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3.50 KB
  • 2021-09-28 发布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强化训练解析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反射与反射弧 ‎1,2,3‎ ‎2.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4,5,6,7,8,9‎ ‎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 ‎10,11‎ ‎4.综合考查 ‎12,13,14,15‎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跳反射的效应器仅是屈肌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解析: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属于膝跳反射中的效 应器。‎ ‎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立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B.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C.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解析: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其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不同;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相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味觉形成过程到神经中枢时就已经在大脑皮层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不属于反射。‎ ‎3.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1%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左侧后肢出现屈腿 反射;‎ 9‎ 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 反射;‎ 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实验二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C.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 D.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完成某些反射 解析: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即使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 ‎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能量合成ATP;突触间隙中充满组织液,神经递质在组织液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Na+外流和K+内流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 ‎5.研究人员发现口腔中味觉受体蛋白与味物质结合后结构发生变化,这一结构变化反映给味觉细胞并传递至大脑皮层即可产生味觉。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B )‎ A.味觉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味觉产生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过程 C.口腔细胞中的特有基因决定了味觉受体蛋白的合成 D.神经递质和激素一样只在细胞外起作用 解析:由于味觉产生只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参与,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人体各细胞均有味觉受体蛋白基因,而不是口腔细胞特有的;激素既可以在细胞外又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 ‎6.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9‎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需要能量,而能量的来源与有氧呼吸有关。‎ ‎7.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和乙都发生两次偏转 B.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 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 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解析:刺激a点,神经冲动传至甲、乙电表两电极均存在时间差,所以甲、乙两电表均会发生两次偏转;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无其他突触;在b处受刺激后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且此兴奋可传至a、b、c、d、e、f中每一处,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刺激e处,因为突触的单向传递特点,a、b处无电位变化,但d处有电位变化。‎ ‎8.下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解析:①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后膜,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项正确。②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通过胞吐实现,需消耗能量,B项正确。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以避免下一个神经元持续性地兴奋或抑制,C项正确。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会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不会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外负内正的变化,D项错误。‎ 9‎ ‎9.下图表示4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其中①②③分别是3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神经元④只接受②和③的神经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 A.图中4个神经元之间构成3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突触 B.当①②③均不释放神经递质时,④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 C.若①和③同时释放神经递质,会导致④的膜电位同时发生改变 D.信号只能由②→④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 解析:据图分析,①释放的神经递质不直接作用于④,因此①和③同时释放神经递质,不会导致④的膜电位同时发生改变。‎ ‎10.下列关于人体中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解析: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如下丘脑中有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可参与神经调节,下丘脑神经细胞可分泌激素参与体液 调节。‎ ‎11.给脑桥(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注射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相关推理正确的是( A )‎ A.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 B.γ氨基丁酸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 C.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 D.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都是相同的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γ氨基丁酸不能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是不同的。‎ ‎12.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适宜强度的刺激进行如下实验:①只刺激a神经元,‎ 9‎ ‎②只刺激b神经元,③先刺激a再立即刺激b。结果c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分别为曲线甲、乙、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A.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属于反射 B.由图可推知,突触2释放的递质起抑制作用 C.适宜强度刺激b神经元,b神经元不会产生电位变化 D.若c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刺激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则c为 垂体 解析: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这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不是反射;a的轴突与c的胞体构成突触,甲、丙曲线对比可知,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适宜强度刺激b神经元,b神经元会产生电位变化;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的结构为下丘脑。‎ 二、非选择题 ‎13.当脊椎动物一侧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肢体屈曲,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如图表示相关反射弧,a、b、c、d表示不同神经元,其中只有神经元d为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阴离子通道开放,造成阴离子内流),①②为两个不同的突触。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a组成图中所示反射弧的     神经,神经元b、c的       及其         为反射弧的效应器。 ‎ ‎(2)神经元a在①处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     (填“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作用于神经元b,能使伸肌产生相应效应,不能使屈肌产生效应,体现了神经调节        的特点。 ‎ 9‎ ‎(3)神经元a在②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d,使d产生 ‎    ,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c膜上的    。请在图中画出神经元c接受来自神经元d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 ‎ 解析:(1)神经元a上有神经节,说明这是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神经元b、c)的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伸肌和屈肌)构成的。(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题意,神经元a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b,仅对伸肌有效应,这体现的是神经调节的局限性和准确性。(3)根据题干信息“只有神经元d为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可知,神经元a在②处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可使神经元d产生兴奋,神经递质都是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根据题干信息“抑制性递质使阴离子通道开放,造成阴离子内流”可知,神经元c接受抑制性神经递质后,阴离子内流,膜电位从原来的-70 mV下降,而后恢复。‎ 答案:(1)传入 神经末梢 支配的伸肌、屈肌(或肌肉)‎ ‎(2)组织液 准确、比较局限 ‎(3)兴奋 特异性受体 如图所示:‎ ‎14.为探究离体神经纤维在不同Na+浓度溶液中膜电位变化情况,实验思路如下:‎ a.分离、制作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b.测定不同Na+浓度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 c.测定不同Na+浓度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动作电位大小。‎ 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制作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后,保存在类似     ‎ 9‎ ‎(内环境成分)的液体环境中,给予适宜刺激,腓肠肌收缩。 ‎ ‎(2)实验测定发现,不同Na+浓度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相同,其原因是   。 ‎ ‎(3)给予相同且适宜刺激,测定不同Na+浓度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动作电位峰值,推测与高浓度Na+溶液相比,低浓度Na+溶液中动作电位峰值应当    (填“降低”或“升高”),理由是    ‎ ‎                 。 ‎ 解析:(1)为保持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活性,应将其保存在类似组织液的液体环境中。‎ ‎(2)静息电位的大小与K+浓度有关,因此不同Na+浓度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相同。‎ ‎(3)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刺激强度相同时,低浓度Na+溶液中在单位时间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较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 降低。‎ 答案:(1)组织液 ‎(2)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与K+浓度有关 ‎(3)降低 相同且适宜刺激条件下,低浓度Na+溶液中单位时间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较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15.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开心、快乐等情绪有关。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如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        ,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去路是                   。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 ‎(2)吸毒的“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体内的 ‎               含量减少;吸食毒品后,表现出的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     区兴奋性过高有关。 ‎ 9‎ ‎(3)为探究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使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科研人员利用某品系大鼠若干只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 ‎①比较两条曲线可知,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使用时          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 ‎②为使实验结论的得出更加严谨,科研人员补充了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一组大鼠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1小时后再注射     ;另一组大鼠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1小时后再注射       。 ‎ 解析:(1)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因此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由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经多巴胺转运载体重新吸收,回到突触小泡内。‎ ‎(2)吸毒的“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减少,神经系统兴奋性低,细胞代谢减弱,表现为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等。吸食毒品后,表现出的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兴奋性过高有关。‎ ‎(3)①分析题图实验可知,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后,突触后神经兴奋电位迅速增大;一小时后再注射可卡因+溶剂N,突触后神经兴奋电位不变。分析题图实验可知,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突触后神经兴奋电位迅速增大,但其增大幅度比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时小;一小时后再注射多巴胺+溶剂M,突触后神经兴奋电位仍继续迅速增大。比较两条曲线可知,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使用时注射的先后顺序不同,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②‎ 9‎ 为使上述实验结论的得出更加严谨,应该补充这样两组实验,即一组大鼠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1小时后再注射等量溶剂N;另一组大鼠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1小时后再注射等量溶剂M。‎ 答案:(1)电信号→化学信号 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回到突触小泡内 外正内负→外负内正 ‎(2)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S ‎(3)①注射的先后顺序不同 ②等量溶剂N 等量溶剂M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