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9.31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高考生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易错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及果糖等物质
B.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细胞内液
C.人体内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都是组织液
D.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出现在正常人的内环境中
【答案】 D
【解析】 淀粉、蔗糖等大分子物质需要经过消化酶催化分解成小分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
果糖是单糖可被人体吸收进入内环境,A 错误;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
织液,B 错误;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C 错误;正常人的内环境中也会
有少量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D 正确。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
成分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C.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
D.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实现的
【答案】 C
【解析】 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均可存在于血浆中,A 正确;神
经递质位于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抗体与抗原的作用也发生在内
环境中,B 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C 错误;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就
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实现的,D 正确。
3.下列关于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病人体温维持在 40 ℃的高温时产热大于散热,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B.冬季产热多,散热少,夏季则相反
C.在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失调时,均可通过口服相应激素得到一定的缓解
D.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只有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方可保持体温稳定
【答案】 D
【解析】 “维持在 40 ℃”时其产热与散热应相等;冬季产热多、散热多,夏季则相反;抗
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4.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 a、c 两点,c 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
余部位均正常,如图为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传到 b 点时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B.损伤部位 c 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的产生与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 A
【解析】 正常情况下,a 点的膜外电位为正电位,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说明 c 点膜外电位
为负电位,又当兴奋传至 a 点时,膜外电位为负电位,此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a、c 两点的
膜外电位相同,也说明 c 点膜外电位为负电位,当兴奋传到 b 点时,a 点的膜外电位为正电
位,c 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此时指针向右偏转,A 错误,B 正确;兴奋的产生是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造成的,C 正确;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表明兴奋是以电信号的
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D 正确。
5.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
节和免疫调节,A 正确;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B 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主
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C 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D 错
误。
6.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此反射活动能准确、快速完成
C.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 0 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
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 B
【解析】 突触小泡在运输时所需的能量可由神经元中的线粒体提供,A 正确;刺激传出神经引
起效应器做出反应,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 错误;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
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 正确;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突触
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该过程神经递质共穿过了 0 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
定的流动性。
7.不同细胞分泌的物质不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为消化酶,则一定会被排出细胞到达内环境中
B.若为神经递质,则该细胞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
C.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血糖、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受体
D.若为抗体,则该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C
【解析】 消化酶是由外分泌腺分泌到消化道发挥作用的酶,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 错误;神经
细胞没有细胞周期,不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B错误;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其细
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血糖、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受体,C 正确;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
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D 错误。
8.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激素外,CO2 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B.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
C.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内容。除激素外,CO2、H+等也是体液调节因子,A
正确;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受神经调节,B 错误;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
节,C 正确;血糖浓度升高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血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 正
确。
9.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 B
【解析】 胰岛素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是指药物经皮下注入人体,该方法比皮内注
射吸收快),且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
作用,A 正确;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B 错
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
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 正确;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
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 正确。
10.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 A
【解析】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过程都需消耗 ATP,而缺氧会影响呼吸作用产生 ATP,
进而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A 错误;肌肉细胞膜上具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这样才能
确保神经对肌细胞的控制,B 正确;当神经纤维的电信号(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可引起
突触前膜释放相关递质,C 正确;突触可借助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实现前、后膜间的兴奋传递,
D 正确。
11.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激素都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
B.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大分子有机物
C.激素都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D.激素都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
【答案】 B
【解析】 有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胰岛素,有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小分子有机物,
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B 错误。
12.某考生因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
变化是( )
A.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胰岛 B 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下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D.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 D
【解析】 机体存在体温调节机制,体温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A 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
水,血糖降低,胰岛 A 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最终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B 错误;促
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合成并释放,C 错误。
13.根据下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D.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答案】 D
【解析】 饭后血糖升高,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合成糖原或转化成非糖物质,故血糖浓度会降
低;饥饿时肝脏中肝糖原分解加强,使血糖升高;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尿素随尿液排出,
血液中尿素含量减少;饭后血糖升高,腱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故甲处胰岛素含量应低
于乙处。
14.下列与激素调节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分泌过多会作用于下丘脑,引起相关促激素的释放量减少
B.寒冷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作用于下丘脑,会促使 TRH 分泌量增加
C.小肠黏膜的某些内分泌细胞可分泌促胰液素,调节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
D.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量正常,但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不足,则幼儿的脑发育正常
【答案】 B
【解析】 胰岛素分泌不存在“下丘脑→垂体→胰岛”的分级调节,A 错误;当身体冷觉感受
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作用于下丘脑,促使其分泌 TRH,B 正确;小
肠黏膜的内分泌细胞可分泌促胰液素,调节胰腺外分泌部分泌胰液,C 错误;幼年时甲状腺激
素分泌量不足,会影响脑的正常发育,D 错误。
15.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涉及的免疫细胞中,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的有 a、b、c、d、e、f、g,其中 a 不具有
特异性
B.细胞 a 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C.细胞 b、细胞 f 都具有分泌功能,HIV 主要攻击细胞 c
D.病毒进入机体后只通过细胞免疫将其清除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细胞 a 是吞噬细胞,b 是 T 细胞,c 是 B 细胞,d 是效应 T 细胞,e 是
记忆 T 细胞,f 是浆细胞,g 是记忆 B 细胞,物质 A 是淋巴因子,物质 B 是抗体。能识别抗原
的细胞有 a、b、c、d、e、g,其中 a 不具有特异性,A 错误;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起
作用,在第三道防线中有摄取、处理、传递抗原的作用,B 正确;HIV 主要攻击细胞 b,C 错
误;病毒进入机体后,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将其清除,D 错误。
16.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
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中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导致的
B.过敏反应中既有 T 细胞的参与,也有 B 细胞的参与
C.过敏反应中浆细胞产生的组织胺对毛细血管壁细胞的通透性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答案】 B
【解析】 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导致的,A 错误;过敏反应首次接触过敏原时,
发生的是体液免疫过程,既有 T 细胞参与,也有 B 细胞参与,B 正确;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
产生的抗体分布在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及某些血细胞表面,第二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分布有
抗体的这些部位释放组织胺,对呼吸道、消化道、毛细血管壁进行调节,即发生相应部位过敏
反应,C、D 错误。
17.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
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 A 细胞受损
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
D.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答案】 C
【解析】 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A 错误;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
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B 错误;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C
正确;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D 错误。
18..下列关于某人免疫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效应 T 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但不能直接清除靶细胞中抗原
B.浆细胞与效应 T 细胞中的基因和 mRNA 均存在差异性
C.记忆 B 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后可以迅速增殖和分化
D.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答案】 B
【解析】 同一个人体内浆细胞与效应 T 细胞中的基因没有差异但 mRNA 有差异,故 B 错误。
19.卡介苗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人体接种卡介苗获得相应免疫力后,若结核杆菌入侵,会出
现( )
A.卡介苗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B.吞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
C.抗体进入宿主细胞消灭抗原
D.效应 T 细胞使结核杆菌裂解
【答案】 B
【解析】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是抗体,不是卡介苗,A 错误;抗体不会进入宿主细胞,C 错误;效
应 T 细胞使结核杆菌侵入的宿主细胞裂解,D 错误。
20.某些种类的糖尿病是由自身的一些抗体导致的,病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自身抗体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图示中浆细胞一定来自于 B 细胞的增殖分化
C.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中,胰岛 B 细胞属于效应器
D.Y1、Y2、Y3 导致的糖尿病中,①②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
【答案】 B
【解析】 自身产生抗体对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 正确;浆细胞
来源于 B 细胞或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B 错误;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中,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
配胰岛 B 细胞的分泌活动,C 正确;Y1、Y2、Y3 分别破坏胰岛 B 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胰岛 B 细
胞、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其中①②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是某人在体内失水过多的情况下,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②③表示体
液,ADH 表示抗利尿激素。请据图分析回答:
(1)①表示的内环境是 ;①与②的成分和含量最主要的差别是
;原尿中不被重吸收的物质是 。
(2)图中的刺激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ADH 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
程属于 (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答案】 (1)血浆 ①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尿素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激活图中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
融合
(4)正
【解析】 (1)图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
球的滤过作用,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可利用的全部葡
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不可
利用的尿素不能被重吸收。
(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
多,所以图中的刺激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3)据图分析可知,ADH 促进肾小管上皮细
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激活图中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和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
囊泡向细胞膜移动与融合。(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
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
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22.当一个人不小心踩到一个图钉(伤害性刺激)时,踩在图钉上的腿会立即回缩,以保护肢
体不受伤害性刺激损伤,该反射被称为屈反射;人踩到图钉后还会感到痛。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屈反射中,调节腿回缩的神经中枢位于 。
(2)受到图钉的伤害性刺激后,回缩腿和感觉痛发生的先后是 (填“同时发生”“先
回缩腿”或“先感觉痛”)。
(3)某人腿部受到外伤后,突然用针刺脚底,不会发生回缩腿反应。若已初步确定是传入神
经受损或传出神经受损,则如何判断受损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脊髓
(2)先回缩腿
(3)询问伤者针刺时是否感到了疼痛,如果感觉到痛,则表明是传出神经受损;如果感觉不
到痛,则表明是传入神经受损(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屈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2)
受到图钉的伤害性刺激后,兴奋先传到脊髓的屈反射中枢,引起缩腿。与此同时,兴奋沿脊髓
中的神经纤维上行,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因为“缩腿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路径较短,
而痛觉形成是在大脑皮层,需要脊髓的上行传导,路径较长,故不小心踩到图钉后,会先回缩
腿,后感觉到痛。(3)“突然用针刺脚底,不会发生回缩腿反应”,说明反射弧受损,若已初
步确定是传入神经受损或传出神经受损,则可通过询问伤者是否感到了疼痛来进行判断;若感
觉到痛,则表明是传出神经受损;若感觉不到痛,则表明是传入神经受损。
23.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
突触,下面图 1 和图 2 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对突触后神经元的作用效果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递质的释放主要与 (填细胞器名称)有关,其释放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性。
(3)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 GABA 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
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 GABA 的量过少,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
(填“抑制剂”或“激活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
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
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
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 (填“兴奋性突触”或“抑制性突
触”)。
【答案】 (1)兴奋性突触会使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逆转,产生动作电位;抑制性突触会使
突触后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差值增大
(2)高尔基体(或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流动
(3)抑制剂 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 GABA 分解速率降低
(4)抑制性突触
【解析】 (1)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机理是 Na+内流,使膜电位逆转,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的
机理是阴离子(Cl-)内流,使膜电位内外差值增大。(2)递质释放涉及突触小泡运动与突触
前膜融合,故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3)GABA
是抑制性递质,癫痫病人体内 GABA 的量过少,病人异常兴奋,若用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
剂施用于病人,可通过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 GABA 分解速率降低,从而抑制病人
异常兴奋。(4)根据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抑制性突
触。
24.肾上腺分为髓质和皮质,其中髓质主要分泌肾上腺素,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请回答:
(1)在紧张恐惧时,人体肾上腺素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增加分泌,这一过程属于 调节。
肾上腺素分泌后通过血液运输,最终与 结合,从而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当恐惧因素消除后,心率一般不会马上恢复安静水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寒冷时人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但其含量不会过高。已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的调节与甲状腺激素相似,那么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不会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神经 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 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相对较长
(2)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
激素
【解析】 (1)紧张、恐惧属于大脑皮层的活动,在紧张恐惧时,人体肾上腺素会在极短的
时间内增加分泌,说明大脑皮层参与了该过程的调节,这一过程是神经调节,神经末梢及其支
配的肾上腺是效应器。肾上腺素分泌后通过血液运输,最终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
而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活动,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
因此当恐惧因素消除后,心率一般不会马上恢复安静水平。(2)正常情况下肾上腺皮质激素要
维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不会持续升高。这是因为当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
后,这个信息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二者的活动,使其分泌的相关激素减少,这样
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5.HIV 侵入人体后会大量破坏 T 细胞,致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丧失。请回答下列问题:
(1)HIV 侵入人体后,在 HIV 的刺激下,T 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 T 细胞和 。效应 T
细胞具有 的功能,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 细胞增殖分化成
,最终使 HIV 数量下降。以上说明,感染初期免疫系统可以通过 的方式来
消灭大多数的 HIV。
(2)在感染后期,多数 HIV 感染者直接死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向小鼠注射某种病原菌(V1),一段时间后分离得到 B 细胞并制成细胞悬液,将其平均
分为甲、乙两组。向甲组 B 细胞悬液中注入 V1、乙组 B 细胞悬液中注入另一种病原菌(V2)。
检测后发现,甲组有抗体产生,乙组无抗体产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记忆细胞 识别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体
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2)HIV 大量破坏 T 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几乎丧失全部监控、清除和防卫功能,从而无法
及时监控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癌变细胞
(3)两种病原菌的抗原不同,经 V1 免疫的小鼠的 B 细胞能识别 V1 并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
不能识别 V2
【解析】 (1)作为抗原,HIV 侵入人体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时启动,一方面在
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消灭 HIV;
另一方面 T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
解死亡释放出 HIV,HIV 经体液免疫消灭,最终数量下降。(2)在感染后期,HIV 大量破坏 T
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几乎丧失全部监控、清除和防卫功能,从而无法及时监控并清除入侵的
病原体及癌变细胞,导致多数 HIV 感染者直接死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
疾病。(3)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经 V1 免疫的小鼠的 B 细
胞能识别 V1 并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不能识别 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