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8.63 KB
  • 2021-10-21 发布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上:‎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 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谁再来读?‎ 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件出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 逶迤 磅礴 岷山 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 生自己练读。‎ 师:请你读。‎ 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齐读。‎ 生齐读。‎ 师: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她解决?‎ 生:指山蜿蜒曲折。‎ 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 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那“走泥丸”就是──‎ 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三)读悟结合,细读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作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红军遇到的困难画出来。‎ 生:把远征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战争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金沙江看成是平常的事。‎ 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 课件出示:逶迤 磅礴。(变红)‎ 师:自己先读读这两句,再看看这两个变红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写山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 师: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 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 师:磅礴的乌蒙山呀,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生:这是一座险峻的山。‎ 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会有战士掉下山崖。‎ 生:他们有的人会受伤。‎ 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会伤亡惨重。‎ 师:其实,红军战士不光要面对这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应对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仅湘江战役一战,红军战士就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可见长征是多么艰难呀。‎ 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 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此时,在你的心中,这是一队怎样的红军呀?‎ 生:勇敢无畏。‎ 生:不怕牺牲。‎ 师: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山,他们不怕;面对水,他们会怎样呢?对于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描写的是哪场战役?‎ ‎(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金沙江。它是长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谁能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役?‎ 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 师:万里长征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恶战。这一战却如此轻巧地取得了胜利。如果你身处其中,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 师:可是,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 ‎(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它仅有十三根铁链组成,桥面9根,两侧桥栏各两根,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两岸是悬崖峭壁。站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让人胆战心惊。‎ 生:害怕。‎ 师:不仅如此,在泸定桥之战时,就连桥上的木板都被敌人撤掉了。‎ 师:(课件播放录像)敌人的疯狂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只能用双手双脚向前挪动。十米、二十米,一个战士中弹了,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个战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战士毫无畏惧,仍旧向前挪进。九十米、一百米,敌人在桥头点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毅然冲过火海,夺去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师: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 生: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 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 师:就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之后又爬过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吗?‎ 生: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 师:对呀,就是这样一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大雪山,红军战士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 生:翻过大雪山太高兴了。‎ 师:多么乐观的精神呀!所以才──“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生做动作。‎ 师: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们都笑了这就叫“尽开颜”。‎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拓展升华 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能背过的同学,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背课文。‎ 师:同学们,五岭、乌蒙、金沙、大渡,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长征不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赞歌。你们听──(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可以小声哼唱或吟诵一下。‎ 师: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下课! ‎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教学设计 ‎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山(mín)   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 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puxuewang.com〗‎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 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 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五、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 2.背诵课文。‎ 章回式板书法 仿照章回体小说的标题而设计的板书形式。‎ 这种形式一般以诗句的形式出现,字句精练,读来上口,易念易记。如讲解《驿路梨花》一课时,可采用以下章回式板书。‎ 一、修茸小茅屋,为群众着想。‎ 二、专送粮食米,关照后来人。‎ 三、照顾小茅屋,接过姐姐旗。‎ 四、盖起小茅屋,学习做雷锋。‎ 五、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2问题式板书法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给学生留以思考的余地,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中,课题只标明了中计者的姓名,而没有标明谁用的计。上课伊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以激发、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 ‎3答案式板书法 把课堂教学应掌握的重点或课后习题的答案以板书形式出现。可以把答案重点呈现在学生面前。‎ ‎4景情式板书法 语文课中根据课文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特点而设计的板书。如讲解《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教师采用以下板书可较好地展现诗的意境及写法。‎ ‎5对称式板书法 通过左右或上下两部分整齐对称的排列,展示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如《蝙蝠》一课,教师通过对称式板书把雷达与蝙蝠的相似之处清晰地展现出来。‎ ‎6偏幅式板书法 将板书内容偏向某一方面,以引起学生重视,达到突出难点、重点之目的的板书形式。如无脊椎动物的分类,采取以下板书,可把节肢动物突出出来。‎ ‎7主副式板书法 采用主板书、副板书两种形式展开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一般来说,主板书展示的是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而副板书则是对某一主要内容的补充或注解。如《赵州桥》一课,赵州桥的主要特点可采用以下板书展示(写在黑板正中央):‎ 而“这种设计”的巧妙,即大、小桥洞的作用,从主板书上还看不出来,为此要设计一个副板书(写在黑板右上角):‎ 这样,主副板书结合既可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部分难点。‎ ‎8线索式板书法 按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板书的形式。如讲解《人的消化》一课时,教师可设计以下线索式板书,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接受。‎ ‎9雁行式板书法 把板书内容设计成鸿雁排阵飞行的板书形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通过如下板书,可把这内容表达出来。‎ ‎10阐述式板书法 根据教学内容边分析边阐述的板书形式。如讲解《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可设计以下板书,一边写,一边完成课文的分析任务。‎ ‎11网络式板书法 根据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将零碎的知识“串联”成“网”,使知识点组成“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面的一种板书形式。‎ 如《田忌赛马》一课,写的是田忌以自己的上、中马对齐威王的中、下马,从而智胜齐威王的故事。设计如下网络式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2阶梯式板书法 根据教学内容,把板书要点排列成像阶梯一样的板书形式。它适用于层层加深的教学内容。如讲解《跳水》一文时,教师可按故事的发展设计如下板书,使课文故事情节一目了然。‎ ‎13线条式板书法 用线条展现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形式简明、直观,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可设计如下板书,帮助学生了解邱少云牺牲的原因、经过及其表现出的伟大品质。‎ ‎14回环式板书法 从某一知识点出发,经过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最终回到原点的板书形式。如《书的故事》,写的是鲁迅先生关怀青年、向青年赠书的故事。‎ 设计以下板书,可把鲁迅印书、托售,青年买书、钱不够,鲁迅慷慨赠书,青年感激鲁迅的过程展示出来。‎ ‎15矩阵式板书法 按矩阵的形式来设计的板书。如《将相和》一课,主要叙述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矛盾产生与和解的故事。设计如下板书,可把课文内容较好地展示出来。‎ ‎16递加式板书法 按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将知识要点列在适当的位置,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层层递加,步步完善的板书形式。‎ 这种板书能清晰地展现教学的整个过程,便于学生从简到繁、从少到多、从易到难地掌握教学内容。‎ 如《扁鹊见蔡桓公》一课,写的是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扁鹊的忠告,最后无法救治的故事。可设计如下板书,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结构和背诵课文。‎ ‎17表格式板书法 将教学内容以表格形式展现出来的板书形式。如小学历史《四大发明》一课,课文层次清楚,四部分内容表达方式相仿,教师可采用表格式板书,边讲边填写,既节约时间,又可提高教学效果。‎ ‎18归纳式板书法 将教学内容归纳、概括成简要的式子、字、词、短句等的板书形式。如“分数的分类”一节,乍一看分数有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等,分类很多,但设计下列板书把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就很简单明了了。‎ ‎19分析式板书法 从教材的层次结构出发,逐步分析教材内容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形式以直观图形表达思维过程,其逻辑关系直观明了,便于学生掌握。‎ 如有一道数学应用题。两个筑路队修一条公路,甲队每天修650米,乙队每天修520米,两队合修18天,共修多少米?设计以下板书,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掌握解题过程。‎ ‎20总分式板书法 这是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一种板书。总体和局部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如:《比和比例》一节,内容很多,设计如下板书,可以把这一节的内容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1情节式板书法 将故事情节用板书展示出来的板书形式。如前面所讲的《驿路梨花》一课,教师还可通过以下板书把全文的情节较清晰地展现出来。‎ ‎22对比式板书法 将教学内容相互对立而彼此对应的两部分集中在一起而设计的板书。这种板书可使相关教学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其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司马光》一课,写的是少年司马光智救一位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故事,设计以下板书,可以把少年司马光的聪明、勇敢较好地突现出来。‎ ‎23辐射式板书法 以某一知识点为辐射源,向四面八方散射开去的板书形式。如在教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冬冬有礼貌》时,教师采用右面板书可把冬冬的礼貌用语全面地展现出来。‎ ‎24图示式板书法 借助直观图形展示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如讲解小学历史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因长征过程很复杂,教师采用以下图示式板书,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长征过程。‎ ‎25导游式板书法 对游记体的课文或作文,通过导游的形式而设计的板书。如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春游园通山》时,在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的基础上,又通过下列导游图帮助学生把握记叙的重点。‎ ‎26写意式板书法 将教材内容通过写意的手法展现出来的板书形式。如讲解《老山界》一课时,教师可通过以下板书展现红军战上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27形象式板书法 运用图形并通过必要的文字配合,展示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如《桂林山水》,课文首段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领起下文,分别写出了桂林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每部分的描写又都与祖国的名山大川进行比较,从而印证其“甲天下”的道理。‎ 采用以下板书可把有关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 ‎28描摹式板书法 用简笔画描摹事物的形状并配以文字说明的板书形式。这实际上就是平常所说的简笔画。这种板书运用得好,可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直观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解《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课时,教师通过以下板书可把卵石形成的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果教师画图的技术不过硬,可事先用小黑板画出暗线,到课堂上再临摹,这就成了真正的描摹式板书。‎ ‎29立体式板书法 把板书内容设计成立体图形展示出来的板书形式。如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位教师依据二者都是“体”的特点,设计了如下板书,既能展示教学内容,又颇具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