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8.50 KB
  • 2021-10-21 发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 ‎ 一、选择题:‎ ‎1.“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为此,汉武帝(  )‎ A.分封诸侯 B.广设郡县 ‎ C.实施“推恩令” D.设立“三司”‎ ‎2.汉初的封国有王、侯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侯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3.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如图所示)。这表明(  )‎ A.孔子是春秋时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 B.孔子对古代教育的发展贡献巨大 ‎ 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D.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被广泛接受 ‎4.下面属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B.废分封,立郡县 ‎ C.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如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 A.“削藩”﹣﹣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 C.休养生息﹣﹣隋炀帝 D.“杯酒释兵权”﹣﹣宋徽宗 第23页(共23页)‎ ‎6.如图印文佐证了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某重要官职,其主要职责是(  )‎ A.处理政务 B.监察百官 C.统帅军队 D.管理经济 ‎7.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到汉武帝时,是如何对待诸子百家学说的(  )‎ A.百家争鸣 B.八股取士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文字狱 ‎8.“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儒法并用 C.重用外戚 D.“以德化民”‎ ‎9.“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出这一段话的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司马迁 D.张骞 ‎10.刘彻(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其中为他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 B.兴办太学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11.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 A.“推恩” B.“无为” ‎ C.“焚书坑儒”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半两钱,改铸(  )‎ A.半两钱 B.五铢钱 ‎ 第23页(共23页)‎ C.蚁鼻钱 D.铲形币 ‎1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14.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  )‎ A.树立皇帝权威 B.重视选拔人才 ‎ C.削弱贵族势力 D.推儒家思想 ‎15.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16.阅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 A.诸候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 第23页(共23页)‎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1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儒学(  )‎ A.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 B.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 ‎ C.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 D.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18.如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 A.实行“削藩” ‎ B.推行分封制 ‎ C.颁布“推恩令” ‎ 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9.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他之口而震撼人心,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  )‎ 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D.王昭君 ‎20.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 第23页(共23页)‎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 C.汉武帝首创殿试 ‎ 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 ‎﹣﹣《汉书•贾山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避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分裂局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派?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秦朝的灭亡与汉朝的兴起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23页(共23页)‎ 材料二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时,“府库并虚”,富商大贾们“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甚至“因其富厚,交通(勾结)王侯”。‎ ‎﹣﹣白寿彝《中国通史》‎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三 材料四 第23页(共23页)‎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选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治理滇池地区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的解决措施。这一系列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汉朝哪方面的情况?‎ ‎(4)根据材料四回答,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直到2000多年后,也就是1911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一件案子引发巨大争议。‎ 案件回放: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判决方案一:殴父也,当枭首(砍头)。‎ 判决方案二:甲非律所谓殴父也,不当坐(无罪)!‎ ‎(注:“不孝罪”是汉代重罪之一)‎ ‎﹣﹣摘编自(宋)李窻编篡《太平御览》第六卷 ‎(1)材料中的“孔子学说”指什么?促使“孔子学说”成为帝国官方教义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种判决方案有何区别?从思想角度看,判决方案体现了什么时代特点?‎ ‎24.从秦汉时期起,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什么建议?这个建议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哪个大臣的建议?这个建议是什么?‎ ‎(3)汉武帝除了在政治、思想上加强统一,还在经济上把哪两个方面的经营权收归中央,改善国家财政?‎ 第23页(共23页)‎ ‎(4)结合所学,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 第23页(共2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3.4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2020年同步练习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为此,汉武帝(  )‎ A.分封诸侯 B.广设郡县 ‎ C.实施“推恩令” D.设立“三司”‎ ‎【分析】本题以“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为依托,考查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解答】“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为此,汉武帝实施“推恩令”。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故选:C。‎ ‎2.汉初的封国有王、侯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侯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解决了王国问题。据“汉初的封国有王、侯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侯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王国。‎ 第23页(共23页)‎ 故选:A。‎ ‎3.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如图所示)。这表明(  )‎ A.孔子是春秋时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 B.孔子对古代教育的发展贡献巨大 ‎ 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D.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被广泛接受 ‎【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为切入点,考查了儒家思想相关知识,西汉武帝时,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解答】根据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朝所推崇,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面属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B.废分封,立郡县 ‎ C.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分析】本题以“下面属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是”为切入点,考查了西汉武帝大一统相关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思想方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方面: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方面: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D符合题意。ABC均和秦始皇有关,排除。‎ 第23页(共23页)‎ 故选:D。‎ ‎5.如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 A.“削藩”﹣﹣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 C.休养生息﹣﹣隋炀帝 D.“杯酒释兵权”﹣﹣宋徽宗 ‎【分析】本题以漫画为依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推恩令”﹣﹣汉武帝。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故选:B。‎ ‎6.如图印文佐证了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某重要官职,其主要职责是(  )‎ A.处理政务 B.监察百官 C.统帅军队 D.管理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则分区域各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故司隶校尉的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 故选:B。‎ ‎7.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到汉武帝时,是如何对待诸子百家学说的(  )‎ A.百家争鸣 B.八股取士 ‎ 第23页(共23页)‎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文字狱 ‎【分析】本题以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为切入点,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故选:C。‎ ‎8.“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儒法并用 C.重用外戚 D.“以德化民”‎ ‎【分析】本题以“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为依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解答】“尊儒术以约束官吏”说明汉武帝治国运用儒家思想;“效法家而严惩贪官”说明汉武帝治国运用法家思想。“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儒法并用。‎ 故选:B。‎ ‎9.“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出这一段话的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司马迁 D.张骞 ‎【分析】本题以“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为切入点,考查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的措施的知识。‎ ‎【解答】材料的意思是“想要使天下太平,莫过于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有邪念。”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国再往下分封,诸侯国越分越小,再没有能力对抗中央。故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与主父偃有关。‎ 故选:B。‎ 第23页(共23页)‎ ‎10.刘彻(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其中为他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 B.兴办太学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这促进了汉朝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兴办太学,进行儒学教育。综上所述可知D符合题意。‎ 故选:D。‎ ‎11.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 A.“推恩” B.“无为” ‎ C.“焚书坑儒”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汉武帝的思想统治措施。‎ ‎【解答】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故选:D。‎ ‎12.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半两钱,改铸(  )‎ A.半两钱 B.五铢钱 ‎ C.蚁鼻钱 D.铲形币 ‎【分析】本题以汉武帝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为依托,考查的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 第23页(共23页)‎ ‎【解答】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他将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下令废半两钱,统一铸造五铢钱。‎ 故选:B。‎ ‎1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分析】本题以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为依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初期货币可以私铸,政府对经济掌控的能力影响下降,不利于中央集权,汉武帝禁止民间铸钱和地方郡国铸钱,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掌控,最终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A。‎ ‎14.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  )‎ A.树立皇帝权威 B.重视选拔人才 ‎ C.削弱贵族势力 D.推儒家思想 ‎【分析】本题以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为依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可知,材料说明了汉武帝重视人才,重视选拔人才。‎ 故选:B。‎ ‎15.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第23页(共23页)‎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分析】本题以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为依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如图所示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独尊儒术。汉武帝在位时,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故选:C。‎ ‎16.阅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 A.诸候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分析】本题以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为依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仔细观察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可知,封国人数多于中央,封国辖郡多于中央,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诸候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王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 第23页(共23页)‎ ‎,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故选:A。‎ ‎1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儒学(  )‎ A.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 B.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 ‎ C.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 D.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儒学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的知识。考查学生概括能力。‎ ‎【解答】由材料“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可知,儒学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故选:C。‎ ‎18.如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 A.实行“削藩” ‎ B.推行分封制 ‎ C.颁布“推恩令” ‎ 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分析】由题干“郡国并行”“威胁兵权”“汉武帝”可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 ‎【解答】‎ 第23页(共23页)‎ 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四个选项中A选项也是为了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问题,但是在汉景帝时实行的,B选项是西周实行的,D选项是汉武帝为统一思想实行的措施,故本题选C。‎ ‎19.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他之口而震撼人心,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  )‎ 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D.王昭君 ‎【分析】本题考查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知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霍去病的名言。‎ ‎【解答】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故这里的“他”是指霍去病。‎ 故选:C。‎ ‎20.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 C.汉武帝首创殿试 ‎ 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 ‎【分析】本题以《汉代讲学图》和《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为依托,考查的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 ‎【解答】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汉代讲学图》和《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反映的是正是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的历史事件。‎ 故选:B。‎ 第23页(共23页)‎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 ‎﹣﹣《汉书•贾山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避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分裂局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派?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秦朝的灭亡与汉朝的兴起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 ‎【解答】(1)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儒家学派;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第23页(共23页)‎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故答案为:‎ ‎(1)郡县制。‎ ‎(2)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3)秦的暴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时,“府库并虚”,富商大贾们“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甚至“因其富厚,交通(勾结)王侯”。‎ ‎﹣﹣白寿彝《中国通史》‎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三 第23页(共23页)‎ 材料四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选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治理滇池地区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的解决措施。这一系列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汉朝哪方面的情况?‎ ‎(4)根据材料四回答,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解答】(1)根据材料一“金印及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治理滇池地区的主要措施是封王,设置郡县。有利于中原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促进滇池地区社会进步,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依据材料二“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反映了西汉初期,存在很多学说影响着皇帝的统治;由表格“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封国的人口超过了中央人口;封国辖郡的数量超过中央的辖郡的数量,反映了封国的势力超过了中央,威胁到中央的统治。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3页(共23页)‎ 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大大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在政治上为了解决封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皇权。‎ ‎(3)根据材料三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汉朝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妇女化妆,饮食上会烤肉等。‎ ‎(4)根据材料四“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传播、选拔官吏等。‎ 故答案为:‎ ‎(1)措施:封王,设置郡县。作用:中原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促进滇池地区社会进步,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控制,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盐铁专卖。大大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皇权。‎ ‎(3)社会生活。‎ ‎(4)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传播、选拔官吏。‎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直到2000多年后,也就是1911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一件案子引发巨大争议。‎ 案件回放: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判决方案一:殴父也,当枭首(砍头)。‎ 判决方案二:甲非律所谓殴父也,不当坐(无罪)!‎ ‎(注:“不孝罪”是汉代重罪之一)‎ ‎﹣﹣摘编自(宋)李窻编篡《太平御览》第六卷 ‎(1)材料中的“孔子学说”指什么?促使“孔子学说”成为帝国官方教义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第23页(共23页)‎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种判决方案有何区别?从思想角度看,判决方案体现了什么时代特点?‎ ‎【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学说以及思想观点、汉武帝大一统的思想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仁政治国。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死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因而体现了孔子学说的思想主张的是仁政治国。所以“孔子学说”指的是儒家学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第一小问中,方案一依据材料一“殴父也,当枭首(砍头)”可知是砍头;方案二依据材料一“甲非律所谓殴父也,不当坐(无罪)!”可知是无罪。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并结合所学从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为法律的正统思想回答。‎ 故答案为:‎ ‎(1)儒家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方案一,砍头;方案二,无罪。特点:由于确立了儒家思想为法律的正统思想,因此表现出儒家化的趋势。‎ ‎24.从秦汉时期起,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什么建议?这个建议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哪个大臣的建议?这个建议是什么?‎ ‎(3)汉武帝除了在政治、思想上加强统一,还在经济上把哪两个方面的经营权收归中央,改善国家财政?‎ ‎(4)结合所学,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1)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推恩令的建议;推恩令有利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解决诸侯王问题。‎ ‎(2)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23页(共23页)‎ ‎(3)汉武帝除了在政治、思想上加强统一,还在经济上把铸币权;煮盐、冶铁这两个方面的经营权收归中央,改善国家财政。‎ ‎(4)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故答案为:‎ ‎(1)推恩令;有利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解决诸侯王问题。‎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铸币权;煮盐、冶铁。‎ ‎(4)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第23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