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50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综合
1.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
A. 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B.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C. 麦芽糖的水解
D. 碳酸氢盐的形成
2.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 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就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
C. pH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
D. 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3.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B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B. C可表示体温,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 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5.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a、b分别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参与
B. c可表示渗透压,当饮水过少,血浆渗透压升髙导致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升髙
8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与HCO32﹣、HPO42﹣等离子有关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6.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 ②④⑤
B. ②⑤⑥
C. ①③④
D. ①③⑥
7.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
B. 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K+
C. 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HPO42﹣反应
D.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8.下列不属于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是( )
A. 渗透压
B. pH
C. 温度
D. 酶的活性
9.下列有关血浆pH和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打吊针时,常配以0.9%的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B. 正常情况下血浆pH为7.34~7.54
C. 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D. 两者都属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
10.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B. 人的血浆pH为7.35~7.45,其稳定与HCO、HPO有关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葡萄糖的含量有关
8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1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指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pH在7.35~7.45之间
B. 血浆的渗透压约为770 kPa
C.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D.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
12.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 人体血浆的pH通常是7.35~7.45
C.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13.下列各项中不直接影响内环境的因素是( )
A. pH
B. 渗透压
C. 酶
D. 温度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直接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是( )
A. 温度
B. DNA
C. pH
D. 渗透压
15.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 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
8
16.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特征是( )
A. 血浆的酸碱度近中性,pH为7.35~7.45
B. 血浆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C. 男性每100 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约 12~15 g
D. 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低于37 ℃
17.正常人体中,下列数据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B. 血浆酸碱度为7.35~7.45
C. 体温为37 ℃左右
D. 血糖浓度为0.6~1.6 g/L
18.(多选)下列属于内环境主要理化性质的是( )
A. 渗透压
B. 血糖
C. 体温
D. 淋巴
19.(多选)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HPO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20.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分析完成:
(1)②属于________,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③属于__________,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__________。
(3)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 )
A.恒定不变 B.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变化很大
8
(4)长期劳动导致手上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应属于__________。
21.下图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的编号②、③、④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_________。
(2)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其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酸碱度。
8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麦芽糖的水解发生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碳酸氢盐的形成发生在血浆,属于内环境,D正确;
2.【答案】B
【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不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B错误; pH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C正确;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正确。
3.【答案】D
【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故A正确;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故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故C正确;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故D错误。
4.【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体温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5.【答案】C
【解析】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维持,A错误; c可表示渗透压,当饮水过少,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升高,而抗利尿激素的合成是下丘脑,B错误;血浆pH在7.35~7.45之间,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6.【答案】D
【解析】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正确;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②错误;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③正确;
8
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发生在组织液内,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④错误;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⑤错误;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⑥正确。
7.【答案】C
【解析】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A错误;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B错误;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这些缓冲物质反应,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C正确;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D错误。
8.【答案】D
【解析】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pH和温度,酶的活性不属于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9.【答案】A
【解析】0.9%的生理盐水与人体细胞内液为等渗溶液,因此打吊针时,常配以0.9%的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正常情况下血浆pH为7.35~7.45;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两者都属于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而不是组成成分。
10.【答案】C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故本题答案选C。ABD三项都是对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正确描述。
11.【答案】D
【解析】血浆pH在7.35~7.45之间;血浆的渗透压约为770 kPa;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12.【答案】D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人体血浆的pH通常是7.35~7.4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一些较大的蛋白质分子进入组织液中,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回流受阻,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13.【答案】C
【解析】温度、pH、渗透压是内环境稳态的组成部分;温度、pH、渗透压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酶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不是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14.【答案】B
【解析】温度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故温度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DNA是遗传物质,不属于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pH值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pH值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渗透压是内环境稳态的组成部分,属于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15.【答案】D
【解析】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K+
8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高很多。因此可以判断②和③属于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属于血浆。④含有较多的K+,并且含有较多蛋白质,因此属于细胞内液。
16.【答案】A
【解析】血浆的酸碱度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渗透压等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相对稳定在37 ℃左右。
17.【答案】D
【解析】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12 g/L,所以D选项错误。
18.【答案】AC
【解析】渗透压和体温是内环境的主要理化性质,血糖是内环境的成分,淋巴是内环境的组成。
19.【答案】AD
【解析】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两部分。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而不是蛋白质;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在37 ℃左右,不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所以A、D不正确。
20.【答案】(1)血浆 蛋白质 (2)组织液 增多 (3)B (4)组织液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因④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故属于细胞内液;①为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故属于血浆,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为组织液,血浆蛋白减少则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稳定不变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21.【答案】(1)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内环境
(2)温度 渗透压
【解析】(1)图中①~⑤依次是组织细胞、血浆、组织液、淋巴、红细胞。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
8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普通高中高二2021-10-1111页
- 2020高中生物 第3章 第1节 第2课2021-10-1110页
- 2020年高中生物专题6植物有效成分2021-10-116页
- 高中生物二轮必修模块典题精练502021-10-1110页
-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2021-10-1145页
- 2020年高中生物专题1基因工程12021-10-116页
- 高考生物复习:上海高中生物选择题题2021-10-1119页
- 2020高中生物 第3章 细胞工程2021-10-115页
-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5-2细胞的2021-10-113页
- 2019高中生物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2021-10-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