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 MB
  • 2021-10-11 发布

2019-2020学年湖南娄底高二下生物期末试卷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湖南娄底高二下生物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 ‎ ‎1. 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一条单链RNA,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可独立生活和复制 B.DNA和RNA同时存在 C.能在寄主细胞内合成多种蛋白质 D.含有简单的细胞器 ‎ ‎ ‎2. 盐酸和酒精在生物实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盐酸可洗去浮色 B.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用无水乙醇分离色素 C.在“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酒精和盐酸制备解离液 D.在“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实验中,可用盐酸处理细胞以使其丧失活性 ‎ ‎ ‎3. 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功能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空间结构有关 B.已知某化合物含有C、H、O、N等元素,可以推断此物质一定为蛋白质 C.蛋白质中有些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有些具有调节功能,如酶 D.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而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 ‎ ‎ ‎4. T‎2‎噬菌体、人、HIV的核酸中各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依次是(        ) ‎ A.4、8、4和4、8、4 B.4、5、4和4、5、4 C.4、5、4和4、8、4 D.4、8、4和4、5、4 ‎ ‎ ‎ ‎5. 实验室中鉴别细胞死活,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死活。该实验所利用的细胞膜特性或功能是(        ) ‎ A.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C.流动性 D.选择透过性 ‎ ‎ ‎ ‎6. 如图为某细胞中分离得到的几种细胞器模式简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是能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的细胞器 B.能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是乙和丙 C.丁可以为细胞内各种反应的正常进行提供有利条件 D.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具有较少的甲 ‎ ‎ ‎7. 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 ‎ A.载体数量、能量 B.能量、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 ‎ ‎ ‎ ‎8. 下图表示在25℃、pH =7条件下,向2mL的H‎2‎O‎2‎溶液中加入两滴肝脏研磨液,H‎2‎O‎2‎分解产生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条件,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以Fe‎3+‎替代肝脏研磨液,a值减少,b值增大 B.滴加4滴肝脏研磨液,a值不变,b值增大 C.温度为37℃时,a值不变,b值减少 D.H‎2‎O‎2‎量增加为4mL时,a值增大,b值减少 ‎ ‎ ‎9.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干组,在室温25℃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下列对实验过程中装置条件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说明:装置内氧气充足,不考虑无氧呼吸) ‎ A.若X溶液为CO‎​‎‎2‎缓冲液并给予适宜的光照,1h液滴移动距离可表示真正光合速率 B.若X溶液为20%的NaOH溶液并将装置遮光处理,液滴右移 C.若X溶液为清水并给予适宜的光照,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时,液滴右移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D.若X溶液为清水并将植物更换为萌发的经表面消毒的油菜种子,液滴左移 ‎ ‎ ‎10. 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BC段较AB段CO‎2‎浓度增加程度减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细胞呼吸减弱 ②CO‎2‎浓度从D点开始下降,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③FG段CO‎2‎浓度下降不明显,是因为气孔关闭,叶片对CO‎2‎的吸收减少 ④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量多,光合作用最强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11. 下列有丝分裂特点描述中仅属于动物细胞特征的是(        ) ‎ A.间期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B.前期两组中心粒之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后期纺锤体牵引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D.末期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 ‎ ‎12.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分裂能力随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 B.细胞凋亡只发生于胚胎发育过程中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 D.癌细胞糖蛋白减少 ‎ ‎ ‎13. 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假说的证据是(        ) ‎ 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B.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 C.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进行随机结合 D.杂合子与隐性亲本杂交后代发生1∶1的性状分离比 ‎ ‎ ‎14.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        ) ‎ A.雌配子:雄配子=1:1 B.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 C.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 D.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 ‎ ‎ ‎ ‎15. 如图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B.乙豌豆自交后代有三种基因型 C.甲、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 D.丙、丁豌豆杂交后代的表现型相同 ‎ ‎ ‎16. 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A~C段 B.CD段、GH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1‎ C.图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I~M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 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现象与AH、HI所代表的生理过程有关 ‎ ‎ ‎17.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8‎O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4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 ‎ A.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C.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 ‎ ‎18. 如图,用a表示DNA,b表示基因,c表示脱氧核苷酸,d表示碱基,图中四者关系正确的是(        ) ‎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A. B. C. D. ‎ ‎ ‎ ‎19. 如图表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过程①、②合称基因表达 B.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有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两种,间接控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实现的 C.密码子位于tRNA上,反密码子位于mRNA上 D.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上的遗传信息千变万化 ‎ ‎ ‎20.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C.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 D.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 ‎ ‎21. 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下列关于生物体内DNA分子中(A+T)/(G+C)与(A+C)/(G+T)两个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后一比值不同 B.前一个比值越大,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 C.当两个比值相同时,可判断这个DNA分子是双链 D.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后一比值等于1‎ ‎ ‎ ‎22. 关于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遗传信息位于mRNA上,遗传密码位于DNA上,构成的碱基相同 B.遗传信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构成的碱基相同 C.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都位于DNA上,构成的碱基相同 D.遗传信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构成的碱基不同 ‎ ‎ ‎23. 最新研究发现,基因是导致一些胖人不愿运动的原因,SLC‎35‎D‎3‎基因突变导致人的懒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B.SLC‎35‎D‎3‎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 C.基因突变是指RNA上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D.基因突变会导致人体内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 ‎ ‎24. 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②③④‎ B.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①②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 ‎ ‎25. 某昆虫种群中,DD基因型个体占40%,dd 基因型个体占20%。已知dd在性成熟前死亡。若该昆虫种群之间能自由交配,则下一代中基因型Dd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D、d基因频率分别为(        ) ‎ A.25%、75%、25% B.12.5%、5%、25% C.37.5%、75%、25% D.48%、60%、40% ‎ ‎ ‎ ‎26. 杂交育种是改良作物品质和提高作物产量的常用方法,它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        ) ‎ A.染色体数目增加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数目减少 D.基因突变 ‎ ‎ ‎ ‎27. 关于物种的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地理隔离必然会导致生殖隔离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不同的基因型 ‎ ‎ ‎28.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属于人体内环境 B.人体剧烈运动后,①中的pH将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 C.①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当人体出现过敏时,③中的液体可能会增多 ‎ ‎ ‎29. 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为A→B→C→D→E B.图中甲是低级神经中枢,乙是高级神经中枢 C.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 ‎ ‎30. 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用含有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Na‎+‎和K‎+‎进入神经细胞内都是主动运输方式 B.由图中三条曲线a、b、c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 C.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可以同时影响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峰值 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 ‎ ‎31. 如图细胞Ⅰ、Ⅱ和物质E、F的关系可能是(        ) ‎ ‎ ‎ 细胞Ⅰ 细胞Ⅱ 物质E 物质F A 下丘脑细胞 垂体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受体 B 效应T细胞 病原体 抗体 抗原 C 甲状腺细胞 垂体细胞 甲状腺激素 受体 D 传出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神经递质 受体 A.A B.B C.C D.D ‎ ‎ ‎32. 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和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 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 ‎ ‎33.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 ‎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 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d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籽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 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 ‎ ‎34. 如图表示某些植物激素对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图中A、B表示不同的植物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激素A、B分别表示乙烯和赤霉素 B.据图可以推断出a浓度高于b浓度 C.在图示的过程中激素A和B属于拮抗关系 D.由图可知幼苗的正常生长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 ‎ ‎35. 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 ‎ ‎36. 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下图为某地5年内主要植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此地将持续呈“J”型增长 B.2002年巢菜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C.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增大趋势 D.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 ‎ ‎ ‎3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进行能量流动 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 ‎ ‎38. 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戊的食物有1/2来自于乙,1/4来自于丙,1/4来自于丁,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若戊体重增加20g,需要消耗植物(        ) ‎ A.1125g B.1600g C.2000g D.6500g ‎ ‎ ‎39.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 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 ‎ ‎40. ‎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政府部门针对水土保持提出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生态学依据是(        ) ‎ A.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 B.森林能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 C.草原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 D.湖泊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 二、解答题 ‎ ‎ ‎ 如图甲是适宜环境中大豆光合作用过程的部分图解,图乙是某研究小组在15℃条件下以水稻为材料进行研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 )。请回答: ‎ ‎(1)图甲所示过程进行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图甲b代表________过程。若将该植物突然转移到高温、强光照、干燥的环境中,叶片将部分气孔关闭,短期内叶肉细胞内物质A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 ‎ ‎(2)图乙中光照强度为E时水稻的净光合速率是________。‎ ‎ ‎ ‎(3)若将图乙的实验温度升高5℃,则F点向左移动,原因是________。‎ ‎ ‎ ‎ 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实验材料,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性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果蝇的眼型有棒眼与圆眼之分(用A、a表示),翅型有长翅与残翅之分(用B、b表示)。据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 ‎(1)果蝇的眼型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眼型和翅型中,属于伴性遗传的是________。‎ ‎ ‎ ‎(2)写出两个亲本的基因型________。‎ ‎ ‎ ‎(3)让F‎1‎中的棒眼长翅雄果蝇与圆眼残翅雌果蝇交配,子代中出现棒眼雌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 ‎ ‎ ‎(4)某科研小组用同样的果蝇进行多次实验,发现其结果与上述结果不完全相同,其中F‎1‎中的雌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为5∶2。请分析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 ‎ ‎ ‎ 下图是长期高盐饮食诱发严重高血压的免疫机制图解,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高盐饮食,会引起________感受器兴奋,经①、②、③过程引起血压升高。此过程中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 ‎ ‎(2)血压持续升高,导致血管、肾脏产生内源抗原,经⑤、⑥形成的细胞丙攻击血管细胞,引起血管炎症反应。细胞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炎症反应会引起血管硬化,从而会使高血压症状加重,这种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 ‎ ‎ ‎(3)艾滋病是HIV侵入机体后,破坏________细胞使免疫系统瘫痪。‎ ‎ ‎ ‎ 某弃耕农田经过多年演替形成森林。在森林中存在着这样一条食物链:草→蝉→螳螂→黄雀。下图一为该食物链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二表示能量流经螳螂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F代表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请据图作答。 ‎ ‎(1)图一中丙代表的是食物链中的________(生物名称),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 ‎ ‎ ‎(2)流经该条食物链的总能量是________。‎ ‎ ‎ ‎(3)如果图二中A表示螳螂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螳螂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以用________(B、C、D、E)表示。‎ ‎ ‎ ‎(4)螳螂与黄雀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________(用字母a、b、c、d、e、f、g相关代数式表示)。‎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湖南娄底高二下生物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C ‎【考点】‎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解析】‎ 本题是对RNA病毒的考查,由题意可知,SARS病原体是RNA病毒,体内只含RNA,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的、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必须依赖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解答】‎ 解:A.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和复制,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A错误; B.病毒体内只含有一种核酸,新型冠状病毒含有的核酸是RNA,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合成自身的多种蛋白质,C正确; D.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含任何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2.‎ ‎【答案】‎ C ‎【考点】‎ 检测脂肪的实验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解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盐酸和酒精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可洗去浮色,A错误; B.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用层析液分离色素,B错误; C.在“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制备解离液,C正确; D.在“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实验中,细胞保持活性,D错误。 故选:C。‎ ‎3.‎ ‎【答案】‎ D ‎【考点】‎ 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解析】‎ 利用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解答】‎ 解:A.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使蛋白质具有多样性,A错误; B.含有C、H、O、N等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蛋白质,如核酸中也含有C、H、O、N四种元素,B错误; C.蛋白质中具有免疫功能的是抗体,具有调节功能的是激素,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C错误; D.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而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D正确。 故选:D。‎ ‎4.‎ ‎【答案】‎ C ‎【考点】‎ 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核酸的组成元素及基本组成单位 ‎【解析】‎ 本题考查核酸的种类、分布和结构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答】‎ 解:T‎2‎噬菌体仅含有DNA一种核酸,人体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HIV仅含有RNA一种核酸。故T‎2‎噬菌体、人、HIV具有的碱基分别是4种(A、G、C、T)、5种(A、G、C、T、U)、4种(A、G、C、U);核苷酸种类分别是4种(脱氧核苷酸)、8种(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 故选:C。‎ ‎5.‎ ‎【答案】‎ D ‎【考点】‎ 细胞膜的功能 ‎【解析】‎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解答】‎ 解:流动性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为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活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死细胞会丧失选择透过性,使染色液进入细胞。 故选:D。‎ ‎6.‎ ‎【答案】‎ C ‎【考点】‎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甲是线粒体;乙是高尔基体;丙是叶绿体;丁是内质网。‎ ‎【解答】‎ 解:A.甲是线粒体,是能把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的细胞器,A错误。 B.乙是高尔基体,不能进行能量转换;丙是叶绿体,能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B错误。 ‎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C.丁是内质网,有广阔的膜面积,为酶的附着提供了结合位点,为细胞内各种反应的正常进行提供有利条件,C正确。 D.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具有较多的甲(线粒体),D错误。 故选:C。‎ ‎7.‎ ‎【答案】‎ B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三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同时消耗能量。‎ ‎【解答】‎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胡萝卜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的K‎+‎和NO‎3‎‎−‎,需要载体和能量(其中能量是由有氧呼吸作用提供的,与氧浓度密切相关,一定范围内氧浓度的大小就代表了能量的多少),所以载体的数量和能量是影响这两种物质吸收量的主要因素。 A、B两点在同一条曲线上,吸收相同的离子,所以载体相同,则影响A、B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是能量;B、C两点不在同一条曲线上,吸收的是不同的离子,但两点的氧浓度相同,代表能量相同,则影响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是载体数量。 故选:B。‎ ‎8.‎ ‎【答案】‎ C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 在生物化学反应中,酶的催化作用比无机催化剂的作用要高,但两者的催化作用都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底物的量增加时,产物的量和时间都会有所增加;底物浓度不变,酶的量增加时,产物的量不变,时间减少。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值(O‎2‎的最大释放量)与H‎2‎O‎2‎ 的量有关;b值与反应速率有关。 A.以Fe‎3+‎替代肝脏研磨液,反应速率降低,a值不变,b值增大,A错误。 B.滴加4滴肝脏研磨液,反应速率加快,a值不变,b值减小,B错误。 C.温度由25℃变为37℃,反应速率加快,a值不变,b值减小,C正确。 D.H‎2‎O‎2‎ 的量增加,O‎2‎的最大释放量增加,反应完成需要的时间增长,a、b值都增大,D错误。 故选:C。‎ ‎9.‎ ‎【答案】‎ D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解析】‎ 光照条件下,若X是二氧化碳缓冲液,液滴移动的距离可以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差值;黑暗条件下,若X是氢氧化钠,液滴移动的距离可以表示消耗的氧气量;黑暗条件下,若X是清水,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二氧化碳释放量与氧气消耗量的差值。‎ ‎【解答】‎ 解:A.若X溶液为CO‎2‎缓冲液并给予光照,1h液滴移动距离可表示净光合速率,A错误。 B.若X溶液为20%的NaOH溶液并将装置遮光处理,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会消耗O‎2‎,故液滴左移,B错误。 C.若X溶液为清水并给予光照,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全部被光合作用所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O‎2‎除满足呼吸作用消耗外,又释放到细胞外,同时从细胞外吸收CO‎2‎,但是密闭小室内CO‎2‎和O‎2‎的含量一定,即CO‎2‎的量会限制光合作用,所以装置内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等于产生的O‎2‎量,植物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等于产生的CO‎2‎量,液滴不移动,C错误。 D.若X溶液为清水并将植物更换为萌发的经表面消毒的油菜种子,呼吸作用底物主要为脂肪,消耗的O‎2‎量大于产生的CO‎2‎量,故液滴左移,D正确。 故选:D。‎ ‎10.‎ ‎【答案】‎ C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解析】‎ 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图中D点和H点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解答】‎ 解:①BC段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凌晨时温度较低,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因此较AB段CO‎2‎浓度增加减慢,①正确; ②D点之后CO‎2‎浓度逐渐下降,说明D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②错误; ③FG段光照强,气温高,蒸腾作用强,为避免水分散失过多,气孔关闭,导致CO‎2‎供应不足,③正确; ④H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此时一天中积累有机物最多,④错误。 故选:C。‎ ‎11.‎ ‎【答案】‎ D ‎【考点】‎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解析】‎ 熟练掌握有丝分裂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解答】‎ A.间期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都有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前期两组中心粒之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为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后期纺锤体牵引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都有的现象,C不符合题意; D.末期细胞缢裂成两部分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独有的现象,D符合题意。 故选:D。‎ ‎12.‎ ‎【答案】‎ B ‎【考点】‎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细胞凋亡的含义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解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转移。‎ ‎【解答】‎ 解:A.细胞分裂能力随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A正确; B.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B错误;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C正确; D.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降低,D正确。 故选:B。‎ ‎13.‎ ‎【答案】‎ D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 ‎【解析】‎ ‎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解答】‎ 解: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假说的实验是测交实验,验证“分离定律”假说的证据是测交实验的实验现象,即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A错误; B.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是需要解释的遗传现象,B错误; C.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进行随机结合是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的保证,C错误; D.杂合子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发生1∶1的性状分离比是验证“分离定律”假说的证据,D正确。 故选:D。‎ ‎14.‎ ‎【答案】‎ C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即含有X的精子和含有Y的精子,且比例为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 ‎【解答】‎ 解:A.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 B.含X的配子包括含X的雌配子和含X的雄配子,含Y的配子只有雄配子,所以含X的配子多于含Y的配子,B错误; C.雄性个体产生的含有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C正确; D.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X,所以不可能产生含Y的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 ‎15.‎ ‎【答案】‎ C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甲细胞内含两对等位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乙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丙细胞内含两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丁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 ‎【解答】‎ 解:A.由于乙中含BB基因,所以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与Aa×Aa杂交后代相同,为3∶1,A正确; B.乙豌豆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三种,B正确; C.甲、丙豌豆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表现型有两种,C错误; D.丙、丁豌豆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Abb、Aabb两种,它们的表现型相同,D正确。 故选:C。‎ ‎16.‎ ‎【答案】‎ B ‎【考点】‎ 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其中A~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C~H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H~I表示受精作用;I~M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 解:A.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故对应A~C段,A正确; B.C~D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故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是1:2,而G~H段减数第二次分裂已结束,着丝点已分裂,故此时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1:1,B错误; C.图示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且I~M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C正确; D.A~H是减数分裂过程和H~I是受精作用,二者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从而使得生物具有多样性,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现象,D正确。 故选:B。‎ ‎17.‎ ‎【答案】‎ B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 解: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所以离心后主要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18‎O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由于‎​‎‎18‎O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所以离心后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被标记的DNA进入细菌,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故选:B。‎ ‎18.‎ ‎【答案】‎ D ‎【考点】‎ 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解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及化学组成;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答】‎ 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a包含b;基因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因此b包含c;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c包含d。 故选:D。‎ ‎19.‎ ‎【答案】‎ C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 ‎1.分析题图: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 2.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答】‎ 解:A.基因表达指的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①转录和②翻译,A正确。 B.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正确。 C.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C错误。 D.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多样性,即DNA上的遗传信息千变万化,D正确。 故选:C。‎ ‎20.‎ ‎【答案】‎ D ‎【考点】‎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又分为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和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 ‎【解答】‎ 解;A.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A正确; B.人类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正确; C.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因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47条,C正确; D.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基因控制的疾病,D错误。 故选:D。‎ ‎21.‎ ‎【答案】‎ D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G+C)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解答】‎ 解:A.由于A与T配对,C与G配对,故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C)/(T+G)的值都为1,A错误; B.A和T之间有2个氢键,G和C之间有3个氢键,(A+T)/(G+C)的值越大,说明A和T数目越多,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低,B错误; C.双链DNA分子中后一个值为1,前一个值不一定是1,因而,当两个比值相同时,这个DNA分子不一定是双链,C错误; D.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A与T、C与G分别互补配对,故(A+C)/(T+G)=1,D正确。 故选:D。‎ ‎22.‎ ‎【答案】‎ D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密码子、构成DNA和RNA的碱基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解: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RNA含有 A、G、C、U四种碱基。遗传信息蕴藏在组成DNA分子的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遗传密码。综上所述,遗传信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构成的碱基不相同。 故选:D。‎ ‎23.‎ ‎【答案】‎ A ‎【考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解答】‎ 解:A.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DNA复制阶段,故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A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故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C错误; D.基因突变产生其等位基因,改变的是基因的种类,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24.‎ ‎【答案】‎ C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要求考生识记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并注意对3种可遗传变异进行区分,再准确判断图中各种情况所属的变异类型,进而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解:A.图中4种变异都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均可遗传,A错误; B.③中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B错误; C.④中的变异可能是下面染色体片段缺失或上面染色体片段重复,C正确; D.①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②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错误。 故选:C。‎ ‎25.‎ ‎【答案】‎ C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自由交配与自交的不同及计算方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计算。‎ ‎【解答】‎ 解:由题意知,性成熟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40%∶(1−40%−20%)=1∶1,以种群为单位,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D∶d=3∶1,该昆虫种群之间能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dd=9∶6∶1,Dd占3/8,DD占9/16,dd占1/16,D的基因频率是9/16+3/8×1/2=3/4,d的基因频率是1/16+3/8×1/2=1/4。因此,下一代中基因型Dd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D、d基因频率分别为37.5%、75%、25%。 故选:C。‎ ‎26.‎ ‎【答案】‎ B ‎【考点】‎ 杂交育种 ‎【解析】‎ 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A.染色体数目增加是多倍体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A错误; B.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B正确; ‎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C.染色体数目减少后恢复是单倍体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C错误; D.基因突变是诱变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D错误。 故选:B。‎ ‎27.‎ ‎【答案】‎ A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A.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的多样性,A正确; B.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只有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库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形成生殖隔离,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自然选择是对生物性状的选择,即直接作用的对象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D错误。 故选:A。‎ ‎28.‎ ‎【答案】‎ B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本题是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的题目,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①与③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解答】‎ 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与③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由于人体内存在酸碱缓冲物质,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B错误;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当人体出现过敏时,③组织液会增多,D正确。 故选:B。‎ ‎29.‎ ‎【答案】‎ A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解答】‎ 解:A.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为A→B→C→D→E,A正确; B.图中甲是高级神经中枢,乙是低级神经中枢,B错误; C.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膜内为负、膜外为正,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30.‎ ‎【答案】‎ D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解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所以钠离子浓度越大的细胞外液,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大;同样钠离子浓度越小的细胞外液,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小,甚至不产生动作电位。‎ ‎【解答】‎ 解:A.Na‎+‎通过Na‎+‎通道顺浓度梯度进入神经细胞内,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而K‎+‎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逆浓度梯度进入神经细胞内,A错误。 B.由图中三条曲线a、b、c可知,a表示的动作电位最大,所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c<b<a,B错误。 C.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影响静息电位的峰值,C错误。 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导致Na‎+‎内流减少,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D。‎ ‎31.‎ ‎【答案】‎ C ‎【考点】‎ 体液免疫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本题是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与信息分子作用的靶细胞,分析题图可知,细胞Ⅰ产生信息分子E,E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F。‎ ‎【解答】‎ 解:A.若细胞Ⅰ是下丘脑细胞,细胞Ⅱ是垂体细胞,信息分子E应该是促激素释放激素,不是促激素,A错误; ‎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B.若细胞Ⅰ是效应T细胞,细胞Ⅱ是病原体,效应T细胞不是通过产生信息分子抗体作用于靶细胞,而是直接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 C.若细胞Ⅰ是甲状腺细胞,细胞Ⅱ是垂体细胞,信息分子E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抑制垂体细胞的分泌活动,C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传入神经元传递到传出神经元,因此细胞Ⅰ不可能是传出神经元,Ⅱ细胞不可能是传入神经元,D错误。 故选:C。‎ ‎32.‎ ‎【答案】‎ C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所以图中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效应T细胞、d是浆细胞。‎ ‎【解答】‎ 解: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所以图中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效应T细胞、d是浆细胞。 A.只有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其他细胞均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错误;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直接分化形成,B错误; C.①和②过程属于反应阶段,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C正确; D.c、d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的,所以它们的核DNA是相同的,而c、d的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C。‎ ‎33.‎ ‎【答案】‎ C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图中曲线看出,生长素浓度为abcd点时对植物器官的生长起促进作用,e点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f点浓度起抑制作用。‎ ‎【解答】‎ 解:A.在茎的向光性买验中,茎的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并且背光一侧生长快,因此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bd之间,A错误; B.顶端优势中,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ef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B错误; C.由于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培育无籽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不能过高,应低于e点浓度,C正确; D.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最后是茎,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b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D错误。 故选:C。‎ ‎34.‎ ‎【答案】‎ A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据图可以推断激素A表示赤霉素(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激素B可以抑制细胞伸长,由多种组织合成,故为乙烯,据此作答。‎ ‎【解答】‎ 解:A.激素A可以促进细胞伸长,故为赤霉素,激素B可以抑制细胞伸长,由多种组织合成,故为乙烯,A错误; B.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故可推断出a浓度高于b浓度,B正确; C.激素A促进细胞伸长,激素B抑制细胞伸长,故两者之间属于拮抗关系,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A。‎ ‎35.‎ ‎【答案】‎ B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据图分析,曲线x表示“J”型曲线,曲线y表示"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所以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仍大于0,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在自然状态下,由于空间和资源条件有限,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解答】‎ 解:A.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至0,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B错误;  C.b到c变化过程中,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正确;  D.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x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由于空间和资源条件有限,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D正确。  故选:B。‎ ‎36.‎ ‎【答案】‎ D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种群的特征 ‎【解析】‎ 分析曲线图:曲线图表示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年增大,而其他物种的种群密度逐年减少,甚至消亡。可见,加拿大一枝黄花会造成物种多样性降低。‎ ‎【解答】‎ 解:A.加拿大一枝黄花虽然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但是资源条件有限,其在此地不会持续呈“J”型增长,应该是“S”型增长,A错误; B.2001~2002年巢菜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B错误; C.此地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由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存在,使得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减小趋势,C错误; ‎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D.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植物,相互之间争夺阳光、水分、矿质营养,此地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D正确。 故选:D。‎ ‎37.‎ ‎【答案】‎ C ‎【考点】‎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三者密不可分,但各有不同。‎ ‎(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 ‎(3)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解答】‎ 解: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A正确; 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C错误; D.信息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38.‎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只要把戊从每条食物链中消耗的植物计算出来,然后求和即可。‎ ‎【解答】‎ 解:在甲→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2×20÷20%÷10%=500;在甲→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4×20÷20%÷10%=250;在甲→丙→丁→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4×20÷20%÷20%÷10%=1250,所以共需要植物为500+250+1250=2000g。  故选:C。 ‎ ‎39.‎ ‎【答案】‎ D ‎【考点】‎ 群落的演替 ‎【解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群落演替特点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的原因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解答】‎ 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A正确;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B正确; C.昆虫进入,生物种类增多,植物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加,C正确;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D错误。 故选:D。‎ ‎40.‎ ‎【答案】‎ A ‎【考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 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森林能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草原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湖泊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均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不是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的生态学依据。‎ ‎【解答】‎ 解:A.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CD.森林能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草原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湖泊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不属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的生态学依据,BCD错误。 故选:A。‎ 二、解答题 ‎【答案】‎ ‎(1)叶绿体基质,C‎3‎的还原,增加 ‎(2)0‎ ‎(3)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可利用的光照强度增大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解析】‎ 图甲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其中a代表CO‎2‎的固定,b代表C‎3‎的还原,A代表C‎5‎,B代表C‎3‎。‎ ‎【解答】‎ 解:(1)图甲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进行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图甲中a代表CO‎2‎的固定,b代表C‎3‎的还原,若将该植物突然转移到高温、强光照、干燥的环境中,叶片部分气孔关闭,吸收的CO‎2‎减少,导致CO‎2‎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 的固定减慢,但B(C‎3‎)的还原照常进行,最终A(C‎5‎)含量增加。‎ ‎(2)图乙中光照强度为E时,水稻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均为a,净光合速率为0。‎ ‎(3)若将图乙的实验温度升高5℃,则酶活性相对增强,可利用的光照强度增大,F点向左移动。‎ ‎【答案】‎ ‎(1)圆眼,眼型 ‎(2)BbXAY、BbXAXa ‎(3)1/8‎ ‎(4)BBXAXA或BBXAXa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伴性遗传 ‎【解析】‎ 分析遗传图解:长翅×长翅→后代雌雄果蝇中长翅与残翅之比均为3∶1,说明长翅相对于残翅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圆眼×圆眼→后代雌果蝇均为圆眼,而雄果蝇中圆眼与棒眼之比为1∶1,说明圆眼相对于棒眼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AY、XAXa。综上所述,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Y、BbXAXa。‎ ‎【解答】‎ 解:(1)圆眼×圆眼→后代雌果蝇均为圆眼,而雄果蝇中圆眼与棒眼之比为1∶1,说明圆眼相对于棒眼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 ‎(2)长翅×长翅→后代雌雄果蝇中长翅与残翅之比均为3∶1,说明长翅相对于残翅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圆眼×圆眼→后代雌果蝇均为圆眼,而雄果蝇中圆眼与棒眼之比为1∶1,说明圆眼相对于棒眼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AY、XAXa。综上所述,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Y、BbXAXa。‎ ‎(3)F‎1‎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圆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XAXA、1/2XAXa,子代中出现棒眼雌果蝇的概率为1/2×1/4=1/8。‎ ‎(4)F‎1‎中雌性圆眼长翅的基因型为1/8 BBXAXA、1/8 BBXAXa、1/4 BbXAXA、1/4 BbXAXa,雌性圆眼残翅的基因型为1/8 bbXAXA、1/8 bbXAXa,而F‎1‎中的雌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为5∶2,由此推测致死的基因型可能是BBXAXA或BBXAXa。‎ ‎【答案】‎ ‎(1)渗透压  ,脑干 ‎(2)摄取、处理、传递抗原   ,(正)反馈 ‎(3)T ‎【考点】‎ 水盐平衡的调节 细胞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 分析图示:图示过程涉及血压平衡的调节以及体液调节,图中内源抗原存在于细胞内,首先经过细胞甲(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暴露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呈递给细胞乙(T细胞),细胞乙增殖分化形成细胞丙(效应T细胞),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解答】‎ 解:(1)高盐饮食,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经图中①、②、③过程引起血压升高。脑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该过程作用的对象是心脏、血管等,影响必要的生命活动,故此过程中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2)分析图解,图中内源抗原存在于细胞内,首先经过细胞甲(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暴露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呈递给细胞乙(T细胞),细胞乙增殖分化形成细胞丙(效应T细胞),从而引起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引起血管硬化,从而会使高血压症状加重,这种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3)HIV主要侵染人的T细胞,导致T细胞裂解,从而使免疫系统瘫痪,导致患者几乎丧失免疫力。‎ ‎【答案】‎ ‎(1)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3)C ‎(4)g/b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意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解:(1)图一中丙是第二营养级,代表的是食物链“草→蝉→螳螂→黄雀”中的蝉,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流经该条食物链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3)如果图二中A表示螳螂所摄入的全部能量,该部分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形成粪便流向E,另一部分B表示螳螂同化固定的能量。B的能量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散失即图中D,另一部分用于螳螂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C。‎ ‎(4)螳螂与黄雀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黄雀的同化量÷螳螂的同化量=g/b。‎ 第29页 共32页 ◎ 第30页 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