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3 KB
- 2021-10-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年级语文月考复习资料
一、重点字词(易错读音和字形)
酝酿 ( )应和( ) 抖擞( ) 贮蓄( ) 粗犷( ) 静谧( ) 高邈( ) 莅临( ) 干涩( ) 竦峙( ) 萧瑟( )朗润( ) 着落( )髻( )看( )护 瘫痪
菡萏( )欹( )斜 匿( )笑 憔悴 ( )
骤( )粼粼( )祷( )告 并蒂( )
姊( )妹 霎( )时侍( )弄 嫩( )芽
荫蔽( )谢太傅( )徘徊( )分歧( )
棱( )镜 喉咙( )咄咄( )逼人 黄晕( )
吝啬( )绿茵茵( )畦( )整宿( )
捶( )打 梗( )
莲蓬 诀别 烂漫 暴怒无常 不知所措 絮叨 翻来覆去 睫毛
嘹亮 蓑笠 镶 化妆
花枝招展:
咄咄逼人: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各得其所:
二、文学常识
《春》----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 诗文集: 散文集:
《济南的冬天》,老舍,舒庆春,字舍予,小说: ,话剧: 。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
代表作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他“诗仙”。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曲状元”,秋思之祖。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小说:
散文:
《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
《吉檀迦利》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诗集:
散文集: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咏雪》出自《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三、诗歌四首默写和赏析
________,以观沧海。水何____,山岛____。
________,洪波涌起。
《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____,____。
《观沧海》中能体现诗人政治抱负的诗句:____,____;
____,____。
《观沧海》
①开篇点题,交代观海地点。“观”统领全篇,全诗以“观”字展开,写诗人所思所想。
②观海所见全景,有动有静,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③静态描写,写出了山岛上树木、百草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特点。
④展开想象画面感:秋风阵阵吹来,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
⑤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丽景观,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⑥感情基调:慷慨悲凉
⑦主旨:通过描写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
赏析
解题: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写这首诗表示慰问。
①首句写景,“杨花落尽”点名暮春时节,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不定,暗示友人被贬之地荒僻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在诗词中总悲凉、凄惨地啼叫,叫声近似“不如归去”盼望友人早日归来,烘托哀伤气氛。
“杨花”“子规”两种意象,营造萧条悲凉的气氛,衬托诗人悲苦哀怨之情。
②第二句叙事,“闻道”表示惊讶得知,“过五溪”表明贬谪之地的荒远,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
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拜托明月把诗人的忧愁和思念带给远方的朋友,表达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④主旨:全诗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友人的关切、思念之情。
《次北固山下》
朝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_______。
《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赏析
①首联点题,“客路”暗含羁旅漂泊之感,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②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
画面: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温和吹来,船帆高高悬挂。
炼字:“阔”和“悬”。“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似乎和岸平了,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水面的广阔无垠,突出了江面的平,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豁达心胸。“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③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夜还没有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④尾联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的思乡愁绪,与首联呼应。
⑤主旨: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
夕阳西下,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赏析
①营造萧瑟荒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②以乐景写哀情,更加衬托游子的孤苦无依和对家乡的思念。
③ 前三句运用白描诗人选取九种极具特色的景物,描绘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④直抒胸臆,表达游子思念家乡,漂泊无依孤寂愁苦之情。
⑤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萧瑟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到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溪边的几户人家,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其他默写:
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
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晴朗秀美夜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逢李龟年》中描写诗人昔日与李龟年交往情形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
关于写月的诗句:
关于写春的诗句:
关于写雪的诗句:
关于写友的诗句:
四、文言文翻译及问答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词语
内集:( )儿女:( )文义:( )
俄而:( )骤:( )欣然:( )
差:( )拟:( )未若:( )
因风:( )即:( )
2、翻译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答题
你认为哪个比喻句更好?请说明理由。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词语
期行:( )期日中:( )至:( )
舍:( )去:( )乃:( )不:( )
委:( )惭:( )下车引之( )( )
顾:( )
2翻译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答题。
文中是如何体现陈元方的方正的?
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中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元方是否失礼?请简要分析。
五、答题模板。
1、赏析句子。(比喻、拟人)
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③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①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把、、、、、、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③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从用词角度。(参考第五课课后第二题)
①、、、、(词)的意思是、、、、,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状态,表现了、、、、、的特点(或人物的品质),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3、开头的作用。
(1)内容上: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主题。②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背景。③渲染、、、、、、的气氛。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⑤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2)结构上:①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②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③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相照应。
4、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课本31页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