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4 MB
  • 2021-09-17 发布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4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考纲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考点一 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填出下图中所示结构名称 ‎(2)比较树突和轴突 项目 数量 长度 分支数 功能 树突 多 短 多 接受兴奋 轴突 少 长 少 传导兴奋 ‎2.反射与反射弧 ‎3.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 ‎(2)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 )‎ ‎(3)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 )‎ ‎(4)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 )‎ ‎(5)如果破坏了反射弧的某一结构(如传出神经),则反射不能发生( √ )‎ ‎(6)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 )‎ ‎(7)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 × )‎ 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一处(骨骼肌或传出神经或d)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电位,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表明d受损。‎ 命题点一 反射与反射弧的分析 ‎1.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 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 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 C.白粉虱聚焦到黄色灯光下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 答案 D 解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属于应激性,A项错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体内没有神经系统,所以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不属于反射,为应激性,B项错误;白粉虱聚焦到黄色灯光下,属于趋光性,C项错误;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属于反射,D项正确。‎ ‎2.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B.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A、B、C、D四个箭头表示的方向都正确 C.图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 D.图中表示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答案 B 解析 图示反射弧的结构中,③②分别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④①分别为感受器和效应器,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④受到刺激时,兴奋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使人体产生感觉,A、D项正确;由图可知,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C项正确;图中A、D都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的轴突相连,可以接收到从神经元传出的信号;而C 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的细胞体相连,不能接收到从该神经元传出的信号,因为信号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项错误。‎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命题点二 与反射弧有关的实验分析 ‎3.(2017·湖南师大附中期末)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不属于反射 B.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C.剪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D.Ⅳ处的神经元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 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属于膝跳反射,A项错误;Ⅲ处为传出神经,Ⅰ处为传入神经,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Ⅲ处,不能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B项错误;剪断Ⅰ处,反射弧被破坏,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C项正确;Ⅳ处为脊髓,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D项错误。‎ ‎4.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损毁脑的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 刺激前的处理 用硫酸刺 激的部位 实验结果 实验一 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 左后肢中趾 左后肢不能运动 实验二 不做处理 右后肢中趾 右后肢能运动 实验三 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 右后肢中趾(每隔1 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3 min后不能运动 实验四 实验三后立即实验 右侧背部(每隔1 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5 min后不能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 ‎(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顺序不同。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____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答案 (1)脊髓 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2)皮肤内 (3)传入神经 解析 (1)蛙脑已经损毁,故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自变量为是否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由此导致实验结果不同,这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内。(3)在实验三、四中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实验三用硫酸刺激右后肢中趾即刺激的是感受器,右后肢在3 min后不能运动,说明从滴加麻醉剂开始到传入神经被彻底麻醉所需时间约为3 min;实验四用硫酸刺激右侧背部即刺激的是传出神经,右后肢在5 min后不能运动,说明从滴加麻醉剂开始到传出神经被彻底麻醉所需时间大于5 min。综上分析,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判断反射弧中受损部位的方法 ‎(1)判断传出神经是否受损:电位计位于神经纤维上,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若电位计不发生偏转说明受损部位是神经纤维;若电位计发生偏转说明受损的部位可能是骨骼肌或突触。‎ ‎(2)判断骨骼肌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不收缩,说明受损的部位是骨骼肌。‎ ‎(3)判断突触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收缩,说明骨骼肌正常;然后刺激神经,若电位计偏转,但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受损的部位是突触。‎ 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 ‎③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深化拓展 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2.兴奋的传递 ‎(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 提醒 准确区分突触与突触小体 ‎①结构上不同: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神经元。‎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突触类型 ‎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 ‎②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巧记 神经递质“一·二·二”‎ ‎1.有关兴奋传导的判断 ‎(1)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 )‎ ‎(2)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 ‎(3)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 ‎(4)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 )‎ ‎(5)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 )‎ ‎(6)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 ‎2.有关兴奋传递的判断 ‎(1)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 )‎ ‎(2)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 )‎ ‎(3)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 ‎(5)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 )‎ ‎(6)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 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中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据图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高浓度海水中,图2中B点值将会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若图1中环状结构内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持续时间将延长(填“延长”“缩短”或“不变”)。‎ ‎(3)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是A→B(用字母、箭头表示)。‎ 命题点一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基本过程分析 ‎1.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以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 下列哪项不是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区别(  )‎ A.兴奋传导的方式是局部电流,但兴奋传递的方式是神经递质 B.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但只能单向传递 C.兴奋的传导不需要突触,但兴奋的传递需要突触 D.兴奋的传导需要ATP,但兴奋的传递不需要ATP 答案 D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的传导发生在神经纤维上,不需要突触,而兴奋的传递发生在神经元之间,需要突触;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故兴奋的传递需要ATP,故选D项。‎ ‎2.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B.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C.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D.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答案 C 解析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是单向的,A项正确;神经元由突触相联系,突触间隙是突触的组成成分,所以神经元间存在间隙,B项正确;兴奋通过突触从上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间隙的存在使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延搁,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后兴奋,C项错误;兴奋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到达突触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化学信号)通过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后,又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方式传导,D项正确。‎ 命题点二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的分析 ‎3.(2017·西宁一模)下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B.阻断了部分K+通道 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 D.阻断了部分Na+通道 答案 D 解析 动作电位的形成与Na+通过Na+通道大量内流有关,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峰值明显降低,说明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D项正确。‎ ‎4.如图是将蟾蜍的神经元浸浴在由低至高的三种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记录膜电位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豚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先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细胞,一段时间后再将神经细胞移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刺激,结果膜电位变化大幅下降。分析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动作电位的大小与膜外钠离子浓度(或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有关 (2)河豚毒素与构成钠离子通道的糖蛋白结合后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影响钠离子内流(或:钠离子内流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 解析 (1)图中实验结果说明:动作电位的大小与膜外钠离子浓度(或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有关,膜外钠离子浓度越大,则动作电位越大。‎ ‎(2)先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细胞,一段时间后再将神经细胞移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刺激,结果膜电位变化大幅下降,说明河豚毒素与构成钠离子通道的糖蛋白结合后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影响了钠离子内流(或:钠离子内流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 命题点三 兴奋传导与传递的过程的综合应用 ‎5.如图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膜处于bc段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消耗ATP B.轴突膜处于ce段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答案 B 解析 图中bc段处于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A项错误;图中ce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过程中钾离子大量外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项正确;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项错误;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释放神经递质,D项错误。‎ ‎6.(2018·深圳调研)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都与各自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A项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项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项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项错误。‎ ‎7.某些种类的毒品可以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下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为__________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受体蛋白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上。‎ ‎(2)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含量__________,最终在________________产生愉悦感。‎ ‎(3)吸毒成瘾后,吸毒者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获得同等愉悦感,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触 突触后膜 (2)增加 大脑皮层 ‎(3)吸毒导致受体蛋白数量减少,为获得同等愉悦感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而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量 解析 (1)由图可知,该图含有突触前膜以及突触后膜,属于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因此受体蛋白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2)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不会被转运蛋白运回细胞,因此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含量增加,愉悦感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 ‎(3)由图可知,吸毒会导致神经系统严重损伤,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数量会减少,为了获得同等愉悦感,就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而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量,从而达到渴望的效果。‎ 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迅速被移走。‎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与某种有毒有害物质结合,使神经递质不能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小贴士 利用概念图理解神经系统分级调节 ‎2.人脑的高级功能 ‎(1)感知外部世界,产生感觉。‎ ‎(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3)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①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言语区 联想记忆 受损特征 运动性言语区(S区)‎ Sport→S 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讲话和看懂文字,但不会讲话 听觉性言语区(H区)‎ Hear→H 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视觉性言语区(V区)‎ Visual→V 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阅读 书写性言语区(W区)‎ Write→W 病人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讲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绘图能力 ‎②学习和记忆 a.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b.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有关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判断 ‎(1)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 )‎ ‎(2)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 )‎ ‎(3)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控作用( √ )‎ ‎(4)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 )‎ ‎(5)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 )‎ ‎(6)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 )‎ ‎2.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判断 ‎(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 )‎ ‎(2)长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 )‎ ‎(3)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 √ )‎ ‎(4)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 )‎ ‎(5)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H区和S区( × )‎ 下面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1)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那么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a→b→c→d→e(用字母表示)。‎ ‎(2)成年人在医院尿检时能主动排尿,其过程是g→h→c→d→e(用字母表示)。‎ ‎(3)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 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命题点一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及大脑高级功能的实例分析 ‎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 A 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A项正确;生物节律的控制与下丘脑有关,B项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C项错误;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控,D项错误。‎ ‎2.(2017·太原五中月考)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答案 B 解析 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A项正确;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B项错误;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C项正确;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D项正确。‎ 常见生理或病理现象及参与或损伤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参与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参与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 命题点二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和人脑高级功能的综合分析 ‎3.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后,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应是⑦③,A项错误;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是低级中枢反射的结果,不是由大脑皮层支配的,应是经过途径①②③完成反射的,B项正确;通过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⑦和③两个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⑦传递至③,C项正确;感觉是兴奋由④⑤⑥上行至大脑皮层产生的,D项正确。‎ ‎4.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活性检测原理: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 组别 醋酸铅溶液 浓度/g·L-1‎ 脑组织铅 含量/g·gprot-1‎ AChE活性 ‎/U·mgprot-1‎ 到达原平台 水域时间/s ‎①‎ ‎0.00‎ ‎0.18‎ ‎1.56‎ ‎22.7‎ ‎②‎ ‎0.05‎ ‎0.29‎ ‎1.37‎ ‎23.1‎ ‎③‎ ‎1.00‎ ‎0.57‎ ‎1.08‎ ‎26.9‎ ‎④‎ ‎2.00‎ ‎1.05‎ ‎0.76‎ ‎36.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该指标可知第____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____________,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____________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________________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________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________。‎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答案 (1)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④ (2)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 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 解析 (3)由表看出,脑组织含铅量越高,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越低,乙酰胆碱的分解速度越慢。(4)从题干信息可确定采取的措施为重复训练。‎ 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 ‎1.产生反应≠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当电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时,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 ‎2.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若刺激过强或过弱,都将导致反射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3.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机理不同:感受器破坏,无法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破坏,无法传导兴奋;神经中枢破坏,无法分析和综合兴奋,也不能向大脑皮层传导兴奋。‎ ‎4.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2个神经元——传入(感觉)神经元和传出(运动)神经元。‎ ‎5.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不同 ‎(1)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2)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6.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与脊髓的结构,神经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区域。‎ ‎7.中枢神经系统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同一生理功能可以分别由不同的神经中枢来调控,这些不同的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与调控。‎ ‎1.有刺激不一定会发生反射,其原因是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过强或过弱,都将导致反射活动无法进行。‎ ‎2.如图从左至右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Na+内流可能与局部电流的刺激有关;‎ ‎(2)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可能与K+外流有关。‎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局部电流。‎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整个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1.(2016·全国乙,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答案 B 解析 神经元可进行有氧呼吸,其中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并产生大量ATP,A项正确;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消耗ATP,B项错误;蛋白质的合成均需消耗ATP,C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中,通过Na+-K+泵,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项正确。‎ ‎2.(2017·德州期末)下列关于乙酰胆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作用于不同细胞引起的效果可能不同 B.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经扩散通过突触前膜 C.释放过程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发膜电位变化 答案 B 解析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引起的效果可能不同,如作用于腺体会引起其分泌相关的激素,而作用于肌肉则会引起其收缩,A项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项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项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发膜电位变化,使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D项正确。‎ ‎3.(2017·河南豫南九校联考)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种形式的刺激均可引起感受器产生兴奋 B.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不都在脊髓 C.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改变 D.聋哑病人会丧失一切语言功能 答案 B 解析 各类感受器都具有各自的适宜刺激,如温度感受器只能感受温度的变化,A项错误;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参与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B项正确;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引起Cl-内流,使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C项错误;聋哑患者的听觉语言、运动语言功能缺陷,但视觉语言功能并未丧失,D项错误。‎ ‎4.(2014·海南,1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项正确;传入神经的细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项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项错误;牵拉骨骼肌时,反射弧上有神经兴奋的传递,则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项正确。‎ ‎5.(2016·全国Ⅱ,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2)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A-C会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1.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答案 A 解析 有感觉,说明③感受器、①传入神经完好,有运动障碍,则很有可能是②传出神经或④神经中枢受损,至于⑤效应器,其部位不在腰椎部,不可能受损,A项正确。‎ ‎2.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B.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 C.神经元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答案 B 解析 同一生物体中的不同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形成的,都含有相同的基因,因此神经元没有特有的基因,A项错误;突触小泡在运输时所需的能量由神经元中的线粒体提供,B项正确;神经元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Na+内流,C项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 ‎3.(2017·潍坊期末)机体内相邻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起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与下一神经元的轴突建立的结构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C.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保证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神经元必然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C 解析 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与下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建立的结构,A项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项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 ‎4.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A.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 D 解析 突触小体能够通过胞吐完成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出现突触小泡和细胞膜的融合;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的能量由细胞呼吸供应,突触小体中可以发生丙酮酸的氧化分解;突触小体完成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5.(2017·乐山二模)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C.感受器就是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就是传出神经末梢,它们都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D.K+外流,Na+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改变,产生局部电流,是兴奋产生的生理基础 答案 B 解析 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B项正确;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C项错误;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是兴奋产生的生理基础,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D项错误。‎ ‎6.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人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下列对于“沉默突触”不能进行信息传递原因的表述中,科学合理的是(  )‎ 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突触后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C.突触前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D.突触小体中缺乏线粒体 答案 B 解析 受体应存在于突触后膜上,若突触小体缺乏细胞核或线粒体,仍可能有递质释放,故当突触后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时,必会引起信息传递功能中断。‎ ‎7.(2018·烟台质检)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K+均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B.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 C.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经乙外流的结果 D.运输K+的载体蛋白甲和通道蛋白乙也都能运输Na+‎ 答案 C 解析 K+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但出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A项错误;静息状态下,K+外流,其方式是协助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项错误;静息状态下,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C项正确;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都具有专一性,通道蛋白乙不能运输Na+,D项错误。‎ ‎8.突触抑制包括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导致释放的递质减少,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现象。突触后抑制指的是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 B.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 C.突触后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不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 D.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由于释放的递质不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才发生抑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现象,A项错误;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得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C项错误;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的递质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D项错误。‎ ‎9.肌肉的运动是受传出神经支配的。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兴奋以________的形式传至传出神经末梢,引起末梢内的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Ach经________(方式)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肌肉细胞膜上的Ach受体结合,从而引起骨骼肌收缩。‎ ‎(2)Ach作用于骨骼肌细胞,会引起骨骼肌收缩,而作用于心肌细胞,会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跳减慢。Ach作用于以上两种细胞后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种箭毒能够和Ach竞争肌肉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阻止________内流,使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过程受阻,导致肌肉收缩停止,因此其可以作为肌肉松弛剂用于腹部手术。‎ 答案 (1)神经冲动(或电信号或局部电流) 突触小泡扩散 (2)两种肌肉细胞膜上的(Ach)受体不同 (3)Na+‎ 解析 (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至传出神经末梢,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2)神经递质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后产生的效应不同,是因为这两种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3)Ach对于肌肉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如果箭毒能够和其竞争与受体相结合,应是阻止了钠离子内流,使原本的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过程受阻,导致肌肉收缩停止。‎ ‎10.有人在研究脊髓前角内的两相邻神经元时发现,在有乙酰胆碱阻断剂(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的情况下,刺激上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运动神经元没有兴奋产生;而用电生理微电泳法将乙酰胆碱作用于下一个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后膜时,发现该神经元有兴奋产生。这证明(  )‎ A.乙酰胆碱是这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 B.乙酰胆碱是这两个神经元的营养物质 C.乙酰胆碱是下一个神经元所产生的 D.乙酰胆碱是所有神经元产生的神经递质 答案 A 解析 ‎ 由题可知,在无乙酰胆碱的情况下,刺激上一神经元,下一神经元无兴奋,而当有乙酰胆碱作用时,可产生兴奋,通过对照可证明乙酰胆碱是这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在不同的神经元中可能含有不同的神经递质。故选A。‎ ‎11.屈肌反射是当机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肢体脱离伤害性刺激,如缩手反射。下图表示人体屈肌反射的部分反射弧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a、b、c表示结构,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A.兴奋由a传至b时,b处Na+通道开放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 B.神经递质在c处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C.c处属于内环境的组分,该处化学成分的改变将影响兴奋的传递 D.当传入神经接受兴奋后,能引起屈肌与伸肌同时收缩与舒张 答案 D 解析 b处兴奋时,Na+通道开放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A项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处通过胞吐释放,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B项正确;c处为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组分,该处Na+、K+的改变将影响兴奋的传递,C项正确;传入神经接受兴奋后,通过中间神经元作用于伸肌运动神经元,耗时较长,屈肌的收缩与伸肌的舒张不同时发生,D项错误。‎ ‎12.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____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________内流减少,导致__________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_________。‎ ‎(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 (1)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 负电位→正电位 (2)d 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Ca2+ 神经递质 降低 (4)增加 解析 (1)据图1可知,缩鳃反射的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的膜电位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其膜内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2)a→b、b→d、c→d之间存在突触,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d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增加。‎ ‎13.肌肉与神经都是兴奋性组织,能引起反应(如肌肉收缩)的最低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为了测定蛙腓肠肌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如图材料1套,电刺激器1个(说明:电刺激器可任意设定单个脉冲电压的大小及持续时间,在一定电压范围内不损伤组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思路:‎ ‎①设定电刺激器发出单个脉冲电压的持续时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低于腓肠肌阈强度的电压刺激标本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却能收缩,说明坐骨神经的兴奋性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腓肠肌。‎ ‎(3)与阈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检测到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实验表明:能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要有一定强度并维持一定时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成反比。据此,请在坐标上画出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 答案 (1)②选择单个脉冲电压从弱到强逐渐加大,分别去刺激腓肠肌,记录下肌肉刚出现收缩时的电压强度 ‎③重复多次,记录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2)高于 (3)不变 (4)如图 解析 (1)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蛙腓肠肌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实验设计思路是:‎ ‎①设定电刺激器发出单个脉冲电压的持续时间;‎ ‎②选择单个脉冲电压从弱到强逐渐加大,分别去刺激腓肠肌,记录下肌肉刚出现收缩时的电压强度;‎ ‎③重复多次,记录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2)用低于腓肠肌阈强度的电压刺激标本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却能收缩,说明坐骨神经的阈强度比腓肠肌低,坐骨神经的兴奋性高于腓肠肌。‎ ‎(3)与阈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都能引起兴奋,产生动作电位,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变。‎ ‎(4)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成反比,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