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 MB
- 2021-09-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可以作为生命系统基本层次的生物是 ( )
A. 病毒 B. 蛋白质 C. 大肠杆菌 D. 豌豆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是细胞,其他非细胞结构或多细胞生物体均不是生命系统
的基本层次,病毒无细胞结构,A 项错误;
B、蛋白质属于大分子化合物,B 项错误;
C、大肠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属于细胞层次,C 正确;
D、豌豆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属于个体层次,D 项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2. 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
种含有单链 RNA 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 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 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D. 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新冠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 RNA 和蛋白质构成;肺炎双球菌是一种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详解】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 错误;
B、新冠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B 错误;
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 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 DNA,二者的核苷酸不同,C 错
- 2 -
误;
D、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
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D 正确。
故选 D。
3. 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 4 次,每次仅调整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面各图。
试问其中视野最暗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和聚光器四个部件。物镜的放大倍
数与其长度成正比。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目镜的长度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详解】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能观察到的细胞越少,C 中细胞数目最少,因此视野最暗,
C 正确;
故选 C。
4. 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所属类群,不能作为鉴定依据的结构是
A. 成形的细胞核 B. 核糖体
C. 叶绿体 D. 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细胞生物可能是真核生物,也可能是原核生物,可能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植物细胞。
【详解】A、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可以区分该生物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A 不符合题意;
B、所有的细胞生物均含有核糖体,B 符合题意;
C、根据是否含有叶绿体,可以区分它是动物还是植物,C 不符合题意;
D、根据有无细胞壁,可以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D 不符合题意。
- 3 -
故选 B。
5. 下列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
A. 鉴定还原糖时,60℃水浴加热
B. 鉴定脂肪时,在花生种子匀浆中滴加染液后,直接进行观察
C. 鉴定蛋白质时,把 A、B 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
D. 鉴定淀粉时,直接把碘液加入到淀粉样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
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鉴定还原糖时,需要 60℃水浴加热,A 正确
B、鉴定脂肪时,在花生种子匀浆中滴加染液后,直接进行观察,可以观察到颜色反应,B 正
确
C、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双缩脲试剂 A 和 B 液需要分开使用,混合使用会导致实验失
败,C 错误;
D、鉴定淀粉时,直接把碘液加入到淀粉样液中,可以观察到蓝色反应,D 正确;
故选 C。
【点睛】结合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过程分析选项。
6. 下列哪个不是脂质具有的生物学功能( )
A. 构成生物膜 B. 作为主要的能源物质
C. 缓冲减震 D. 调节生理代谢
【答案】B
【解析】
- 4 -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三类,磷脂参与膜结构组成;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而不是主
要的能源物质;脂肪具有缓冲、减震的作用;固醇类物质如性激素等可以调节细胞代谢,选 B。
【点睛】能源物质的 3 个“一”与 1 个“二”
7. 下列与生物细胞有关的“一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所有活细胞中一定都含有磷脂 B. 蛋白质的合成一定要在核糖体上
C. 光合作用一定要在叶绿体中进行 D. 胰岛素的分泌一定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活细胞都有细胞膜,因此都含有磷脂,
A 正确;
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 正确;
C、光合作用不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也能进行
光合作用,C 错误;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为生物大分子,其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胞吐方式需要
消耗能量,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8. 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
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 )
A. 人的肝细胞 B. 蛙的红细胞
C.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 大肠杆菌细胞
【答案】D
【解析】
- 5 -
【分析】
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在其中。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
和细胞核,常用来作为提取细胞膜的材料。
【详解】A、人肝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大于 2 倍,A 错误;
B、蛙是两栖动物,红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大于 2 倍,B 错误;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将细胞中的所有磷脂提取出来,铺成单分子层
的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 2 倍,C 错误;
D、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所以磷脂分子的面积是细胞膜表面
积的两倍,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明确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
9. 细胞衰老的原因中,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 )
①生物体生命活动中产生了大量可以攻击破坏细胞内生物分子的自由基造成的
②细胞中的营养物质无法正常供应造成的
③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所致
④染色体上的端粒不断被“截短”造成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1) 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
质固缩,染色加深;(2) 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 细胞色素随着细胞
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关于衰老机制的研究,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详解】关于衰老机制的研究,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生物体生命活动中产生
了大量自由基造成的)和端粒学说(染色体上的端粒不断被“截短”造成的),①④正确;细胞
中的营养物质无法正常供应和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是衰老细胞的特征,②③错误;
故选 B。
【点睛】结合细胞衰老的特征及衰老机制的研究分析选项。
- 6 -
10. 如图表示一个由 200 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分子中含有 198 个肽键
B. 这 200 个氨基酸中至少有 200 个氨基
C. 合成该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 3580
D. 该蛋白质中至少含有 2 个—NH2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
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 R 基,氨基
酸的不同在于 R 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
(-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
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 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
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3、分析题图:题图是一个由 200 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该蛋白质分子含有 2 条肽链,
两条肽链间含有 1 个肽键(位于第 70 位氨基酸的 R 基和第 165 位氨基酸的 R 基之间).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分子含有两条肽链并且两条肽链间有一个肽键
连接,所以链内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200-2=198 个,链间肽键 1 个,该蛋白质分子共有
的肽键数=198+1=199 个,A 错误;
B、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 1 个氨基,由于该蛋白质分子的两条肽链间的肽键(1 个)是由
第 70 位氨基酸 R 基上的氨基和第 165 位氨基酸 R 基上的羧基形成的,所以构成该蛋白质分子
的 200 个氨基酸中至少具有的氨基数=200+1=201 个,B 错误;
C、由以上 A 的分析知该蛋白质分子共有 199 个肽键,所以由 200 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该
- 7 -
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199 个,合成该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 199×18=3582,C 错误;
D、由于一条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而该蛋白质具有两条肽链,所
以该蛋白质至少含有的-NH2 数=肽链数=2 个,D 正确。
11. 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都需要载体
B. 性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
C. 植物根细胞吸收 Ca2+的速率与土壤溶液中 Ca2+浓度成正比
D. 神经递质释放需消耗 ATP、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
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
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
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2、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胞吐。
【详解】A、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和能量,A
正确;
B、性激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B 错误;
C、植物根细胞吸收 Ca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吸收速率取决于根细胞细胞膜上运载离子的载体
数量多少及能量多少,C 错误;
D、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需消耗 ATP,D 错误。
故选 A。
【点睛】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的几种跨膜运输方式,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影响因素;识
- 8 -
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 下列关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分泌的方式是胞吐,需要细胞呼吸提供 ATP
B. 分泌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C. 该过程前后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
D. 参与该过程的具膜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
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
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分泌蛋白分泌的方式是胞吐,需要细胞呼吸提供 ATP,A 正确;
B、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 正确;
C、该过程前后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C 正确;
D、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D 错误。
故选 D。
【点睛】结合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分析选项。
13. 下图中曲线 a、b 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甘油、脂肪酸不能通过方式 a 运输
B. 人成熟红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方式可用 a 表示
C. 方式 b 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 线粒体产生的 CO2 以 b 方式进入细胞质基质
【答案】C
- 9 -
【解析】
方式 a 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 b 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
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甘油、脂肪酸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A 错误;
人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 错误;主动运输、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的协助,
因此其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C 正确;线粒体产生的 C02 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
细胞质基质,D 错误。
14. 下列有关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否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可作为判断动物细胞是否为活细胞的依据
B.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液体为清水
C. 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可将细胞中液泡体积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
D. 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放在 0.3g/ml 的蔗糖溶液中,能观察到明显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体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1)具有生物活性的成熟的植物
细胞;(2)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3)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详解】A、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无论是活的动物细胞还是死的动物细胞,都不会发生质壁
分离,A 错误;
B、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细胞壁和原生质层
之间的液体为细胞外的溶液,B 错误;
C、在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主要观察细胞中液泡体积的变化,即原生质层与细胞
壁的位置,C 正确;
D、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质壁分离不明显,D 错误;
故选 C。
【点睛】结合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具体内容分析选项。
15. 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一段时间后,取蛋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
中观察,然后用 0.3g/mL 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对此现象的推断
最合理的是( )
- 10 -
A. 保卫细胞由于失水,从而导致气孔开放
B. 叶片在清水中蒸腾作用减弱导致气孔开放
C. 蔗糖进入保卫细胞后,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关闭
D. 蔗糖溶液中保卫细胞因失水而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气孔关闭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在清水中气孔开放,在蔗糖溶液中气孔关闭。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
【详解】A、先在清水中观察,发现保卫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开放,可推测在清水中细胞吸水使
气孔开放,A 错误;
B、在清水中细胞吸水膨胀,导致气孔开放,B 错误;
C、在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关闭,蔗糖不能进入细胞,C 错误;
D、用质量浓度为 0.3g/mL 的蔗糖溶液取代清水,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关闭,D 正确;
故选 D。
【点睛】结合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及气孔开闭的原理分析选项。
16. 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方法的选择,正确
的是( )
A.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概念模型
B.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研究生物膜的流动性——荧光标记法
C. 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公鸡的成熟红细胞
D.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人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 11 -
1.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
(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
易吸水涨破。
(2)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
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2.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
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
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
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
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详解】A、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物理模型,A 错误;
B、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研究生物膜的流动性——荧光标记法,B 错误;
C、鸡不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的红细胞中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存在内膜系统的干扰,不适
宜用于制备细胞膜,因此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时应该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
细胞核和细胞器),C 错误;
D、口腔上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D 错误。
故选 B。
【点睛】结合细胞膜提取的材料的选取、模型构建等知识分析选项。
17. 下列关于科学家及其成就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吸收 2CO 释放 2O
B.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法发现光合作用释放的 2O 来自于水
C. 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揭示了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面来
D. 恩格尔曼用同位素示踪法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分别标记 H218O 和 C18O2,发现只有标记 H218O 的一组产生的 O2
中有标记,两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2.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 12 -
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
起作用;
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
胞的统一。
【详解】A、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是不能明确更新的
是何种成分,A 错误;
B、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分别标记 H218O 和 C18O2,两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
来自水,B 正确;
C、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揭示了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C 错误;
D、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的特性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D 错误;
故选 B。
【点睛】结合光合作用过程的发现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分析选项。
18. 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可使绿叶研磨充分
B. 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C. 胡萝卜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
D. 滤纸条上叶绿素 a 的色素带最宽是因其溶解度最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B.加入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加入少许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时色素被破坏,
A、B 正确;
C.胡萝卜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C 正确;
D.滤纸条上叶绿素 a 的色素带最宽是因其含量最多,D 错误。
故选 D。
19. 下图做色素层析分离的正确装置是
- 13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的分离绿叶中色素的相关知识。
【详解】A 装置中的滤液细线没入层析液中,造成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
带或色素较少,A 错误;层析液易挥发,且有毒性,B 装置没有密封,导致层析液挥发,且影
响实验者健康,B 错误;C 装置中的滤纸条没有触及层析液,不能达到分离色素的目的,C 错
误;D 装置中的滤纸条触及层析液,但滤液细线没有没入层析液中,且装置进行了密封,因此
滤纸条上能分离得到色素带,D 正确。
【点睛】识记并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化学性质、分离色素的原理及其实验流程是解答此题的
关键。
20. 用酵母菌酿酒时,如果像酿酒的原料中通入足量的氧气,会出现的现象是
A. 酵母菌死亡,不产生酒精
B. 酵母菌增多,产生酒精增多
C. 酵母菌增多,不产生酒精
D. 酵母菌减少,产生酒精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但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
酒精和 CO2,释放少量能量;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 CO2 和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酵母菌在足量的氧气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且大量增殖,不进行无氧呼吸,故不产生
酒精,C 正确。
21. 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①贮存种子
- 14 -
② 中耕松土
③ 水稻的翻晒田
④糖渍、盐渍食品
⑤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①贮存种子要在干燥、低温、少氧的环境中,减少自由水的量,降低酶的活性,减
弱细胞呼吸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消耗,正确;②中耕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
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正确;③水稻的翻晒田是防止植物的根
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系造成毒害作用,正确;④糖渍、渍食品利用的是渗透
作用原理,将细胞杀死,破坏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从而使大分子物质能够进入细胞,错误;
⑤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正确;所以上述
应用中,主要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①②③⑤。所以 B 正确。A、C、D 不正确。
故选 B
【点睛】
22. 下列有关生物试验或探究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
B.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壁分离是细胞质与细胞壁的分开
C. 验证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为双层,可用丙酮提取人成熟红细胞中的脂质
D. 叶绿体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
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
叶绿素 a(最宽)、叶绿素 b。相关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
- 15 -
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2、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
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A、差速离心法是交替使用低速和高速离心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使具有不同质量的
物质分离的方法,可用来分离细胞器,A 正确;
B、高等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质壁分离是指原
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B 错误;
C、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因而可以用丙酮提取,来验证细胞膜的组成成
分,C 正确;
D、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液度高的随层析液扩散的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
色素可以用纸层析法进行分离,D 正确。
故选 B。
23. 现有 3 支试管甲、乙、丙,先向各试管内加入 2 mL 可溶性淀粉溶液,再按图中所示步骤
操作,然后分别用斐林试剂检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结果是乙、丙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
B. 甲和丙试管对照,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C. 实验结果是甲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
D. 甲和乙试管对照,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不同和温度不同,实验的因变量是加入斐
林试剂后呈现的颜色反应,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分析甲试
管:在该温度下,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是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后,会出现
- 16 -
砖红色沉淀;乙试管:蛋白酶不能水解淀粉,因此加入斐林试剂后,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丙试管:煮沸条件下,淀粉酶已经失活,淀粉不会水解,不会产生还原性麦芽糖,因此加入
斐林试剂后,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详解】A、由分析可知,实验结果是乙、丙试管内不出现砖红色沉淀,A 错误;
B、甲和丙试管对照,自变量是温度,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B 正确;
C、由分析可知,实验结果是甲试管内出现了砖红色沉淀,C 正确;
D、甲和乙试管对照,乙试管中的蛋白酶不能水解淀粉,说明酶具有专一性,D 正确。
故选 A。
24. 下列与水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阶段,既有水的生成,又有水的分解
B. 人体由于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降低,水分等物质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导致组织
水肿
C. 如果白天用含 18O 的水浇花草,周围空气中的 2H O 、 2O 和 2CO 中都可能检测出 18O
D. 种子收获后,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分是结合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反应物都以葡萄糖为主:
有氧呼吸的物质变化葡萄糖在第一阶段生成丙酮酸和[H],丙酮酸和水在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
碳和[H],所用[H]氧气在第三阶段生成水,三个阶段都释放能量。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葡萄糖
生成乳酸或者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2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物质变化有水被分解成 H 和氧气,ATP 的合成暗反应物质变化有二氧化碳被 C5 固定生
成 C3,C3 被[H]还原生成 C5 和葡萄糖等有机物;
3.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
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自由水又称体相水,滞留水。不被植物细胞内胶体颗粒或大分子所吸附、能自由移动、并
起溶剂作用的水;结合水是水在生物体和细胞内的存在状态之一,是吸附和结合在有机固体
- 17 -
物质上的水,主要是依靠氢键与蛋白质的极性基(羧基和氨基)相结合形成的水胶体。
自由水:①良好的溶剂;②运输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③代谢的原料(如光合作
用和细胞呼吸);④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结合水: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水的存在形式与代
谢的关系: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升高,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反之,代谢缓慢,
但抗逆性增强。
【详解】A、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阶段有水生成,第二阶段有水分解,A 错误;
B、花粉过敏,使血管通透性升高,水分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导致组织水肿,B 错误;
C、白天用含有 18O 的水浇花草,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含有 18O 的水进入空气,植物光合作用
光反应阶段分解水,产生含有 18O 的氧气,植物利用含有 18O 的水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含有 18O
的二氧化碳,C 正确;
D、种子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分主要是自由水,D 错误。
故选 C。
【点睛】结合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的物质变化、过敏反应的原理、植物的蒸腾作用、细
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25.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 丙酮酸只能在线粒体中分解
C. 衰老细胞中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加快
D. 晒干后的种子在贮存时也进行细胞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有的原核生物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上存在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
比如硝化细菌,A 错误;
B、无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被还原成乳酸或酒精,B 错误;
C、衰老的细胞水分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慢,C 错误;
D、晒干后的种子,自由水减少,代谢减慢,呼吸速率也减慢,有机物消耗减少,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26.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干组,在室温 25℃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下
- 18 -
列对实验过程中装置条件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说明:装置内氧气充足,不考虑
无氧呼吸)
A. 若 X 溶液为 2CO 缓冲液并给予光照,液滴移动距离可表示真光合速率
B. 若 X 溶液为 NaOH 溶液并将装置遮光处理,液滴右移
C. 若 X 溶液为清水并给予适宜的光照,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时,液滴不移动
D. 若 X 溶液为清水并将植物更换为萌发的经表面消毒的油菜种子,液滴左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光照下,若 X 是二氧化碳缓冲液,液滴移动的距离可以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呼吸作
用消耗的氧气的差;黑暗处理时,若 X 是氢氧化钠,液滴移动的距离可以表示消耗的氧气量,
黑暗下,若 X 是清水,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二氧化碳释放量与氧气消耗量的差值。
【详解】A、若 X 溶液为 CO2 缓冲液并给予光照,液滴移动距离可表示净光合速率,A 错误;
B、若 X 溶液为 NaOH 溶液并将装置遮光处理,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会消耗氧气,故液滴左移,
B 错误;
C、清水既不吸收和释放 O2,也不吸收和释放 CO2,X 溶液为清水并给予光照,光合作用大于
细胞呼吸时,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全部被光合作用所用,光合作用产生的 O2 除满足呼吸作用
所用外,又释放到细胞外,同时从细胞外吸收 CO2,但是密闭小室中的 CO2 量有限,限制释
放的 O2 量和吸收的 CO2 量相等,液滴不移动,C 错误;
D、若 X 溶液为清水并将植物更换为萌发的经表面消毒的油菜种子,呼吸底物主要为脂肪,消
耗的氧气大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故液滴左移,D 正确。
故选 D。
【点睛】结合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选项。
27. 下列关于生物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
- 19 -
A. “一次施肥不能太多”,避免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烧苗现象
B. “低温、干燥、无氧储存种子”,更能降低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C. “正其行,通其风”,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 CO2 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 “轮作”是利用了不同作物根系对矿物营养元素吸收的差异,从而避免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农业生产中,很多的生产生活实际都蕴含着生物学原理,生产管理也应该遵循植物生长规律;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色素、酶等。
【详解】A、一次施肥太多,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即烧苗现象,A 正确;
B、储存种子需要在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中,B 错误;
C、“正其行,通其风”,保证空气流通,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 CO2 提高光合作用速率,C 正
确;
D、“轮作”,即交替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利用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的差异
性,避免土壤肥力下降,D 正确。
故选 B。
28. 根据细胞中 DNA 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组细胞正在进行 DNA 复制
B. 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C. 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将周期阻断在 DNA 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减少
【答案】D
【解析】
- 20 -
【详解】A、乙组细胞的 DNA 含量为 2C~4C,说明该组细胞正在进行 DNA 复制,A 正确;
B、由图可知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多于分裂期,说明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B 正确;
C、丙组包括 G2 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其中只有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C
正确;
D、甲组包括 G1 期和末期的细胞,所以将周期阻断在 DNA 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增多,D
错误。
故选 D。
【点睛】分析柱形图:甲组细胞中的 DNA 含量为 2C,包括 G1 期和末期的细胞;乙组细胞中
的 DNA 含量为 2C~4C,均为 S 期细胞;丙组细胞中的 DNA 含量为 4C,包括 G2 期、前期、
中期和后期的细胞。
29.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以下变化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A. DNA 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B. 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
C. 着丝点的分裂和核仁的重现 D. 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其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物
质变化规律。
【详解】DNA 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后期,A 错误;染
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末期,B 错误;着丝点的分裂和核仁
的重现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C 错误;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均发生在有丝
分裂的前期,D 正确。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切入点是:围绕有丝分
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含量的变化规律,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30. a、b、c、d 分别是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 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 B. c 图甲→甲可以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C. b 图可以表示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D. d 图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 21 -
【答案】B
【解析】
图 a 中有细胞壁,并且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A 正确;c 图中乙
→乙可以表示一个细胞周期,B 错误;b 图细胞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可以表示蛙的红细胞的
无丝分裂,C 正确;d 图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有同源染色体而无细胞壁,表示动物细胞有
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 4 条染色体,8 条染色单体,D 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周期、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学生识记细胞
周期的概念,能根据概念判断一个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
点,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
选项。
31. 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后期
B. 含同源染色体 2 对、DNA 分子 4 个、染色单体 0 个
C. 正在进行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分裂后形成的 2 个细胞,仅 1 个具有生殖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正在进行分裂的某二倍体生物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
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的
性别为雌性,该细胞的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A 错
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 4 条染色体、4 个 DNA 分子,不含染色单体,B 错误;
C、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 错误;
- 22 -
D、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后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其中只有卵细胞具有生殖
功能,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
的特点,掌握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该细胞所处的时期及
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2. 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 DNA 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不正确
的是
A. a 阶段为有丝分裂、b 阶段为减数分裂
B. L 点→M 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 GH 段和 OP 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 MN 段发生了核 DNA 含量的加倍
【答案】C
【解析】
【详解】A、a 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 DNA 含量变化,b 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 DNA
含量变化,A 正确;
B、M 点所示为受精过程,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 正确;
C、GH 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 段表示有丝
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 2 倍,C 错误;
D、MN 段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中核 DNA 含量发生了加倍,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
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含量变化
规律,分析曲线图: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 DNA 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其
中 a 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规律;b 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变化规律;
- 23 -
c 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33. 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基因型为 AaBb)的细胞进行一次完整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变化
的相关曲线,其他时期染色体和基因均无突变发生,也不考虑片段交换,下列关于 a~b 段分
析错误的是( )
A. 可能是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
B. 可能是着丝粒分裂后的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
C. 细胞内可能还存在等位基因
D. 细胞内可能不存在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识图分析可知,根据题干中条件: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基因型为 AaBb)的细胞进
行一次完整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由于是一次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且染
色体数目有加倍的现象,结合图示可知应为有丝分裂的过程图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图,
则 ab 段为有丝分裂末期结束后形成的子细胞或者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的数
量,由图可知此子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出现异常,题干中强调由于其他时期染色体和基因均无
突变发生,也不考虑片段交换,因此该变异的发生应该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
裂的后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变异的发生应该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
后期,而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 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变异的发生应该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
丝粒分裂后的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B 正确;
C、分裂后形成两个子细胞,由于着丝粒分裂后的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
造成的,则细胞内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 正确;
D、分裂后形成两个子细胞,由于着丝粒分裂后的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
- 24 -
裂后期造成的,细胞内就不存在等位基因,D 正确。
故选 A。
34. 下列有关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 DNA 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B.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
C. 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的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过程
D.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不同细胞中的 mRNA、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3.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癌变导致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使细
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代谢增强,细胞周期缩短。
【详解】A、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 DNA 经复制后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细胞质的 DNA 复制后不能均分,A 正确;
B、细胞凋亡,有的基因活动加强,有的基因活动会减弱,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
持,B 正确;
C、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过程,C 错误;
D、细胞分化会使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衰老和癌变也导致细胞的形
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D 正确。
故选 C。
35.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主要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 衰老的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变小,染色质收缩
C. 在成熟的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通过细胞凋亡完成
D. 凋亡细胞内有活跃的基因表达,主动引导走向坏死
【答案】C
【解析】
- 25 -
【分析】
1.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变小;细胞代谢减弱,部分酶活性降低,细胞
呼吸减慢;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色
素积累增多。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
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
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A、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 错误;
B、衰老的细胞细胞核增大,B 错误;
C、在成熟的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C 正确;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下,导致的细胞损伤和死亡,D 错误。
故选 C。
36.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C. 杂交时在花蕾期对父本进行去雄处理
D. 杂交时两次套袋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其他花粉对实验的干扰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
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前(花蕾期)进行去雄,在花粉成熟时进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
交,A 错误;
B、不能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的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如显性亲本可能是纯合子,也可
能是杂合子,B 错误;
C、杂交时在花蕾期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C 错误;
- 26 -
D、杂交时两次套袋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其他花粉对实验的干扰,D 正确;
故选 D。
【点睛】结合孟德尔实验中人工异花授粉的过程分析选项。
37.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遗传的两大规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遗传现象
B. 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内容包括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 孟德尔为了验证所做出的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交、反交实验
D. 孟德尔做出的“演绎”是让 F1 与隐性纯合子测交,预测后代产生 1:1 的性状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在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详解】A、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细胞核遗传现象,而细胞
质基因不遵循遗传规律,A 错误;
B、雌雄配子数量一般不相等,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B 错误;
C、孟德尔为了验证所做出的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 错误;
D、孟德尔的做出的“演绎”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测交,按照他的假说进行预测,
测交的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1:1,D 正确。
故选 D。
38. 藏獒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犬种,尊贵而高傲,其毛色为黑色、棕黄色、黑褐色(铁包金)三
种,分别受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D1、D2 和 D3 控制,其显隐性关系为 D1>D2>D3。某一黑色藏獒
与一棕黄色藏獒杂交,产下 6 只小狗,3 黑色、1 棕黄色、2 黑褐色,别为 4 雌 2 雄。下列分
析正确的是( )
A. 任何一只藏獒都携带这三种基因中的两个
B. 子代中出现三种颜色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子代中所有黑色和棕黄色个体都是杂合子
D. 子代雌雄比例不等的原因是存在致死现象
【答案】C
【解析】
- 27 -
【分析】
由题意,藏獒的毛色为黑色、棕黄色、黑褐色(铁包金)三种,分别受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D1、
D2 和 D3 控制,三个基因为复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三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 D1>D2>D3,
所以 D1-为黑色,D2D2 和 D2D3 为棕黄色,D3D3 为黑褐色。一黑色藏獒与一棕黄色藏獒杂交,产下
6 只小狗,3 黑色、1 棕黄色、2 黑褐色,说明亲本基因型为 D1D3 和 D2D3。
【详解】A、藏獒可能为纯合子或杂合子,所以任何一只藏獒都含有这三种基因中的一个或两
个,A 错误;
B、复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子代出现三种颜色是配子随机组合的结果,B 错误;
C、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可知亲代的基因型为 D1D3 和 D2D3,子代的黑色(D1D2、D1D3)和棕黄色(D2D3)
都为杂合子,C 正确;
D、子代雌雄比例不等是子代的数量较少所致,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39. 苦瓜植株中含有一对等位基因 D 和 d,其中 D 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 d 基因
纯合的植株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杂合植株完全正常。现有基因型为 Dd 的苦瓜植株若干作亲本,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果从亲代起每代自交至 F2,则 F2 中 d 基因的频率为 1/2
B. 如果从亲代起每代自交至 F2,则 F2 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 1/2
C. 如果从亲代起每代自由交配至 F2,则 F2 中 D 基因的频率为 1/2
D. 如果从亲代起每代自由交配至 F2,则 F2 中完全正常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
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杂合子自交
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显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1:2:1。
【详解】AB.基因 D 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 d 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不能正常发育,因
此每代中只有 Dd 可以自交的到 F2,因此 F2 植株为 DD:Dd:dd=1:2:1,那么基因频率不变,F2
中 d 基因的频率为 1/2, F2 植株中正常植株为 Dd,所占比例为 1/2,A、B 正确;
CD.基因型为 Dd 的个体进行自由交配时,F1 植株为 DD:Dd:dd=1:2:1,由于 D 基因纯合的植株
- 28 -
不能产生卵细胞,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D:d=2:1,由于 dd 不能产生正常的
精子,因此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D:d=1:2,所以,自由交配直至 F2,dd 的比例=1/3×2/3=2/9,
DD 的比例=2/3×1/3=2/9,正常植株(Dd)的比例为 5/9,则 F2 植株中 D 基因的频率为 1/2,C
正确、D 错误。
故选 D。
40. 灰兔和白兔杂交,F1 全是灰兔,F1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 有灰兔、黑兔和白兔,比例为 9:
3:4,则( )
A. 家兔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 F2 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1/16
C. F2 中黑兔与白兔交配,后代出现白兔的概率是 1/3
D. F2 灰兔基因型有 4 种,能产生 4 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2 中有灰兔、黑兔和白兔,比例为 9∶3∶4,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
律。其中灰兔的基因型为 AABB、AABb、AaBB、AaBb;黑兔的基因型为 AAbb、Aabb;白
兔的基因型为 aaBB、aaBb、aabb,所以家兔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2 灰兔中能稳定遗
传的个体占 1/9;F2 灰兔基因型有 4 种,能产生 4 种配子,但比例不相等。
【详解】A、9∶3∶4 实质上是 9∶3∶3∶1 的变式,所以家兔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
控制,A 错误;
B、F2 灰兔有 4 种基因型(1/9AABB、2/9AABb、2/9AaBB、4/9AaBb),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
体占 1/9,B 错误;
C、F2 中黑兔(2/3Aabb、1/3AAbb)产生两种配子:Ab∶ab=2∶1,白兔(1/4aaBB、2/4aaBb、
1/4aabb)产生两种配子:aB∶ab=1∶1,则后代白兔的几率是 1/3,C 正确;
D、F2 灰兔基因型有(1/9AABB、2/9AABb、2/9AaBB、4/9AaBb)4 种,可产生的 AB 配子占
1/9+2/9×1/2+2/9×1/2+4/9×1/4=4/9,同理可算出 Ab 和 aB 配子各占 2/9;ab 配子占 1/9,所以
F2 灰兔产生配子及比例为 AB∶Ab∶aB∶ab=4∶2∶2∶1,D 错误。
故选 C。
二、非选择题
41. 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
- 29 -
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右图所示),以探究酶促反应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
分析答题。
(1)土豆片为 4 片时,20 分钟后,气体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
(2)若土豆片为 8 片时,和上述实验所得的曲线(实线)相比,实验结果的曲线最可能是下
列__________图中的虚线。如果要获得更多的气体,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条件下,可采取的
方法是__________,其结果可用__________图中的虚线表示。
(3)为保证上述实验的科学性,需要控制其他的外界环境因素,如__________。
【答案】 (1). 过氧化氢量有限 (2). c (3). 增加过氧化氢浓度 (4). a (5). 温度
(或光照或气压等)
【解析】
【详解】(1)针筒中过氧化氢的量有限,当实验进行到一定时候,过氧化氢被分解完,气体
量也就不在增加。
(2)土豆片有 5 片改为 8 片,实际上也就是增加了酶的数量,底物的分解速度加快,但最终
产生的气体总量相等,c 符合题意。如果要获得更多的气体,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条件下,可
增加过氧化氢浓度,其结果可用 a 图中的虚线表示。
(3)本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温度,因此实验时需要控制温度等外界环境因素一致。
42. 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可利用太阳能合成糖类,相关装置及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乙表示物
质,模块 3 中的反应过程与叶绿体基质内糖类的合成过程相同。
- 30 -
(1)该系统中执行相当于叶绿体中光反应功能的模块是________________,模块 3 中的甲可
与 CO2 结合,甲为___________。
(2)若正常运转过程中气泵突然停转,则短时间内乙的含量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
少”)。
(3)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 量相等的情况下,该系统糖类的积累量_______(填:“高
于”“低于”或“等于”)植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干旱条件下,很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人工光合作
用系统由于对环境中水的依赖程度较低,在沙漠等缺水地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答案】 (1). 模块 1 和模块 2 (2). 五碳化合物(或:C5) (3). 减少 (4). 高于
(5). 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没有呼吸作用消耗糖类 (6). 叶片气孔开放程度降低,CO2 的吸收量
减少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
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 ATP 的形成;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
体的基质中):CO2 被 C5 固定形成 C3,C3 在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
机物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
放出氧气的过程。
2、分析题图,模块 1 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模块 2 将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模块 3 将活跃
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类(稳定的化学能),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模块 1 和模块 2 相当于光
反应阶段,模块 3 相当于暗反应阶段。在模块 3 中,CO2 和甲反应生成乙的过程相当于暗反应
中 CO2 的固定,因此甲为 C5,乙为 C3。
【详解】(1)叶绿体中光反应阶段是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题
图中模块 1 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模块 2 将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两个模块加起来相当于
- 31 -
叶绿体中光反应的功能。在模块 3 中,CO2 和甲反应生成乙的过程相当于暗反应中 CO2 的固定,
因此甲为五碳化合物(或 C5)。
(2)据分析可知,乙为 C3,气泵突然停转,大气中 CO2 无法进入模块 3,相当于暗反应中 CO2
浓度降低,短时间内 CO2 浓度降低,C3 的合成减少,而 C3 仍在正常还原,因此 C3 的量会减
少。
(3)糖类的积累量=产生量-消耗量,在植物中光合作用产生糖类,呼吸作用消耗糖类,而
在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中没有呼吸作用进行消耗,因此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 量相等的情
况下,该系统糖类的积累量要高于植物。
(4)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为了保住水分会将叶片气孔开放程度降低,导致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减少,因此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影响光合
作用速率的因素,需要考生识记相关内容,联系图中三个模块中能量和物质的变化,结合题
干进行分析。
43. 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基因型为 AaBB 的某生物细胞分裂的相关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_,该图中同时出现 B、b 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图乙___________段,图甲中,处于图乙 HI 阶段的是___________(填
数字)。
(3)图丙中Ⅱ→Ⅰ完成了图乙中的___________段的变化。
(4)图乙中 G→H 段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一)极体 (2). 基因突变 (3). AB (4). ③④ (5). BC (6). 同
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进入到不同的细胞中。
- 32 -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
细胞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不含
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分析乙图:虚线之前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虚线之后表示减数分裂;
3.分析丙图:a 表示染色体、b 表示染色单体、c 表示 DNA;Ⅰ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
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
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 DNA 含量=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
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
【详解】(1)图甲中,根据②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细胞④处于减数第
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应为第一极体。该生物的基因型为 AaBB,因此图中同时
出现 B、b 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乙中的 AB 段;图乙 HI 阶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
裂,对应于图甲中③④。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丙 II 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因此图甲
中①②细胞对应图丙 II 时期;图丙中 II→I 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对应于图乙中的
BC 段。
(4) 图乙中 G→H 段,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变为 0,说明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
色体自由组合,并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中。
【点睛】结合卵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特点分析题图。
44. 某植物纯合紫花与纯合白花杂交获得 F1,F1 自交获得 F2 中紫花:白花=9:7,宽叶(D)对
窄叶(d)为显性,现有一批基因型相同的宽叶紫花植株(P 品系)相互交配,在不考虑交叉
互换的情况下,子代出现宽叶紫花、宽叶白花、窄叶紫花、窄叶白花四中表现型。据此分析
下列问题:
(1)控制花色的基因至少有____对,控制花色的基因与控制叶宽窄的基因之间符合____定律。
(2)F2 白花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P 品系宽叶紫花中宽叶基因型为___________。
(3)P 品系的基因型有____种可能,若 P 品系中花色基因型与 F1 一致,宽叶、窄叶中存在某
种基因型致死现象,若为 DD 纯合致死,则 P 品系相互交配子代表现性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2 (2). 自由组合 (3). )4/7 (4). Dd (5). 3 (6). 宽叶紫花: 窄
- 33 -
叶紫花:宽叶白花:窄叶白花=18: 9: 14: 7
【解析】
【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
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
由组合。适用范围:①适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且非等位基因均位于不同对
的同源染色体上。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因此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出现基因的自由组合。③按遗传基本定律遗传的基因,
均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详解】(1)F2 中紫花:白花=9:7,9:7 为 9:3:3:1的变式,说明花色至少受两对等位
基因控制;P 品系宽叶紫花自由交配获得的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不考虑交叉互换,说明发生
了自由组合。
(2)花色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1 为双杂合,自交后代白花中有 3/7 为纯合子、4/7 为
杂合子;宽叶相互交配,后代出现窄叶,说明亲本宽叶为杂合子(Dd)。
(3)P 品系宽叶基因型为 Dd,P 品系为紫花,后代出现白花,设控制花色的基因为 A/a、B/b,
由题意分析可知,紫花基因型为 A_B_,白花基因型为 A_bb、 aaB_、aabb。 P 品系紫花(A_B_)
能保证后代至少出现一对隐性纯合基因即可,P 品系紫花的基因型可为 AaBB、AABb、AaBb,
因此,P 品系的基因型有 3 种可能。
控制叶型的基因与控制花色的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D 纯合致死时,Dd 产生的后代中 Dd:
dd=2:1,若 P 品系中花色基因型与 F1 一致,即 AaBb,DD 纯合致死时 P 品系后代中宽叶:窄
叶=2:1,紫花:白花=9:7,P 品系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紫花:窄叶紫花:宽叶
白花:窄叶白花=18:9:14:7。
【点睛】本题考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
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5. 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作果酒,为保证发酵过程的安全,发酵阶段需要适时拧松瓶盖,但不能完全打开,
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实际操作中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拧松瓶盖间隔时间延长,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醋酸发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图表示某科研小组所作实验的结果。
- 34 -
据图可知,醋酸发酵的最适温度是___________;若酒精发酵后直接进行醋酸发酵,发酵瓶中
直接转变为醋酸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较高浓度的酒精通常不适宜用来进行醋酸发酵,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结合实际写出一种评价果醋优劣常用的办法:__________。
【答案】 (1). 防止空气中杂菌进入发酵瓶,造成污染,影响发酵 (2).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减少、pH 下降等原因,酵母菌呼吸作用减弱,产生的 CO2 减少
(3). 30℃ (4). 乙醛 (5). 较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使产酸量下降
(6). 嗅闻和品尝
【解析】
【分析】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属于真核细胞中的真
菌,适宜生存的温度条件是 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分析题图:醋酸发酵的适宜的温度为 30℃,适宜的酒精度范围为 6.0%~6.5%。
【详解】(1)果酒发酵要不断排出二氧化碳,为防止空气中杂菌进入发酵瓶,造成污染,影
响发酵,同时为保证发酵过程的安全,要适时拧松瓶盖,但不能完全打开;随着发酵时间的
推移,由于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减少、pH 下降等原因,导致酵母菌呼吸作用减弱,产生的 CO2
减少,因此,拧松瓶盖间隔时间延长。
(2)醋酸发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分析图中某科研小组所作实验的结果可知:根据题图
可知,醋酸发酵的适宜的温度为 30℃,适宜的酒精度范围为 6.0%~6.5%;若酒精发酵后直接
进行醋酸发酵,当糖源不足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变为醋酸(乙酸),故发酵
瓶中直接转变为醋酸的物质是乙醛;较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使产酸量
下降,因此较高的酒精度通常不适宜进行醋酸发酵。评价生产出果醋风味及优劣最常用的方
法是嗅闻和品尝。
【点睛】本题考查了果酒的制备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果酒发酵阶段需要定期拧松瓶
盖,明确其目的和注意点;理解酵母菌后期数量减少的原因。
相关文档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2021-09-2613页
- 山东省聊城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2021-09-2523页
- 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2021-09-245页
- 【生物】河南省商丘市2020届高三上2021-09-2424页
- 【生物】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三中等2021-09-2428页
- 【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2021-09-2415页
- 【生物】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0届2021-09-2416页
- 【生物】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02021-09-2447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21-09-2414页
- 【生物】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20届高2021-09-24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