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跟踪检测(六)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一、选择题
1.如果将人脑比成森林,那么神经元就是一棵棵大树,有趣的是,这些大树都只有一
根“树根”——细长的轴突;但都拥有许许多多的“树枝”——树突,而神经元之间就是
通过树突来连接成网络的。为什么会只有一根“树根”?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的
研究,证明了蛋白质的局部降解与神经元“长相”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神经元含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
B.轴突末端含有大量线粒体
C.树突末端含有神经递质
D.蛋白质的局部降解与只有一根“树根”有关
解析:选 C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含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轴突末端因有突触
结构,离子、递质要大量出入细胞,消耗大量能量,因此线粒体较多,而树突末端没有突
触小体,不含神经递质。
2.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依靠膜上的钠-钾泵维持的,由图可判断 Na+、K+的运输方
向为( )
A.Na+为顺浓度梯度,K+为逆浓度梯度
B.Na+为逆浓度梯度,K+为顺浓度梯度
C.Na+为顺浓度梯度,K+为顺浓度梯度
D.Na+为逆浓度梯度,K+为逆浓度梯度
解析:选 D 由图判断细胞对 Na+、K+的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所以属主动运输,
均为逆浓度梯度运输。
3.右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 a 处,会导致 b 处兴奋或抑制,c 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 b 处,不会引起 a 和 c 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 c 处,a 和 b 处都会产生兴奋
D.刺激 a 处,b、c 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解析:选 A 刺激 b 处,不会引起 a 处发生电位变化,但会引起 c 处发生电位变化;
刺激 c 处,b 处发生电位变化,但 a 处不会;刺激 a 处,b 处比 c 处先兴奋或抑制。
4.在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
转变成化学信号,以及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
A.效应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感受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C.效应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D.感受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解析:选 B 在兴奋的产生过程中,机械刺激在感受器处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在突
触小体转变成化学信号,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5.在下图所示的结构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不可能的是( )
神经元局部模式图 突触局部模式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① D.④→③
解析:选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即兴奋传导的方向可以是①→②,也
可以是②→①;兴奋在突触中传导时,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即兴奋传导的方向只
能是③→④,不能是④→③。
6.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 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导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解析:选 D 静息状态时,是神经细胞内的 K+外流,呈现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组织
液中 Na+浓度增大时会加大神经元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会增大;神经递质通过和突触
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并不穿过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
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的。
7.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
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导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这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解析:选 B 由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该药物不可能
作用于突触前膜,不会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也不会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如果该药物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则不会引起神经冲动传导被阻断。
8.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
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 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导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导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解析:选 A 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 Ca2+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
消除,加快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
发生电位变化;但并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也不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因而引起的效应是加速神经冲动的传导。
二、非选择题
9.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递质释放减少,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性
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下图甲中 A~D 表示相应神经元,①~③构成突触;图乙表
示相关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在神经元 D 上所测得的膜内电位变化情况。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结构③称为____________,结构②处的液体为________。
(2) 在 图 甲 箭 头 处 给 予 一 次 适 宜 的 刺 激 , 则 刺 激 部 位 膜 外 的 电 位 变 化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此兴奋可传导到神经元 D,但不能由神
经元 D 传导到神经元 C,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知,同时刺激神经元 B 和 C 比单独刺激神经元 C 在神经元 D 微电极处测
得的膜内电位变化峰值低,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同时刺激 A 和 C,绘制出微电极测得的电位变化曲线。
解析:(1)甲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③为突触后膜。(2)在神
经纤维上给予适宜刺激,受刺激部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最后再恢复为静息电位,
在这一过程中,刺激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在神经元之间,神
经冲动只能单向传导,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由图乙可
知,神经元 A、C 构成的突触为兴奋性突触,神经元 B 构成的突触为抑制性突触。由于神
经元 B 兴奋,使神经元 C 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因此同时刺激神经元 B 和 C 比单独
刺激神经元 C 在神经元 D 微电极测得膜内电位变化峰值低。(4)神经冲动是以全或无的方式
(没有中间状态)不衰减地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即只要给予神经纤维阈值以上强度的适宜刺
激,便可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但增大刺激强度,并不能改变动作电位的电位峰值;即同
时刺激 A 和 C 和单独刺激 A 或 C 所产生的电位变化相同。
答案: (1)突触后膜 组织液
(2)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
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元 B 兴奋,使神经元 C 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
(4)如右图: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酶、抗体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具有专一性 ②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 ③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④产生过程都需要
ATP ⑤产生过程都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A.①⑤ B.②③ C.①④ D.④⑤
解析:选 C 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神经递
质能被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识别;酶发挥作用后能保持活性,抗体、神经递质会失活;
细胞内酶不是内环境成分,抗体和递质是内环境的成分;物质合成都需要 ATP;细胞内酶
不通过胞吐进行分泌,与膜流动性无关,抗体和递质都通过胞吐进行分泌,与膜流动性
相关。
2.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导
C.神经细胞外 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析:选 A 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单向传导;神经细胞内 K+外流是产生静
息电位的基础;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3.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 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
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
降低溶液 S 中的 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析:选 D 动作电位是膜外 Na+的内流引起,降低膜外的 Na+浓度,则影响 Na+的内
流量。
4.下图表示 3 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足够强的刺激,则能测到
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b、c、d 和 e 处 B.a、b 和 c
C.b、c、d 和 e D.c、d 和 e 处
解析:选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为双向传导。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后,通过突触
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突触间为
单向传导。
5.某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种麻醉剂后,痛觉便消失了,而
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导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
A.不同的神经纤维以不同的神经递质传导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解析:选 B 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传导靠神经递质。从题意知,某麻醉剂是一种神经
递质阻断剂,使用之后,痛觉消失,但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说明不同神经元
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痛觉消失的原因是药物作用于突触,兴奋未传到痛觉中枢。
6. 右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
作用可能是( )
A.阻断了部分 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 K+通道
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
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解析:选 A 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 Na+内流减少,进
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 Na+通道。
二、非选择题
7.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
理及结果见下表。
实验组
号
处理
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
元测得动作电位(mV)
室温,0.5 ms 后测得突触后
神经元动作电位(mV)
Ⅰ 未加河豚毒素(对照) 75 75
Ⅱ
Ⅲ
Ⅳ
浸润
在河
豚毒
素中
5 min 后 65 65
10 min 后 50 25
15 min 后 40 0
(1)第Ⅰ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________75 mV。室温下,
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 0.5 ms 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
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____________后,该物质才
能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
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
神经兴奋的传导起________作用。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降糖药 b.麻醉药
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
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 BAPTA 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
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
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是必需的。
解析:(1)第Ⅰ组处理说明神经元兴奋时,膜外负电位,膜内是正电位,膜外比膜内电
位低 75 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 0.5 ms 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
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后,该物质才能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
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作用
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导起抑制作用。
(3)根据(2)中得到的结论,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 b、c、d。(4)若突触
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
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是必需的。
答案:(1)低 胞吐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2)神经递质数量减少 抑制 (3)b、c、
d (4)动作电位无改变
8.[实验探究]乙酰胆碱(Ach)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实验人员为研究 Ach 浓度与
反应时间及其作用部位的关系,设计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在 A 处注入不同浓度的 Ach, B
处给予恒定刺激,C、D 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实验前先将轴突中原有的突触小泡
除去。
(1)通常情况下,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________,该方式与细胞膜的结构特
性________相关。
(2)图中属于突触前膜的结构编号是________;实验之初要除去轴突中原有突触小泡的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在不同浓度的 Ach 刺激下,C、D 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
Ach 浓度(mmol/mL) 0.1 0.2 0.3 0.4
C 处感受刺激时间(ms) 5.00 5.00 5.00 5.00
D 处感受刺激时间(ms) 5.56 5.48 5.31 5.24
C 与 D 处的数据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
的 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 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引起肌肉收缩。肉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 Ca2+通道结合。用肉毒素
除皱会导致面部表情僵化,甚至面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该方式利用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的特性。(2)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实验之初除去轴突中原有突触小泡的目的是排
除突触小泡中递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不同浓度的 Ach 不影响兴奋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随 Ach 浓度的升高,提高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速度。(4)
原因见答案。
答案:(1)胞吐 流动性
(2)③ 排除突触小泡中递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或排除干扰因素)
(3)不同浓度的 Ach 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随 Ach 浓度的升高,提高
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速度
(4)肉毒素阻止 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使肌肉因未接受神经递质而松
弛(或失去紧张),相应表情活动就消失了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新2021-09-286页
- 2019-2020生物人教版选修3检测:专题2021-09-2812页
- 2019-2020学年生物高中人教版选修12021-09-286页
- 2020春生物人教版必修2检测:第7章第2021-09-286页
- 安徽省定远县民族中学2020届高三52021-09-287页
- (新教材)2020生物同步导学人教第二册2021-09-288页
-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09-287页
- 江西省南昌市三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2021-09-2814页
- 2019-2020学年新培优人教版高中生2021-09-289页
- 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选修3同步2021-09-28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