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3.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 高考生物 必考题型早知道 专题 1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生
版)新人教版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6.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考点突破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式
非生物
成 分
非生物的物质
和 能 量 光、热、水、土、气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自养型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补充:1.个体――→同种 群落 ――→同环境中
所有 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
2.各成分相互关系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
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从理论上讲,无机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任何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
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本成分。
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
2、生态系统成分判断
(1)图示
(2)析图
①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
“3”个指出箭头的 D 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前头的 C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最后根据 D→A→B,确定 A 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②若问 D、A、B 具体是什么生物,则 D 主要为绿色植物,A 为动物,B 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
真菌。
③图示中 D、A、B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 D 和 A。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补充:食物网分析方法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的
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分解者不构成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
向下一营养级。
(3)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4)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上图中鹰可在不同的食物链中
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营养级,这就是说鹰在该食物网中可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
级。
例 1、(中原名校 2013 高三第二次考试)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
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 肯定是生产者,b 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 构成一条食物链
C.a 与 b、b 与 c 为捕食关系
D.a 与 c 为竞争关系
考点二生态系统功能
食物链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Ⅰ Ⅱ Ⅲ Ⅳ (一般不超过五级)
食物网 由食物链构成的网状结构
特点 由食物(营养)关系连接起来的生物组成层次
作用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1、能量流动
(1)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例如蜣
螂利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就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
(2)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 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去路
①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③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
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的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
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物质循环图例
(1)图示
(2)分析
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
成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
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 CO2 的主要来源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生产者、消费者的细胞呼吸
化学燃料的燃烧
④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的依据)
3、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项
目
区别 联系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能
量
流
动
太阳能
食物链
或
食物网
单向流动、逐级
递
减
食 物 链 各 营
养级生
物间
共 同 把 生
态系
统 各 组 分
联系
成 一 个 统
一整
体,并调节
生
态 系 统 的
稳定
性
物
质
循
环
生态系
统
反复出现,循环
流
动
群 落 与 无 机
环境之
间
信
息
传
递
生物或
无机环
境
多种
发生生理或行
为的
变化(单向或双
向)
生 物 与 生 物
之间或
生 物 与 环 境
之间
例 2、烟草叶片腺毛能够产生分泌物,以阻止烟粉虱的侵害,而烟粉虱则能够依靠表皮特殊结
构形成的物理障碍,以减弱烟草分泌物对自身的危害。这种现象说明( )
A.烟草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能诱导烟粉虱产生变异
B.不同物种间能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共同进化
C.两个种群都能通过突变和重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D.个体能在生存斗争中形成新性状,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练习 2、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 A、B、C、D 分别
表示不同营养级生物,E 为分解者。Pg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 表示生物体内
未被呼吸消耗的能量(Pn=Pg-R),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kJ/m2/年)
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表中的_______生物开始的,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量从第Ⅱ营养级传递到第Ⅲ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流入某
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 100%流到其下一营养级的原因是:该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于
______________,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还有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
(3)从能量输出和输入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将会 。其原因是 。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
当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时,生态系统才能
保持相对稳定,其稳定性机制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
项
目 温室效应 酸雨 臭氧层
破坏
形
成
原
因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同时森林、草原等覆
盖面积减少,湖泊、沼泽面积减小,调节
气候功能下降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
大气中 SO2 和氮的氧化物
增多
人 类 活 动 中
产 生 的 氟 利
昂增多
危
害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水体酸化;伤害植物的叶和
芽;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导 致 人 类 皮
肤癌、白内障
等疾病;农作
物减产
防
治
措
施
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力
推广植树造林
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使用
脱硫煤;开发新能源;大力
推广植树造林
减 少 氟 利 昂
的排放
例 3、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
B. 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
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专项练习
1、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能来源于地球之外,所以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 蚯蚓是需氧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病毒是异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
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 6 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3、下图所示系统为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 5 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 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 C 种群的数量下降 10%,则 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4、20.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 种
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5、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 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 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 d~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6、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 5 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 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
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 C 种群的数量下降 10%,则 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 1 公斤的草,则这 1 公斤草中的能量就流入到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 l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v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9、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
A.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C.保持生态平衡
D.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10、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 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 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1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12、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___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___。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 100 只乙,经标记后放回。一段
时间后,重新捕获 100 只,其中有 10 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量大约为____
只。
13、下图 1 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 1 的种间关系有 。各种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体现
了生态系统有 等功能。
(2)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贝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
为 ,意义是 。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贝类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图 2 所示:能量由贝类流向水
禽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 (用字母表示)。图 2 中 C 表示 ,贝类养殖业中一
般需要提髙食物的利用率即 的比值(用字母表示)。水禽、鱼类的粪便量等于
(用字母表示)。
14、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
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 2007 年相比,2010 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
主要原因是 。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
在 相 同 饲 养 2010 年 肉 食 性 鱼 类 的 总 量 将 会 , 植 食 性 鱼 类 的 总 量 将
会 。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
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 、 。
15、右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
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
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改变,进而
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
种的能量会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
态系统的 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 世纪以来,世界人
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 参数,以实现人口和
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16、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
结果如下表,单位是 J/(hm2·a)。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 1hm2 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
40 只田鼠,第二次捕获 30 只,其中有标记的 15 只。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
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 3%—5%用于 ,其余
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6、(云南昆明一中 2013 高三 10 月考)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红树
林等部分组成。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调研。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_____________取样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该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
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到的生物类群绘制出碳循环图解,如图。
①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C、D 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为异养生物的是_______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
③信息传播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图中 E 可以根据 F 散发的气味去追踪捕食 F,由此可以说
明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B 每增加 1kg,至少要消耗 D kg,B 粪便中的能量是_________(填“B”或“E”)
同化的能量。
真题演练
1、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2、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
3、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
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4、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 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5、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 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 是
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 CO2 量与各 h 产生的 CO2 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 i 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 k 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6、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7、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 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8、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
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 为太阳能,E2 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
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10、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 6 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11、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
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
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
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
保护
12、某地区常年栖息着 30 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 10 万只之多。灰椋
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
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
招引 20 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 )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13、2008 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
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 K 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1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
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1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16、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
捕食羊羔。第 5 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 6 年,野兔
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 5 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
减弱、不变)。
17、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
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
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 10000 kJ 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那么鹰占据
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kJ 和_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
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
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 K 值为 1000 只,
且 1 只兔和 4 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 400 只,则
兔种群的 K 值变为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
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引起________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
持体内水平衡。
18、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
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 1600 只左右,而
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
型属于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
种群间发生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19、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 1 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
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 为不
放牧,G1~G3 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
据图回答:
(1)5~10 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________(从 G0~G3 中选填),________月份可被初级消
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2)与放牧草地相比,8 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________(多选)。
A.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
B.植株衰老组织较多
C.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D.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
(3)据图 1 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4~10 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____________来表示。
(5)在牧草上喷洒 32P 标记的磷肥,检测 32P 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
图 2,其中 A 消费者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6)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 32P 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
________。
相关文档
- 【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2021-09-2813页
-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版教案2021-09-289页
- 【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2021-09-2812页
- 高考生物重点题型精典解析+专题测2021-09-28122页
- 【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2021-09-2825页
- 通用版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编2021-09-2854页
- 2020-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2021-09-2813页
- 通用版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编2021-09-2854页
- 【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2021-09-288页
-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版教案2021-09-2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