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4.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课时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探究细胞呼吸方式
4,7,14
2.细胞呼吸的概念及有氧呼吸
1,2,3,5,6,8,9,10,11
3.综合
12,13,15
A级 合格性水平训练
1.(2017·甘肃嘉峪关期末)科学家用含18O的葡萄糖来追踪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发现其转移途径是( D )
A.葡萄糖→丙酮酸→水
B.葡萄糖→丙酮酸→氧
C.葡萄糖→氧→水
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解析:由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可知,葡萄糖中的氧原子通过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进入丙酮酸,然后通过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进入二氧化碳中。
2.(2017·黑龙江哈尔滨期末)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A )
A.水 B.二氧化碳
C.丙酮酸 D.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3.(2017·广西桂林段考)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及主要产物是( C )
A.第一阶段、丙酮酸 B.第二阶段、二氧化碳
C.第三阶段、水 D.第三阶段、葡萄糖
解析:根据需氧呼吸的过程可知,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是第三阶段,[H]与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4.(2017·湖北荆州月考)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等
B.在探究无氧呼吸的实验中,可用油脂层隔绝O2
C.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中,可用NaOH溶液除去空气中的CO2
解析: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5.(2017·河北石家庄期末)下图表示细胞内葡萄糖分解的反应式,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4[H]+能量
A.只发生在细胞有氧时 B.发生在细胞缺氧时
C.只发生在线粒体内 D.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解析:图示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也是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5
6.(2017·江西赣州月考)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水分子参与反应的过程和生成水分子的过程分别发生在( C )
A.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B.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
C.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D.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
解析: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水分子参与反应的过程是第二阶段,与丙酮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H],生成水分子的过程是在第三阶段,氧气与[H]产生水。
7.(2017·四川眉山期末)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替代澄清的石灰水来检测酒精的生成
B.通入的空气需先经NaOH溶液处理的目的是吸收空气中的CO2
C.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后都将变为灰绿色
D.实验证明了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成CO2和酒精
解析: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替代澄清的石灰水来检测二氧化碳的生成,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的生成;通入的空气需先经NaOH溶液处理的目的是吸收空气中的CO2;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后若有酒精生成才会变为灰绿色,否则不变色;实验证明了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成CO2,只有无氧条件下才生成
酒精。
8.1个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为m,其中40%用于ADP转化为ATP,若1个高能磷酸键所含能量为n。则1个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中产生ATP分子数为( B )
A.2n/5m B.2m/5n
C.n/5m D.m/5n
解析:由题意可知1个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为m,而40%m在ATP中,一个高能磷酸键所含能量为n,所以1个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中产生ATP分子数为40%m/n即2m/5n。
9.如图是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氧呼吸是从 的氧化分解开始的,全过程分为 个阶段。
(2)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进入该场所的呼吸底物是 ;释放的CO2是在第 阶段产生的;H2O是在第 阶段形成的;产生ATP最多的是第 阶段。
(3)有氧呼吸中氧的作用是 ,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
解析: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将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脱下来少量[H](4个),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将丙酮酸彻底分解成CO2,消耗6分子水,脱下来20个[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前两个阶段脱下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形成12分子水,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CO2产生于第二阶段,O2用于第三阶段的反应,水生成于第三阶段,释放能量最多的是第三阶段。
答案:(1)葡萄糖 三 (2)线粒体 丙酮酸 二 三 三
5
(3)与[H]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B级 等级性水平训练
10.(2017·安徽合肥联考)把鼠的肝组织磨碎后高速离心,细胞匀浆分成a、b、c、d四层。将各层溶液分别分离出来,向c层溶液中加入葡萄糖,经检测,没有CO2和ATP产生,但加入丙酮酸后,很快就有CO2和ATP产生,则c层必定含有( C )
①线粒体 ②核糖体 ③细胞质基质 ④ADP
A.①和③ B.②和④
C.①和④ D.②和③
解析:因为c层可分解丙酮酸,而不能分解葡萄糖,所以可确定该层匀浆中一定含有线粒体,且一定不含有细胞质基质。另外ADP是合成ATP的原料,所以c层也一定含有ADP。
11.(2017·河北石家庄期中)如图表示某动物体细胞呼吸的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4、6分别是水和氧气
B.3产生于线粒体基质
C.产生的8主要用于合成ATP
D.植物细胞也能进行图中的过程
解析:图中1是葡萄糖,2是丙酮酸,3是二氧化碳,4和7都是水,5是[H],6是氧气,8是有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有氧呼吸过程释放的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
12.(2017·四川眉山期末)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含量比外膜高
B.内膜上含有的酶能催化丙酮酸的分解
C.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少
D.线粒体通过氧化分解葡萄糖生成大量ATP
解析: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相对于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含量比外膜高,功能更复杂;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中,线粒体内膜上不含能催化丙酮酸分解的酶;心肌细胞代谢比腹肌细胞旺盛,耗能多,因此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多;葡萄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线粒体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只能通过氧化分解丙酮酸生成大量ATP。
13.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抑制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若甲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会使丙酮酸的消耗增加
B.若乙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会使丙酮酸减少
C.若丙能抑制ATP的形成,则会使ADP的消耗增加
D.若丁能抑制[H]被氧化成水,则会使O2的消耗增加
解析:能抑制丙酮酸分解的物质会使丙酮酸的消耗减少,含量增加;能抑制葡萄糖分解的物质会使丙酮酸的生成减少;能抑制ATP的形成,则会使ADP的消耗减少;能抑制[H]被氧化成水,则会使O2的消耗
5
减少。
14.(2017·湖北武汉期末)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分析:
(1)A瓶加入的试剂是 ,其目的是 ,B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场所为 。
(2)如果B瓶中检测到有酒精,最可能的原因是
。酵母菌与乳酸菌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 。如果把18O2充入甲装置,则酵母菌内最先出现18O2标记的化合物是 。
(3)图中装置有无错误之处,如果有请在图中加以改正。
(4)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
。
(5)请写出连通后D瓶中主要的反应式: 。
解析:(1)A瓶加入的试剂是NaOH溶液,其目的是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如果B瓶中检测到有酒精,说明B瓶中发生了无氧呼吸。最可能的原因是充入该装置的空气量不足,导致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是真核细胞,而乳酸菌是原核细胞,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如果把18O2充入甲装置,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18O2反应生成水,则酵母菌内最先出现18O2标记的化合物是水。
(3)图中装置的错误之处是锥形瓶C内的导管要通入澄清石灰水内。
(4)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D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确保实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5)D瓶中酵母菌主要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答案:(1)NaOH溶液 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充入该装置的空气量不足 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水
(3)
(4)消耗D瓶中原有的氧气确保无氧条件
(5)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15.(2017·福建三明期中)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
5
颗粒物是ATP合成酶,下图1是其结构示意图。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组分时,首先将线粒体放在低渗溶液中使外膜涨破,经离心后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再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然后用尿素处理这些小泡,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发现,在适宜成分溶液中,线粒体含F0-F1内膜小泡能完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即实现 的氧化,生成 ,并能合成大量ATP。
(2)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中,疏水性的部分是 。
从图1可以看出,当线粒体内膜内外存在 时,F0-F1颗粒物能催化ATP的合成。
(3)为了研究ATP合成与F1颗粒是否有关,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1颗粒与小泡分开,检测处理前后ATP的合成。若
,
则说明F1颗粒与催化ATP的合成有关。
(4)将线粒体放入低渗溶液中,外膜涨破的原理是 。用离心方法能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原因是 。线粒体基质中不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有 。
a.水 b.丙酮酸 c.葡萄糖 d.ATP e.核苷酸 f.氨基酸
解析:(1)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2)由图2所示知,F0-F1颗粒物即ATP合成酶由亲水的F1(头部)与疏水的F0(尾部)组成,其功能是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合成ATP。
(3)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1颗粒与含F0的小泡分开,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含F0的小泡不能合成ATP,则证明F1颗粒的功能与催化ATP合成有关。
(4)将线粒体放入低渗溶液中,线粒体会渗透吸水涨破,两个结构的大小、密度、质量不同,离心时,可以被分到不同的层次;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所以线粒体基质中不会含有葡萄糖。
答案:(1)[H] 水 (2)F0 H+浓度梯度
(3)处理之前,含F0-F1颗粒的内膜小泡能合成ATP,处理后含F0颗粒的内膜小泡不能合成ATP
(4)渗透作用 两种结构的密度不同 c
5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2021-09-298页
-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19-2022021-09-2931页
- 高中生物一模专题汇编选择题:神经调2021-09-293页
- 2020年高中生物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2021-09-296页
- 2020版高中生物 第一章 走近细胞 2021-09-299页
- 高中生物第2章第3节同步练习2021-09-298页
- 2020高中生物 第2章 减数分裂和有2021-09-2916页
- 2019高中生物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2021-09-295页
- 2020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9 人体2021-09-298页
- 高中生物必修1 第4章 第2节生物膜2021-09-29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