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1 MB
  • 2021-09-24 发布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4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1.反射 ‎(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类型: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下列实例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②③,属于条件反射的是①④⑤。‎ ‎①望梅止渴 ②膝跳反射 ③眨眼反射 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⑤学生听到铃声向教室奔跑 ‎2.反射弧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形式及特点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 b.轴突—树突型:。‎ ‎(2)兴奋传递的过程 ‎(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是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6.人脑的高级功能(连线)‎ 考向一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 A项,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项,感觉是高级生命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食物引起味觉是条件反射,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类型相同。C项,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断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D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完成的。学&科网 解题技巧 反射类型的速判法 一看是不是“先天性”:如果是先天性的(即生来就形成的)则为非条件反射,如果是后天性的则为条件反射。‎ 二看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如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则为条件反射,否则为非条件反射。‎ ‎2.对“吃梅止渴”和“望梅止渴”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属于条件反射,后者属于非条件反射 B.两种现象只有前者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 C.两种现象都是因为神经中枢受到直接刺激引起唾液分泌 D.两种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D 考向二 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3.如图是某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若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结构①为效应器 B.③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会被细胞体吸收 C.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在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D.若③处受到破坏,刺激b仍能引起②的反射活动 ‎【参考答案】C ‎[来源:]‎ 技法提炼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4.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B 考向三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5.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含有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Na+和K+进入神经细胞内都是主动运输方式 B.由图中三条曲线a、b、c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由刺激之前三条曲线重合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不影响静息电位的峰值;‎ 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6.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通道蛋白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 A. B.‎ ‎ C. D.‎ ‎【答案】A 考向四 膜电位的测定 ‎7.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动作电位由Na+内流引起,所以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A正确;从最左侧的图可以看出,在没有受到刺激时指针向右偏转,此时a处为正电位,c处为负电位,B正确;兴奋传导到a时指针不偏转,说明此时a和c处的电位相同,如果兴奋继续传导到b处,则指针应和最左侧的图一样向右偏转,C错误;结果表明,当兴奋传导到不同的部位,指针的偏转情况可能会不同,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D正确。‎ 归纳整合 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 ‎(1)静息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图甲)。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如图乙)。‎ ‎(2)动作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 ‎8.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一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二所示。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答案】C 处是正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负值;当兴奋传过A后,未达到B之前,A、B两点均为静息状态,两点的电位差为0,当兴奋传至B时,B处表现为外负内正,A处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电流表正极处是正电位,电流表负极处是负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正值,兴奋传过B以后,A、B处于静息电位状态,A、B两点的电位差又恢复为0。学%科网 考向五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 ‎9.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参考答案】C ‎10.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A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 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考向六 综合分析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1.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 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ab=bd)‎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12.将甲、乙两个微电流计的两极按如图所示接在功能完好的神经元(纤维)上,在a、b、c、d四个实验位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下列有关指针偏转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B.刺激b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1次 C.刺激c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D.刺激d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答案】A ‎【解析】如果前一个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刺激a点,甲的指针只偏转1次,A错误;由于兴奋只能从前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后一个神经元,因此刺激b点,甲的指针只偏转1次,B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因此,刺激c点或d点,乙的指针均会偏转2次,C、D正确。‎ 考向七 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实验验证 ‎13.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______________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静息  内负外正 ‎ ‎(2)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规律总结 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4.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_____。‎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成___________,图中____点(用字母表示)可产生兴奋。‎ ‎(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点(用字母表示)可发生兴奋。‎ ‎(4)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 ‎【答案】(1)神经中枢 ①②③④⑤ ‎ ‎(2)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a、c、d、e ‎ ‎(3)e、c ‎ ‎(4)树突或细胞体 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点,可以产生兴奋的只有c、e两点。(4)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相接触而形成突触。‎ 考向八 图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5.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是低级中枢反射的结果,不是由大脑皮层支配的,应是经过途径①②③完成反射;通过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⑦和③两个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⑦传向③;感觉的产生是兴奋由④⑤⑥上行至大脑皮层产生的。‎ ‎16.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考向九 人脑高级功能的实例分析 ‎17.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科学的是 A.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S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 D.H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呼吸中枢位于脑干;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H区受损会得听觉性失语症。学/科网 解题必备 大脑皮层在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的作用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其中包括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和语言中枢等。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例如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 ‎18.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C.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答案】B 学生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参与该活动的是语言中枢、运动中枢和听觉中枢等,C错误;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这与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有关,D错误。‎ ‎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可能仅由一个神经细胞来完成 B.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C.特定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 D.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 ‎2.如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 D.新生婴儿的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①不一定兴奋 ‎4.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5.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在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在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在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6.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K+通道 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 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7.如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A. B.‎ C. D.[]‎ ‎8.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不能由①→②传导 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C.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9.反馈在神经网络中广泛存在。闰绍细胞是脊髓内的一种抑制性神经元,如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途径。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脊髓在反射弧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刺激a点,产生兴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膜对______的通透性增加而内流,产生____电位。闰绍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使_________(填“Na+”“K+”或“Cl-”)内流,从而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 ‎(3)刺激b,在图中_____________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______________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闰绍细胞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10.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使其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如图甲中A~D表示相应神经元,①~③构成突触;图乙表示相关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在神经元D上所测得的膜内电位变化情况。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结构③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②处的液体为________________。‎ ‎(2)在图甲箭头处给予一次适宜的刺激,则刺激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此兴奋可传导到神经元D,但不能由神经元D传导到神经元C,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知,同时刺激神经元B和C比单独刺激神经元C在神经元D微电极处测得的膜内电位变化峰值低,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同时刺激A和C,绘制出微电极测得的电位变化曲线。‎ ‎11.(2017·江苏卷)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12.(2017·北京卷)‎ 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 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 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 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 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答案】B ‎【解析】完整的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细胞来完成,A项正确;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接受上一个神经元传递的信号,B项错误;神经—肌肉突触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肌肉收缩,C项正确;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如下丘脑也能分泌激素,D项正确。‎ ‎2.【答案】C ‎3.【答案】C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在④上有神经结,所以是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以在感受器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A正确。如果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此时能量供应减少,而兴奋的传递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正确。在传出神经上给予电刺激,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大脑皮层不会接受兴奋,C错误。新生婴儿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只要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而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时,如果没有合适的排尿地点,此时低级的神经中枢会受到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①不一定兴奋,D正确。‎ ‎4.【答案】A ‎【解析】由于丁区域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说明此时丁区域为静息电位,因而还没有发生Na+内流,A错误;由于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B正确;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域膜内是正电位,丁区域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D正确。学*科网 ‎5.【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和c处,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在b点刺激时,兴奋同时到达a和c处,因此A1不偏转;当兴奋继续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在f点刺激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因此A1不偏转,A2‎ 偏转一次(向右偏转)。故选D。‎ ‎6.【答案】A ‎【解析】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Na+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A正确。‎ ‎7.【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图示为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图,膜电位应该是测的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的电位差值,即导线的一极在细胞外,另一极在细胞内,A正确;导线的两个极均在细胞外或细胞内,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也就是有电位的变化,但不是膜电位,B、C错误;图中b处为化学信号,所测不是膜电位,D错误。‎ ‎8.【答案】C ‎9.【答案】(1)神经中枢 运动神经元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 ‎(2)Na+ 动作 Cl- ‎ ‎(3)c、d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因此c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而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d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而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4)抑制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解析】(1)图中脊髓属于神经调节的神经中枢;由运动神经元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构成效应器。(2)刺激a点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而内流,使得膜的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闰绍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上的Cl-内流,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是电位差增大,从而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因此刺激b点,c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而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所以d处也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而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闰绍细胞能够抑制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10.【答案】(1)突触后膜  组织液 ‎(2)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3)神经元B兴奋,使神经元C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 ‎ ‎(4)如图所示 ‎【解析】(1)甲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③为突触后膜。(2)在神经纤维上给予适宜刺激,受刺激部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最后再恢复为静息电位,在这一过程中,刺激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由图乙可知,神经元A、C构成的突触为兴奋性突触,神经元B构成的突触为抑制性突触。由于神经元B兴奋,使神经元C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因此同时刺激神经元B和C比单独刺激神经元C,在神经元D微电极测得膜内电位变化峰值低。(4)神经冲动是以全或无方式(没有中间状态)不衰减地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即只要给予神经纤维适宜强度的刺激,便可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但增大刺激强度,并不能改变动作电位的电位峰值。‎ ‎11.【答案】D ‎12.【答案】(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 ‎②C、B ‎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解析】(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N受体进入细胞的过程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C酶;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酶的活性改变的直接原因是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3)①‎ 由图示信息,根据“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可推出有比较多的A受体胞内肽段转变成了A受体,该过程就是过程Ⅱ。②实验的自变量为短肽,要验证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导入实验组的短肽含有磷酸化位点,导入对照组的短肽不含有磷酸化位点,则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③为了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还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检测的实验结果应可操作,膜A受体是否磷酸化不易检测,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4)图中所研究的机制涉及受体(糖蛋白)、酶及物质的运输,所以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揭示学习和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