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KB
  • 2021-10-21 发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诫子书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5 诫子书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难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为了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2.文言文基础知识 重点词语解释:‎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 明志:明确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修养性情。 与:随同。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日:岁月。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3. 整体感知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①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②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课文,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 ‎(7)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诫惜时,有所为。‎ 二、深入情节 梳理脉络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1)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有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三、语言品析 分析人物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论据略。‎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 四、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