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5 MB
  • 2021-10-11 发布

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高考一轮复习模板

  • 9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世界的气候和 陆地自然带 昆明四季如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明天大风降温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问题 1 :天气和气候的差别在哪里? ① 天气:一个地方 短时间 内阴晴、风雨、冷暖等的大气状况 ② 气候:一个地方 多年 的天气平均状况 问题 2 :我们该如何描述某种气候? ① 气温状况 ② 降水状况 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 温度(气温)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分布 湿度(降水) 降水的分布 降水的变化 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观察 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气温最高值? 气温最低值? 温差是多少? 26℃ (最高值) 2℃ (最低值) - = 24℃ 气温日变化如何 ? 日变化规律 : 最高 出现 14 时 左右 ; 最低 出现在 日出 前后 . 1. 气温日变化 一、世界气温的分布 2. 气温的年变化 思考 最高月平均气温及月份? 最低月平均气温及月份? 气温的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年变化规律 : 最热 月: 北 半球 陆地 7 月, 海洋 8 月; 最冷 月: 北 半球 陆地 1 月, 海洋 2 月。 南 半球相反。 热带差最小 . 温带变化显著 . 3. 气温空间分布 ( 1 )气温的垂直分布 —— 每升高 100 米降低 0.6°C ( 2 )气温的水平分布 (读图,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原因) 16 页,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 ① 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原因:太阳辐射(高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 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原因:南半球海洋较广阔性质较均一 ③ 北半球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夏季大陆上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与大陆相反。 原因:冬季大陆降温较海洋快,气温比同纬度相对较低。 4. 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气温从 低纬 向 两极 递减 ②海陆差异: 同纬度 海陆气温不同 ③大气环流:风来自不同纬度温度不同 ④地形: 同纬度 地势高气温低   ⑤洋流: 同纬度 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   ⑥ 人为原因: “ 热岛效应 ”“ 全球变暖 ” 5. 气温日较差及其 影响因素 (小册子 3 页) 纬度 : 海陆 : 地形 : 有无植被 : 天气 : 季节 : 低纬﹥高纬 陆地﹥海洋 裸地﹥绿地 晴天﹥阴(雨 ) 天 高原>平原﹥山地 夏季 > 冬季 影响因素 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 12℃ 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 8.0 ~ 9.0℃ ;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 3.0 ~ 4.0℃ 。 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 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 , 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 , 白天不易升高 , 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 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地形 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 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不论什么地方, 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 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地势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 ,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季节 6.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小册子 3 页) 纬度 : 海陆 : 地形 : 有无植被 : 低纬﹤高纬 陆地﹥海洋 平原﹥附近山地 裸地﹥绿地 影响因素 纬度 :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小。气温的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 原因是: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 海陆分布 :陆地年较差大,海洋年较差小, 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此外,地形、天气及植被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7. 气温的季节变化 北 回 归 线 北 极 圈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90°N 90°S 66°34′S 终年高温 终年寒冷 终年寒冷 亚寒带(冬季严寒漫长,暖季短促) 四季分明 温带(冬冷夏热) 亚热带(冬季低温,夏季高温) 亚热带(冬季低温,夏季高温) 四季分明 温带(冬冷夏热) 亚寒带(冬季严寒漫长 , 暖季短促) 热 带 北温带 23°26′S 23°26′N 66°34′N 8. 气温的垂直分布(变化) (地图册 22 、 24 页) 对流层: 范围: 低纬度 17 - 18 千米,中纬 10 ~ 12 千 米,高纬 8—9 千米。 特点: ①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 1000 米,降低 6℃ ,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③ 水汽、尘埃集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平流层: 范围:对流层顶到 50 ~ 55 千米。 特点: ①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在 30 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②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③ 少水汽、尘埃 、天气晴朗, 有利于高空飞行。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存在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高层大气: 范围: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在 80 ~ 500 千米高空,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又称 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通迅。本层又可以分为:中间层、热层、外层(散逸层)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称为 气温垂直递减率 R , R 为 0.6℃ / 100 米,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导致空气 “头轻脚重” 气象学上称为气温逆温,简称 逆温 。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 逆温层 。出现逆温现象时,不能产生垂直对流,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低层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污染物浓度显著升高,形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如图: ( 1 )概念: 温度℃ 高度 m 正常现象 温度℃ 高度 m 逆温现象 9. 逆温现象 (地图册 22 、 24 页) ( 2 )逆温的利与弊 利: 由于 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 ,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 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 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和其它天气现象一样,可以把逆温现象 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 而加以利用: 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 10 月至翌年 3 月,长达半年之久。 1 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 400 米,逆温强度达 5℃ 。 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 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 1 )对环境影响: 空气对流运动被抑制, 加重大气污染 ( 2 )对天气影响: 易产生大雾天气 阴雨天气(锋面逆温) 冻雨天气 ( 3 )对交通影响: 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弊: 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三、逆温形成的因素: 成因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和城市逆温等。 1. 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 . 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山坡冷气流向山底滑落 , 导致空气上热下冷 3. 平流逆温 由于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最大,气温降低最强烈,上层降温缓慢,从而形成逆温。 思考 : 锋面附近垂直方向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为 : 4 . 锋面逆温 : 对流层中,暖空气运移到冷空气之上 , 形成冷暖相交的锋面 . 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若锋面上下暖冷空气的温差较大 , 便形成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 呈倾斜状态 。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 , 在冬半年有时会形成冻雨一些恶劣性天气。 (3)早春夜晚,坡顶地带的近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河谷地带,使河谷地带气温较高的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导致河谷地带气温低,而坡顶地带气温较高,因此,河谷地带的茶树比山坡地带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6分) 早春的低温冻害是影响茶树生长的主要灾害之一。福建茶农观察发现,早春的夜晚,河谷地带的茶树比坡顶地带的茶树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请说明原因。(6分) (2015年浙江省文科综合)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 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A C 9、A 10、C 9、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考点定位】:逆温现象及特征,影响逆温层上界峰值时间的因素。 【名师点睛】根据材料,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通过读图,要注意到图中下面曲线表示强逆温,相对来说,上面的曲线逆温较弱。对流层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出现逆温主要是近地面降温太快,导致出现下冷上暖的稳定的大气结构。白天有太阳辐射时,地面增温,逆温逐渐消失。所以逆温最强的时在日出前后。地面辐射时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热量的传递有时间差异,所以距离地面近的强逆温层先到达峰值。  二、降水和降水分布及其成因 1. 降水的形成 三个条件: ①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②有足够的凝结核。③水滴增大到重力足以克服空气阻力与浮力之和能够下降到地面。   2. 降水分布:   空间分布  ①赤道附近 : 降水多 , 原因:这里终年高温,空气上升(赤道低压控制)冷却,易成云致雨,即多对流雨;   ②两极地区: 降水少 , 原因:两极地区终年低温,气流下沉(极地高压控制),不易形成降水;  ③副热带: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侧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陆东侧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  ④中纬度地区: 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 降水分类: 按促使空气上升的动力原因分: ①对流雨:②地形雨: ③锋面雨:④台风雨(气旋雨): 对流雨、台风雨地形雨、锋面雨 降水类型 4. 降水成因-常见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   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比较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气团势力情况 冷 气团势力强 , 主动推向暖气团一方 暖气团势力强,主动移向冷气团 暖 气团势力强,主动移向冷气团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地形阻滞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地形阻滞 过境时天气 云层增厚,出现较大的风、雨或雪天气 云层增厚、多出现连续性降水 云层增厚、多出现连续性降水 阴雨连绵 过境后天气 气温降、气压升天气转晴 气温升、气压降、雨过天晴 气温升、气压降、雨过天晴 转晴 我国常见的天气 冬季的寒潮夏季的暴雨华北春季沙暴天气 华南的春雨天气 华南的春雨天气 长江流域梅雨天气、昆明准静止锋 锋面雨 锋面活动时,暖湿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引起的降水现象,称锋面雨。 锋面降水的特点是:水平范围大,常常形成沿锋而产生大范围的呈带状分布的降水区域,称为降水带。随着锋面平均位置的季节移动,降水带的位置也移动。 例如,中国从冬季到夏季,降水带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 5 月份在华南, 6 月上旬到南岭-武夷山一线, 6 月下旬到长江一线, 7 月到淮河, 8 月到华北,从夏季到冬季,则向南移动,在 8 月下旬从东北华北开始向南撤, 9 月即可到华南沿海,所以南撤比北进快得多。 锋面降水的另一个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锋面降水持续时间长,短则几天,长则 10 天半个月以上,有时长达 1 个月以上,“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中国江南春季的锋面降水现象的准确而恰当的描述。 南部沿海地区( 4 、 5 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 6 、 7 月) 华北、东北( 7 、 8 月 ) 9 月 10 月 北方 雨季 南方 雨季 开始迟 结束早 雨季短 开始早 结束迟 雨季长 气旋与天气(北半球) 反气旋与天气(北半球)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 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低气压 高气 压 四周向中心逆时针辐合 中心向四周顺时针辐散 上升 下沉 阴雨 晴朗 气压中心 气旋 反气旋 气流运动方向 水平 运动 垂直 运动 天气状况 气旋类型 低 1005.0 1002.5 1000 1005.0 1002.5 1000 高 (北半球) 三、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辐射) 海陆分布 地形因素 洋流因素 大气环流 影响气候 (气温 降水) 气候形成因子 1. 太阳辐射 —— 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2. 大气环流 —— 双重性质。 3. 地面状况(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植被等) —— 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4. 人类活动 —— 释放能量、改变地表特性。 三、影响气候的因素 使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有阳光直射 无阳光直射 无阳光直射 有阳光直射 无阳光直射 北极圈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南极圈 1. 纬度因素(太阳辐射) 纬度越低,温度越高;纬度越高,温度越低 北 回 归 线 北 极 圈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90°N 90°S 66°34′S 终年高温 终年寒冷 终年寒冷 亚寒带(冬季严寒漫长,暖季短促) 四季分明 温带(冬冷夏热) 亚热带(冬季低温,夏季高温) 亚热带(冬季低温,夏季高温) 四季分明 温带(冬冷夏热) 亚寒带(冬季严寒漫长 , 暖季短促) 热 带 北温带 23°26′S 23°26′N 66°34′N 纬度因素(太阳辐射) 纬度越低,温度越高;纬度越高,温度越低 影响气温 2. 大气环流 调整全球水热平衡,影响各地气候 本身也是种气候现象: 环流形势不同,气候也有差异 0° 60°N 30°N 90°N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G D G G G D D D 东 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暖 冷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热力因素) (热力因素) (动力因素) (动力因素) 三圈环流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东 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 地 东风 暖湿多雨 湿润多雨 湿润多雨 干燥少雨 湿润多雨 湿润多雨 干燥少雨 干燥少雨 干燥少雨 干燥少雨 干燥少雨 干燥少雨 干燥少雨 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 大气环流形势决定降水情况 气流上升 多雨 气流下沉 干燥 副热带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气压带 风 带 副极地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 盛行西风带 温和多雨 东北信风带 极地东风带 干燥少雨 季风区 夏季 暖湿多雨 冬季 干燥少雨 3. 地 面 状 况 — 海陆分布 ( 1 )导致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______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海洋面积占绝 对优势 陆地 赤道 一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 ( 海温>陆温) 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切断 副极地低气压在海洋上保留,并由带状分布变为块状低压中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七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 ( 陆温>海温 ) 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热带高压切断 副热带高压带在海洋上保留,并由带状分布变为块状高压中心 赤道 亚洲低压 夏威夷 高压 亚速尔高压 季风环流 (地图册 22 、 24 页) ( 2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季风现象: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 亚欧大陆内部 )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 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3. 地 面 状 况 — 海陆分布 3 、造成气候具有大陆性和海洋性的区别: 气候类别 日温差 年温差 最热月 最冷月 降水总量 季节分配 春秋温 大陆性 大 大 7 1 少 集中夏季 春温较高 海洋性 小 小 8 2 多 均匀 秋温较高 A B C D E F G 海陆分布 3. 地 面 状 况 — 地形 1 )对气温的影响: 平原气温较山地的 高 ;山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 递减 。阳坡较阴坡 高 。 2 )对降水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平原的降水较山地的 少 ;山地上的降水分布是先是随高度增加 递增 ,后又 递减 。 山地迎风坡为 雨坡 ,背风坡为 干坡 。 3 )高大山脉常常成为气候分界线: 如秦岭、天山、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阿尔卑斯山 洋流的作用: 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 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大西洋暖流的关系;秘鲁沿岸荒漠气候与秘鲁寒流的关系 3. 地 面 状 况 — 洋流 3. 地 面 状 况 -- 地表覆盖状况 地 表 状 况 气 温 蒸发量 降水量 对太阳反射率 林 地 冬温夏凉; 日、年温差小 大;林区空气湿度大 较多,分配较均匀 较小,地温日、年变化小 无 林 地 冬冷夏热;日、年温差大 更大,但空气湿度小 较少,集中热季 较大,地温冬低夏高,变化大 人为因子对气候影响是复杂的,但其影响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行的: 4. 人 类 活 动 ( 1 )改变下垫面的性质: 如造林与毁林,修建水库和排干沼泽等。 ( 2 )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分: 如 CO 2 ,水汽,尘埃, O 3 ,氟氯烃等 ( 3 )人为释放热量: 城市建设--热岛效应、雨岛效应、阳伞效应; 植树造林--绿洲效应; 大面积毁林--沙漠效应; 修建水库--湖泊效应; 尘埃增多--阳伞效应 排放温室气体--保温效应 四、 世界 气候类型 1. 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气候的分布规律 55 0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 在南北纬 10° 之间 特点: 终年高温多雨 成因: 处在赤道低压的控制下(降水量 2000 毫米)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 在南北纬 10° 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特点: 干湿季明显交替 成因: 在赤道低压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地区(降水量 750~1000 毫米)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 在南北纬 10° 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特点: 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干湿季明显交替 成因: 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 1500~2000 毫米) 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特点: 常年干旱少雨 成因: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降水量不足 125 毫米)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 南北纬 25°~35° 之间的大陆东岸 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成因: 受季风的影响 地中海气候 分布: 南北纬 30°~40° 之间的大陆西岸 特点: 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暖湿多雨 成因: 在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降水量 300~1000 毫米) 珀斯 开普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 南北纬 40°~60° 之间的大陆西岸 特点: 终年温和湿润 成因: 终年盛行西风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 南北纬 35°~55° 之间的大陆东部 特点: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成因: 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 500~600 毫米) 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 温带大陆内部 特点: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成因: 距海远,受大陆气团控制 极地气候 高山气候 世界气候的成因和特点 1. 气压带、风带: 2. 海陆位置: 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控制 ——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炎热干燥 全年温暖湿润 干湿季交替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少 全年温和多雨 3. 季风影响: 4. 纬度位置: 纬度高, 冬寒长、夏暖短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两极地区,全年 酷寒 —— 极地气候 5. 地形因素 —— 高原、高山气候 雨热同期 高寒 ①4 个地方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和中美洲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受海洋信风、地形(山地迎风坡、地形雨)、暖流的影响 ② 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形(东非高原 ) 影响 ③ 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形(安第斯山脉背风坡、雨影区)、风带影响 ④ 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类型(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影响 特殊地区气候的成因分析 小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 、纬度因素 2 、海陆因素 3 、地形因素 4 、气压带和风带 5 、洋流因素 如果 6 、 7 、 8 三个月气温高,为北半球; 如果 12 、 1 、 2 三个月气温高,为南半球 ( 2 )判断气候类型 ( 1 )判断半球 2. 气候类型的判断 “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 最冷月气温 t (℃ ) 降水季节分配 t > 15 ℃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 >2000mm 热带草原气候 夏雨型(最高月降水 500 以下) 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夏雨型 ( 最高月降水 500 以上) 1500-2000mm 热带沙漠气候 少雨型 <250mm 0 ℃ < t<15 ℃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雨型 800-1500mm 地中海气候 冬雨型 300-1000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年雨型 700-1000mm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