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 M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生 物
一、 单项选择题
1.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下图为糖类的概念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种单糖为果糖,则①为蔗糖
B. 若构成②的碱基是尿嘧啶,则物质②构成的核酸不含氢键
C. 若④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则某种单糖为核糖
D. 多糖③一定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糖分子是多种大分子物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除了可以构成二糖(葡萄糖+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蔗糖,葡萄糖+半乳糖=乳糖)和多糖之外,核糖和脱氧核糖还参与到RNA和DNA的分子组成中去;而RNA和DNA分子除了在五碳糖的种类上有差异之外,在碱基的种类上也有所不同,RNA中有4碱基A、G、C、U,而DNA中的四种碱基为A、G、C、T。
【详解】A、如果A为果糖,那么它与葡萄糖可以形成成蔗糖,A正确;
B、若构成②的碱基是尿嘧啶,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所以②是RNA,RNA包括tRNA,mRNA和rRNA,其中的tRNA含有氢键,B错误;
C、若④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则④是脱氧核苷酸,含有的单糖是脱氧核糖,C错误;
D、③是多糖,而多糖中的纤维素不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糖类的种类、核酸的结构等相关知识,考生分析图示,理清各字母和数字代表的含义,结合选项进行解答。
2.如图是两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39 -
A. 与甲细胞相比,乙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有⑧⑨⑩
B. 甲细胞中参与抗体合成和分泌的具膜细胞器有②③⑤⑦
C. 乙细胞所构成的组织可作为鉴定还原糖的理想材料
D. 甲、乙细胞中的⑦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图含有⑥中心体,没有细胞壁,为动物细胞,乙图有⑩细胞壁、⑧叶绿体、⑨大液泡,为植物光合细胞,甲图中①为细胞膜、②为核糖体、③为内质网、④为细胞核、⑤为线粒体、⑥为中心体、⑦为高尔基体。乙图中②为核糖体、③为内质网、④为细胞核、⑤为线粒体、⑦为高尔基体、⑧为叶绿体、⑨为大液泡、⑩为细胞壁。
【详解】与甲细胞相比,乙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有⑧叶绿体、⑨大液泡,⑩为细胞壁,不是细胞器,A错误;甲细胞中参与抗体合成和分泌的具膜细胞器有③内质网、⑤线粒体、⑦高尔基体,②为核糖体,没有膜结构,B错误;乙细胞含有叶绿体,使细胞显示绿色,会影响物质鉴定中显色反应的观察,故乙细胞所构成的组织不可作为鉴定还原糖的理想材料,C错误;⑦为高尔基体,植物细胞中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动物细胞中与细胞的分泌物的分泌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态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3.蔗糖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为植物细胞提供营养、能量和维持一定的渗透压。图为蔗糖分子进入植物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39 -
A. H+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 结构①和②是控制相关物质进出细胞的载体不具催化作用
C. 氧气浓度和温度都可影响植物细胞吸收蔗糖的速率
D. 据图分析,该成熟的植物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时,蔗糖分子也能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植物细胞利用ATP酶和质子泵把细胞内的H+泵出,可见细胞内的H+泵出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为主动运输,“H+-蔗糖载体”能够依靠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可见该植物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可以吸收外界溶液的蔗糖。
【详解】A、H+出细胞需要消耗ATP,所以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
B、从图中看出①可以催化ATP的水解,B错误;
C、该植物细胞吸收蔗糖分子的速率,依赖于细胞内外H+浓度差,但是H+浓度差的维持和能量供应有关,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而有氧呼吸受到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影响,所以氧气浓度和温度都可影响植物细胞吸收蔗糖的速率,C正确;
D、从图中看出蔗糖可以利用H+浓度差进入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H+跨膜运输及蔗糖的吸收过程图解,考查了细胞呼吸、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解题关键是能够从图中分析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4.下表中人体不同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不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细胞种类
小肠上皮细胞
癌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 39 -
寿命
1〜2天
不死性
120天
5〜7天
能否分裂
能
能
不能
大多数不能
A. 白细胞的凋亡比红细胞快,这与白细胞吞噬病原体有关
B. 癌细胞无限增殖是由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引起的
C. 通常情况下,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分裂能力越弱
D. 小肠上皮细胞寿命最短,这与基因控制的凋亡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最终形成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组织和细胞。
【详解】A、白细胞没有细胞核,功能主要是吞噬病原体,因此更新速度快,A正确;
B、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是由于原癌基因突变为癌基因,以及抑癌基因突变失去功能导致的,B错误;
C、通常情况下,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其全能性就越低,细胞分裂能力就越弱,C正确;
D、人体不同组织的细胞寿命不同,是由遗传物质决定,与基因控制的衰老和凋亡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睛】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细胞癌变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使得正常细胞变成不受控制、恶性增殖的癌细胞。
5.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
B. 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 采用调查法和系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伴性遗传问题
D. 采用模型建构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
- 39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分离方法、光合作用发现史、人类遗传病等知识,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根据选项分析答题。
【详解】A、由于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密度不同,因此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可以采用差速离心法,A正确;
B、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该实验中并没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
C、研究伴性遗传问题的方法有调查法和系谱图分析法等,C正确;
D、模型建构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在研究生态学问题时常采用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同时还有系统分析的方法,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和掌握书本常见实验过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6.关于“制作并观察洋葱根尖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临时装片时,需要使洋葱根尖细胞充分分散开
B. 装片制作前解离时间要尽量长,确保根尖细胞充分分离
C. 观察过程中先用低倍镜找到长方形细胞再换用高倍镜
D. 观察后期细胞,可以发现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 39 -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象为止。
【详解】A、制作临时装片时,需要使洋葱根尖细胞充分分散开,以便于观察,A正确;
B、如果解离时间太长,根尖过于酥软,不利于后期实验的操作,B错误;
C、观察有丝分裂时,需要选择根尖分生区细胞,而在显微镜下,根尖分生区呈正方形,C错误;
D、根尖细胞经过解离液处理,细胞已经死亡,同时根尖分生区不进行减数分裂,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不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7.如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2N=16)哺乳动物体内,某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的某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确的是( )
A. 图中对应时期的细胞中可形成4个四分体
B. 该细胞产生基因型为AbD的精细胞的概率为1/4
C. 该变化可导致所有配子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D. 该细胞的三对等位基因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9 -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这会导致基因重组。
【详解】A、该动物细胞中共有16条染色体,8对同源染色体,则在减数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形成8个四分体,A错误;
B、该细胞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可以产生ABD,AbD,aBd和abd的精子各一个,所以基因型为AbD的精细胞的概率为1/4,B正确;
C、该变化只影响这个细胞产生的精子的遗传信息,C错误;
D、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也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B和b的分离),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重组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8.某二倍体的基因A可编码一条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在紫外线照射下,该基因内部插入了三个连续的碱基对,突变成基因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基因转录而来的mRNA上至少有64个密码子
B. A基因突变成a后,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
C. 基因A突变成基因a时,基因的热稳定性升高
D. 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在翻译过程中,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做1个密码子。
【详解】A、63个氨基酸对应63个密码子,另外还应有一个终止密码子,即至少有64个密码子,A正确;
B、在基因A纯合、A对a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一个A基因突变成a基因,不会改变生物的性状,B正确;
C、突变后,基因内部插入了三个碱基对,增加了氢键数量,基因的热稳定性提高,C正确;
D、若基因内部插入了三个连续
- 39 -
碱基对,致使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则突变点后的氨基酸序列都消失,突变前后编码的肽链可能差异显著,D错误。
故选D。
9.下列关于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DNA分子只能转录形成一种类型的信使RNA
B. 遗传信息能完整的从碱基序列传递到氨基酸序列
C. 不同种类的细胞可能同时合成相同类型的mRNA
D. RNA聚合酶结合起始密码后解开DNA双螺旋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录、翻译的比较:
转录
翻译
时间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U T-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mRNA
mRNA→蛋白质
- 39 -
意义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所以可以转录形成多个RNA分子,A错误;
B、由于基因中的启动子、终止子和内含子都不编码氨基酸,因此遗传信息在从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的传递过程中有所损失,B错误;
C、同一个体不同种类的细胞核DNA相同,可以合成相同类型的mRNA,例如与有氧呼吸有关的mRNA分子C正确;
D、RNA聚合酶结合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后,解开DNA双螺旋结构,D错误。
故选C。
10.下图为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③表示操作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表示搅拌,需要将细菌搅碎,使细菌内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B. 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的细胞内,呼吸作用类型为无氧呼吸
C. 若选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则①的培养时间长短,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
D. 若选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则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 39 -
【详解】A、②表示搅拌,不需要将细菌搅碎,是将细菌和噬菌体中未进入细胞的部分结构分开,A错误;
B、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因此也没有独立的代谢过程,B错误;
C、若选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则①的培养时间长短,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因为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C正确;
D、只选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由于缺少对照,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中;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明确图示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1.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进行一次完整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其他时期染色体和基因均无突变发生,也不考虑片段交换,下列关于a~b段分析错误的是( )
A. 可能是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
B. 可能是着丝粒分裂后的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
C. 细胞内可能还存在等位基因
D. 细胞内可能不存在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 39 -
根据题意识图分析可知,根据题干中条件: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进行一次完整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由于是一次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且染色体数目有加倍的现象,结合图示可知应为有丝分裂的过程图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图,则ab段为有丝分裂末期结束后形成的子细胞或者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的数量,由图可知此子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出现异常,题干中强调由于其他时期染色体和基因均无突变发生,也不考虑片段交换,因此该变异的发生应该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变异的发生应该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而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变异的发生应该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分裂后的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B正确;
C、分裂后形成两个子细胞,由于着丝粒分裂后的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造成的,则细胞内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
D、分裂后形成两个子细胞,由于着丝粒分裂后的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造成的,细胞内就不存在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A。
12.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 40 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 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 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 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 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 20 条染色体
C. 植株 X 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 放射性60Co 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全能性、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遗传规律和变异、进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 39 -
【详解】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花粉属于分化的植物细胞,A正确。大豆植株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其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为40条,B错误。纯合体自交后代全为纯合体,杂合体自交后代中会分离出一部分纯合体;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应该逐代增加,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D错误。
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某种自花传粉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只进行自交,该种植物个体间存在生殖隔离
B.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无生殖隔离也无地理隔离,种群是繁殖和进化的单位
C.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变化
D.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进化的方向,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即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某种自花传粉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只进行自交,说明个体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无生殖隔离也无地理隔离,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B正确;
C、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变化,C正确;
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就是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而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故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方向代表生物进化的方向,不能代表遗传变异的方向,D正确。
故选A。
14.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B. 细胞内高Na+、细胞外高K+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C. 正常情况下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D. 葡萄糖在内环境中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39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增加,机体重吸收水分增加,血浆渗透压下降,A错误;
B、细胞内高K+、细胞外高Na+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B错误;
C、正常情况下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C正确;
D、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5.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B.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 39 -
C. 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
D.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紧扣题干信息“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答题。
【详解】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了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A正确;
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B正确;
C、由图可知,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造血组织和肝脏,C错误;
D、相对于组织液和淋巴,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6.如图是人体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婴儿可以无意识排尿,成人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婴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为:A →B→乙→D→E
B. 尿意不可能在图中的乙方框处产生
C. 兴奋在C处的传递(导)速度快于D处
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C
- 39 -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由于B上有神经节,故B是传入神经,则A是感受器,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详解】A、婴儿排尿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位于方框乙内,其反射弧为:A→B→乙→D→E,A正确;
B、产生尿意的神经中枢位于方框甲内,属于大脑高级中枢,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兴奋在C处的传递(导)速度慢于D处,C错误;
D、由甲高级中枢发出的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以引起乙的抑制,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快速判断出图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反射弧部分的名称。
17.近年来,东海渔政部门加强捕捞管理,严控网具网眼尺寸,每年休渔期结束以后渔业资源比往年有所好转。对控制网具网眼尺寸的解释错误的是
A. 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 可以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 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 可以改变性别比例,进而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D
【解析】
控制网具网眼尺寸,可以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A项正确;可以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B项正确;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C项正确;控制网具网眼尺寸不能改变性别比例,D项错误。
18.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39 -
A. 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 Ⅲ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C. Ⅰ、Ⅱ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D. 结构A代表大脑皮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2、分析图形:激素Ⅰ是胰岛素,Ⅱ是胰高血糖素,Ⅲ是肾上腺素。
【详解】A、Ⅱ是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血糖,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的激素是胰岛素,A错误;
B、Ⅲ是肾上腺素,其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
C、Ⅰ是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Ⅱ是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两者之间有拮抗作用,C错误;
D、结构A代表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中枢,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血糖调节过程图解,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及其具体功能,掌握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激素或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用移液管稀释菌液时,吹吸三次的目的是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
B. 加入洗涤剂和食盐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瓦解,DNA从植物细胞中释放出来
C. 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低会导致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包埋的细胞数量偏少
D. 腐乳制作过程中,添加料酒、香辛料和盐,均可以抑制杂菌生长
- 39 -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由于体积较大,不容易被吸附或结合,所以采用包埋法固定,常用的包埋材料是海藻酸钠。
2、DNA粗提取的原理: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3、腐乳的制作的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用移液管稀释菌液时,吹吸三次的目的是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A正确;
B、洗涤剂能使细胞膜瓦解,不能使细胞壁分解,B错误;
C、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低会导致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并且酵母细胞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导致包埋的细胞数目少,C正确;
D、腐乳制作过程中,添加料酒、香辛料和盐,均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技术实践的微生物的接种方法、DNA粗提取、固定化细胞和腐乳的制作等知识,考生需要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的步骤。
20.下列实验探究活动中都用到了酒精,有关酒精的作用和体积分数叙述均正确的有( )
序号
实验名称
酒精
作用
体积分数
①
绿叶中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100%
②
制作并观察有丝分裂临时装片
漂洗被解离后的根尖
95%
③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洗去花生子叶薄片上的浮色
50%
- 39 -
④
胡萝卜的组织培养
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
70%
⑤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析出DNA
70%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对材料进行解离;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等。
【详解】①叶绿体的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①正确;
②制作并观察有丝分裂临时装片,需要对根尖进行解离,解离液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按照1∶1的比例配制,②错误;
③脂肪的检测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③正确;
④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用70%的酒精、0.1%的氯化汞溶液消毒,④正确;
⑤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NA,⑤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绿叶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检测脂肪、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二、 多项选择题
21.下列实验的具体操作中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有( )
选项
实验
具体操作
预期目的
- 39 -
A
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
解离时加入适量纤维素酶
进一步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
B
观察洋葱鳞片叶质壁分离
滴加大分子胭脂红染液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间为红色
C
还原性糖的鉴定
提高水浴加热的温度
加快鉴定反应的速率
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取样前充分摇匀
排除死亡酵母菌的干扰
A. A B. B C. C D. D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液的目的是让细胞相互分离;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纸条需要干燥,否则画滤液细线后不齐,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适当提高温度,效果明显;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取样前摇匀的目的是让酵母菌混合均匀。
【详解】A、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解离时加入体积分数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15%的盐酸,不需要用纤维素酶,A错误;
B、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而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如果滴加大分子胭脂红染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间为红色,B正确;
C、适当提高水浴的温度,可以加快还原性糖鉴定的速度,C正确;
D、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取样前摇匀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和菌液混合均匀,减少实验误差,D错误。
故选B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有丝分裂、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还原性糖的鉴定等实验,特别是实验步骤的分析需要考生掌握注意事项。
22.调查某种遗传病得到如系谱图,经分析得知,两对独立遗传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分别用字母Aa、Bb表示)与该病有关,且都可以单独致病。在调查对象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个体。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39 -
A. 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该遗传病受两对基因控制,只有当双显时才表现正常
C. Ⅰ1和Ⅰ2的基因型可能不同
D. 假设Ⅰ1和Ⅰ4婚配、Ⅰ2和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为0,若Ⅱ2和Ⅱ5婚配,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5/9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Ⅰ1和Ⅰ2号均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病女儿,而Ⅱ3和Ⅱ4号均患病,他们的子女均正常,说明该病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题干指出“两对独立遗传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可以单独致病”说明双显性个体正常,而单显性和双隐性个体患病,即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Ⅰ1和Ⅰ2号均正常,但生下患病的女儿,所以该病致病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隐性病,A错误;
B、根据分析,该遗传病受两对基因控制,只有当双显时才表现正常,B正确;
C、Ⅰ1和Ⅰ2号均正常,所以其基因型是A_B_,由于生下患病的Ⅱ3,所以二者都携带了一个致病基因型,所以Ⅰ1基因型可以是AaBB或AABb,Ⅰ2基因型是AaBB或AABb,二者基因型可能不同,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两对基因可单独致病,且只有基因型为A_B_表型正常,又由于Ⅱ3和Ⅱ4的后代均正常,所以Ⅲ1基因型肯定是AaBb,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或aaBB、AAbb),所以Ⅰ1和Ⅰ2的基因型是AABb、AABb(或AaBB、AaBB),Ⅰ3和Ⅰ4的基因型是AaBB、AaBB(或AABb、AABb),故Ⅰ1和Ⅰ4婚配、Ⅰ2和Ⅰ3婚配,所生后代的均为双显性,因此患病的概率均为0;Ⅱ2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BB、2/3AABb(或1/3AABB、2/3AaBB),Ⅱ5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BB、2/3AaBB(或1/3AABB、2/3AABb),Ⅱ2与Ⅱ5婚配,Ⅱ2
- 39 -
可以产生两种配子2/3AB,1/3Ab(或2/3AB,1/3aB),Ⅱ5也可以产生两种配子2/3AB,1/3aB(或2/3AB,1/3Ab),所以后代不携带致病基因(AABB)的概率为2/3×2/3=4/9,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1-4/9=5/9,D正确。
故选BCD。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和题干信息“两对独立遗传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分别用字母Aa、Bb表示)与该病有关”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3.如图所示为M基因控制物质C的合成以及物质C形成特定空间结构的物质D的流程图解。下列相关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转录得到的产物均可直接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控制模板
B. 组成物质C的氨基酸数与组成M基因的核苷酸数的比值小于1/6
C. 图中①④过程参与碱基配对的碱基种类较多的是④过程
D. 图中经过⑤过程形成物质D时需依次经过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加工与修饰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程①是转录形成RNA,过程②是对产生的RNA进行加工,过程③是将加工的RNA片段进行拼接形成mRNA,过程④是翻译形成多肽链,过程⑤是对多肽链加工形成蛋白质。
【详解】A、从图中看出,基因转录的产物需要经过加工才能进行翻译过程,A错误;
B、由于M基因转录的区段只有一部分,并且物质A到mRNA,还要经历剪切掉一部分片段,所以组成物质C的氨基酸与组成M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比值小于1/6,B正确;
- 39 -
C、图中①是转录形成RNA,四种脱氧核苷酸和四种核糖核苷酸配对,而④是翻译过程,mRNA和tRNA配对,都是四种核糖核苷酸配对,所以参与碱基配对的碱基种类较多的是①过程,C错误;
D、物质D是分泌蛋白,需要依次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D错误。
故选ACD。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及蛋白质合成与加工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从图中看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细胞对RNA进行了加工。
24.2019年9月,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宣布该校研究人员与美国同行合作,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育出特定的细胞和脏器,为器官培育研究迎来了新的突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研究项目表明iPS细胞可培养成生物体,体现细胞全能性
B. 干细胞产生其他各种细胞的过程属于脱分化
C. 若在实际生活中依据该技术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D. 诱导iPS细胞分化成的多种细胞中核酸不完全相同
【答案】CD
【解析】
【分析】
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
①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
②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丁酰环腺苷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③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肝衰竭、新衰竭、成骨不良;
④培育各种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详解】A、该研究项目表明iPS细胞培育出特定的细胞和器官,没有表明iPS细胞能培养成生物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干细胞产生其他各种细胞的过程属于分化,B错误;
C、若在实际生活中依据该技术可进行自体器官移植,避免机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C正确;
- 39 -
D、诱导iPS细胞分化成的多种细胞中核DNA相同,但由于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这些细胞中的mRNA不同,D正确。
故选CD。
【点睛】本题考查干细胞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干细胞的特点,了解干细胞的应用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5.下表为几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序列和切割的位点。如图,已知某DNA在目的基因的两端1、2、3、4四处分别有BamHⅠ,EcoRⅠ,BamHⅠ,PstⅠ的酶切位点,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为防止酶切后单个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自身连接成环状,可选用的酶是()
限制酶
BamHⅠ
EcoRⅠ
PstⅠ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A. 用BamHⅠ,EcoRⅠ酶切 B. 用EcoRⅠ和PstⅠ酶切
C. 用BamHⅠ酶切 D. 用BamHⅠ,EcoRⅠ,PstⅠ酶切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由于限制酶具有特异性,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形成特定的黏性末端,题干中提出“为防止酶切后单个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自身连接成环状”,即要求目的基因两侧的黏性末端不同,因此一般选择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
【详解】A、表格中可以看出,BamHⅠ酶和EcoRⅠ酶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不同,并且EcoRⅠ酶的切割位点在2处,即两种酶处理后目的基因的2处和3处被切割,并形成不同的黏性末端,可以防止目的基因自身环化,A正确;
B、用EcoRⅠ和PstⅠ酶进行切割,可以在2和4的位置形成酶切位点,出现不同的黏性末端,可以防止目的基因自身环化,B正确;
- 39 -
C、BamHⅠ酶在目的基因的1处和3处有切割位点,因此目的基因两端将被切割成相同的黏性末端,这将会导致自身环化,C错误;
D、PstⅠ酶的切割位点在4处,即不影响BamHⅠ酶3处的切割位点,因此用这三种酶处理后,目的基因仍在2处和3处被切割,因此可以防止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考查了限制酶的特点及应用,在基因工程中,一般为防止质粒或目的基因自身环化,一般选择不同的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以形成不同的黏性末端.
三、 非选择题
26.图一为科研人员在一晴朗的白天,检测了自然环境中蓝莓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的变化;图二为科研人员探究施肥及CO2浓度对蓝莓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进行的相关实验(注:NPK指添加氮、磷肥和钾肥;NP指添加氮和磷肥)。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A→B段限制光合速率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C点时叶绿体内五碳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应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E点。
(2)在光照强度为800μE·m-2·s-1时,上午测得光合速率数值高于下午测得的数值,据此可判断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对光合速率有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 39 -
(3)据图二分析,实验的自变量不止一个,除CO2浓度外,还有________,a点所代表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二中CO2浓度为2.0×10-2时,________组促进蓝莓的净光合速率最低。在CO2浓度为3.0×10-2时,单独施用钾肥蓝莓净光合速率低的原因是:很多与光合作用过程直接相关的物质的合成离不开N、P等元素,如________(至少写两种)。
(5)中耕松土能促进无机盐的吸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照强度 (2). 大于 (3). 抑制 (4). 施肥(不同)种类及钾肥浓度 (5). 添加N肥和P肥时(NP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所对应的CO2浓度 (6). NP(CK) (7). 酶、ATP、[H] 、叶绿素等 (8). 中耕松土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
【解析】
【分析】
图一中表示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转慢;当达到某一光照强度时,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图二中,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矿质元素的种类和二氧化碳度,因变量是净光合作用强度,因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矿质元素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分析实验的过程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详解】(1)A→B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速率逐渐增加,因此限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点时光合速率较E点强,短时间内叶绿体内三碳化合物还原速率较E点快,五碳化合物合成速率较快。
(2)在光照强度为800μE•m-2•s-1时,上午测得光合速率数值高于下午测得的数值,在下午植物的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上午,所以据此可推断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对光合速率起抑制作用。
(3)据图二分析,自变量是施肥种类及钾肥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a点净光合速率为0,即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相等,因此a点表示添加N肥和P肥时(NP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所对应的CO2浓度。
(4)看图可知,CO2浓度为2.0×10-2时,NP组蓝莓的净光合速率最低;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N、P等元素参与的物质有酶、ATP、[H]、叶绿素等。
- 39 -
(5)植物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中耕松土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会按照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解答该题要注意对长句答案的描述准确性、简洁性、完整性。
27.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生物小组制作了如图甲、乙中a~f所示装置(呼吸底物是葡萄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能够验证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装置是________(用字母按顺序表示);如果将d装置内的酵母菌换成乳酸菌,并与b连接,能否观察到b中出现浑浊的现象?为什么?________。
(2)图乙中,X烧杯中放置的是________溶液。如果e的液滴不移动,f的液滴右移,则此时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________。
(3)图丙是酵母菌的呼吸过程,产生物质B的过程的酶存在于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E可用__________________试剂检测,其中释放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填序号)。
(4)图丁是酵母菌在不同氧浓度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氧浓度为b时,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________。
- 39 -
【答案】 (1). c-a-b (2). 否, 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 (3). NaOH (4). 无氧呼吸 (5).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6). 酸性的重铬酸钾 (7). ③ (8). 5/6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彻底分解成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生成酒精和CO2;
2、分析图示:图乙中e和f装置用液滴的移动方向和距离中测定酵母菌呼吸作用速率的大小;图丙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图丁中O2吸收量可以代表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而CO2的释放量表示有氧和无氧呼吸的总量。
【详解】(1)连接c-a-b,c的作用是吸收空气的CO2,给装置通空气,b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所以不能将酵母菌换成乳酸菌。
(2)图乙中,X烧杯中放置的是NaOH溶液;如果e的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没有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f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可证明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
(3)图丙是酵母菌的呼吸过程,产生物质 B(CO2)的过程可以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或无氧呼吸,所以相应的酶存在于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物质E是C2H5OH,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验,反应呈灰绿色;呼吸作用释放能量最多的是③,即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4)氧浓度为b时,氧气的消耗量为3,表明利用的葡萄糖为0.5,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8,表明有5个二氧化碳是无氧呼吸产生的,消耗的葡萄糖为2.5,因此有5/6的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考生需要分析实验装置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28.研究者对XY型性别决定的某一动物组织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绘制甲、乙两幅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含性染色体),图中1~7为对应的染色体,F为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图丙为减数分裂过程的示意图,①~③表示有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 39 -
(1)图甲处于________期,细胞内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若1号染色体上有基因F,一般情况下2号和3号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的基因分别是____________。
(2)图乙是________细胞,图中表示性染色体的是________(填图中数字)。
(3)图丙中a、b两细胞相比,物质运输效率较高的是________。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中。
(4)若取哺乳动物卵巢组织进行显微观察,将无法看到和h同时期的细胞,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4 (3). F、F或f (4). 初级精母(细胞) (5). 5、6 (6). a (7). ② (8). 减数第二次分裂需要在输卵管中经受精才能完成
【解析】
【分析】
图甲中,1和3形态、大小相同,颜色不同,应为同源染色体,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应为处于减数第一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根据子细胞大小的不同,可判断图丙左侧为精子形成过程,右侧为卵细胞形成过程。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每一极有2个染色体组,共有4个染色体组;1号和2号染色体来源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复制,若1号染色体上有基因F,一般情况下2号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的基因为F,3号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的基因分别是F或f。
(2)根据分析可知图乙是初级精母细胞,图中5号染色体和6号染色体形态不同,表示性染色体。
(3)图丙中a、b两细胞相比,a的体积较小,相对表面积较大,物质运输效率较高。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对应于②。
(4)次级卵母细胞在和精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该过程在输卵管中完成,因此在卵巢组织中无法看到和h同时期的细胞。
【点睛】一般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性染色体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两条性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同,雄性两条性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不同。
- 39 -
29.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五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R)对黑身(r)、长翅(V)对残翅(v)、细眼(B)对粗眼(b)、直刚毛(D)对焦刚毛(d)为显性。如图是雄果蝇M(bbvvrrXedY)的五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用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F2中非亲本性状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若雄果蝇M与基因型BBVVRRXEDXED的雌果蝇交配,F1雌果蝇产生配子时,不能与E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
(2)用焦刚毛白眼雄果蝇与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正交),则子代雄果蝇的表现型为________;若进行反交,子代中白眼与红眼的比例是________。
(3)为了验证遗传规律,让白眼黑身雄果蝇与红眼灰身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F1能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F2中红眼黑身的比例占________;若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________,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3/8 (2). D、d、e (3). 直刚毛红眼 (4). 1∶1 (5). RXE∶RXe∶rXE∶rXe=1∶1∶1∶1 (6). 3/16 (7). 红眼与白眼 (8). 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果蝇体内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基因的连锁;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控制眼色和眼形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详解】(1)由于控制眼色和眼形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黑身残翅果蝇(rrvv)与灰身长翅纯合子(RRVV)杂交,F1全是RrVv,F1随机交配,F2中出现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的比例为9:3:3:1,故非亲本性状个体黑身长翅(rrV_)和灰身残翅(R_vv)的概率为3/8;由于E基因和Dd都在X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不能与E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e、D、d。
(2)焦刚毛白眼雄果蝇(XedY)与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果蝇(XEDXED)杂交,子代雄果蝇(XED
- 39 -
Y),表现型为直刚毛红眼;反交亲本基因型是XEDY和XedXed,所以子代基因型XEDXed和XedY,子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子代中白眼与红眼的比例是1∶1。
(3)白眼黑身雄果蝇(rrXeY)与红眼灰身纯合子雌果蝇(RRXEXE)杂交,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RrXEXe,由于存在两对等位基因,产生的配子及比例RXE∶RXe∶rXE∶rXe=1∶1∶1∶1时,即可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F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是RrXEY,所以F2中红眼黑身(rrXE_)的比例为1/4×3/4=3/16;由于灰身和黑身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而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以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红眼和白眼;F1中雌果蝇红眼基因型是XEXe,雄果蝇红眼基因型是XEY,所以杂交F2的基因型XEXE∶XEXe∶XEY∶XeY=1∶1∶1∶1,表现型为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在不同的性别中,表现型不同,所以可以验证伴性遗传定律。
【点睛】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获得双杂合的个体,考生需要分析图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合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进行解答。
30.科研人员为研究植物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植物茎伸长生长的作用,用豌豆黄化苗做了一系列实验,请回答问题:
(1)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IAA抑制剂和GA抑制剂处理豌豆茎切段,测量结果如下:
- 39 -
①两组实验中都有用IAA抑制剂或GA抑制剂为0的溶液处理豌豆茎切段的操作,其目的是________。图1中,低浓度(20 mg·L-1)的IAA抑制剂对豌豆茎切段的伸长生长可能具有________作用。
②图2中,随着GA抑制剂浓度的升高,对豌豆茎切段的________作用增强。
③综合分析,IAA和GA对豌豆茎切段的伸长生长起________作用。
(2)植物体内GA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步骤如下图所示:
- 39 -
①研究表明,IAA参与GA的生物合成,当缺少IAA时会抑制豌豆茎间细胞的伸长生长,推测可能原因是缺少IAA时无活性的GA20向有活性的GA1的转化________。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正确与否,做了如下实验:将豌豆的茎切段浸入含有14C的GA20的培养液中,施加适宜浓度的IAA或不施加IAA,后者茎切段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含有14C的无活性GA29,而前者茎切段中则是含有14C的有活性GA1。研究者采用了________技术追踪GA29的转化途径,结果表明IAA具有________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
【答案】 (1). (空白)对照 (2). 促进 (3). 抑制 (4). 促进 (5). 减弱(抑制) (6). 同位素示踪 (7). 促进GA1的合成 (8). 促进GA3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激活GA3氧化酶)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图2两组实验均出现茎切段的伸长生长受抑制现象,表明IAA抑制剂和GA抑制剂具有协同作用(或都能抑制茎的伸长生长); 豌豆去顶后,从植物体内GA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步骤看出GA20在GA2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GA29(无活性),或在GA3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GA1。
【详解】(1)①生物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在实验中,不加IAA抑制剂和不加GA抑制剂一组为对照组;从图中看出,在添加低浓度(20mg·L-1)的IAA抑制剂的条件下,茎切断的伸长量比对照组长,说明其对豌豆茎切段的伸长生长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②从图2看出,随着GA抑制剂浓度的升高,对豌豆茎切段的抑制作用增强。
③加入抑制剂后,生长受到了抑制,所以可以推测IAA和GA对豌豆茎切段的伸长生长起促进作用。
(2)①根据题干的信息“当缺少IAA时会抑制豌豆茎间细胞的伸长生长”,说明缺少了IAA,无活性的GA20向有活性的GAl的转化也减弱(或受到抑制)。
②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豌豆的茎切段浸入含有14C的GA20的培养液中,是采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根据题干信息“后者(不施加IAA)茎切段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含有14C的无活性GA29,而前者(施加适宜浓度的IAA)茎切段中则是含有14C的有活性GA1”,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GA1的合成作用;图中GA1有活性,是由无活性的GA20经GA3氧化酶催化产生的,所以生长素通过促进GA3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来促进GA1的合成的。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长素和赤霉素的相关知识,分析图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得出“IAA抑制剂”和“GA”抑制剂的作用,进而推断IAA和GA的作用,解答(2)时需要考生分析GA1的合成过程,结合IAA的作用进行分析。
- 39 -
31.池塘水中生活着多种浮游动植物,其中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藻类的过度增长。为探究大型溞对藻类的影响,某实验室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
(1)多次采集池塘水,混匀后分别装入透明塑料桶中,将塑料桶随机分成5组(C0~C4组)。向桶中加入大型溞,使其密度依次为0只/L、5只/L、15只/L、25只/L、50只/L。将水桶置于适宜光照下,每三天计数一次,统计每组水样中藻类植物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图。
①实验水样中的所有生物可看作微型________,输入其中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透明桶置于适宜光照下的目的是________。
③第4天到第7天期间,C0、C1、C2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字母)。
a. 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
b. 有害代谢产物积累
c. 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
(2)研究者还统计了各组水体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分析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可知,饲养大型溞可用于____________,但需考虑大型溞的投放________等问题。
【答案】 (1). 群落 (2). 水样中的生产者(主要为藻类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3). 利于藻类植物(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4). abc (5). 捕食与竞争 (6).
- 39 -
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 (7). 防止藻类过度生长 (8). 密度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从藻类植物细胞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加C3组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根据各组水体中小型浮动动物密度变化曲线图可知:大型溞的增加,导致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减少,同时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说明大型溞还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C4组的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少,会导致浮游植物繁殖快,因此适当的投放大型溞能抑制藻类过度生长。
【详解】(1)①同一地点所有的生物称为一个群落;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主要是藻类)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②将透明桶置于适宜光照下,可以让光透过,有利于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③藻类植物数量下降,可能是天敌增多,或者自身代谢产生废物危害自身生长,同时生长需要的无机盐等不足也可能影响自身生长,
故选abc。
(2)由分析可知:大型溞的增加,导致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减少,推知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同时根据题干可知,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说明溞还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C4组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
(3)根据实验可知,适当的投放大型溞能防止藻类过度生长。若投放的密度太高,会导致浮游动物数量下降太快,能让藻类等植物快速繁殖,所以需要考虑大型溞的投放密度。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需要考生仔细分析上图的曲线找到相应的规律,在下图中分析柱状图中的信息结合题干进行解答。
32.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滤膜法的大致流程: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水样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含有伊红美蓝的培养基(EMB培养基)上培养→统计菌落数目,流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其中,指示剂伊红美蓝可使大肠杆菌菌落呈现紫黑色。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39 -
(1)过滤待测水样需要用到滤杯、滤膜和滤瓶,其中需要进行灭菌处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与过滤有关的操作都要在__________________旁进行。
(2)将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这属于微生物培养中的________操作。从功能角度分析EMB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测定,无菌操作下将10 mL待测水样加入到90 mL无菌水中,稀释后的菌液通过滤膜法测得EMB培养基上的菌落数平均为124,紫黑色菌落数平均为31,则推测1 L待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目为________。
(4)大肠杆菌进行扩大培养时,用摇床振荡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
(5)不同微生物培养的温度和时间往往不同,在培养箱中培养时,细菌培养温度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霉菌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则________(填“长于”或“短于”)霉菌培养时间。
【答案】 (1). 滤杯、滤膜和滤瓶 (2). 酒精灯火焰 (3). 接种 (4). 鉴别 (5). 3 100 (6). 提供氧气,使大肠杆菌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 (7). 高于 (8). 短于
【解析】
【分析】
滤膜法是检测水样中大肠细菌数量的方法,将一定量水样注入已灭菌的微孔薄膜的滤器中,经过抽滤,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贴于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经培养后计数和鉴定滤膜上生长的大肠菌的菌落即可推测计算出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后菌落呈紫黑色,并有金属光泽。
【详解】(1)过滤待测水样需要用到滤杯、滤膜和滤瓶,其中需要进行灭菌处理的有滤杯、滤膜和滤瓶,与过滤有关的操作都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防止杂菌的污染。
(2)将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可将滤膜上的菌体“复印”在培养基上,使其在培养基上生长,这属于微生物培养中的接种操作;
从物理状态分析,EMB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从功能上分析,由于培养基上加有伊红美蓝,所以属于鉴别培养基。
- 39 -
(3)由于黑色菌落为大肠杆菌,稀释了10倍,所以可推测1升待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目为31×(1000÷10)=3100个。
(4)用摇床振荡培养,可达到供应微生物所需氧气,同时使营养物质与大肠杆菌充分接触的目的,使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
(5)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一般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在培养箱中培养时,细菌培养温度应高于霉菌培养温度,但培养时间短于霉菌培养时间。
【点睛】本题以实验流程图为载体,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滤膜法的原理和步骤,掌握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识记大肠杆菌鉴定的方法等,结合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33.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COVID19”,为有包膜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0~200 nm。颗粒表面有棒状突起,使病毒表面看起来形如花冠,故而得名。COVID19基因组长度为29.8 kb,为单股正链RNA,其5′端为甲基化帽子,3′端有多聚腺苷酸(Po1yA)结构,可直接作为翻译模板。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故该病毒只能侵染受损细胞,使人患病
B. 由于没有核糖体,这种病毒无法合成蛋白质,其包膜组成一定不含蛋白质
C. 病毒的遗传物质水解后可产生一分子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与一分子磷酸
D. 此病毒的单股正链RNA,只有转录形成对应的负链RNA才能附着在细胞的核糖体上
(2)这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为________,研究人员紧急研发了核酸检测试剂盒,以此来检测病毒,检测此病毒的核酸可使用________法。研究人员发现,病毒的中间宿主为蝙蝠,某些情况下,病毒可在不同动物身体内翻译出基本相同的多肽链,这是因为________。
(3)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相关细胞分泌抗体,该抗体并不会与其他病症的抗原结合,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此原理也可应用于该病的检测。若要用细胞工程的方法生产针对COVID19上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用到的技术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 39 -
(4)将COVID19不稳定的RNA转换成DNA后,技术人员常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样本中病毒的核酸含量。其原理如图,在PCR反应体系中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________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受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PCR起始状态________含量呈正相关。
【答案】 (1). ABCD (2). RNA (3). 分子杂交 (4). (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 (5). 抗体具有特异性 (6). 动物细胞培养 (7). 动物细胞融合 (8). Taq酶 (9). 模板DNA
【解析】
【分析】
1、病毒不具有独立代谢能力,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据遗传物质不同,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2019-nCoV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其5’端为甲基化帽子,3’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可直接作为翻译模板。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1)A、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是有限的,该病毒可以侵染人的正常细胞,A错误;
B、病毒没有核糖体,但可以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和原料合成蛋白质,其包膜中可能含有蛋白质,B错误;
C.该病毒是RNA病毒,所以一分子遗传物质水解后可产生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与分子磷酸基团,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COVID19基因组可直接作为翻译模板”,D错误。
故选ABCD。
- 39 -
(2)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病毒遗传物质为RNA;可以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利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病毒的核酸;由于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所以病毒可在不同动物身体内翻译出基本相同的多肽链。
(3)抗体不会与其他抗原结合,这体现了抗体具有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将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经过动物细胞培养并筛选后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将该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内或体外培养获得单克隆抗体,所以该过程用到的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
(4)PCR技术中延伸DNA子链的酶为Taq酶。题干中提出“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并且“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因此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
【点睛】本题以“2019-nCoV”为载体,主要考查病毒的特点、基因表达和PCR技术等知识,需要考生熟记现代生物科技的基本操作过程和基本内容进行答题。
- 39 -
- 39 -
相关文档
- 生物(必修)卷·2019届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09-2411页
-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2021-09-249页
-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1-09-2416页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学2021-09-249页
- 【生物】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2021-09-249页
- 【生物】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192021-09-2431页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2021-09-2410页
- 【生物】江苏省宝应县2019-2020学2021-09-248页
-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1-09-248页
-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2021-09-2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