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6.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高三生物
一、选择题:
1. 细胞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细胞的生长过程中都能进行遗传信息的表达
C. 原核细胞无线粒体和叶绿体,其 DNA 只位于拟核中
D. 通过观察沙眼衣原体的细胞结构可断定其是原核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
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 DNA。
2、真核生物的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 DNA 分布。原核细胞
DNA 位于拟核和质粒中。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 正确;
B、细胞的生长过程中都能进行遗传信息的表达,B 正确;
C、原核细胞无线粒体和叶绿体,DNA 位于拟核和质粒中,C 错误;
D、沙眼衣原体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可断定其是原核生物,D 正确。
故选 C。
2. 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医药方中称为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荣膺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是脂类性物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其抗疟
疾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从而对疟原虫的细
胞结构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青蒿素可以用无水乙醇、丙酮等物质进行提取
B. 青蒿素在核糖体上合成,其合成受青蒿素基因直接控制
C. 青蒿素可使疟原虫生物膜系统的基本支架及染色质遭到破坏
D. 青蒿素以胞吞形式进入疟原虫细胞,需要消耗 ATP
【答案】A
【解析】
- 2 -
【分析】
1、青蒿素是脂类性物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可以用无水乙醇、丙酮等物质进
行提取。
2、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3、生物膜系统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青蒿素是脂类性物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根据其性质,可以用无
水乙醇、丙酮等物质进行提取,A 正确;
B、青蒿素是脂类性物质,在内质网上合成,基因通过控制合成的酶控制青蒿素的合成,B 错
误;
C、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从而对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造成
破坏,生物膜系统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青蒿素不会破坏疟原虫生物膜系统的基本支
架,C 错误;
D、青蒿素是脂类性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不需要消耗 ATP,D 错误。
故选 A。
3. 阿胶是一种用驴皮制成的药材,药用及保健价值非常高,补血止血、补气效果都非常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补血圣药。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
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故此得名。另有史书记载: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货者多伪。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阿胶需专用东阿井水,可能是因东阿井水含有 Zn、Fe、K 等微量元素
B. 阿胶被称之为补血圣药,可能含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氨基酸
C. 新鲜驴皮熬制后呈胶质状态,说明蛋白质是驴皮细胞的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D. 驴皮中脂肪含量较低,其储能物质主要是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根据细胞内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的比例,将其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
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 C、H、O、N、P、S、K、Ca、Mg 等;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
之一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如 Fe、Mn、B、Zn、Mo、Cu 等。
2、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 3 -
3、葡萄糖是重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详解】A、K 属于大量元素,A 错误;
B、阿胶被称之为补血圣药,可能含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氨基酸,B 正确;
C、细胞的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C 错误;
D、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D 错误。
故选 B。
4. 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很高与其含有孔蛋白有关,分子量小于 5000Da 的分子可以自由通过。
线粒体内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很低,分子和离子通过都需要借助膜上的特异性转运蛋白。丙酮
酸(分子量为 88.08Da)通过线粒体内膜利用 H+(质子)梯度协同运输。下列相关分析正确
的是( )
A. 与细胞质基质相比,线粒体膜间隙的环境与线粒体基质更为相似
B. 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内、外膜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C. 在线粒体内膜上消耗的[H]可来自于转运到线粒体基质的丙酮酸和水
D. 线粒体内膜蛋白质/脂质的比值小于线粒体外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有氧呼吸过程,考查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有氧呼吸过程
的理解。根据线粒体内外膜通透性特点和物质运输的方向可判断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外膜和内
膜的方式。
【详解】A、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很高,内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很低,线粒体膜间隙的环境与细
胞质基质更为相似,A 错误;
B、丙酮酸分子量为 88.08Da,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外膜,通过线粒体内、外膜的方式分别是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B 错误;
- 4 -
C、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在有氧呼吸第三
阶段,[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C 正确;
D、线粒体内膜功能复杂,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脂质的比值大于线粒体外膜,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5. 人体造血干细胞分化存在如下过程:造血干细胞→淋巴干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母细胞
转移到不同器官可分别分化为 B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 T 淋巴细
胞(受抗原刺激可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分化过程未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适宜条件下各细胞均能体现全能性
B. 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某种基因可能都处于活跃状态
C. 浆细胞开始凋亡时,细胞中所有的基因都不能表达
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在效应 T 细胞的作用下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2、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
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过程未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动物细胞
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单个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不能培养成新的个体,A 错误;
B、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某种基因可能都处于活跃状态,如 ATP 合成酶基因,B 正确;
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浆细胞开始凋亡时,细胞中的凋亡基因在表达,C 错误;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在效应 T 细胞的作用下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 错误。
故选 B。
6. 图为细胞核结构示意图,其中核孔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是双功能(被动运
输与主动运输)、双向性的核质物质交换通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5 -
A. ②是产生核糖体、mRNA 和 rRNA 的场所
B.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①②③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C. DNA 聚合酶、核糖体蛋白、DNA 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都需要消耗能量
D. ④⑤进出细胞核消耗的 ATP 主要是在细胞核中形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染色质,②是核仁,③是核膜,④是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出细胞核,⑤
是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④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mRNA 不是在核仁合成的,A 错误;
B、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核膜、核仁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B 正确;
C、DNA 不能出细胞核,C 错误;
D、④⑤进出细胞核消耗的 ATP 主要是在细胞质的线粒体中形成的,D 错误。
故选 B。
7. ATP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TP 分子的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形成的产物中,有些是组成某些酶的基本单位
B. 细胞内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供能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C. 细胞代谢耗能越多,ATP 与 ADP 的转化速率越快
D. ATP 是细胞中连接 C3 还原等放能反应和蛋白质合成等吸能反应的纽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 ATP 的结构、供能机制和光合作用过程,考查对 ATP 结构、功能和光合作用过程的
理解和识记。ATP 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通过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为生命活动提供
- 6 -
能量。
【详解】A、ATP 分子的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形成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化学本质为 RNA 的
酶的基本单位,A 正确;
B、所有细胞通过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 正确;
C、细胞内 ATP 储存不多,细胞代谢耗能越多,ATP 与 ADP 的转化速率越快,C 正确;
D、C3 还原等属于吸能反应,D 错误。
故选 D。
【点睛】
8. 香豌豆的花冠有紫色和红色,花粉的形状有长形和圆形,这两对性状各由一对基因控制。
实验小组利用纯合紫花圆形花粉豌豆和纯合红花长形花粉豌豆进行杂交实验,获得 F1 后自交
得 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 F1 的表现型可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B. F1 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
C. F2 的表现型不一定是四种
D. 据 F2 的表现型之比可判断控制两性状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若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用 A、a、B、b 表示,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在两对同源
染色体上,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 F1 的基因型为 AaBb,自交得到 F2 有 4 种表现型比例为 9:3:
3:1。若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 F1 的基因型为 AaBb,
自交得到 F2 有 2 种表现型比例为 3:1。
【详解】A、具有相对形状的两个纯合子杂交,F1 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A 正确;
B、无论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 的基因型都是
双杂合一种,B 错误;
C、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2 的表现型是两种,C 正确;
D、若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2 有 4 种表现型,若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在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2 有 2 种表现型,D 正确。
故选 B。
- 7 -
9. 野生型小鼠毛皮颜色为杂色。某兴趣小组用一只黄色雄鼠与一只野生型雌鼠杂交,获得 F1
黄色小鼠和杂色小鼠若干只,再让 F1 黄色小鼠雌雄相互交配,F2 中黄色个体与杂色个体比值
约为 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毛皮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小鼠皮毛颜色杂色为隐性性状
C. F1、F2 中黄色个体一定是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D. F1 中黄色与杂色小鼠的数量不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F1 黄色小鼠雌雄相互交配,F2 中出现黄色个体与杂色个体,说明黄色对杂色为显性性状,且
后代出现了 2∶1 的比例,用 Aa 表示该性状,亲代黄色雄鼠基因型 Aa,野生型是 aa,子一代
黄色鼠 Aa,随机交配子代出现 AA:Aa:aa=1∶2∶1,但 AA 致死,所以出现了 Aa:aa=2∶1
的比例。
【详解】A、根据分析,控制皮毛颜色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 A 基因纯合致死,A 正确;
B、F1 黄色小鼠雌雄相互交配,F2 中出现黄色个体与杂色个体,所以杂色为隐性性状,B 正确;
C、根据分析,A 基因纯合致死,所以黄色鼠基因型只能是 Aa,没有纯合子,C 错误;
D、理论上 F1 黄色和杂色的比例为 1∶1,但如果子代数目少,则不一定相等,D 正确。
故选 C。
10. 下图甲表示某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 含量的变化,图乙
是该细胞分裂过程的某时期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 1-8 表示基因。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
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乙中基因 1 和基因 2 形成于图甲中②③区段
B. 图乙中基因 2 和基因 3 应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
- 8 -
C. 图甲中③④区段不可能形成基因 1 和基因 8 的重新组合
D. 图乙中基因 7 和基因 8 移向细胞两极通常发生于图甲中⑤⑥区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考查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的理解。图甲中②③区段
是由于 DNA 复制导致的,④⑤是由于着丝粒分裂导致的。
【详解】A、图乙中基因 1 和基因 2 位于姐妹染色体上,经 DNA 复制而来,形成于图甲中②③
区段,A 正确;
B、图乙中基因 2 和基因 3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应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B 正确;
C、基因 1 和基因 8 可在图甲中③④区段通过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重新组合发生
基因重组,C 错误;
D、图乙中基因 7 和基因 8 移向细胞两极通常发生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甲中⑤⑥
区段,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11. 某二倍体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的花色有白色、粉色、红色三种类型,
受两对等位基因(B、b 和 D、d)控制,基因 B、D 同时存在时,花色为红色;只有基因 B 存
在,花色为粉色;只有基因 D 存在,花色为白色。已知基因 D、d 位于 X 染色体上,现用开
白花和开粉花的植株杂交,F1 的雌、雄株都开红花,F1 杂交所产生的 F2 中红花:粉花:白花
=9:3:4。下列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
A. 两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 BBXdXd 和 bbXDY
B. F1 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数量均相同
C. F2 中红花雌性个体中纯合子占 1/6
D. F2 中白花个体的基因型共有 2 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B_XD_为红色,B_Xd_为粉色,bb_ _为白色。开白花和开粉花的植株杂交,
F1 的雌、雄株都开红花,F1 杂交所产生的 F2 中红花:粉花:白花=9:3:4,可知两亲本的基
- 9 -
因型可能是 BBXdXd 和 bbXDY 或 BBXdY 和 bbXDXD。
【详解】A、根据分析,两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 BBXdXd 和 bbXDY 或 BBXdY 和 bbXDXD,A
错误;
B、F1 基因型为 BbXDXd 和 BbXDY,雌雄配子都为 4 种,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余雌配子数量,B
错误;
C、F2 中红花雌性个体中纯合子 BBXDXD 占 1/3×1/2=1/6,C 正确;
D、F2 中白花个体的基因型有 bbXDXD、bbXDXd、bbXDY、bbXdY,共 4 种,D 错误。
故选 C。
12. 染色质(体)、DNA 和基因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较大区别。下列相关说
法错误的是( )
A. 染色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DNA 和基因还可存在于细胞质内
B. 基因可以是 DNA 片段,但 DNA 片段不一定是基因
C. 摩尔根通过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在真核细胞中,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的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 DNA 分布。
2、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3、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详解】A、染色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DNA 和基因还可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和叶
绿体中,A 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没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不是基因,B 正确;
C、摩尔根通过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 错误;
D、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D 正确。
故选 C。
13. PK 基因广泛存在于高等动、植物体内,它控制合成的丙酮酸激酶能促进丙酮酸和 ATP 产
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PK 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丙酮酸激酶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 10 -
B. 丙酮酸激酶的活性高低只会影响到细胞的无氧呼吸
C. RNA 聚合酶读取到突变 PK 基因上的终止密码时停止转录
D. 细胞内 PK 基因的异常表达会影响某些离子的跨膜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基因表达和基因突变,考查对细胞呼吸方式、过程和基因突变对性状影
响的理解和识记。丙酮酸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据此可分析 PK 基因突变对细胞呼吸的
影响。
【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PK 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丙酮酸激酶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A 错误;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均生成丙酮酸,丙酮酸激酶的活性高低会影响到细胞
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 错误;
C、终止密码位于信使 RNA 上,而不是基因上,C 错误;
D、细胞内 PK 基因的异常表达影响 ATP 的生成,会影响某些离子的主动运输,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14. 假基因是指基因组中与正常基因序列相似,但丧失正常功能的 DNA 序列。人体细胞内的
假基因形成有两种途径:途径①是复制过程中基因发生序列变化而失去原有功能;途径②是
正常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 经过反转录形成 DNA 片段,再插入基因组替换正常基因,并失
去原有功能。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与原来正常基因相比,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一般不会改变
B. 途径①形成的假基因由于丧失原有功能而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C. 途径②获得的假基因序列与原来的正常基因有差异
D.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假基因的存在有可能使生物更适应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染色体是 DNA 的主要载体;
- 11 -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
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与原来正常基因相比,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一般不会改变,
A 正确;
B、假基因也能通过复制遗传给子代细胞或个体,B 错误;
C、途径②是正常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 经过反转录形成 DNA 片段,再插入基因组替换正常
基因,获得的假基因序列与原来的正常基因有差异,C 正确;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假基因的存在有可能使生物更适应环境,D 正确。
故选 B。
15. 我国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培育成了
小麦二体异附加系(流程如下图所示)。普通小麦 6n=42,记为 42W;长穗偃麦草 2n=14,记
为 14E。根据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二倍体
B. 丙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与乙形成配子时 7E 随机分配有关
C. 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 2E 的植株戊约占 1/4
D. 该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培育新物种的过程,由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
次分裂前期可以进行联会,才能使得最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可能
在遗传中随机分配,根据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分析育种过程是本题的突破点。
【详解】A、普通小麦共有六个染色体组,长穗偃麦草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 F1 中共含有
4 个染色体组,①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导致纺锤体无法合成,从而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
甲中含有 8 个染色体组,因此是获得纯种的异源八倍体,A 错误;
B、丙是由普通小麦和乙杂交而来,普通小麦所产生的配子,含有 21W 三个染色体组,而乙在
- 12 -
产生配子时,42W 可以正常联会并减半,但 7E 会联会紊乱,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随机分配,
B 正确;
C、丁产生的配子有两种,分别是 21W+1E 或 21W,因此自交后会产生 42W、42W+1E、42W+1E、
42W+2E,其中含有 2E 的占 1/4,C 正确;
D、过程①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余为基因重组,D 正确;
故选 A。
二、选择题:
16. 乙酰六胜肽为人体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具有穿透细胞膜能力的小分子链状六肽,
由于能够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信息传导,避免肌肉过度收缩,减少了动态纹的发生,还能有效
重组胶原蛋白,增加弹力蛋白活性,多用于化妆品内作为抗皱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乙酰六胜肽可与甲、乙液等量配制的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
B. 乙酰六胜肽进入细胞充分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C. 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就决定了该小分子多肽的功能
D. 该多肽由 6 个氨基酸通过 5 个肽键相连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 0.1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 0.05g/mL 硫酸
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
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 A 液(质量浓度为 0.1 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 B 液(质量浓度
为 0.01g/mL 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 A 液后再加入 B 液。氨基酸
彼此之间可以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由几个氨基酸脱水就形成几肽。蛋白质的结构
多样性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
【详解】A、乙酰六胜肽可与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的是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检测还原糖,检测蛋白质是依次加入双缩脲试剂 A 液、B 液,A 错误;
B、由题知,乙酰六胜肽是一种具有穿透细胞膜能力的小分子,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B 正确;
C、除了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决定该小分子多肽的功能,还有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
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也决定该多肽的功能,C 错误;
- 13 -
D、由题知,该多肽是链状六肽,因此该多肽由 6 个氨基酸通过 5 个肽键(肽键数=氨基酸数-
肽链数)相连,D 正确。
故选 BD。
17. 某兴趣小组利用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设计了如图实验:广口瓶内盛有某适宜浓度的葡萄糖
溶液以及生活的小肠上皮细胞,溶液中含细胞生活必需的物质(浓度影响忽略不计)。实验初
期,毛细玻璃管内的红色液滴向左缓缓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装置内 O2 含量变化是引起红色液滴移动的直接原因
B. 随实验时间的延长,红色液滴可能相继出现不再移动和向右移动的情况
C. 若换用等质量的小鼠成熟红细胞为实验材料,实验现象是相同的
D. 增设添加呼吸抑制剂的实验组,可探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否消耗能量
【答案】AD
【解析】
【分析】
1、KOH 能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小肠上皮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被 KOH 吸收,瓶内气压减小,引起红色液滴左移。当氧气耗尽之后,小肠上皮细胞
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物只有乳酸,瓶内气压不变,红色液滴不再移动。
2、小鼠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KOH 能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毛细玻璃管内的红色液滴向左缓缓移动
是由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A 正确;
B、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小肠上皮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 KOH
吸收,引起红色液滴左移。当氧气耗尽之后,小肠上皮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
物只有乳酸,瓶内气压不变,红色液滴不再移动,B 错误;
C、小鼠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液滴不移动,C 错误;
D、增设添加呼吸抑制剂的实验组,可探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否消耗能量,D 正确。
- 14 -
故选 AD。
18. 人们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
到最终认定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其中的探索过程非常耐人寻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格里菲斯的实验建立在艾弗里实验基础之上,证实了转化因子的存在
B. 艾弗里的实验创造性的引入了 DNA 酶,说明开阔的思路与严谨的思维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C. 赫尔希和蔡斯根据病毒的组成及独特的增殖方式完成了实验证明,充分体现了实验选材的
重要性
D. 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是对遗传物质内涵的补充,体现了理论的发展和创
新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
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
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2、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物质。
【详解】A、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
为 S 型细菌,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即艾弗里实验建立在格里菲斯
的实验基础之上,A 错误;
B、在艾弗里实验中,用 DNA 酶处理从 S 型活细菌的 DNA 并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培养基
上仅有 R 型菌生长。该实验与“以 S 型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证明 DNA
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进而从反面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这样使得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更加严谨,说明开阔的思路与严谨的思维是成功的必备条件,B 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根据 T2 噬菌体病毒的组成(只有 DNA 和蛋白质)及独特的增殖方式完成了
实验证明,充分体现了实验选材的重要性,C 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是对此前多数生物遗传
物质是 DNA 的实验补充,体现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D 正确。
- 15 -
故选 A。
19. 抗氧化成为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很多广告宣传告诉人们:体内的活性氧浓度越低越好,
长期大量服用抗氧化剂,可以延缓衰老。在多数人的想象中,活性氧既然对身体有害,对机
体正常的肌肉工作效率只有负面影响。为了探究真伪,科研人员利用大鼠的横膈肌进行了如
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
别
材料 处理 横膈肌收缩力度
1 大鼠的横膈肌 一定量 X 溶液 b
2 大鼠的横膈肌 等量 H2O2 酶处理后的 X 溶液
相关文档
- 【生物】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上2021-09-2834页
- 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市2021届高三生物2021-09-2811页
- 甘肃省武威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2021-09-2840页
-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0届高三上学2021-09-2828页
- 北京市东城区五十五中2020届高三上2021-09-2821页
-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2021-09-2826页
-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2021-09-2819页
-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2021-09-2826页
- 江西省吉安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2021-09-2830页
-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2021-09-28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