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7.00 KB
  • 2021-09-28 发布

河南省新乡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强化卷)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新乡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强化卷)‎ 理科综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膜共同组成的 B. 物质通过核孔和细胞膜时均体现了选择透过性,且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C. 某人的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中的核基因是相同的,但合成的蛋白质有所不同 D. 各种生物的红细胞都不含细胞器和细胞核,所含的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构成生物膜系统;生物膜具有选择性,核膜上的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在物质交换上也具有选择性。同一生物个体的所有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各细胞所含的mRNA和蛋白质不一定相同。‎ ‎【详解】A、细胞膜、细胞器膜及核膜,共同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物质通过核孔和细胞膜时均体现了选择透过性,前者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B错误;‎ C、某人的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中的核基因是相同的,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的蛋白质有所不同,C正确;‎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器和细胞核,所含的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D错误。‎ 故选C。‎ ‎2.甲图表示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乙图表示将A、B两种物质混合,再在T1时加入某种酶后,A、B两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曲线。实验均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完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 - 15 -‎ B. 若乙图中的物质A是淀粉,则B可以是麦芽糖,该酶可以是唾液淀粉酶 C. 乙图中T2时刻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活性 D. 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中,温度和pH都属于无关变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等。‎ 甲图中,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当反应速率达到一定值时,此时再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因为起催化作用的酶已经饱和。乙图中,随着反应进行,浓度不断增加的是生成物即B,浓度不断减少的是反应物即A,T1时刻反应开始,T2时刻反应速度变缓,A反应物的含量趋于0,直到最后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浓度不再变化,此时限制酶促反应的因素为底物浓度。‎ ‎【详解】A、甲图中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后,此时再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A正确;‎ B、若乙图中的物质A是淀粉,则B可以是麦芽糖,该图表示的反应为A(淀粉) B(麦芽糖),该酶可以是唾液淀粉酶,B正确;‎ C、乙图中T2时刻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C错误;‎ D、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均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完成,温度和pH都属于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影响酶促反应因素的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曲线分析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 ‎3.已知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挥免疫功能来消灭该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都能对该病毒进行识别 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特异性吞噬新型冠状病毒,依赖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C. 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无论是否侵入细胞,都可以与抗体结合并被清除 D.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答案】D - 15 -‎ ‎【解析】‎ ‎【分析】‎ 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以引起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免疫系统除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可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为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毒,A错误;‎ ‎ B、吞噬细胞可以识别并吞噬病原体,但是不能特异性识别,B错误;‎ C、抗体只能结合细胞外的病毒,不能进入到细胞内,C错误;‎ 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时事热点,主要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相关过程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4.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简称胸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研究人员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的培养液培养活的小肠黏膜层,一段时间后洗去游离的3H-TDR,换用不含放射性TDR的培养液继续培养。连续培养48 h,检测小肠绒毛的被标记部位,结果如图所示(黑点表示放射性部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只有①处的细胞可以进行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 B. 若再继续培养一段时间,①②③处都将不再具有放射性 - 15 -‎ C. 若换用3H标记的尿苷培养液,则①②③处均能检测到放射性 D. 24h和48h时②③处分别出现放射性,说明H-TDR在小肠黏膜内的运输速度较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于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所以只有进行细胞分裂地方才能利用3H-TDR进行DNA复制,从而使得细胞具有放射性。小肠黏膜层细胞通过不断的细胞分裂,更新衰老、死亡和脱落的细胞,因而通过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不断向细胞死亡、脱落处推移。3H-尿苷转化是RNA合成的原料,只要是活细胞就要进行转录并指导合成蛋白质,所以活细胞因利用3H-尿苷而具有放射性。‎ ‎【详解】A、处理后开始的几小时,发现只有①处能够检测到放射性,证明小肠黏膜层只有①处的细胞能进行DNA复制和细胞分裂,A正确;‎ B、小肠黏膜细胞上的放射性将会因为细胞的衰老、死亡、脱落而消失。若再继续培养一段时间,①②③处都将不再具有放射性,B正确;‎ C、若换用3H标记的尿苷培养液,则①②③处细胞进行基因转录时均利用了3H-尿苷,能检测到放射性,C正确;‎ D、24h和48h时②③处分别出现放射性,说明②③处的衰老、死亡细胞被①处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所取代,不能说明 H-TDR的运输速度较慢,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DNA分子复制和转录的原料、细胞分裂及细胞更新等知识,解题关键是判断只有进行细胞分裂的位置才会发生DNA复制,能利用3H-TDR。‎ ‎5.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 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C. 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 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B - 15 -‎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蚂蚁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了一定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B错误;‎ C、据题干信息,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蚜虫间传递,也可以在蚜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确;‎ D、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6.科学家研究发现野生型大肠杆菌种群中出现了两种X酶失活的突变体甲、乙。正常X酶的第38号位置为甘氨酸,突变体甲、乙的X酶该位置的氨基酸分别是精氨酸和色氨酸,且前后位置的氨基酸均不变,但研究发现,在乙的后代中又出现了野生型大肠杆菌。下列关于大肠杆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大肠杆菌突变体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应该是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B. 大肠杆菌的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C. 细胞中任一基因发生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不一定使大肠杆菌的性状发生改变 D. 野生型大肠杆菌中X酶基因的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 15 -‎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成形细胞核。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不同形态的基因。‎ ‎【详解】A、甲、乙大肠杆菌突变体的出现是X酶的第38号位置的甘氨酸被替换成精氨酸和色氨酸,其他位置未发生变化,该改变可能是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的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大肠杆菌的这种变异为基因突变,可以遗传给后代,B正确;‎ C、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不具有等位基因,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野生型大肠杆菌中X酶基因的改变影响了X酶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原核生物的主要特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特点,掌握基因突变与性状的关系。‎ ‎7.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O2、释放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研究发现,光呼吸是光照条件下O2/CO2的值异常时发生的一种生理过程,光呼吸和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 注:RuBP为1,5-二磷酸核酮糖,是卡尔文循环里起重要作用的一种五碳糖;PGA为三磷酸甘油酸,是一种三碳化合物;PG为二碳化合物;Rubisco为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 ‎(1)植物卡尔文循环中,RuBP结合CO2的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填场所)中,图中卡尔文循环和光呼吸均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结合上图,请从O2和CO2含量的角度分析,光照条件下光呼吸进行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 15 -‎ ‎(2)光呼吸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_____,这个过程是_______________(填“产生”或“消耗”)能量的过程。‎ ‎(3)根据图中光呼吸与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关系推测,抑制光呼吸对农作物生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RuBP、PGA、NADPH、ATP等 (3). 高O2低CO2(或O2/CO2的值偏高) (4). CO2 (5). 消耗 (6). 抑制光呼吸可以减少其对ATP和NADPH的消耗,有利于植物进行卡尔文循环合成糖类,从而使农作物增产 ‎【解析】‎ ‎【分析】‎ 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光合作用又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的物质变化有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的物质变化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及光照强度。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光呼吸是细胞在Rubisco酶的催化下,消耗O2,生成CO2,借助叶绿体、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共同完成的消耗能量的反应。‎ ‎【详解】(1)植物卡尔文循环中,RuBP结合CO2的过程为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从题图中可看出卡尔文循环和光呼吸均利用的物质有RuBP、PGA、NADPH、ATP等。光照条件下光呼吸是利用O2产生CO2,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高O2低CO2;‎ ‎(2)从题图中可看出光呼吸的最终产物是CO2,这个过程需要消耗ATP,是消耗能量的过程;‎ ‎(3)抑制光呼吸可以减少其对ATP和NADPH的消耗,使ATP和NADPH更多地参与卡尔文循环合成糖类,从而使农作物增产。‎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题干信息的分析和提取能力,结合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解题。‎ ‎8.如图表示黑色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其中促黑素细胞激素(MSH)是垂体分泌的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导致皮肤和毛发颜色加深。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注:“+”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 - 15 -‎ ‎(1)垂体产生的MSH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图中黑色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共同存在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 ‎(2)MSH是垂体分泌的激素,但医生通过手臂内侧取血,可以检测MSH的含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一只确定发生病变的大白鼠体内MSH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为判断导致这种状况的病变器官是否为垂体,技术人员采取了以下检测方案:给该病变的大白鼠注射适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量是否正常。请预测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黑色素细胞和垂体细胞 (2). 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3). 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可以随血液运至全身 (4). 促黑素释放因子(或MRF) (5). 促黑素细胞激素(或MSH) (6). 若血液中MSH的含量恢复正常,则病变器官不是垂体;若MSH的含量仍然很低(或基本不变),则病变器官为垂体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黑素释放因子能促进垂体分泌促黑素细胞激素,垂体分泌促黑素细胞激素能促进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而促黑素细胞激素对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促黑素细胞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垂体的分泌。‎ ‎【详解】(1)根据题图可以分析知:垂体产生的MSH作用于黑色素细胞和垂体细胞。图中黑色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都存在下丘脑→垂体→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 15 -‎ ‎(2)医生通过手臂内侧取血,可以检测MSH的含量,原因是垂体分泌MSH到组织液中,进而通过随血液运至全身;‎ ‎(3)为判断病变器官是否为垂体,可以给该病变的大白鼠注射适量促黑素释放因子,检测血液中的促黑素细胞激素含量是否正常。若血液中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的含量恢复正常,则证明垂体分泌促黑素细胞激素的功能正常,病变器官不是垂体;若MSH的含量仍然很低(或基本不变),则病变器官为垂体。‎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物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确定促黑素细胞激素等激素的生理作用,识记反馈调节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激素分泌异常的原因。‎ ‎9.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下图为某地的生态农业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请写出图中涉及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麦麸可以用来饲养猪,猪的粪便可以发酵产沼气,沼渣、沼液可用于肥田,这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填“能量利用率”或“能量传递效率)。‎ ‎(2)农民在从事农业活动中进行除虫、除草,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用农药杀虫不仅污染环境,还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请联系所学知识提出一项生物防治害虫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需要向农田中增施有机肥,有机肥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生态系统的物质是不断循环的,但农民仍为农作物增施氮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植物→人;植物→猪→人 (2). 能量利用率 (3).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害虫,降低其种群密度 ‎ - 15 -‎ ‎ (5). 不能 (6). 植物对氮肥的需求较高,另外农产品的输出会带走部分氮元素 ‎【解析】‎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人类活动可以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1)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图中涉及的食物链:植物→人;植物→猪→人。麦麸和猪的粪便的再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固定为10%~20%;‎ ‎(2)除虫、除草可以减少虫和草占有的生态系统的能量,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可以利用信息传递的相关原理进行生物防治害虫: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害虫,降低其种群密度;‎ ‎(3)有机肥是主要来源于植物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尽管生态系统的物质在不断循环,但在生态农业中,农产品的输出会导致部分物质如氮元素的流失,此外植物对氮肥的需求较高,所以农民需要不时增施氮肥。‎ ‎【点睛】本题以生态农业为材料,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0.假设某植物的果皮颜色由A/a、B/b两对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使果皮呈红色,基因a使果皮呈绿色,基因B能使同时携带A、a基因的个体果皮呈粉色,而对其他相关基因型的性状表现无影响。现让红色果皮植株与绿色果皮植株杂交,所得F1全部表现为粉色果皮,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果皮∶粉色果皮∶绿色果皮=6∶6∶4。‎ 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控制该植物果皮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让F2中所有粉色果皮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红色果皮植株的概率为___________‎ ‎(3)现仅以F2中红色果皮植株为材料,如何通过实验分辨出两种杂合红色果皮植株?___________。(简要写出区分过程)‎ ‎(4)研究者将题述亲本引种到环境不同的异地重复杂交实验,结果发现F1‎ - 15 -‎ 全部表现为红色果皮,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果皮∶粉色果皮∶绿色果皮=10∶2∶4。经检测植株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这说明生物的性状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果皮颜色出现差异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BB×aabb或AAbb×aaBB (2). 遵循 (3). 1/3 (4). 先让F2中红色果皮植株自交,根据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可区分出基因型为Aabb的杂合子;再用上步得到的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后代没有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分别杂交,若后代出现红色果皮∶粉色果皮=1∶1,则可区分出基因型为AABb的杂合子 (5). 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或环境条件的影响) (6). AaB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A_bb、AAB_表现为红色果皮,aabb、aaB_呈绿色果皮,AaB_呈粉色果皮;由表格信息可知,绿色果皮与红色果皮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组合方式是16种,且表现型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本基因型是AABB×abb或AAbb×aaBB。‎ ‎【详解】(1)由分析可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果皮∶粉色果皮∶绿色果皮=6∶6∶4,表现型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本基因型是AABB×abb或AAbb×aaBB。‎ ‎(2)由题目分析,F2中粉色果皮植株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_其中BB占,Bb占,让F2中所有粉色果皮植株自交,应用分离定律解自由组合定律的思想,后代出现红色果皮植株的概率为:A_bb()()=。‎ ‎(3)F2中红色果皮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若要区分出其中的杂合子,先让F2中红色果皮植株自交,根据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可区分出基因型为Aabb的杂合子;再用上步得到的基因型为aabb(绿色果皮)的植株与后代没有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分别杂交,若后代出现红色果皮∶粉色果皮=1∶1,则可区分出基因型为AABb的杂合子。‎ ‎(4)根据题述,未引种前F2性状分离比为:红色果皮∶粉色果皮∶绿色果皮=6∶6∶4,而引种后F2的性状分离比为:红色果皮∶粉色果皮∶绿色果皮=10∶2∶4,二者相比较,由于植株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这说明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或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从分离比上的变化来看,引种后原粉色果皮的部分基因型的表现型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为红色果皮。引种前粉色果皮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在F2‎ - 15 -‎ 代中分别占比为和,对比引种前后性状分离比变化,可以看出:其中果皮颜色出现差异的基因型为AaB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学会分析性状偏离比现象及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 ‎(二)选考题: ‎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在异彩纷呈的生物世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请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的问题:‎ ‎(1)微生物的整个培养过程,应注意在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以防杂菌污染;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________________附近进行。培养不同的微生物所需的培养基不同,培养细菌时对pH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 ‎(2)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染料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该试剂能与纤维素形成________________,若添加了该试剂的培养基中含有纤维素分解菌,则培养基上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土壤细菌能分解尿素,原因是其能合成________________。可以通过观察菌落的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特征来鉴定土壤微生物的种类。‎ ‎【答案】 (1). 无菌 (2). 酒精灯火焰 (3). 中性或微碱性 (4). 刚果红 (5). 红色复合物 (6). (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7). 脲酶 (8). 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及颜色 ‎【解析】‎ ‎【分析】‎ ‎1、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 15 -‎ ‎2、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料,原理是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培养几种细菌后,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纤维素分解菌。鉴定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由于尿素分解菌可以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分解为氨,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说明该细菌能够分解尿素。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鉴定。‎ ‎【详解】(1)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杂菌污染,相关的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大多数细菌在培养时对pH的要求是中性或微碱性。‎ ‎(2)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刚果红,因为纤维素可以和刚果红产生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有些土壤细菌能分解尿素,原因是其能合成脲酶。鉴定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观察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及颜色等特征来判断其种类。‎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无菌技术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请回答下列有关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安全性的问题:‎ ‎(1)霍拉纳(H.G.Khorana)用实验证实了尼伦伯格提出的遗传密码的存在,不仅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从微生物到人类共用一套________________,而且为基因的分离和合成等提供了理论依据。钱嘉韵是第一个成功分离出耐高温DNA聚合酶的中国台湾科学家,该酶的发现为基因工程中________________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前提条件。‎ ‎(2)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可以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即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________________等作标记,以此作为探针,使探针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________________,就表明目的基因已插入受体的染色体DNA中。‎ ‎(3)日前科学家已在牛和山羊等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中表达出了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生长激素和a-抗胰蛋白酶等重要医药产品。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用蛋白时,需要先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法,导入哺乳物的受精卵中。‎ ‎(4)部分公众认为转基因农作物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列举两个理由,减轻或消除他们的担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遗传密码 (2). PCR (3). 放射性同位素 (4). 杂交带 (5). 启动子 (6). 显微注射 (7).‎ - 15 -‎ ‎ 转基因农作物与其他种类的植物存在生殖隔离,很难与其他植物发生杂交;许多农作物的花粉传播距离有限、花粉存活时间有限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精卵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用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用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反应需要: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但科学家们通过设计各种措施可以防止转基因植物产生的“基因污染”。‎ ‎【详解】(1)微生物到人类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耐高温DNA聚合酶的发现为基因工程中PCR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前提条件;‎ ‎(2)DNA分子杂交技术,即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等作标记,以此作为探针,使探针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插入受体的染色体DNA中;‎ ‎(3)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用蛋白时,需要先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使药用蛋白基因可以和乳腺蛋白基因一起表达;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一般通过显微注射等法;‎ ‎(4)转基因农作物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较小,原因有:转基因农作物与其他种类的植物存在生殖隔离,很难与其他植物发生杂交;许多农作物的花粉传播距离有限、花粉存活时间有限等。转基因的农作物难以将目的基因扩散开来。‎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 15 -‎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