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4.00 KB
  • 2021-09-28 发布

2020-2021学年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课后提升训练: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过关检测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章过关检测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题,1~20 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21~25 题为不定项选择题,每 题 3 分,对而不全得 1 分,共 55 分)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不 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年龄结构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 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答案 C 2.下列关于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 Nt=N0λt 表示 B.K 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 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答案 B 3.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中所有鱼类的总和 B.生活在同一区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C.一个草原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D.一个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 答案 B 4.近年来,美国人谈“鱼”色变,因为“亚洲鲤鱼”在美国境内泛滥成灾,在某些河流中已占鱼类总数 的 90%。生物学家为了解美国境内某种“亚洲鲤鱼”的数量特征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其 调查指标不包括( ) A.该种“亚洲鲤鱼”的种群密度 B.该种“亚洲鲤鱼”的年龄结构 C.该种“亚洲鲤鱼”的产卵量 D.该种“亚洲鲤鱼”的性别 解析性别是个体特征而不是种群的特征。 答案 D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使用样方法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保证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 C.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时,应注意压在边上的生物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双子叶草本 植物容易辨别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D 项错误。 答案 D 6.(2020 山东日照五莲一中期末)黄鼠是我国北方农田和草原的主要害鼠,对农作物危害严重。某 研究机构对某草地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设置 100 个鼠 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事实上 黄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 类型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 体数/只 雄性个 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6 20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根据调查数据,可得该草地黄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288 只/hm2 B.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黄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1∶1 D.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 100 m2 有 3.6 个洞口,且不考虑重捕更难的因素,则洞口数与 黄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2.5∶1 解析设种群中的总个体数为 N,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 32 只,第二次捕获 36 只,其中标记的 个体数为 4 只,则 32/N=4/36,得 N 为 288 只,但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2hm2,故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288÷2=144(只/hm2),A 项错误;黄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 的个体数减少,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高,B 项错误;在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数量是 30, 雄性个体数量是 38,即雌性∶雄性的比例为 15∶19,C 项错误;由于平均每 100m2 有 3.6 个洞口, 则 1hm2 有 360 个洞口,故洞口数∶黄鼠数=360∶144=2.5∶1,D 项正确。 答案 D 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菌体 解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导致计算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大;如果 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结果会偏大;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调查蒲 公英的种群密度,数值会偏小;D 项为正常计数。 答案 C 8.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下图所示的结果。 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科学的是( ) A.培养酵母菌前,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用吸管从静置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进行计数 C.图中 C 点和 D 点相比,D 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D.E 点和 F 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 解析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繁殖速度快,A 项错误; 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 项错误;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产 生的代谢废物增多,酵母菌的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C项正确;F点与E 点时对应的 种群数量相同,但前者种群数量处于增长时期,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后者则处于种群衰退时 期,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项错误。 答案 C 9.科研人员对某岛屿连续两年中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据 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据 C.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利于种群密度恢复 解析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因此决定社鼠种群数 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 项正确;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标记重捕 法,B 项正确;秋冬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C 项错误;由图可知,性别比例维持较低水平 时种群数量相对较高,可见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利于种群密度恢复,D 项正 确。 答案 C 10.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样方法,不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记,A 项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种 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个体数量较少时,应适当扩大样方 面积,增加样方数量,B 项正确,C、D 两项错误。 答案 B 11.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 种群与 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 b 种群 B.a 种群与 b 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 种群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 种群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 解析从图中看出,a 种群的数量增长符合“S”形曲线,其增长到一定阶段,受空间、资源及种群本身 密度制约,其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b 种群和 a 种群的关系为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程度应为 从弱到强再到弱的动态变化。 答案 C 12.(2020 山东潍坊高二期末)某地通过施用性引诱剂,干扰蝗虫的正常交尾,导致其种群密度下 降,原因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答案 A 13.右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 a 点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 点为衰退型 B.a 点和 c 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竞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 K 值为 2b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小 解析 c 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 点比 a 点种群数量多,所以种内竞争较 a 点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在 K/2 时最大,所以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 K 值为 2b;如果标记个体易于 被捕食,根据公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重捕标记个体数/重捕数量,由于重捕的标记 个体数目偏小,则种群数量的估计值会偏大。 答案 C 14.蚜虫常聚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七星瓢 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对于蚜虫的防治,重在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 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取样时应选择蚜虫较为集中的地块 C.样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 D.引入七星瓢虫,可以彻底消灭蚜虫 解析蚜虫属于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项正确; 取样时应随机取样,B 项错误;样方法只能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C 项错误;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 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不会彻底消灭蚜虫,D 项错误。 答案 A 1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形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 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 捕获家畜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 K/2 时进行,并使剩余量保持在 K/2 左右,这样既可较多地获得家 畜,又能使家畜数量恢复得最快。由题图可知,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略大于 K/2,此时适合捕获。 答案 D 16.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间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①②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C.④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a 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项正确;①②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 项错误;④ 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项错误;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 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故 a 的含义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 项错误。 答案 A 17.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根据月龄画成锥体,如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月龄结构的影响。苔草的 幼枝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更多的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各月龄枝的百分比 A.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月龄较大的分枝成为优势 B.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呈“S”形 C.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或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等措施都可控制五趾跳鼠的数量 D.施肥有利于苔草幼枝的发生,且对苔草施肥后,一段时间内五趾跳鼠的年龄结构类型最接近于 稳定型 解析图中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施肥可使苔草月龄较小的分枝成为优势;在理想状态下给苔草施 肥后,五趾跳鼠可因食物丰盛而呈近“J”形增长,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减少食物和释放天敌均可 控制五趾跳鼠的数量。 答案 C 18.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 t2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 t2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 t1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 t1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解析图甲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图乙是种群数量的“S” 形增长曲线,在 t0~t1 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 t1~t2 时 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在 t2 时, 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因此,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 长型,在 t1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答案 C 19.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 50 天以后 B.拟谷盗种群以“S”形增长,其增长受种内竞争因素制约 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 解析由图示可知,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的关系为种间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由弱到强 再到弱;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在第 50 天前达到最大值,第 50 天时为 0;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形 增长,其增长受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等因素制约。 答案 B 20.下列哪些情况不会导致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 ) A.种群处于衰退期 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种群处于老年、成年、幼年个体比例适中 解析处于老年、成年、幼年个体比例适中,为年龄结构中的稳定型,种群密度基本稳定,D 项错误。 答案 D 21.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围绕 K 值上下波动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D.C 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与环境无关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在达到 K 值后,围绕 K 值上下波动,A 项正确;“涸泽而渔”会使鱼的 种群数量远远低于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利于鱼种群数量的恢复,B项正确;如果鼠的数量接近 K 值,杀死一半的鼠时,生存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且种群增长速率较快,效果可能适得 其反,C 项正确;C 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主要是受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D 项错误。 答案 ABC 22.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 带设 4 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 7 个 10 m×10 m 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 25 处 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 1 天和第 85 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 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 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 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 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 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 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解析由题意可知,本实验采集数据的方法为样方法,B 项正确;通过观察图表可知,本实验研究的 是两个自变量(灌溉和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只考虑有无大蚂蚁存在, 可知定时灌溉和不灌溉两种情况下,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较,驱走大蚂蚁后小蚂蚁 数量多,故认为大蚂蚁的存在会使小蚂蚁离开而导致其数量减少,A 项错误,C 项正确;只考虑灌 溉与否,可以看出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增多,不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 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 项正确。 答案 BCD 2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 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不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从题中直方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 2 月底到 6 月逐渐增多,从 6 月到 12 月逐渐减少 至 12 月变为 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 2 月底到 6 月,到 12 月都成熟,表明在 7 月到 12 月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10 月份出生率可能为 0,A 项 正确;天敌的迁入,主要捕食到该种群中“老、弱、病”的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 项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 更替而变化,C 项正确;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明显降低,种 群密度减小,D 项错误。 答案 BD 24.(2020 山东潍坊高二期末)右图中 A、B 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 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3 时刻 A、B 种群增长率可能不同 B.t3 时刻 A 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t2 与 t5 时刻 B 种群密度相同 D.在 t2→t3 时间段内 A、B 种群密度均上升 解析 t3 时 A、B 两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数值相等,但 A、B 两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不一 定相同,种群增长率不一定相同,A 项正确;t3 时刻 A 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上升, 应属于增长型,B 项错误;t2 和 t5 时刻,B 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在 t2 到 t5 之间种群出生率一直 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故 t5 时种群密度大于 t2 时,C 项错误;t2→t3 时刻,A、B 两种群出 生率/死亡率之比均大于 1,出生率-死亡率>0,两种群密度均上升,D 项正确。 答案 AD 25.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解析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是因为这些水体中无机营养元素较多。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 4 题,共 45 分) 26.(15 分)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 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 1 为调查获得的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 是 。图 1 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 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 A 与树木 B 之间的差异属于 多样性,主要是由 和 引起的。 树木 A 与树木 D、E、G 之间的差异属于 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单位:株/m2)。 植物 年 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如果 4 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 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4)图 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 年中 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年,第 20~30 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 解析(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2)树木 A 和树木 B 是同一 物种的两棵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不同,属于基因多样性,同一物种基因型的多种多样 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树木 A 与树木 D、E、G 是不同物种的几种植物,属于物种的 多样性。(3)表格中四个物种,只有 C 物种的数量逐渐上升,因此 C 最有可能是外来物种。(4)在 第 10 年开始λ<1,可知从第 10 年开始该种群是负增长(种群数量减少),第 15 年之后增长率虽然 开始上升,但λ还是小于 1,种群数量依然在减少;直到第 20 年λ=1 时,种群数量停止减少,故第 20 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 20~30 年间λ=1,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 答案(1)样方法 S0 (2)基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入侵物种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20 0 27.(6 分)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 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符合马缨丹疯狂蔓 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 量(K 值)为 110 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若出现 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 负增长。 (4)太湖“蓝藻(蓝细菌,旧称蓝藻)事件”使太湖的美丽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细菌增长 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为 0。 解析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形曲线疯狂增长。自 然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 K/2 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 110 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 55 亿。 答案(1)Ⅰ (2)Ⅱ (3)Ⅱ 55 亿 cd (4)f 28.(8 分)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征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 据统计处理后,得到下图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作出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 时的柱状图。 (2)当播种比例甲∶乙=8∶2 时,甲的产量较甲∶乙=6∶4 (填“多”或“少”),原因 是 。 (3)如果在该条件下农作物甲单独自然生长,则其种群将出现“ ”形增长,其环境容纳量K的 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解析(1)播种比例为甲∶乙=5∶5 时的柱状图高度应介于 4∶6 和 6∶4 两柱状图的高度之间。(2) 由图可知当播种比例甲∶乙=8∶2 时,甲的产量较甲∶乙=6∶4 时减少,此时除了甲、乙两种群 之间的竞争之外,因甲种群密度过大,种内竞争加剧导致甲产量减少。(3)在甲单独自然生长的情 况下,其仍然要受到光照、矿质元素、水等因素的影响,故种群应呈“S”形增长。 答案(1) (2)少 超过了密植限度,种内竞争加剧 (3)S 阳光、矿质元素、水分等 29.(16 分)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竞争最激烈的是 段,t3 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 是 ,同一种群的 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请判断并说 明: 。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 的数量需保持在 点左右,原因 是 。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 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据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 案: 。 (4)现将酵母菌菌种培养在盛有无菌马铃薯培养液的固定容器中,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 量的变化,利用血球计数板(2 mm×2 mm)、滴管、显微镜等器具,测定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方案 是 。 解析(1)在 CD 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个体间争夺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种内竞争最激烈。在 此段(从 t3 开始)由于食物、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故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由于受环境条件的 影响,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2)若题图表示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应保持在 K/2(即 B 点),此时种群的增长最快,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3)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 鼠种群数量下降到 C 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 C 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 K 值),如清除垃圾、 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4)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的关键是准确计数小方格 内的数量,求出平均值,再结合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体积,求出一定体积的酵母菌数量。 答案(1)CD 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 不是,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 的影响 (2)B 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 鼠的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4) 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在盖有盖玻片的血球计数板上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放在显 微镜下分别计数几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的数量并计算出一个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以此 估算容器中的酵母菌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