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 KB
  • 2021-09-17 发布

【生物】2017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4教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教学重难点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重点)。‎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 ‎【讲授】讲授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 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⑴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⑵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中的“科学史话”)‎ ‎【活动】学生讨论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请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或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一致?‎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们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 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本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练习】练习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双选)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及细胞内液均属体液 解析 葡萄糖被小肠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人体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而且相对稳定,这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的调节。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随环境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才是内环境。‎ 答案 BD 课后习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 现在的观点认为免疫也是一种调节方式,和神经—体液调节相互作用。‎ 答案 D ‎2.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成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 ②Na+、K+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平衡 ⑤蛋白质平衡 ⑥CO2-O2平衡 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 内环境的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成分都达到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①②③④⑤⑥都为内环境的某个方面。‎ 答案 D ‎3.(2012·揭阳质检)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中 解析 人体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组织液增加。饮水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量会增加,但是多余水分不会滞留,会通过形成较多的尿液把多余的水分 排出。]‎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