 C. 组织胺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引起皮肤局部红肿 D. 受损部位温度升高后,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而且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并称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有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线叫做特异性免疫(出生后产生,通常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详解】A、皮肤和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B错误; C、组织胺加大毛细血管通透性,蛋白质外渗,组织液增多,皮肤局部红肿,C正确; D、分析推知,受损部位温度升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D正确。 故选B。‎ ‎9.实验证明脱落酸(ABA)与干早、低温等环境胁迫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植物体内ABA在环境胁迫时含量显著增加用以增强抗逆性,因此ABA也被称为“胁迫激素”。图甲示干旱条件下花生幼苗叶片中的ABA含量,图乙示低温下玉米根汁液中的ABA含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 高等植物将要脱落或进入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含有较多ABA B. 图甲表明花生幼苗叶片中ABA含量与干旱胁迫时间呈正相关 C. ABA可能通过减小叶表面气孔导度从而减少植物体内水分散失 D. 图乙表明玉米根在低温胁迫下,根汁液中ABA含量大幅度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甲:ABA含量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图乙:ABA浓度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 ‎【详解】A、脱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即为将要脱落或进入休眠的器官组织,A正确; B、图甲表示花生幼苗叶片中的ABA含量与干旱胁迫时间呈正相关,B正确; C、在干旱条件下,为防止过度失水,ABA可能通过减小气孔导度从而减少植物体内水分散失,C正确; ‎ D、图乙表示在温度较低时,ABA含量较高,D错误。 故选D。‎ ‎10.在人体中,胆固醇可与载脂蛋白结合成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血液,然后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细胞。已知细胞摄取LDL有两种途径:一是LDL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被胞吞,之后受体重新回到细胞膜上;二是LDL随机内吞入细胞(不需要与受体结合)。图为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细胞对LDL的摄取速率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动物性食物如肝脏、牛羊肉等红色肉类含胆固醇较高 B. 当胞外LDL浓度大于35ug/mL时,正常细胞的LDL摄取速率改变 C.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能通过途径二吸收LDL D. 破坏LDL受体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摄取LDL的相对速率会受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当LDL浓度超过35μg/ml时,正常细胞斜率明显下降,且随LDL浓度增加,正常细胞与患者细胞的LDL摄取速率呈平行,即两者的差值 不变。‎ ‎【详解】A、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其中动物性食物如肝脏、牛羊肉等红色肉类含量较高,A正确; B、由图可知,当胞外LDL浓度超过35μg/ml时,正常细胞的LDL摄取速率斜率明显下降,B正确; C、分析曲线可知,患者细胞吸收LDL速率呈上升趋势,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不存在饱和点,故推断该物质的运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无关,即LDL被随机内吞入细胞(不需要与受体结合),即方式二,C正确; D、由C选项可知,患者细胞吸收LDL不需要与受体结合,故破坏LDL受体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摄取LDL的相对速率不会受影响,D错误。 故选D。 ‎ ‎11.微生物发酵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发酵条件要求,微生物发酵过程分为有氧发酵和厌氧发酵 B. 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可用于发酵生产谷氨酸制取味精 C. 当缺少糖源和氧气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D. 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可用于制作酸奶和泡菜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及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根据产物分为氨基酸发酵、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等。根据条件分为有氧发酵和厌氧发酵。‎ ‎(2)制取味精、醋酸、酸奶和泡菜的主要微生物分别是谷氨酸棒状杆菌、醋酸菌、乳酸菌和乳酸菌。‎ ‎【详解】A、根据发酵条件要求,微生物发酵过程分为有氧发酵和厌氧发酵,A正确;‎ B、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可用于微生物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来制取谷氨酸钠(味精),B正确; ‎ C、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错误; ‎ D、制作酸奶和泡菜使用的菌种为乳酸菌,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D正确。‎ 故选C。‎ ‎12.科研人员对岱衢洋海域的鱼类资源生态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说明: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效IRI>1000为优势种,生态位宽度Bi值越大,表示该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Gf是底层鱼类,Nb是近底层鱼类,Mu是中上层鱼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编号 种类 IRI Bi 生态类型 Al 鳀 ‎9507.31‎ ‎1.79‎ Mu A2‎ 鲮 ‎6997.83‎ ‎1.82‎ Mu A3‎ 黄姑鱼 ‎16.24‎ ‎0.80‎ Nb A4‎ 带鱼 ‎24.30‎ ‎0.9‎ Nb A5‎ 焦氏舌鳎 ‎13.54‎ ‎0.76‎ Gf A6‎ 前颌间银鱼 ‎20.66‎ ‎1.21‎ Gf A. 该海域的优势种是鳀和鲮 B. 该海域的鱼类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 C. 环境污染可影响生态位宽度的大小 D. 在所调查物种中,鲮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竞争能力最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结合题图可知,鳀和鲮为优势种;两者的生态位宽度接近,较大。‎ ‎【详解】A、据题可推知,鳀和鲮为优势种,A正确; B、根据分布情况可知,该海域的鱼类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环境污染会造成鱼类宜居水域的缩小等影响,进而影响生态位宽度的大小,C正确; D、从鲮的IRI指数和Bi指数可看出,鲮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竞争能里最强,D正确。 故选B。‎ ‎13.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下图示甲、乙两个实验小组的育种实验方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甲组 P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 ‎↓‎ F1高秆抗病 ‎↓‎ F2矮秆抗病Ⅰ 乙组 P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 ‎↓‎ F1高秆抗病 ‎ ↓ 花药离体培养 F2 矮秆抗病Ⅱ A. 甲组进行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 B. 通过杂交可以集中两个亲本的优良基因 C. 矮秆抗病Ⅱ中全部基因纯合,能稳定遗传 D. 矮秆抗病Ⅰ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可知:甲为杂交育种,其中F1的基因型为TtRr, F2中的矮秆抗病Ⅰ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ttRR∶ttRr=1∶2。乙育种实验方案中的F1的基因型为TtRr,F2中的矮秆抗病Ⅱ的基因型为tR。‎ ‎【详解】A、甲组进行的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通过杂交可以将两个亲本的优良基因t和R集中在一起,B正确;‎ C、F1的基因型为TtRr,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Ⅱ的基因型为tR,属于单倍体,不能产生后代,C错误;‎ D、F1(TtRr)自交所得F2中的矮秆抗病Ⅰ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ttRR∶ttRr=1∶2,其中基因型为ttRR的个体能稳定遗传,占1/3,D正确。‎ 故选C。‎ ‎14.P抗体能与癌细胞膜表面相应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因而具有治疗癌症的作用。下图是生产鼠源性单克隆P抗体的流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鼠经多次P抗原免疫后,从脾脏中获取B淋巴细胞 B. d过程可用电激、聚乙二醇或灭活病毒促进细胞融合 C. 筛选出的D细胞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多种抗体 D. 单克隆P抗体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抗体。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杂交瘤抗体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效应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用具备这种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可制备针对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题图分析,A表示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B表示骨髓瘤细胞;C为杂交瘤细胞;D为经过筛选获得的能产生所需特异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为利用电激、聚乙二醇或灭活病毒促融的过程。‎ ‎【详解】A、小鼠经多次P抗原免疫后,能从脾脏中获取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A正确;‎ B、由分析可知,d过程可用电激、聚乙二醇或灭活病毒促进细胞融合,B正确;‎ C、筛选出的D细胞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单一的特异性抗体,C错误;‎ D、单克隆P抗体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在体外条件下大量增殖,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 ‎15.“血细胞比容”是指血液中细胞的体积分数(经离心沉淀压实后,血细胞的体积占血液的比值),常用离心方法测量。主要用于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的诊断,是观察临床输血、输液效果的指标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比容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平均体积和血浆量有关 B. 若离心时间过短,离心法测定的血细胞比容高于实际数值 C. 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出汗等)的病人血细胞比容减小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及失血后大量补液者血细胞比容减小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血液中既有液体部分——血浆,也有大量血细胞,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白细胞个体较大而数量少,血小板个体最小。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血细胞比容=血细胞体积/血液体积。‎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血细胞比容指血液中细胞的体积分数,而血液主要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中最多的是红细胞,因此血细胞比容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平均体积和血浆量有关,A正确;‎ B、若离心时间过短,血细胞不能完全沉淀聚集在一起,细胞间间距过大,所得血细胞的体积偏大,会导致测定的血细胞比容高于实际数值,B正确;‎ C、严重脱水的病人由于失去过多水分,血液体积会减小,血浆渗透压上升,因此血细胞比容增大,C错误;‎ D、正常人的红细胞是中央微凹的圆饼状,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是弯曲的镰刀状,体积变小,因此血细胞比容减小;失血后大量补液者首先补充的液体中大部分是生理盐水和营养物质,以迅速补充血液容量,而血细胞体积由于失血而减小,因此血细胞比容减小,D正确。‎ 故选ABD。‎ ‎16.下图为不同光照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的CO2吸收速率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黑暗环境中,甲植物的呼吸速率比乙大 B. 乙植物呼吸强度发生变化后,A点不变 C. D点后,甲植物的光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D. 乙植物更适于在弱光条件下生长 ‎【答案】B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甲释放的CO2比乙多,甲的呼吸速率大于乙;A、B两点分别为乙和甲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D两点分别为乙和甲的光饱和点,且C点时甲和乙的净光合速率相等。‎ ‎【详解】A、由分析可知,当光照强度为0时,甲的呼吸速率大于乙,A正确;‎ B、当乙植物呼吸强度发生变化后,A点会随之变化,B错误;‎ C、光饱和点后,受暗反应等其他条件的限制,甲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不再增大,但光反应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如适当提高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可以增大,C错误;‎ D、与甲相比,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低,更适于在弱光条件下生长,D正确。‎ 故选BC。‎ ‎【点睛】本题考查了喜阴植物和喜阳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识记并理解知识要点,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7.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开红花。在红花种群中,偶尔发现甲、乙两株植物开白花。对以下杂交实验的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 将甲、乙分别自交,若子代全开白花,可说明甲、乙为纯合体 B. 将甲、乙分别与红花植株杂交,若子代全开红花,说明白花为隐性突变 C. 将甲、乙杂交,若子一代全为白花,说明甲、乙突变可能为同一基因突变 D. 将甲、乙杂交,若子一代全为红花,说明甲、乙突变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纯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与亲本相同,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其中与亲本不同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的表现型为显性性状。‎ ‎【详解】A、将甲、乙分别自交,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甲、乙为杂合子,若子代全开白花,可说明甲、乙为纯合体,A正确;‎ B、甲、乙分别与红花植株杂交,即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全开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B正确;‎ C、假定白花为隐性性状,如果甲、乙白花突变为同一基因突变,则两株白花的基因型均为aa,让甲、乙两白花株植物杂交,则子一代全为白花,C正确;‎ D、如果甲、乙植株杂交,后代表现为红花,说明白花突变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如果白花突变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ABC。‎ ‎【点睛】确定显隐性方法:①定义法:具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②自交法:具相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或一个亲本自交),若后代出现新的性状,则新的性状必为隐性性状。‎ ‎18.PD-L1表面蛋白是正常细胞的“标签”,能被T细胞表面的PD-1识别,避免受到T细胞的攻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D-L1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功能 B. PD-1抑制剂能阻断PD-1和PD-L1的结合 C. 肿瘤细胞高表达PD-L1时可逃避T细胞的杀伤 D. PD-L1单克隆抗体可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图示可知,T细胞表面有PD-1,肿瘤细胞表面能表达PD-L1,帮助其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而PD-1抑制剂能与PD-1相结合,从而阻止了PD-1和PD-L1的识别,有助于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能被T细胞表面的PD-1识别,避免其受到T细胞的攻击,即能抑制免疫反应的发生,A正确;‎ B、由图示可知,PD-1抑制剂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从而阻碍了PD-1与PD-L1的结合,B正确;‎ C、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能使细胞避免受到T细胞的攻击,因此当肿瘤细胞高表达PD-L1时,可逃避T细胞的杀伤,C正确;‎ D、PD-L1单克隆抗体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相结合,从而阻断T细胞表面的PD-1和PD-L1的结合,进而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D正确。‎ 故选ABCD。‎ ‎19.1913~1914年,摩尔根的学生布里奇斯通过一只“例外果蝇”发现了性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为染色体遗传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该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XXY ‎(性染色体的组成与性别决定之间的关系见下表),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90%的情况是X染色体彼此分离,因而一个X和一个Y一起移向一极,而另一条单独的X染色体移向另一极;10%的情况则是Y染色体单独移向一极,而两条X染色体一起移向另一极。现有白眼雌果蝇XaXaY与红眼雄果蝇XAY杂交,那么,F1个体中红眼雄果蝇的比例为( )‎ 性别 基因型 雌性♀‎ XX XXY XXX(致死)‎ 雄性♂‎ XY XYY YY(致死)‎ A. 1/40 B. 9/40 C. 1/38 D. 9/38‎ ‎【答案】C ‎【解析】‎ ‎【分析】‎ XXY的雌果蝇如果一个X和一个Y一起移向一极,而另一条单独的X染色体移向另一极则形成XY和X的配子,如果Y染色体单独移向一极,而两条X染色体一起移向另一极,则形成XX和Y的配子。‎ ‎【详解】根据题干的信息:90%XaXaY可以产生Xa和XaY的配子,10%的XaXaY产生XaXa和Y的配子,而XAY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XA和Y的配子,随机结合后:‎ ‎9Xa ‎9XaY ‎1XaXa ‎1Y ‎1XA 红眼雌 红眼雌 致死 红眼雄 ‎1Y 白眼雄 白眼雄 白眼雌 致死 所以子代红眼雄的比例为1/38。‎ 故选C。‎ ‎20.某同学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所配制的培养基配方如下表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葡萄糖 尿素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琼脂 ‎10g ‎10g ‎14g ‎2.1g ‎0.2g ‎15g A. 该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可用于分离尿素分解菌 B. 若要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接种时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 C. 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若pH升高,指示剂变红 D. 利用该培养基分离得到的细菌能合成葡萄糖苷酶,将葡萄糖分解获取能量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分析图表可知:该培养基中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因此属于选择培养基,该培养基可以选择尿素分解菌,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分析图表可知:培养基中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只有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才能生长,因此可以用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A正确; B、分离菌种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对微生物法,但对活菌进行计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而不能用平板划线法,B错误; C、对分离得到的分解尿素的细菌作进一步鉴定时,可在上述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指示剂变红的原因是分解尿素的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升高,酚红指示剂变红,C错误; D、利用该培养基分离得到的细菌为尿素分解菌,其可以将尿素分解为氨,而非合成葡萄糖甘酶,D错误。 故选BCD。‎ 三、非选择题 ‎21.实验室中,用不同频率的闪光(Hz=光照—黑暗交替次数/s,光照和黑暗的持续时间相等)照射某植物叶片,在其它条件适宜时,测得叶片的光合速率(CO2µmol·m-2·s-1)变化如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光照时,植物叶肉细胞中色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这个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场所)。‎ ‎(2)在频闪黑暗阶段,该植物能合成有机物,这表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有些反应可以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这些反应包括__________。‎ ‎(3)闪光频率较低时,随着闪光频率的增加,黑暗阶段的光合速率______。当闪光频率大于1Hz后,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相等,表明此时光照条件下产生的__________能完全满足___________。‎ ‎【答案】 (1). 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2).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3). 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4). 增大 (5). ATP、[H] (6). 黑暗条件下暗反应对ATP和[H]的需求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暗反应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就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将H2O分解成[H]和O2,同时生成ATP的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在多种酶的催化下完成包括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等过程。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详解】(1‎ ‎)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在光照条件下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2)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过程包括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能够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3)由图示可知,闪光频率较低时,随着闪光频率的增加,黑暗阶段的光合速率逐渐增大,当闪光频率大于1Hz后,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相等,表明此时光照条件下产生的ATP、[H]能完全满足黑暗条件下暗反应对ATP和[H]的需求。‎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熟记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实质并能够准确获取题干和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 ‎22.一天中,正常人的血糖、胰岛素变化曲线如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 ‎ ‎(1)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餐后_______小时左右,血糖水平迅速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在血糖上升的同时,[b] 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的含量亦同步上升,在b的作用下,血糖在相关细胞内合成糖原、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和__________。‎ ‎(2)图中a、b与c、d分别为某正常人食用一般食物与高糖食物(例如软饮料)时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高糖食物可引起__________,长期食用易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易患II型糖尿病。‎ ‎(3‎ ‎)切除狗的胰腺,其尿液引来许多蚂蚁,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从肾小管重吸收角度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原尿中的__________。‎ ‎(4)科学家桑格用不同的方法把胰岛素分子随机切断成大小不一的几段,再用荧光染料特异性地把断片一端的氨基酸染成黄色并确定其种类。这样每次“打断—染色”,就可以知道胰岛素中某几个断点处氨基酸的种类,经多次重复就可以获得___________。‎ ‎【答案】 (1). 0.5 (2). 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 (3). 胰岛素 (4). 转化成非糖类物质 (5). 血糖和胰岛素变化剧烈 (6). 葡萄糖 (7). 葡萄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最大量 (8). 组成胰岛素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解析】‎ ‎【分析】‎ 体内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它一方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 ‎【详解】(1)由图中曲线可知,餐后0.5小时后,由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使血糖水平迅速上升;在血糖上升的同时,胰岛素含量同步上升;在胰岛素作用下,血糖在相关细胞内合成糖元、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和转化为非糖物质;‎ ‎(2)据图可知,高糖食物会引起血糖和胰岛素变化剧烈;‎ ‎(3)切除胰腺使狗无法分泌胰岛素,从而导致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吸引蚂蚁;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最大量;‎ ‎(4)根据题意可知,可通过“打断—染色”的方法确定组成胰岛素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点睛】本题围绕血糖调节,结合题干中图片的信息与小题中片段信息的实验,考查学生血糖调节的相关基础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结合信息推理分析的能力。‎ ‎23.散居型飞蝗体色呈现绿色,主要由黄—蓝色素形成。群居型呈黑色,是在散居型绿色基础上,增加红色素形成的。散居型飞蝗一般形不成螅灾,群居型易导致蝗灾。研究发现,在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体内有一种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bCBP),它与β胡萝卜素的结合与分离受到飞蝗种群密度的调控,在蝗虫体色的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βCBP在两种蝗虫中的表达差异巨大,作用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 ‎ ‎ ‎(1)科学研究中常通过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来估计其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为__________。‎ ‎(2)βCBP与β胡萝卜素结合与分离受到蝗虫种群密度的调控,种群密度____(“高”“低”)时,βCBP含量__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红色素合成增加使蝗虫呈黑色。‎ ‎(3)对于散居型蝗虫而言,蓝—黄色素的含量增加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在群居型蝗虫中,红—蓝—黄色素的含量增加有利于蝗虫大种群对天敌发出警戒信号,同时有利于同种个体之间的相互识别,这说明蝗虫种内关系存在__________,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 ‎(4)群居型蝗虫大规模爆发时会对农作物造成极大的危害,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__________。‎ ‎【答案】 (1). 样方法 (2). 高 (3). 上升 (4). 形成保护色,有利于在绿色背景中隐藏,减少被捕食 (5). 种内互助 (6). 信息传递 (7). 喷洒农药;利用蝗虫的天敌,减少蝗虫数量;使用蝗虫孢子虫、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利用家禽防治蝗虫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分析,蝗虫bCBP含量增加,导致红色素增加,使蝗虫成黑色,βCB减少导致红色素减少,题干信息“散居型飞蝗体色呈现绿色,群居型呈黑色”。‎ ‎【详解】(1)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 ‎(2)群居型蝗虫成黑色,根据图示,说明当蝗虫种群数量高时,βCBP含增加,导致红色素增加。‎ ‎(3)散居型蝗虫蓝—黄色素的含量增加形成保护色,有利于在绿色背景中隐藏,减少被捕食;群居型蝗虫中,红—蓝—黄色素的含量增加有利于蝗虫大种群对天敌发出警戒信号,同时有利于同种个体之间的相互识别;这说明蝗虫种内关系存在种内互助的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4)治理蝗虫可以喷洒农药;利用蝗虫的天敌,减少蝗虫数量;使用蝗虫孢子虫、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利用家禽防治蝗虫。‎ ‎【点睛】本题难点是结合题干和图形分析出蝗虫体色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联系散居型和群居型的概念进行分析。‎ ‎24.果蝇的体色有灰体和黑檀体,由A、a基因控制。翅形有长翅和小翅,受B、b基因控制,在Y染色体上没有上述基因。某同学将一只灰体长翅雌蝇和一只黑檀体长翅雄蝇杂交,子一代果蝇为灰体长翅:灰体小翅=3:1。回答下列问题:‎ ‎(1)在灰体和黑檀体、长翅和小翅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 ‎(2)分析控制基因所在染色体,可以得出如下合理假设:‎ ‎①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③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缩小假设范围,该同学补充子一代果蝇的性别数据,若发现子代中小翅果蝇为全为雄蝇,由此确定上述假设中__________不成立。‎ ‎(3)对于假设③和假设④,可通过观察子二代果蝇的表现型(不考虑性别)加以区分。当子二代果蝇有___种表现型时,假设③成立。此时,子二代果蝇种群中,a和b基因频率分别为_________。‎ ‎【答案】 (1). 灰体、长翅 (2). 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 (3). 假设①② (4). 四 (5). 1/2、1/3‎ ‎【解析】‎ ‎【分析】‎ 灰体长翅雌蝇和一只黑檀体长翅雄蝇杂交,子一代果蝇为灰体长翅:灰体小翅=3:1,针对题干信息可对相关性状逐对分析:1.关于体色:亲本为灰体和黑檀体杂交,子代全为灰体,说明灰体为显性性状,相关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亲本灰体的基因型为AA或XAXA,黑檀体的基因型为aa或XaY。2.关于翅形:长翅雌蝇和长翅雄蝇杂交,子代长翅:小翅=3:1,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小翅为隐性性状,长翅雌果蝇基因型为Bb或XBXb,长翅雄果蝇基因型为Bb或XBY。‎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在灰体和黑檀体、长翅和小翅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灰体、长翅。‎ ‎(2)分析基因所在染色体时,针对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可以得出如下合理假设:①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③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④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通过补充子一代果蝇的性别数据,若发现子代中小翅果蝇为全为雄蝇,说明翅形的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即控制翅形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此确定上述假设中假设①②不成立。‎ ‎(3)对于假设③和假设④,可通过观察子二代果蝇的表现型(不考虑性别)加以区分:假设③成立,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则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二代应有四种表现型,此时,子二代果蝇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2,b基因频率为1/3。‎ ‎【点睛】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对于基因型为Aa的F1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和a基因频率相等,即A=a=0.5。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 A基因频率和a基因频率不变,均为0.5。而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时,Xb的基因频率=Xb/(XB+Xb),即子二代中Xb的基因频率=1/3。‎ ‎25.土壤农杆菌是一种植物病原菌,它通过根部伤口侵入植物体,刺激植物在被侵入部位形成根瘤,引发根癌。根癌土壤农杆菌质粒的结构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 ‎ ‎(1)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中,是拟核外能够自我复制的小型________,在基因工程中常用作________。‎ ‎(2)根癌土壤农杆菌侵染根细胞后,质粒上的__________能转移并整合到根细胞基因组中。被侵染的根细胞增殖形成根瘤,原理是___________。‎ ‎(3)冠瘿碱中含有丰富的碳源和氮源,研究表明,根细胞及大部分微生物不能利用冠瘿碱,因此,在根瘤细胞中冠瘿碱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基因工程中所用的农杆菌质粒需要改造,为不破坏转基因植物的激素平衡,同时又能运载更大的目的基因,改造时应删除农杆菌质粒上的___________基因。‎ ‎【答案】 (1). 环状DNA分子 (2). 运载体 (3). T-DNA (4). 细胞分裂素基因、生长素基因在植物根细胞内表达,合成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促进根细胞分裂和生长,形成根瘤 (5). 为根癌土壤农杆菌提供营养物质 (6). 生长素基因、细胞分裂素基因(也可以多答上冠瘿碱合成基因)‎ ‎【解析】‎ ‎【分析】‎ 质粒DNA分子上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其中;携带外源DNA片段的质粒进入受体细胞后,在细胞中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上,随染色体DNA进行同步复制;质粒DNA分子上还有特殊的标记基因,可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因此常用作基因工程的运载体。‎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中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这一特点将目的基因插入T-DNA上,就可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在受体细胞中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详解】(1)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中,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 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在基因工程中常用作运载体。‎ ‎(2)根癌土壤农杆菌侵染根细胞后,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并整合到根细胞基因组中。由图示可知,根癌土壤农杆菌质粒上的T-DNA中含有细胞分裂素基因和生长素基因,当根癌土壤农杆菌侵染根细胞后,细胞分裂素基因、生长素基因在植物根细胞内表达,合成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促进根细胞分裂和生长,因此能够形成根瘤。‎ ‎(3)冠瘿碱中含有丰富的碳源和氮源,根细胞及大部分微生物不能利用冠瘿碱,因此,在根瘤细胞中冠瘿碱的作用是为根癌土壤农杆菌提供营养物质,有利于其生长和发挥侵染作用。‎ ‎(4)基因工程中所用的农杆菌质粒需要改造,由于受体植物本身含有生长素基因和细胞分裂素基因,为不破坏转基因植物的激素平衡,同时又能运载更大的目的基因,改造时应删除农杆菌质粒上的生长素基因、细胞分裂素基因,冠瘿碱合成基因也可删除。‎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中农杆菌转化法相关知识,明确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以及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原理和过程,并结合图示准确分析是解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