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1.50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20年1月高三生物选考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A. 基因多样性 B. 细胞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所以本题选B。
2.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
A. 兴奋 B. 神经冲动 C. 反射 D. 反射弧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故选C。
3.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人体的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选C。
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 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
B. 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
C. 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
D. 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
- 25 -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因此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皮肤油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属于第三道防线,D错误。故选:C。
5. 对正常二倍体生物而言,以下哪种性状肯定能稳定遗传(不考虑变异)
A. 优良性状 B. 隐性性状 C. 显性性状 D. 相对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在杂交实验中,只有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够稳定遗传,优良性状不一定是纯合体,A错误;隐性性状都为纯合体,可以稳定遗传,B正确;显性性状不一定是纯合体,C错误;相对性状的基因型不一定是纯合子,D错误。故选:B。
6.下列属于癌细胞特征的是
A. 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 B. 细胞进行正常分化
C. 细胞能无限增殖 D. 细胞上的粘连蛋白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分裂增殖:永生不死细胞;
2)形态结构变化:扁平变成球形;
- 25 -
3)细胞物质改变:如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粘着性降低,易转移扩散.癌细胞膜表明含肿瘤抗原,肝癌细胞含甲胎蛋白等;
4)正常功能丧失;
5)新陈代谢异常:如线粒体功能障碍,无氧供能;
6)引发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
7)可以种间移植。
【详解】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属于细胞衰老的特征,A错误;癌细胞属于畸形分化,B错误;癌细胞能无限增殖,C正确;癌细胞粘着性降低,D错误。故选:C。
7. 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5%,aa的个体占15%。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是
A. 70% B. 65% C. 62.5% D. 35%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计相关计算:
(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①定义公式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个体总数×2)。
②基因型比率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比率+1/2杂合子基因型比率。
(2)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
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目÷该种群个体总数。
【详解】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5%,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45%-15%=40%.因此,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45%+1/2×40%=65%,故选:B。
8. 遗传咨询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和发展。下列不属于遗传咨询程序的是
A. 病情诊断 B. 遗传方式分析和发病率测算
C. 提出防治措施 D. 产前诊断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
- 25 -
1、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
2、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3、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
4、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
【详解】病情诊断、遗传方式分析和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治措施均属于遗传咨询程序,产前诊断不属于遗传咨询程序,故选:D。
9. 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两个层次,下列研究某原始森林的种群和群落所涉及的问题中,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范畴的是
A. 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B. 单位面积印度榕树的数量多少
C. 各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D. 各种群的年龄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属于种间关系,是群落水平研究范畴,A错误;单位面积印度榕树的数量多少属于种群密度,是种群水平研究范畴,B正确;各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正确;各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种群的特征,D正确.故选:A。
10. 下列有关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生少量ATP B. 可产生水
C. 可释放二氧化碳 D. 在细胞溶胶中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厌氧呼吸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发生的,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厌氧呼吸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一样,进行糖酵解;第二阶段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乳酸或乙醇和CO2。
【详解】A、厌氧呼吸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少量的ATP,A正确;
B、厌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只能分解形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产生水,B错误;
C、厌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能分解形成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
D、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中进行,D正确。
故选B。
- 25 -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1.玉米幼苗尖端被切除后,切面放一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给予单侧光,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
A. 向左弯曲生长
B. 向右弯曲生长
C. 向上直立生长
D. 停止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幼苗尖端被切除,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左侧,所以左侧部位的生长素含量更多,生长更快,幼苗将向右弯曲生长,故选:B。
12.取同一植物组织制成若干临时装片(设各组织细胞液浓度相同),滴加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细胞所处的蔗糖溶液浓度最髙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 25 -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液泡体积变小,分析选项可知,A选项的液泡体积最小,失水最多,说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最髙,故A正确,BCD错误。
13.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S期核糖体数量大大增加 B. G2期核内染色体数量加倍
C. 分裂前期同源染色联会形成四分体 D. 分裂末期细胞板发展成为新的细胞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时期
主要时间
发生部位
G1期
细胞合成新的蛋白质、RNA和其他分子;细胞器可能复制;准备物质、能量和酶
细胞质
S期
DNA分子进行自我复制;动物细胞进行新的中心粒装配
细胞质、细胞核
G2期
与G1期相似,但产生分子数量少;合成有丝分裂的引发物质
细胞质
- 25 -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基因在G1期就开始表达,核糖体数量大大增加,A错误;间期染色体复制,但数目不变,B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此不会形成四分体,C错误;分裂末期细胞板形成细胞壁,D正确。故选:D。
14.下图表示某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物质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具有专一性
B. 膜上载体蛋白结合该物质后其形状会发生改变
C. 该运输方式是细胞内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D. 图示过程可以表示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从图示可看出离子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具有专一性,A正确;据图分析,膜上载体蛋白结合离子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中的物质运输需载体协助,消耗ATP,因此判断为主动运输方式,是细胞最重要吸收物质的方式,C正确;分泌抗体属于胞吐作用,不需要载体协助,是非跨膜运输方式,D错误。
【考点定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名师点睛】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 25 -
15.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定时所采用的试剂、实验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材料
花生种子切片
淀粉溶液
蔗糖溶液
豆浆溶液
试剂
苏丹Ⅲ溶液
碘液
本尼迪特试剂
双缩脲试剂
水浴加热
不加热
不加热
加热
加热
观察
显微镜观察
显微镜观察
肉眼观察
肉眼观察
现象
橙黄色
溶液变蓝色
红黄色沉淀
紫色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淀粉遇碘液变蓝。
- 25 -
【详解】花生种子中富含有脂肪,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不需加热,用显微镜观察,A正确;淀粉遇碘液变蓝,不需要显微镜观察,B错误;本尼迪特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蔗糖不是还原性糖,C错误;蛋白质需要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实验时,先加入A液,后加入B液,溶液呈紫色,不需加热,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解题的关键是牢记每种化合物鉴定时使用的试剂,反应的颜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否需要加热。
16. 下列有关“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正确的
A. 解离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离开细胞核
B. 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染色剂,避免染色过度
C. 使用龙胆紫溶液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
D. 盖好盖玻片后压片的目的是使染色体分散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A错误;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避免解离过度,B错误;龙胆紫溶液是碱性染料,使用龙胆紫溶液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盖好盖玻片后需要压片,可使细胞相互分散开,D错误。故选:C。
17. 下列有关单倍体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倍体育种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 单倍体育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芽的种子
C. 单倍体育种的优势之一在于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属于单倍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单倍体育种的原料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单倍体育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产生的幼苗,B错误;
CD、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还需经过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后才能获得该新品种,单倍体育种的优势之一在于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D错误。
- 25 -
故选C。
18. 下列有关“21三体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患者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
B. 患者也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
C. 父方或母方只有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时才可能导致子代患病
D. 高龄产妇产下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概率并没有明显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患者体细胞中含有21号染色体比正常多了1条,A错误;理论上该患者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B正确;精子或卵细胞中21号染色体多一条都会导致受精作用后形成21三体的受精卵,所以异常细胞既可来自父方也可来自母方,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C错误;高龄孕妇生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较高,原因是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大,导致卵细胞形成过程中21号染色体发生不分离的可能性增加,导致卵细胞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D错误。故选:B。
19.下列有关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的特异性受体只存在于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
B. HIV的遗传物质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C. HIV感染者细胞免疫下降,但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 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昆虫等途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对抗艾滋病靠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因此吞噬细胞表面以及T细胞表面都有受体,A错误;
B、HIV的遗传物质通过逆转录形成DNA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B正确;
C、IV感染者细胞免疫下降,体液免疫降低,C错误;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艾滋病不会通过昆虫传播,D错误。
故选B。
- 25 -
【点睛】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20.下列有关孟德尔的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花粉未成熟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
B. 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时,发现F2的分离比都记类似的
C. 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主要假设是:F1产生配子时,两个不同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 因为假说能圆满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现象,因此假说成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A正确;
B、运用统计学方法记录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发现分离比都接近3:1,B正确;
C、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其中F1产生配子时,两个不同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主要的假设内容,C正确;
D、假说能圆满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现象,再通过测交试验来证明假设,D错误。
故选D。
21.科学研究发现,雄激素不应症患者的Y染色体上决定睾丸发育的SRY基因正常,但位于X染色体上的控制雄激素受体合成的“AR基因”发生了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雄激素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
B. 雄激素不应症患者体内雄激素含量很低
C. 雄激素受体的合成需经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D. 和正常的AR基因相比,发生突变的AR基因碱基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5 -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雄性激素属于脂质,雄性激素受体属于蛋白质.雄性激素只有被其受体识别后才能发挥作用.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控制雄性激素受体合成的“AR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雄性激素受体合成受阻,从而使雄性激素不能发挥调节作用而患“雄性激素不应症”。
【详解】A、雄性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生长,A正确;B、“雄性激素不应症”患者是由于控制雄性激素受体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体内雄性激素没有受体识别,而不是雄性激素含量很低,B错误;C、雄性激素受体属于蛋白质,其合成需经转录和翻译的过程,C正确;D、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所以和正常的“AR基因”相比,发生突变的“AR基因”碱基排列顺序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B。
22.利用大肠杆菌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实验的培养条件与方法是:(1)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干代,使DNA均被15N标记,离心结果如图的甲;(2)转至14N的培养基培养,每20分钟繁殖一代;(3)取出每代大肠杆菌的DNA样本,离心。如图的乙、丙、丁是某学生画的结果示意图。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是( )
A. 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一代的结果
B. 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两代的结果
C. 出现丁的结果需要40分钟
D. 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含有14N的DNA占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中DNA双链均为15N;乙种DNA一半为杂合链,一半双链均为15N;丙中DNA均为杂合链;丁中DNA一半为杂合链,一半双链均为14N。
【详解】A、15N标记DNA转至14N的培养基培养,繁殖一代的产生的两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与丙符合,A错误;
B、15N标记的DNA转至14N的培养基培养,繁殖两代会产生4个DNA分子,其中2个DNA分子是杂合链,2个DNA双链均含14N,与丁符合,B错误;
- 25 -
B、由上分析可知,丁是分裂两代的结果,每20分钟繁殖一代,故出现丁的结果需要40分钟,C正确;
D、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所有的DNA均含14N,D错误。
故选C。
23. 下列有关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不考虑突变),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女患者远远多于男患者
D.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患者的女儿均患病,男患者的儿子可能患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常染色体遗传病,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与性别无关;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表现为交叉遗传,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Y染色体上的遗传表现为全男遗传。
【详解】与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A错误;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C错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男患者的儿子可能患病,D正确。故选:D。
24.下图是在最适的温度和pH条件下,人体内某种酶的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底物浓度为a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B. 底物浓度为b时,再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C. 底物浓度为a时,适当提高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 25 -
D. 底物浓度为b时,适当提高pH值,反应速率会减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点时反应物浓度是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a点时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增大,A正确;b点时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再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底物浓度为a时,适当提高温度,超过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底物浓度为b时,适当提髙PH值,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D正确。故选:C。
25. 下图表示某基因表达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合成②时需要DNA聚合酶与基因中的启动部位结合
B. 细胞核内产生的②需要在细胞溶胶内进行加工
C. ③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
D. ④是以DNA上的某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而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合成②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结合启动部位,A错误;细胞核内产生的②mRNA,需要在细胞核内加工,B错误;根据连接在核糖体上的肽链的长度可知,③过程核糖体沿着mRNA由左向右移动,C错误;④是tRNA,由DNA转录形成的,D正确。故选:D。
26. 下图是某植物在晴天和阴天两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净光合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5 -
A. 由a~b段可以看出,此时限制叶片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B. 在f~h对应时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先减少后增加
C. h~i段的变化可能与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含量增加有关
D. j点时,叶肉细胞内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阴天条件下,光照较弱,温度较低,光照强度和温度成为限制叶片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A错误;在f~h对应时段,净光合速率大于0,有机物总量一直在积累,B错误;.h~i段气孔关闭,脱落酸能诱导气孔关闭,因此h~i段的变化可能与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含量增加有关,C正确;j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度等于呼吸作用,因此叶肉细胞内光合速率大于叶肉细胞内呼吸速率,D错误。
【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名师点睛】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净光合速率大于0时,表明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小于0时,则表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27.研究人员对某二倍体动物(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数目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中某一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是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与核DNA含量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25 -
A. 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它属于图2中类型c的细胞
B. 若某细胞属于图2中的类型a,且取自睾丸,则该细胞的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
C. 若图2中类型b、c、d、e的细胞属于同一减数分裂,则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c、d、e
D. 在图2 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c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图1: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2:a是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
【详解】A、图1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的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属于图2中的类型a,A错误;
B、图2中的类型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若取自睾丸,则称为精原细胞,不能称为初级精母细胞,B错误;
C、图中,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还没有复制时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若图2中类型b、c、d、e的细胞属于同一减数分裂,则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c、d、e,C正确;
- 25 -
D、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D错误。
故选C。
28.取某动物的离体神经纤维培养在正常海水浓度相同的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下图分别为该离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传递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图甲中的a—b、图乙中的③—②
B.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图甲的a点将降低
C. 图丙中,g接受f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可能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D. 图甲、乙、丙中,复极化过程中K+外流需要消耗ATP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冲动的传导:
【详解】A、由图甲的c段之后为超极化可以推测a-b段为去极化,去极化是发生Na+内流的过程,由图乙的①段之前为超极化可以推测图乙中的③-②为去极化,去极化是发生Na+内流的过程,A正确;
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 Na+浓度的溶液中,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很低,所以通常认为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影响很小,通常认为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增加,静息电位不变,B错误;
- 25 -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不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C错误;
D、图甲、乙、丙中,复极化过程中 k+外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错误。
故选A。
【点睛】熟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转换过程中离子的转移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突触结构的辨别是本题的易错点。
二、非选择题
29.某原始森林被砍伐,多年后形成新的森林,但其物种组成会发生一些变化。某兴趣小组调查该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下,请分析回答:
(1)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称为__________。
(2)该森林中,有的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有的动物生活在草丛中,还有的动物在树上摄食,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结构。要调查该森林中灰喜鹊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若该森林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DDT,上述几种生物中,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3)除图示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环境以及___________。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这说明生态系统中能世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 次生林 (2). 垂直 (3). 标志重捕法 (4). 狐狸 (5). 分解者 (6). 逐级递减
【解析】
【详解】(1)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森林称为次生林。
- 25 -
(2)该森林中,有的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有的动物生活在草丛中,还有的动物在树上摄食,属于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灰喜鹊是动物,活动范围比较大,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逐级增多,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狐狸的营养级最高,则狐狸体内的DDT浓度最高。
(4)食物链中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生态系统成分还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30.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小球藻的光合作用进行研究,最终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的转化途径,因此获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下图为简化的卡尔文循环示意图,①②③表示相关物质,请回答问题:
(1)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在①和ATP的作用下被还原为③___________,其中的①为3-磷酸甘油酸的还原提供了____________和能量,②在__________(场所)重新形成①,所以卡尔文循环只有在____________条件下才能一轮一轮循环不已。
(2)对培养小球藻的试管,先进行一定强度的光照后,再黑暗处理,暗处理后短时间内3-磷酸甘油酸的含量会______________。如果加入18O标记CO2,则会形成__________,进而产生18O2.
(3)提取并分离小球藻中的光合色素,滤纸条上从上至下第二个色素带的颜色是__________。
【答案】 (1). 三碳糖 (2). 氢 (3). 类囊体(基粒) (4). 有光 (5). 增加 (6). H218O (7). 黄色
【解析】
【详解】(1)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在①NADPH和ATP的作用下被还原为三碳糖,NADPH为3-磷酸甘油酸的还原提供了氢和能量,②在光反应阶段产生,场所在类囊体上进行,所以卡尔文循环离不开光。
(2)暗处理后短时间内3-磷酸甘油酸的含量会增加,18O标记CO2
- 25 -
,暗反应会产生水,水中含有18O,再参与光反应,则会产生18O2。
(3)提取叶片的色素需要用无水乙醇,滤纸条上从上至下第二条色素带的颜色是黄色的叶黄素。
31.已知某种植物的花紫色和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R、r控制;植株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T、t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为了鉴别有关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有人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杂交组合及结果判断,花色性状中紫色为________性状,控制此性状的基因在该植物体的一个细胞中最多存在________个,亲本中绿色矮茎植株A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组合①产生的F1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
(3)组合②中F1的自交后代会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组合类型,这种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变异发生在亲本植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中。
(4)若仅考虑花的颜色,则组合①的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隐形 4 Rrtt
(2)0
(3)基因重组 减数分裂(或形成配子)
(4)紫色:绿色=3:5
【解析】
- 25 -
由题意知,控制果皮颜色和控制高度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组合①可知,高与矮植株杂交,后代都是高植物,说明高对矮是显性,杂交组合②紫色与绿色杂交,后代都是绿色,说明绿色对紫色是显性。控制此性状的基因型为2个,分裂间期会复制,形成4个。杂交组合①亲本基因型为rrT_×R_tt,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rrTt、RrTt,因此亲本基因型是rrTT×Rrtt,Rrtt是绿色矮植株A的基因型。
(2)杂交组合①亲本基因型是rrTT×Rrtt,F1中的基因型是RrTt、rrTt,都是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
(3)杂交后代出现了不同于亲本的绿色酸果,这种变异主要来源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4)若仅考虑花的颜色,则组合①的F1基因型为Rr和rr且比例为1:1,自交后代中绿色的概率为1/2×3/4=3/8,紫色为5/8,因此紫色:绿色=3:5。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32.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某科研团队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把基因序列已知的抗除草剂(Bar)基因导入原生质体获得抗除草剂大豆。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对于已获得的Bar基因可以用 技术进行扩增。图中的a过程通常使用相同的 酶和DNA连接酶,使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
(2)在b过程中,获得原生质体除了需要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还需要用到的试剂是 。
(3)成功导入重组DNA的原生质体经脱分化形成Ⅰ ,进而生长发育成植株。
下列不属于Ⅰ细胞应具有的特征是 。
A.薄壁细胞 B.细胞质丰富 C.液泡小 D.细胞核小
(4)若要判断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是否成功,比较简便的检测方法是 。
- 25 -
(二)下图是“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5)该实验培养基不能含有 。
A.尿素 B.氯化钠 C.葡萄糖 D.琼脂
(6)尿素溶液可用 使之无菌。若要检查B过程灭菌是否彻底,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7)图中步骤C为 。相对于划线分离法,过程D涂布分离法的优点是 。
(8)如果菌落周围出现 色环带,说明该菌落能分泌脲酶。
【答案】(一)
(1)PCR 限制性核酸内切
(2)(较高浓度的)甘露醇
(3)愈伤组织 D
(4)用一定浓度的除草剂喷洒,观察转基因大豆的生长情况
(二)
(5)D
(6)G6玻璃漏斗过滤 将空白培养基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有无菌落出现
(7)倒平板 单菌落更易分开
(8)红
【解析】
【详解】(一)(1)可通过PCR技术进行体外扩增,获得大量Bar基因。a过程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和DNA连接酶,使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
(2)在获得植物原生质体时,需在0.5~0.6mol/L的甘露醇溶液环境(较高渗透压)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处理实验材料,将细胞壁消化除去,获得球形的原生质体。
(3)成功导入重组DNA的原生质体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分化出芽和根,进而生长发育成植株。
(4)Ⅰ细胞为愈伤组织,该类单细胞具有细胞质丰富、液泡小、细胞核大等特征,故D错误。
- 25 -
(二)(5)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需要液体培养基,不需要琼脂,D错误。
(6)尿素溶液可用G6玻璃漏斗过滤使之无菌,将空白培养基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有无菌落出现来检查B过程灭菌是否彻底。
(7)图中步骤C为倒平板,过程D为涂布分离法,均匀的涂布在培养基上,使得单菌落更易分开。
(8)鉴定尿素分解菌常采用酚红指示剂染色,尿素分解产生的氨使指示剂变红色,如果菌落周围出现红色环带,说明该菌落能分泌脲酶。
33.研究结果表明:除草剂2,4-D使用对土壤生物群落中真菌数量有着明显影响,当浓度为5mg/kg时,土壤中真菌数量没有明显改变;当浓度为25mg/kg时,真菌数量有明显下降但能逐渐恢复;当浓度等于或超过50mg/kg时,真菌数量明显下降且无法恢复。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
实验材料:未使用除草剂2,4-D的土壤、浓度为50mg/kg的2,4-D溶液、蒸馏水、培养皿若干个、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要求与说明:真菌计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请回答:
(1)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曲线图表示检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还可以利用________(仪器)测定溶液的浑浊度,来估算真菌的数量。
(4)该实验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请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不能过最施用2,4-D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用50mg/kg的2,4-D配制浓度为0mg/kg,、5mg/kg、25m g/kg、50mg/kg的2,4-D溶液 ②取适量的土壤平均分成A、B、C、D、四组装入培养皿,分别取样、稀释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并记录 ③分别喷洒适量且等量的浓度为0mg/kg,、5mg/kg、25mg/kg、50mg/kg的2,4—D溶液。④都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段时间(每天同一时间),分别取样、稀释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并记录 ⑤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 25 -
(3). 比浊计(比色计或者分光光度计) (4). 真菌属于分解者,过量2,4—D影响真菌数量而影响生态系统中土壤物质的分解
【解析】
【详解】(1)本实验要验证不同浓度的2,4-D对土壤生物群落中真菌数量的影响,因此可以设置有一系列浓度来研究。基本步骤为:①用蒸馏水和50mg/kg的2,4—D配制浓度为5mg/kg、25mg/kg的2,4—D溶液。②取一定量的土壤并制成土壤悬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记录。③取4组培养皿,各加上适量且等量的土壤,并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浓度为5mg/kg、25mg/kg、50mg/kg的2,4—D溶液,另一组不加。④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步骤②(或答: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土壤中真菌的数量)。⑤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对照组真菌通过繁殖数量增加,浓度为5mg/kg2,4—D那组,土壤中真菌数量没有明显改变;2,4—D浓度越高的,真菌数量减少的更多,因此曲线为:
(3)可利用比浊计测定溶液的浑浊度,来估算真菌的数量。
(4)真菌属于分解者,过量2,4—D影响真菌数量而影响生态系统中土壤物质的分解,从而影响物质循环的平衡。
- 25 -
- 25 -
相关文档
- 浙江省台州市五校联考2019-2020学2021-09-1720页
- 【地理】浙江省台州地区2020届高三2021-09-1318页
- 浙江省台州市五校2020届高三9月阶2021-09-1119页
- 【地理】浙江省台州市五校2020届高2021-09-1016页
-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1月选2021-09-1016页
- 【地理】浙江省台州市五校联考20192021-09-0917页
- 浙江省台州市五校联考2020届高三92021-09-0615页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届高三1月2021-09-0425页
- 【政治】浙江省台州市五校联考20202021-09-0313页
- 浙江大学附学2020届高三1月选考模2021-09-0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