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50 K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最新】精选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 如图曲线1为某种群出生率,2为种群死亡率,该种群K值是( )
A. c点,死亡率最大的点
B. 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
C. b点,出生率最大的点
D. c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c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不再增长,达到最大值,即K值,故A错、D正确;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还没有达到最大值,故B错;b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还在增长中,此时种群数量还没有达到最大值,故C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的曲线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2.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 44 - / 44
C. 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D. 从t1到t2 , 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图1中,t1之前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逐渐增多;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但种群数量还在逐渐增多;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因此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N),t1时该种鱼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N/2,B正确;在t2时种群与在t0时种群增长率相等,但个体的数量不同,C错误;在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仍在增长,因此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解题关键要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明确各段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明确t1时种群数量为K/2,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3. 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所示)中,正确的是( )
- 44 - / 44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运输方式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解:A项,C项和D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
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故选:B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4.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景象变迁描述了群落的( )
- 44 - / 44
A. 初生演替 B. 次生演替 C. 水平结构 D. 垂直结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地演替.
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
通过诗句的含义可知,小草不是一种生物,并且小草的有无影响动物和微生物,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并且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故选:B.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5. 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 甲直立生长、乙不生长也不弯曲、丙向右弯曲生长
B. 甲直立生长、乙向右弯曲生长、丙向右弯曲生长
C. 甲向左弯曲生长、乙向右弯曲生长、丙直立生长
D. 甲向左弯曲生长、乙不生长也不弯曲、丙直立生长
【答案】A
- 44 - / 44
【解析】甲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且云母片竖直插入尖端,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均匀,因此甲直立生长;乙中,由于云母片水平插入胚芽鞘尖端以下,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面,所以乙不能生长;丙中,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生长素浓度高,右边没有生长素,所以丙向右弯曲生长,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探究历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部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方法:(1)判断胚芽鞘是否生长,关键是看有无生长素的来源,且生长素能否运输到作用部位;(2)判断胚芽鞘是否弯曲,关键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6. 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人们引入了一种蜘蛛.﹣段时间后,对蜘蛛和该种害虫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蜘蛛和害虫是竞争关系
B. 在AD段,害虫种群的能量全部流向蜘蛛
C. 在BC段,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不足
D. D点后害虫和蜘蛛的不会再有变化
【答案】C
【解析】
7. 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二氧化碳参与的这种调节属于(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 44 - / 44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
故选:B.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8. 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含量甚微的①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③的分泌
B. 激素②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
C. 血中③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
D. ③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
【答案】C
- 44 - / 44
【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
解:A、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通过垂体,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
B、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以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浓度低时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只有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C错误;
D、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该激素的靶细胞为全身细胞,D正确.
故选C.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9.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答案】B
- 44 - / 44
【解析】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增加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迁入率,减少种群密度的是死亡率和迁出率,即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考查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 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
A. 大脑皮层 B. 垂体 C. 下丘脑 D. 脊髓
【答案】C
【解析】人的神经系统中,下丘脑的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于体液调节
1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下列关于该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虽然能引发传染病,但是其没有细胞结构,因而它不是生物
B. 能引发传染病,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 44 - / 44
C. 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可以培养
D. 通过细胞分裂繁衍后代
【答案】B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具有生命特征,属于生物,A错误;肠道病毒EV71可引起传染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B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C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通过细胞分裂繁衍后代,D错误。
【考点定位】病毒的结构与代谢
【名师点睛】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2. 如图为人体的某种特异性免疫图解,①~⑤表示不同免疫细胞,Ⅰ~Ⅵ表示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示中①⑤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B. 细胞⑤产生的物质代表的是抗体或淋巴因子
C. 抗原经过程Ⅰ、Ⅱ、Ⅲ传递后,能刺激细胞③增殖分化
D. 物质与细胞④均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保持对抗原的记忆性
【答案】C
- 44 - / 44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淋巴细胞,③表示B淋巴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图示中①表示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⑤表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能分泌抗体,A错误;细胞⑤表示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产生淋巴因子,B错误;抗原经过程Ⅰ、Ⅱ、Ⅲ传递后,能刺激细胞③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细胞⑤产生的物质是抗体,不能在人体内长期存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注意免疫细胞中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13. 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 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
C. 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
D. 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答案】B
- 44 - / 44
【解析】试题分析:a数量上升,b随着上升,a数量下降,反之,则下降,但b数量慢于a,而且a数量较多,故a为被捕食者,A正确,B错。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从而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各种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时都会出现种内斗争,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4.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A
..........................................
- 44 - / 44
考点: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逐渐减少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
15. 如图所示是三种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能正确反映三种种群密度增加速率的顺序是( )
A. ①<③<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②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①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②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性;③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故三种种群密度增加速率的顺序是①>②>③,故选D。
16. 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茎、芽生长的影响,此图没表达出的信息是( )
A. 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 44 - / 44
B.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不敏感
C. D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促进茎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
D. A.B.C对应的浓度分别是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答案】B
【解析】生长素对三种器官都有促进和抑制作用,说明都具有两重性,A正确;由该曲线图可知:根、芽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但不能看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B错误;由图可知,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根的生长,C正确;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其中根对生长素最敏感,D正确。
17. 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B. 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D. 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答案】C
【解析】解:A、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则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
- 44 - / 44
B、0~2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B错误;
C、第4年后开始群增长率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故C正确;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但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故D错误.
故选:C.
18.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故A错误;
B、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则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故B正确;
C、虽然可以证明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却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故C错误;
- 44 - / 44
D、该试验未提及光源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19. 关于图中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
B. 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
C. 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
D.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以后区域
【答案】A
- 44 - / 44
【解析】植物表现出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引起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若植物幼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f小于2f,A项错误;水平放置一段时间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其原因是在重力的作用下,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近地侧细胞的生长效应强于远地侧,若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则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B项正确;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利用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题图显示:当生长素浓度大于h时抑制生长,所以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的状态下,C项正确;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所以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h,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植物向光性的原因、茎的背地性的原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①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②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0. 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C. 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D. 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
【答案】D
【解析】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弃耕的农田上、过量砍伐的森林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在从来没有过植被如裸岩上,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爆发后植被生长的演替。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 44 - / 44
【名师点睛】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1. 人体组织水肿的原因之一可能是( )
A.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少 B. 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
C. 血液中尿素含量少 D. 营养不良
【答案】D
【解析】血浆中无机盐含量少不会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人体组织液中几乎不含蛋白质,B错误;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尿素含量少,不会使组织液中水分增多,C错误;营养不良的人体内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点睛】组织水肿是因为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 44 - / 44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22. 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的影响.“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 抑制生长”一句中,“低浓度”、“高浓度”分别指( )
A. 小于B的浓度、大于C的浓度
B. 小于C的浓度、大于C的浓度
C. 小于B的浓度、大于B的浓度
D. 小于A的浓度、大于B的浓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对应的浓度都起促进作用,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大于C点的浓度则起抑制作用,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低浓度、高浓度分别指小于C的浓度和大于C的浓度,故选B。
23. 将植物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根向地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B. 如果没有单侧光的影响茎也背地生长
C. 如果没有单侧光的影响,则茎向上弯曲的角度更大
D. 如果将单侧光以同样的方向照射根部,则根向下弯曲的角度更大
【答案】D
- 44 - / 44
【解析】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没有单侧光的影响,地心引力会影响茎两侧生长素的分布,导致近地一侧生长素含量更多,促进作用更强,结果会导致茎背地生长,B正确;单侧光和地心引力都导致近地一侧生长素含量更多,没有单侧光的影响,向地一侧生长素含量较少,则茎向上弯曲的角度更小,C错误;单侧光以同样的方向照射根部,导致近地一侧生长素含量更多,抑制作用更强,远地一侧生长素含量更少,促进作用可能更小,根向下弯曲的角度更小,D错误。
【点睛】解答A选项,要准确掌握判断生长素作用是否体现“两重性”的方法,总结如下:
24.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 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抗体可以损伤心脏瓣膜,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自身免疫病。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A错误;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B错误;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属于免疫过弱,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过强,D正确。
【考点定位】自身免疫病
- 44 - / 44
25. 如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2.0
3.1﹣6.8
pmol/L
胰岛素
1.5
5.0﹣20.0
mIU/L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B.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D
【解析】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正确;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C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26. 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
A. HCO3﹣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使血浆pH维持7.35﹣7.45
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 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
- 44 - / 44
D. 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排尿的次数会比平时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HCO3﹣、HPO42﹣等离子是血浆内的缓冲物质,在这些离子的共同作用下,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A正确;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属于免疫调节,B正确;
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肌蛋白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排尿量比平时少属于水盐平衡的调节,D正确.
故选:C.
27. 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 若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 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答案】B
- 44 - / 44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会增大,B错误;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正确;图中显示的特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除此以外,种群还有空间特征,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28.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的实验是:在胚芽鞘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如图),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说明( )
琼脂中生长素浓度( )
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胚芽鞘弯曲的角度α(°)
0
3
7
12
15
18
15
10
A. 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应就不同
B. 胚芽鞘弯曲的程度与其它激素无关
C. 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35mg/L时,胚芽鞘生长受抑制
D. 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25mg/L左右
【答案】D
- 44 - / 44
【解析】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应也可能相同,如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20mg/L和0.30mg/L时,胚芽鞘弯曲的角度α相等,A错误;植物生长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35mg/L时,胚芽鞘弯曲的角度α为10°,说明胚芽鞘生长仍是促进作用,C错误;由于生长素浓度在0.25mg/L左右,胚芽鞘弯曲强度最大,所以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25mg/L左右,D正确。
29. 人体的组织细胞间分布着许多毛细血管,那么毛细血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 )
A. 血浆和淋巴 B. 血浆和组织液
C. 淋巴和组织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B
【解析】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在毛细血管管壁内流的是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外面是组织液,因此该细胞在管内的内环境为血浆,而在管外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其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 44 - / 44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
30. 剧烈活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值会( )
A. 大于7.35~7.45 B. 小于7.35~7.45
C. 维持在7.35~7.45 D. 稳定在3~4
【答案】C
【解析】人剧烈活动后,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呼产生乳酸,但因为血液中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该物质会和乳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经调节后血浆的pH仍然维持在7.35~7.45,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稳态的维持,解题关键要能够识记并理解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1.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体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作为人体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不仅能直接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同时也能将病原体的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
C. 作为人体第三道防线之一的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来杀死病原体
D.
- 44 - / 44
记忆B细胞如果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则能引发机体的二次体液免疫,反应快且强
【答案】C
【解析】体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的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吞噬细胞能直接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同时吞噬细胞也能将病原体的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B正确;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C错误;记忆B细胞如果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即能引发机体的二次体液免疫,反应快且强,D正确。
32.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的同种的雌蛙和雄蛙
②某池塘的全部生物
③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
④某草原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①
D. ①②④
【答案】A
- 44 - / 44
【解析】①一块稻田中所有的同种的雌蛙和雄蛙属于一个种群;②某池塘的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生物群落;③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属于一个生态系统;④某草原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②③,故选A。
33.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
A. 培育无籽番茄 B. 棉花保蕾、保铃
C. 促进果实成熟 D. 促进插枝生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生长和防止落花落果,故ABD均正确;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功能,故C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4. 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用于芦苇纤维的增长
B. 赤霉素用于传统的方法生产啤酒
C. 乙烯利用于菠萝有计划地提早上市
D. 青鲜素用于马铃薯储藏期的延长
【答案】A
- 44 - / 44
【解析】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能用于芦苇纤维的增长,A错误;啤酒的生产过程中,赤霉素能刺激代谢,可用于生产啤酒,B正确;乙烯利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可用于菠萝有计划地提早上市,C正确;青鲜素可用于马铃薯储藏期的延长,D正确。
35. 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一致的是( )
A.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 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成熟的果实﹣﹣可以获得无子果实
C. 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可以除去田间单子叶植物杂草
D. 成熟期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
【答案】A
【解析】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A正确;未成熟的果实已经有种子形成,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子房,获得的果实中含有种子,B错误;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可以除去田间双子叶植物杂草,C错误;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可延缓叶片的黄化速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植物激素的功能: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36. 如
- 44 - / 44
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调节能力
D. 甲和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不一定发生进化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说明甲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正趋于稳定,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甲和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D错误。
37. 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44 - / 44
A.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
C. 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 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成分
【答案】A
【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A错误;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38. 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述正确的是( )
A. 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脱落酸
B. 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赤霉素
C.
- 44 - / 44
外施赤霉素后,马铃游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更短
D. 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第5周时大于实验开始时
【答案】D
【解析】与对照组比较,外施脱落酸组马铃薯块茎延迟发芽,A错。外施赤霉素组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B错。外施赤霉素后,马铃薯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不变,C错。第5周时,对照组开始发芽,赤霉素含量高于脱落酸, 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调节
39. 某生物科研小组调查某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绘制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 随时间的推移物种①逐渐消失,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D. 图中b→c段,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为相对稳定与其耐受弱光有关
【答案】C
- 44 - / 44
【解析】试题分析: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题干信息“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说明在演替过程中因为光照强度的影响已经产生垂直分层,同时也体现了三个物质之间争夺阳光、空间等资源,存在竞争关系,B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随时间的推移物种①逐渐消失。但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物种间的“取而代之”,所以随时间的推移,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故C项错误;图中b→c段,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都是因为受弱光的影响,前者不能忍受弱光,后者能够忍受弱光,故D项正确。
考点:群落的演替
40. 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 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C
41.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 44 - / 44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种生物总和构成种群,所以生物构成群落,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企鹅种群密度会有明显变化,企鹅与磷虾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解: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故A错误;
B、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故B正确;
C、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C正确;
D、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故D正确.
故选:A.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42. 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有这样的记载“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枝条…则根生.”结合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处理方法利用了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特点
B. 反复进行黄土的尿浸处理,是为了让黄土保有更多的生长素
C. 插条去除大的叶片,保留幼叶和芽,有利于插条生根成活
- 44 - / 44
D. 上述材料说明人体细胞代谢过程合成了生长素
【答案】D
【解析】生长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AB正确。插条去除大的叶片,降低蒸腾作用,保留幼叶和芽,能够合成生长素,有利于插条生根成活,C正确。尿液含有生长素是由于人体食用植物,消化后生长素通过尿液排泄,D错。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
43.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 温度、食物 B. 光照、食物
C. 湿度、温度 D. 温度、光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
故选:B.
44.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 44 - / 44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的时间长,A正确;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B正确;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部分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等需要体液传送,D正确。
考点:体液调节
45. 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重要条件是( )
A. 血液酸碱度的稳定
B.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C. 内环境的稳态
D. 温度和渗透压的不断变化
【答案】C
【解析】人体内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和PH值,因此要保证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则内环境必需保持稳态,C正确,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血液酸碱度的稳定不一定是稳态,A错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或温度和渗透压的不断变化都不利于内环境稳态,B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46.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ol/L)
Na+
K+
Ca+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 44 - / 44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因为④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所以④属于细胞内液,A项正确;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较多,故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如果血浆蛋白质含量下降,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更多水流向组织液,所以将导致③组织液增多,B项正确;CO2的产生场所在线粒体内,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要穿过线粒体的2层膜、1层组织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膜(2 层),共5层生物膜,10层磷脂分子层,故C项错误;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二者隔着一层细胞膜,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成分比较
- 44 - / 44
【名师点睛】从表格可知,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钾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组织液或淋巴中微量,所以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或淋巴,④是细胞内液;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物质进入组织液增多;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细胞内液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47. 某人因病甲状腺全部切除,他需要补充下列哪种激素( )
A. 甲状腺素
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C. 促甲状腺激素(TSH)
D. 胰岛素
【答案】A
【解析】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若因病甲状腺全部切除,病人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否则会患病,故选A。
48. 人体组织水肿的原因之一可能是( )
A.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少
B. 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
C. 血液中尿素含量少
D. 营养不良
【答案】B
【解析】血浆中无机盐含量少不会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人体组织液中几乎不含蛋白质,B错误;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尿素含量少,不会使组织液中水分增多,C错误;营养不良的人体内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 44 - / 44
【点睛】组织水肿是因为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49.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一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 44 - / 44
【解析】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考点定位】过敏反应。
【名师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50.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
B.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C. 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
D. 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答案】C
- 44 - / 44
【解析】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与“密度”不同,前者是个体的“数目”,后者是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自然状态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出生率、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种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种群密度的上限由种群所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决定,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所以A、B正确;在正常情况下,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故C项是错误的。
二 填空题
51. 下列图是对生长素的产生、作用及运输进行的系列研究.在单侧光照下,对燕麦胚芽鞘作如下处理:①放在暗盒里;②燕麦胚芽鞘不作处理;③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箔套住;④在胚芽鞘尖端用锡帽罩住;⑤在尖端垂直插入云母片;⑥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不含生长素);⑦在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⑧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⑨切去胚芽鞘尖端;⑩切去尖端,在切口左侧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请仔细分析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有单侧光照射时仍能直立生长的有________ .
(2)弯向光源生长的有________
(3)①②实验说明,胚芽鞘具有________ 生长的特性;根据________ (填两个装置的序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向光性生长与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答案】 (1). ①④⑤⑧ (2). ②③⑥⑩ (3). 向光性 (4). ②⑨
- 44 - / 44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可知,①直立生长、②弯向光源生长、③弯向光源生长、④直立生长、⑤直立生长、⑥弯向光源生长、⑦不生长不弯曲、⑧直立生长、⑨不生长不弯曲、⑩弯向光源生长。
(1)①在暗盒内接受不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直立生长;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用锡帽罩住,胚芽鞘直立生长;⑤在尖端垂直插入云母片,阻碍了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胚芽鞘直立生长;⑧切去胚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琼脂小块中的生长素能扩散到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但由于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2)②燕麦胚芽鞘不作处理,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③尖端是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⑥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不含生长素),而琼脂片不阻碍生长素的运输,所以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⑩切去尖端,在切口左侧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即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
(3)①在暗盒内接受不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直立生长;②燕麦胚芽鞘不作处理,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因此①②实验说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生长的特性;②有尖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⑨没有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因此根据②⑨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向光性生长与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52. 科研人员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进行研究,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44 - / 44
(1)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_________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_________法.
(2)据图分析,该岛屿社鼠性比在________ 季较高,此时种群数量相对较________ .社鼠种群的性比可通过影响_________调节种群数量.
【答案】 (1). 个体迁入和迁出 (2). 标志重捕 (3). 秋 (4). 低(少) (5). 出生率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柱形图和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特征之间的关系,明确性比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再结合题意作答。
(1)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个体迁入和迁出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2)据图分析,该岛屿社鼠性比在秋季较高,此时种群数量相对较低。社鼠种群的性比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调节种群数量。
53. 如图是生长素与其作用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点和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y的范围为________
(3)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________ .
- 44 - / 44
(4)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处于________ 状态下.
【答案】 (1).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 f<y<2f (3). 小于f (4). 大于h(或E点右侧浓度)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在0-g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大;生长素浓度为g时,促进作用最大,因此g生长素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生长素浓度为g-h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1)看图可知:图甲中A点和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故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f,小于2f,以保证背光侧的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
(3)由于受重力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效应强于远地侧,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时,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以保证远地侧的生长效应弱于近地侧,
(4)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从而表现为顶端优势,所以,产生顶端优势的植物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h,起抑制作用。
54. 回答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 44 - / 44
进食可刺激胃腺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
(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机体的________ 免疫;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有消化作用,这体现了酶的________性.
(2)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胃泌素通过_________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________ .
(3)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
步骤
实验条件
4小时胃液分泌量
1
假饲
+++++++++
2
切除胃窦,再假饲
+
3
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
(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
+++++++++
4
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
(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少)
①步骤2中胃液的分泌是_________调节的结果.
②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________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
- 44 - / 44
【答案】 (1). 非特异性 (2). 专一 (3). 血液 (4). 负反馈调节 (5). 神经 (6). 体液(激素) (7). 大于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据图分析:胃腺细胞分泌胃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支配还受体液调节的支配,据表分析:1组是作为对照组,2、3、4组为实验组,回顾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即可分析作答。
(1)胃腺细胞分泌胃液,属于皮肤及其黏膜的分泌物,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细菌,是保护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有消化作用,这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2)据图分析,胃泌素通过体液调节运输到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
(3)①步骤2中切除胃窦,再假饲,已经排除了神经调节对胃窦G细胞的影响,胃液的分泌是不受胃泌素的影响,只能受到储存神经的影响,故胃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②实验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神经-体液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
- 44 - / 44
相关文档
-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6-1细胞的2021-10-114页
- 2020高中生物 第4章 遗传的分子基2021-10-1116页
- 2020高中生物 第2章 生物个体的内2021-10-116页
- 高中生物一模专题汇编:遗传与变异专2021-10-1111页
- 2020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2021-10-112页
- 高中生物必修2同步练习16 杂交育种2021-10-117页
- (浙江专版)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跟踪2021-10-115页
- 高中生物一模专题汇编选择题:遗传信2021-10-116页
-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4-4倡导绿2021-10-114页
- 吉林省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2021-10-1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