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5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3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b.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c.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能力目标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目标
a. 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b. 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要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四 教学流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课程导入
1.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探讨”的讨论题,给于适当的引导。
讨论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讨论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提示: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稳定的,而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说明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讨论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观察、讨论、回答。
导入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聚焦本节主要目标。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2.小结: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体温、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会不会也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是否会因此剧烈变动而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一)化学成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1.通过前面的“问题探讨”,共同归纳化学成分失调引起的疾病。
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②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
③蛋白质含量过低——组织水肿。
④代谢废物过多——尿毒症。
⑤氧气缺乏——乳酸中毒。
2.小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不是恒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超过一定范围会导致内环境失调而致病。
(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1.体温:在37 ℃左右波动
(1)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②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③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2)小结:无论时间或环境的变化,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2.PH:血浆PH稳定在7.35-7.45。
(1)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2)展示实验结果,提问: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甲接近中性,乙呈酸性或碱性。血浆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使其PH
呼应。
汇报、回答。
观察、思考、比较、回答。
让学生通过对内环境化学成分、理化性质(体温、PH、渗透压)的动态变化进行讨论、观察演示实验、举例说明等活动,建构稳态概念。
维在7.35-7.45。
(3)讲解血浆PH调节机制:与HCO3-、HPO42- 等离子进行酸碱中和有关。
3.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让学生举例说明(多饮多尿、输液必须用生理盐水等),理解只有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与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当,才能保证细胞正常形态,从而保证细胞正常完成各项生命功能。
4.稳态概念
(1)引导学生根据内环境化学成分、体温、PH、渗透压的动态变化情况总结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方法点拨】从4个方面认识稳态概念
①功能基础:机体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②结构基础: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③稳态实质: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④能力大小:有一定的限度。
强调:①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②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详细内容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科学史话”,进一步理解稳态这一必修3的核心概念。
【典型例题】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在一定范围波动,A正确。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超过正常范围,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B正确。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内环境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有利机体的正常代谢,C错,D正确。
举例说明。
演练作答。
拓展稳态概念的外延。
巩固对稳态概念的理解。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讲述: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转,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内环境稳态与循环、呼吸、循环、泌尿的功能联系图”,联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内容,理解稳态维持离不开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3.讲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通过循环、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内环境稳态维持液需要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维持,某种器官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如果肾功能衰竭就会出现尿毒症,胰岛受损就会出现糖尿病等。
3.质疑: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4.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1)法国贝尔纳:神经调节;(2)美国坎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是不断发展和修正的。
小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基础及相对稳定状态的含义
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协调活动
主要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相对稳定状态
是指内环境的各项指标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
【典型例题】
(2012·上海高考)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倾听、观察、阅读。
倾听、阅读。
演练、回答。
通过回顾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导入内环境稳态维持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相关。
巩固对内环境的认识及其调节机制的理解。
【答案】D]
【方法点拨】先根据X与肌细胞关系确定X为组织液,再根据X、Y、Z三者关系确定Y是血浆、Z是淋巴。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讲述: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2.让学生讨论教材“思考与讨论”的讨论题,或者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引导了解疾病的症状和危害,关注着我保健和他人健康。
3.小结稳态失调常见病例
(1)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2)化学成分失调
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②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
③蛋白质含量过低——组织水肿。
④代谢废物过多——尿毒症。
⑤氧气缺乏——乳酸中毒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方法点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温度、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典型例题】
(2014课标Ⅰ卷改编)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讨论、举例说明。
归纳总结。
倾听、思考。
、讨论、回答。
演练、回答。
通过学生讨论、举例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危害,以及小结和阅读,认识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巩固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意义的理解。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与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关,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关,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细胞内液和外液渗透压的正常,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C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4.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方面去思考,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
讨论、回答。
环节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要点。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的概念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呼应
突出重点。
环节四:课堂练习
如图是一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①②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③④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演练,回答。
巩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AD
【解析】①②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③④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同时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内环境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