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1.50 KB
  • 2021-09-24 发布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案 考纲要求 ‎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1. 对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误区及特例 ‎ 误区 特例 细菌都是 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动物都是 消费者 蚯蚓、蜣螂等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 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 生产者 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 ‎ ‎(1)图例 ‎(2)分析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分解者不出现在食物链(网)中。‎ ‎②一种生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别=消费者级别+1。‎ ‎③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 ‎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1.(2019·淄博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分解者都是原核生物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部分动物(如蚯蚓和蜣螂等)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但属于真核生物;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能被绿色植物再利用;有的分解者是动物,如蚯蚓等。‎ ‎2.图示为某海湾大陆架的食物网。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 C )‎ A.a和b的数量保持“J”型增长 B.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D.b的食性和营养级发生改变 解析:‎ 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其后各营养级的生物在短期内增加,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天敌的制约,浮游动物(a)和植食者(b)的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A项错误;c与d的食性不同,只存在生存空间和环境资源上的竞争关系,不会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B项错误;浮游植物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水体中溶氧量大量下降,鱼类大量死亡,C项正确;生物食性及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植食者(b)的食性和营养级不会因浮游植物急剧增加而发生改变,D项错误。‎ ‎3.(2019·成都模拟)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分别以甲乙两种植物为食,植物甲在与植物乙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蚂蚁构成一个种群 B.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 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解析:根据题意,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分别以甲、乙两种植物为食,为捕食关系;植物甲在与植物乙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为竞争关系。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蚂蚁不止一种,故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蚂蚁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因为蚂蚁和啮齿动物都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二者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由于啮齿动物喜食植物甲,而植物甲在与植物乙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故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植物甲数量剧增,植物乙因占据劣势而数量减少,进而导致蚂蚁数量减少,C错误;由C项分析可知,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D正确。‎ ‎4.如图是近年在某县实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螺主要以植物为食)( D )‎ A.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 B.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同化的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等 D.图中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鸭的粪便,故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解析: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它们直接以生产者为食,A正确;鸭以螺为食,属于捕食关系,同时鸭和螺均捕食植物,也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同化的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等,C正确;图中的某些微生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鸭的粪便,其可以是分解者,但不排除题图的微生物中还可能有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D错误。‎ ‎5.(2019·临沂模拟)某同学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1.1×108‎ ‎2.8×109‎ ‎1.1×107‎ ‎9.9×107‎ 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种生物之间只能形成1条食物链 B.除甲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在上述4个种群中,丁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 D.若丙的数量减少,则短期内甲的数量增加 解析:‎ 根据能量流动特点,能量越多,生物所处营养级越低。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乙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丙的能量最少,为最高级消费者。根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从甲到丁的能量传递效率为:9.9×107/(1.1×108)×100%=90%>20%可知,甲和丁不能形成食物链,故应处于同一营养级,都属于初级消费者,4种生物之间形成两条食物链:乙→甲→丙和乙→丁→丙,A项错误;乙为生产者,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甲、丙、丁为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B项错误;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即生物所处营养级越高,体内积聚的有毒物质越多,受污染程度越严重,因此丙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C项错误;丙的数量减少,则甲被捕食的机会减少,数量会增加,D项正确。‎ ‎1.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地位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 ‎(3)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3.捕食食物网中体现的两种种间关系 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4.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特点和功能 ‎(1)特点: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2)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 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的3个易错点 ‎(1)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成分都参与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因为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所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这两种成分不参与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2)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 ‎ 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只有3个,没有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这一去路。‎ ‎ ‎ 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实质仍然是呼吸作用。‎ ‎ 生态系统成分的3个误区 ‎(1)绿色植物≠生产者:蓝藻是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而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1.(2018·全国卷Ⅲ)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通常植物根系对NO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活垃圾的处理、物质运输等知识。(1)蚯蚓为异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蚯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2)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需考虑分解者的种类、待分解垃圾的性质以及分解者分解垃圾时所处环境的理化条件等。(3)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等无机盐离子。‎ ‎2.(2017·江苏卷)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物理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等距取样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浮游生物类。‎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等的相关知识。(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和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公园生物群落变化属于次生演替。(2)由于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捕食水草,又存在捕食关系,故它们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3)声音属物理信息,因为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所以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其卵块的密度。(4)水草腐烂后,一些浮游生物会对其进行分解而最先快速增殖。(5)蛙类可被蛇类和肉食性鱼类、鼠类等生物捕食,同时猛禽又可捕食肉食性鱼类、蛇类和鼠类等生物。‎ ‎3.(2014·新课标Ⅱ)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 乙 ‎ 丙 ‎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答案:‎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消费者。‎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解析:(1)根据生态系统中相邻两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和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理论进行分析:戊含有的能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含有的能量较多且相差很小,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含有的能量较少,处于第三营养级;丁含有的能量最少,处于第四营养级。由此可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 ‎。‎ ‎(2)根据食物网可以看出: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戊是生产者,甲、乙、丙和丁都为消费者。‎ ‎(3)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在生物群落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而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