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0 KB
  • 2021-09-28 发布

湘赣皖15校2020届高三5月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湘赣皖15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2020年5月10日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都要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来实现 B. 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 C. 盐析和高温都能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 D. 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能合成和储存大量的水解酶,可以水解衰老的细胞器和病原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有:①具有细胞壁和大液泡;②具有原生质层;③原生质层两侧存在浓度差。盐析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并不破坏,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升高造成蛋白质析出,加水后可以重新恢复。变性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恢复正常温度也无法恢复活性。‎ ‎【详解】A、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除了可以通过受体识别来完成以外,在高等植物细胞之间也可以通过胞间连丝来完成,A正确;‎ B、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除了有浓度差以外,还需要是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就不会发生质壁分离,B错误;‎ C、盐析并不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错误;‎ D、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D错误;‎ 故选A。‎ ‎2.中耕松土是农作物栽培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项措施,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松土可促进根的细胞呼吸,促进农作物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B. 现代农业生产应当提倡免耕法,大力推广比较环保的无土栽培技术 C. 松土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 D. 松土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对腐殖质的分解,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 15 -‎ 中耕松土可以使得土壤结构变得松散,加快土壤中的空气流通,提高了根细胞的代谢,同时也有利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联系问题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A、松土可以加快土壤中的空气流通,提高氧气量,从而促进根的细胞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A正确;‎ B、免耕法可以减少耕地对土地的利用和破坏,无土栽培更加环保,B正确;‎ C、松土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容易产生沙尘暴,C正确;‎ D、松土可以加快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加速物质循环,但能量不可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D。‎ ‎3.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水稻细胞核中的Ghd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仅参与了开花的调节,而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根据此项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Ghd7基因的表达是边转录边翻译形成多肽,多肽还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B.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有关性状 C. 该项研究表明生物的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D. 水稻植物的开花只受细胞核中Ghd7基因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属于信息题,结合题干信息解答问题是本题的突破点。细胞核中的基因在表达时属于先转录后翻译,该现象主要是由于核膜的限制。而原核生物中拟核的DNA在表达时属于边转录边翻译。‎ ‎【详解】A、Ghd7基因存在于水稻细胞核中,其基因的表达是先转录后翻译,A错误;‎ B、Ghd7基因编码蛋白质可以参与开花的调节,说明该蛋白质不属于酶,可能属于激素等信号分子,这表明了基因可以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 C、Ghd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仅参与了开花的调节,而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说明该基因可以影响多个生物性状,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C正确;‎ D、该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参与开花的调节,说明开花不只受细胞核中Ghd7基因的控制,D错误;‎ 故选C。‎ ‎4.下图是某家族中某种人类遗传病的系谱图,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5 -‎ A. 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性一定是携带者 B. 若Ⅳ-1号个体是携带者的几率为1/4,则该遗传病可能为红绿色盲病 C. 若该遗传病为白化病,则Ⅲ-3号个体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Ⅰ-l号个体 D. 若Ⅲ-3号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则可能是Ⅱ-l号个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出现了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遗传系谱图可知,Ⅱ-1和Ⅱ-2个体均正常,却生育了患病的男孩,表明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但无法继续判定基因存在的位置,其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各遗传病的特点分析问题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A、该遗传病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 B、使用假设法,若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1的基因型应为XAY,Ⅱ-1的基因型为XAY,Ⅱ-2的基因型只能为XAXa,因此Ⅲ-2的基因型为1/2XAXA或1/2XAXa,则Ⅳ-1号个体是携带者的几率为1/2×1/2=1/4,而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3的基因型为aa,其致病基因分别来自于Ⅱ-1和Ⅱ-2,而Ⅱ-1的致病基因可能来源于Ⅰ-1,或Ⅰ-2,所以Ⅲ-3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l号个体,C错误;‎ D、Ⅲ-3个体的染色体组成若为XYY,则只能是父本在减数分裂时产生了YY的精子导致的,应该是Ⅱ-l号个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配,D错误;‎ 故选B。‎ ‎5.马拉松长跑是赛程超过40km、历时2h以上的极限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会呼吸加快,大量流汗,每小时至少要消耗300g糖类,但运动员体内血糖的含量仍然稳定在0.9g/L左右。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15 -‎ A. 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B. 在运动过程中,大量出汗是为了使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C.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呼吸消耗的糖类来自于肝糖原的分解和肌糖原的转化 D. 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大脑皮层也会参与体内的水盐平衡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是一种神经—体液调节方式,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过程涉及各种调节过程以维持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大量出汗可能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机体对渗透压进行调节。‎ ‎【详解】A、血糖调节过程是一种神经—体液调节方式,A正确;‎ B、运动过程中,大量出汗是为了增加散热量,但散热量等于产热量,B错误;‎ C、肌肉细胞呼吸消耗的糖类来自于肝糖原的分解产生的葡萄糖运输至肌肉细胞参与代谢,以及细胞内部肌糖原的转化,C正确;‎ D、水盐平衡调节依靠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是人体主动饮水,D正确;‎ 故选B ‎6.取相同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同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观察并记录其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单独培养时,这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都是呈“S”型增长 B. 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往往是种群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 从实验结果来看,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 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在第14天后全部死亡,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 ‎【答案】D ‎【解析】‎ - 15 -‎ ‎【分析】‎ 种间竞争是指两个种群抢夺资源和空间,一般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占劣势甚至灭亡。该图反应了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详解】A、观察图中曲线可知,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都可以正常生长,都呈“S”型增长,A正确;‎ B、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种群的内部因素影响以及环境对种群的影响,B正确;‎ C、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可以正常生长,而大草履虫后期数量逐渐下降最终灭亡,表明两者之前属于种间竞争,且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占优势,C正确;‎ D、该实验并未在自然调节下进行,无法得出自然条件下大草履虫的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7.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高低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一定的影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提高玉米的产量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播种前需要将储藏的玉米种子用流动的水浸泡处理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种子的萌发除需要充足的水分外,还需要____________等必要条件。‎ ‎(2)若测得种子萌发的某个阶段吸收O2与释放CO2的体积比为2:3,则此时种子胚细胞的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_________倍。‎ ‎(3)科学家有时会进行玉米和大豆的间行种植实验,其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单独进行种植玉米和大豆实验,测得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曲线B表示_________植物,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4)为探究黄光培养条件下玉米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是否发生改变,假设你是实验小组成员,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 ‎【答案】 (1). 使种子中的脱落酸随水流失,同时种子吸水,便于种子萌发 (2). 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或空气) (3). 1.5 (4). 利用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同时玉米和大豆间行种植可充分利用光能(或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产量 (5). 大豆 (6). 大豆的光饱和点要低于玉米,图中的B植物光饱和点低于A植物 (7). 分别取白光(或自然光)和黄光条件下培养的玉米幼苗叶片,提取并分离其中的色素,通过比较滤纸条上叶绿素a、叶绿素b色素带的宽窄(或提取后通过观察比对滤液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叶绿素含量是否发生改变 ‎【解析】‎ ‎【分析】‎ 脱落酸是一种植物激素,其具有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常常有两种呼吸方式,分别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但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使得植物整体上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多于氧气的吸收量。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量、温度等。‎ ‎【详解】(1)在种子萌发之前先用流水冲洗浸泡,主要是考虑到之前储存种子时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此时脱落酸含量较高,其会抑制种子萌发,促进种子休眠,因此这一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使种子中的脱落酸随水流失,同时种子吸水,便于种子萌发;种子的萌发会进行很多生命活动的进行,尤其是呼吸作用,此时需要确保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 ‎(2)由于有氧呼吸过程中O2吸收量:CO2的产生量:葡萄糖的消耗量=6:6:1,而无氧呼吸过程中不吸收O2,CO2的产生量:葡萄糖的消耗量=2:1,此时测得吸收O2与释放CO2的体积比为2:3,可假设O2吸收量为2mol,则有氧呼吸葡萄糖的消耗量为1/3mol,有氧呼吸CO2的释放量为2mol,所以无氧呼吸CO2的释放量为1mol,则无氧呼吸葡萄糖的消耗量应该为1/2mol,因此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1.5倍;‎ ‎(3)大豆和土壤中的根瘤菌属于共生关系,可以利用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同时玉米和大豆间行种植可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产量;玉米相比较于大豆,其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较强,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因此B植物为大豆;‎ ‎(4)首先明确该题的实验目的,题干中明确实验目的为“探究黄光培养条件下玉米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是否发生改变”,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条件,因变量为叶绿素含量变化,实验材料为玉米幼苗,因此可确定实验思路为:分别取白光(或自然光)和黄光条件下培养的玉米幼苗叶片,提取并分离其中的色素,通过比较滤纸条上叶绿素a、叶绿素b色素带的宽窄(或提取后通过观察比对滤液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叶绿素含量是否发生改变。‎ - 15 -‎ ‎【点睛】该题的难点为实验思路的设计,一般实验思路中需要明确三个关系,即实验材料、自变量的设置和因变量的检测手段。叶绿素的含量可以通过纸层析法观察色素带的宽窄或者颜色深浅来表示,需要学生联系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8.近段发生的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该病毒为单链RNA病毒,是一类主要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的病原体。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对该新型冠状病毒进行培养,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该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机体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病毒,大致的过程是__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 ‎(3)据报道,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腹泻,使患者体内的血浆渗透压升高,直接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进而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导致尿量减少。‎ ‎(4)为了预防该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大面积传播,科学家在短时间内就研制出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制剂,为检测该疫苗制剂是否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免疫能力,选取30日龄幼鼠若干只,均分为两组,第1组每只注射3mL疫苗制剂,第2组每只注射3 mL_________。两周后,给两组幼鼠注射等量的新型冠状病毒。预测实验结果与第2组对比,第1组幼鼠体内特有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用活细胞(或活组织、或活胚胎)等活体培养 (2).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然后抗体再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消化 (3). 防卫 (4). 渗透压感受器 (5). 增加 (6). 生理盐水 (7). 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 ‎【分析】‎ 病毒进入机体时,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其中体液免疫可以由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形成沉淀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而细胞免疫可以使得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会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从而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把抗原暴露出来。两种免疫综合作用杀灭抗原。‎ ‎【详解】(1)病毒属于高度寄生的生物,培养病毒需要用活细胞(或活组织、或活胚胎)等活体培养;‎ - 15 -‎ ‎(2)当病毒侵入到细胞内部,首先会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然后抗体再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消化;这一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血浆渗透压升高,会直接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因此感受器兴奋从而开启对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最终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减少;‎ ‎(4)该题的实验目的为“检测该疫苗制剂是否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免疫能力”,因此自变量为疫苗制剂的有无,对照组中应该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由于第一组小鼠已经注射疫苗制剂,所以其体内已经进行了对新冠病毒的免疫过程,而第二组小鼠属于初次接触新冠病毒,因此第1组幼鼠体内特有的变化是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点睛】该题的难点为推测最后一题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主要是考察了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差别,现总结如下:‎ 初次免疫反应 二次免疫反应 概念 机体在第一次接触某种抗原时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即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特点 抗体产生速度较慢,导致免疫过程较慢 比初次免疫反应速度快,产生抗体量多,能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9.某河段曾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等因素而受到严重污染,但近几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该河段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群落的________是区别不同河流群落的重要特征;输入该河流生态系统总能量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 ‎(2)当河流遭到严重污染时,会导致某些鱼类等种群不断减少甚至消失.使该地区抵抗力稳定性明显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 ‎(3)采用人工生物浮床技术,在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能抑制浮游藻类生长,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水生植物能抑制浮游藻类生长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 (1). 物种组成 (2).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太阳能),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3). 生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4).‎ - 15 -‎ ‎ 水生植物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水生植物与藻类争夺水体中的N、P等物质,使得藻类吸收的营养物质减少;有些水生植物能够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 ‎【解析】‎ ‎【分析】‎ 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自然情况下,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若有人为输入的能量,还需要加上现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植物之间主要是竞争关系。‎ ‎【详解】(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根据题干可知该生态系统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所以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组分和食物链食物网有紧密的联系,该生态系统中鱼类等种群的数量下降,因此生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3)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遮盖水面,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同时又能藻类争夺水体中的N、P等物质,使得藻类吸收的营养物质减少;有些水生植物能够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 ‎【点睛】该题的易错点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情况下只考虑生产者即可,但在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可能要考虑现成有机物中的能量,例如农田中的有机肥、河流中的生活污水、人工鱼塘中的饲料等。‎ ‎10.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知野生型青蒿为一年生二倍体植物,一般在10月底开黄花,人们主要从青蒿的茎叶中提取青蒿素。研究人员从该野生型黄花品系中选育出了两株开白花的植株,分别标记为P、Q。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研究人员通过一定的处理方法获得了四倍体的青蒿,从而提高了青蒿素的产量,一般常用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野生型青蒿与四倍体的青蒿不是同一物种,因为它们之间存在___________。‎ ‎(2)将P、Q分别与野生型植株杂交,子一代植株均开黄花,子二代中黄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数量比均为3:1,这说明黄花与白花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定律。‎ ‎(3)若要探究这两株植物白花基因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不同对基因上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请加以完善:‎ 实验步骤:将P、Q进行杂交,观察、记录并统计F表现型及比例。‎ - 15 -‎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__________时,可确定P、Q的白花基因突变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 ‎②若___________时,可确定P、Q的白花基因突变发生在不同对基因上。‎ ‎(4)实验证明P、Q的白花基因突变发生在不同对基因上,为了探究这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请利用(3)中的材料进一步设计实验。请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或适宜的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 (2). 生殖隔离 (3). 基因的分离 (4). F1均开白花 (5). F1均开黄花 (6). 让F1自交,观察、记录并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7). 若F2中黄花植株:白花植株=9:7,则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8). 若F2中黄花植株:白花植株=1:1,则这两对基因不是独立遗传 ‎【解析】‎ ‎【分析】‎ 生殖隔离是区分不同物种的重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指两个种群不能杂交,或者杂交之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野生型分别与P、Q杂交,后代都表现为黄花,说明黄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 ‎【详解】(1)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主要有低温诱导或者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即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或适宜的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两个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子一代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子二代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由此可以推断该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3)该题可以使用假设法,假设P、Q的白花基因突变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用A(a)来表示,则P和Q的基因型都为aa,P和Q杂交以后产生的子一代全部为aa,表现为白花;若P、Q的白花基因突变发生在不同对基因上,则可以设这两对基因分别为A(a)、B(b),P的基因型为AAbb,Q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两者杂交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黄花;‎ - 15 -‎ ‎(4)已知该性状涉及两对基因,首先明确黄花为双显性性状,其余表现为白花,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这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此时可以利用上个小题的子一代进行实验,使其进行自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符合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二代中基因型及比例符合A_B_(黄花):A_bb(白花):aaB_(白花):aabb(白花)=9:3:3:1,因此黄花:白花=9:7;若两对基因连锁,则AaBb是由AAbb和aaBB个体杂交而来,表明A和b连锁、aB连锁,因此AaBb自交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白花):aaBB(白花):AaBb(黄花)=1:1:2,即黄花:白花为1:1。‎ ‎【点睛】该题的难点是判定白花性状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首先通过题干信息可以明确野生型和两种突变型杂交,后代都表现为黄花,可知两种突变型都为隐性性状,不管是几对基因控制,肯定存在一对基因隐性纯合的现象,而黄花应该是所有基因都表现显性的情况。‎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农作物秸秆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可以用它来生产燃料——乙醇。下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艺流程。回答相关问题:‎ ‎(1)下列培养基中能有效地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细菌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对培养基灭菌的方法一般为________。‎ A培养基(g/L):NaNO3 5.O,KH2PO4 0.9,MgSO4 0.5,KCl 0.5酵母膏0.5,纤维素粉5.0,pH 7.3‎ B培养基(g/L):牛肉膏10.0,蛋白胨20.0,葡萄糖20.0,NaCl 5.0,pH 7.3‎ C培养基(g/L):淀粉20.0,NH4NO3 2.5,MgCl2 0.5,K2HPO4 3.0,酵母膏0.5,纤维素粉5.0,Ph 7.3‎ - 15 -‎ ‎(2)用选择和鉴别培养基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这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________的实验。请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图中③过程所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在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中,酶反应速度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_________来表示。温度、pH和酶的抑制剂等条件都会影响酶的活性,若要探究温度或pH对图中②获得酶液的影响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如果需要,那应该如何设置?____________。‎ ‎(4)其实④⑤过程还可以用________发酵生产乙醇,这种方法不仅含有多种酶,能催化一系列反应,而且易与产物分离,可以反复使用。‎ ‎【答案】 (1). A (2). 只有A培养基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3). 高压蒸汽灭菌法 (4). 发酵产纤维素酶 (5). (6). 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 (7). 需要设置对照,设置不同温度梯度或不同pH梯度就可以作为对照 (8). 固定化酵母细胞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可以用于筛选菌株的原理是营造某种菌株的生长环境,以使得某些菌株可以生长而其它菌株的生长被抑制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常常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但此时生成透明圈的菌株并不能保证一定是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因此常常做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 ‎【详解】(1)分离纤维素分解菌需要制备相关的选择培养基,使得纤维素分解菌可以存活而其它菌种不能生存,因此应该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故选A;培养基的灭菌方法一般为高压蒸汽灭菌法;‎ ‎(2)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在分解纤维素时首先由C1酶、CX酶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再由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 - 15 -‎ ‎(3)在反应中测量酶活性一般使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在探究温度或pH对图中②获得酶液的影响时,需要设置对照以便观察不同温度或pH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实验时可以设置不同温度梯度或不同pH梯度,相互对照;‎ ‎(4)除了现有的酶催化以外,还可以选择固定化酵母细胞来发酵,这样可以催化一系列反应,而且易与产物分离,可以反复使用。‎ ‎【点睛】该题的难点为探究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由于不同的温度或pH对酶活性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实验时不同实验组之间也构成相互对照,这也是对照原则的一种。‎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病毒是重要的植物病原体,至今发现的致病性植物病毒约有450种,它们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感染农作物,造成农作物减产,严重时会造成绝产。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将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转化到烟草植物中,获得了稳定遗传的抗病毒烟草植株,为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答相关问题:‎ ‎(1)为了获得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即目的基因),先要分离得到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分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再推测出________,就可以利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该目的基因了。‎ ‎(2)在利用上述目的基因和质粒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中,要用相同的_________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原因是__________。将构建好的基因表达载体用____法导人烟草植物的愈伤组织细胞中,并进行筛选。愈伤组织细胞是比较理想的受体细胞,这是因为_________。‎ ‎(3)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在烟草植株中表达成功的标志是______,可以用______进行检测。‎ ‎(4)若用含有重组质粒的某种细菌直接感染烟草植株叶片的伤口,则该植株的种子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 ‎【答案】 (1). 该蛋白基因的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序列 (2). 限制酶(或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 相同的限制酶切割才能产生相同的末端,有利于连接时碱基互补配对 (4). 农杆菌转化 (5). 愈伤组织结构疏松,细胞分裂分化能力强,易形成新个体 (6). 产生了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 (7). 抗原-抗体杂交 (8). 不含有 ‎【解析】‎ ‎【分析】‎ 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主要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通过PCR来扩增和人工合成的方法。限制酶具有特异性,每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核苷酸序列,具有特定的酶切位点。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需要检测到基因表达的具体产物或某种具体的特性,对蛋白质的检测常常使用原-抗体杂交的方法。‎ - 15 -‎ ‎【详解】(1)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目的基因需要首先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根据密码子表和逆转录过程,推测出该蛋白基因的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序列即可;‎ ‎(2)为了将目的基因成功与运载体连接,需要在切割DNA的时候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切割使用的工具为限制酶;而限制酶具有专一性,因此要保证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到重组质粒导入到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为农杆菌转化法;愈伤组织结构疏松,细胞分裂分化能力强,易形成新个体,因此导入目的基因之后可以很容易在新个体中表达;‎ ‎(3)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成功表达的标志是产生了目的基因的产物,即产生了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对蛋白质的检测可以使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 ‎(4)含有重组质粒的某种细菌直接感染烟草植株叶片,只能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叶片细胞中,而叶片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不会产生受精卵,所以种子中不会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 ‎【点睛】该题重点考察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主要分为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运载体的建构、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而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连接需要考虑DNA的重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用相同的限制酶切割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才能实现。‎ - 15 -‎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