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51 KB
  • 2021-10-21 发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 7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3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 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 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 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 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 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 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 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 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 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2、 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 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 用天然火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 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 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 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 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 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 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 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作业:名词解释: 什么叫“旧石器时代”? 教后反思: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 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 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 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 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 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 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 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 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 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 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 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 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 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 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 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 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具体 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 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 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 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作业 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 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 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作业:名词解释:什么是“新石器时代”? ----课本P7页 教后反思: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 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 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 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 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 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 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 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 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 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 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 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 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 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 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 人文初祖 夏朝 禹时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4—8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 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 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四 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 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 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 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 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 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 容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 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 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 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 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 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 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 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 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 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 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 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 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 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 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 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 建立。 4、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 5、 政局混乱, 6、 发生了国人暴动, 7、 赶走了周厉王, 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作业: 教后反思: 第 6 课 青 铜 器与甲骨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 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 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 体会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 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 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 教法和学法: 1、 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四、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五、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 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 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 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 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 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 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 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 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 、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 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 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 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 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 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 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 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 堆文化。 作业: 教后反思: 第 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 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 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 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 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 分析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 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 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 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 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 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 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 "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 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王室衰微及诸侯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 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 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 ,初期 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 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 论,然后回答。)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附:板书设计 一、 诸侯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 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教后反思: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 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 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 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 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 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 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 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1、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 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 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 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 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最北是 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 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三、 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四、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五、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 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 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 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 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 附:板书设计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 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二、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作业: 教后反思: 第 8 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 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 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 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 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 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诗经》《尚书》《春秋》《论 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 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 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 么? 四、作业: 课本39页问题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 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 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 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12—20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 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封建社会中重要的秦汉时期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11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第12课 秦王扫六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 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 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 提问: 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 怎么看? 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 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联 想 : 通 过 孟 姜 女 哭 长 城 的 故 事 , 对 学 生 进 行 情 感 教 育 , 学 生 可 以 进行小组讨论。 教 学 探 究 : 师 生 讨 论 如 何 评 价 秦 始 皇 ? ( 从 正 反 两 方 面 进 行 讨 论 , 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 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 总揽 一切大权。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 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 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 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 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36---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板书设计: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第 13 课 伐无道,诛暴秦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 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 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 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2、 教学过程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 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 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 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 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 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 咸阳。 四、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 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 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练一练 最后推翻秦朝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4、活动与探究 查找成语故事: 这课书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 看谁找到的多。 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5、小结 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使学生了解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并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 6、布置作业 秦朝灭亡的原因? 第 14 课 大统一的汉朝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 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汉朝是谁建立的?汉代作皇帝时间最长的是谁? 3、讲授新课: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 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 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 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 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 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 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 想都予以排斥。 ----40----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播放多媒体资料,并展开讨论: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谁?从 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 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 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第 15 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 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 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 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 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3、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 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 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 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 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4.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 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 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5、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第 16 课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汉与匈奴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三、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 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3、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 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4、练习:多媒体课件 5、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第 17 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 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两汉经营西域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3、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 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 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 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 、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第 18 课 "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 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 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 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 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 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 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 准确。 (4) 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 科技成就。 二、 课时安排:1课时 三、 教具准备:多媒体、纸、竹简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 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 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 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接着出示两个问 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 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 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 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 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 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五、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 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六、课堂练习见课件制作。 附:板书设计 一、造纸术: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二、《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数学著作。 三、医学成就: 1、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2、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 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的议器 第 19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一、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 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 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 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 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 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 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 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 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 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 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 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 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 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 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 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 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 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 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 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 七大奇迹的资料。) 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 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㈢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 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 (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 (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 人员弄错了。 ㈣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 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六、参考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http://www.pep.com.cn/lishi/index 附:板书设计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第 20 课 活动课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 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秦始皇相关多媒体、各种相关资料 [授课过程]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面对迎面 而来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 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 以 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 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 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 言时间, 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 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 (课堂小结)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请你拿起笔来,参照下表,把你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和理想等方面最 感兴趣的话题,以我是……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向同学介绍自己,好吗? 第 四 单 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1—27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三国与民族大融合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 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21 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 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 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 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 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 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 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 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 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第 22 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 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 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教 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 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淝水之战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2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二: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 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4、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5、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6、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 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 上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第 23 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 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 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 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 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 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 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 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 些巨大的变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 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 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 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 什么启示和感慨? 4、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 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 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 1、 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六、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 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 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第 24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 动手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本课始终贯穿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诱思教学为主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 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讲述法与诱思法相结合。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 导入: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 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 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 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 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结合教 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二、 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 著作《水经》。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 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 重视。 三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要求学生结合教 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3、小结:提出两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有哪些突出的成 就?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制成如下表格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祖 冲 之 南朝 著名数学 家、天文 学家 《缀术》 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 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 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 数点之后七位数字,较国外早 近千年 贾 思 勰 北朝(北 魏 和 东 魏) 著名农学 家 《 齐 民 要 术》 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 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 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郦 道 元 北魏 杰出的地 理学家 《水经注》 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以水 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 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 风土人情、历史古迹 4、作业:课后思考题 附:板书设计 一、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 洲早1000多年,著有《缀术》。 二、地理学:郦道元著有《水经注》 三、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第 25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 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是书法、绘画艺术。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 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 成就。 2、讲授新课 (板书)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王羲之,是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坛的巨星,后世称为书圣。 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兰亭序》人称 天下第一行书。 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 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 图》三件。 顾恺之的作品在绘画技巧上主要是运用流畅绵长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古人形容他的 线条如春蚕吐丝,人物栩栩如生,布局严密。 (板书)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 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② 佛教的盛行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佛教自西汉末年开始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其原因一方面 是由于长期战乱和各族统治者的残暴而使许多人寻求精神寄托。 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 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 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宝 贵的文化遗产。 (板书)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包含石雕、壁画和塑像,它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最著 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和印度佛教艺术的融合,是中外艺术结合的结晶,是举世 瞩目的艺术宝库,都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四、小结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成就辉煌。这些文化成就在我国文化艺术 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一名文物保护专家,你打算如何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永葆艺术魅力。 六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思想:范缜著有《神灭论》 二、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三、绘画艺术: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9、 石窟艺术-10、 -11、 山西大同12、 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第 26 课 活动课 巧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巧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学习历史,在有了历史地图,就会帮助你,生动而直观的学习历史, 会有帮助的。 3、讲授新课: 一、怎样看历史地图: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先要会看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和现代地图大致一致。历史地 图的方向,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历史上的地名、山脉等名称,有不少与今天不 同,我们看历史地图,就要弄清古今地名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所以,历史地图的下面 都有古今地名对照。 (出示多媒体课件《赤壁之战》地图册)组织学生练习,有感性认识 二、在地图上再现历史 利用地图学习历史,就要在地图上再现历史。怎样再现历史?这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来 谈。如,要了解历史上的一次战役,就要在历史地图上找出这次战役的地点,还要找 出交战双方原来的所在地区,双方交战路线,在结合课本上讲到的战役背景战役时间 和具体的交战情况,就不难再现这次战役的原貌,并容易理解双方胜负的原因。 (出示《三国鼎立》图,结合具体战役具体分析) 三地名的变化: 各个时期的历史地图上的地名时常变化,不理解这一点,仍然会迷路。如今天的南京, 在三国时,称建业;东晋时,称健康。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举例说明同一地名在不同历史 时期有了变化。 6、作业:课后习题 第 27 课 活动课五 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历史的复习方法和技能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设计方案一:制作时间轴 你可能知道公元1949年发生的事情,那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但是你知道历 史上有没有公元前1949年?公元前1949年和公元1949年有什么区别? 3、讲授新课 【做一做】 1.请你在一张纸上,画一条长长的直线段,在线的最左端,写上公元前3000年,在线 的最右端,写上公元3000年,然后,在线的中间点右侧标上:公元元年。做好了吗? 现在,你已经做成了一条时间轴了。你这下知道公元前和公元的区别了吧? 2.你能不能在你的时间轴上,按照时间顺序,把以下时间标示出来呢? 公元前2200年 公元前841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 8年 公元 220年 公元 2200年 【讲一讲】 我们现在生活在哪一年?你能在时间轴上找到它的位置吗?这一年,是属于哪一个世 纪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问你,公元前2001年,属于哪一个世纪?你会回答吗? 【想一想】 1.在你的时间轴上画出你的妈妈和设想中的你的孙子出生的日期,讲一讲他们的生活 和你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你孙子的学校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你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 证实你的预测? 2.公元前21世纪和公元21世纪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用尽可能多的证据来 证明你的观点,然后,大胆地和你的同学分享你的看法。 3.推举同学担任评判组长,评一评谁的发言更精彩。 【找一找】 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元纪年方法来自于西方,公元元年,传说是西方的上帝——耶稣诞 生的时间。那么中国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纪年的呢?你可以问问你的父母,或 者自己查一查资料,看看你可以找到我国古代哪几种纪年的方法。越多越好喔! 4.小结:利用多媒体。 5.作业:课后练习 测验单元----四 [测试目的]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测验,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教学方法]自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测验课 [教具]单元测试---四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发放试题 3、 开始测试 4、 收试卷 5、 阅卷 6、 分析、总结 期 中 复 习-----材料题 [复习目的] 全面复习本学期重点内容,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重要的材料题,及培养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1、材料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2、材料: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 3、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 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投影仪及胶片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出示投影) 3、布置任务,讲授重点内容 4、学生巩固掌握 5、练习(出示投影) 1)、材料: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事竟成, 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 1)这副对联说的是古代哪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答:是项羽和越王勾践的故事。 2)他们分别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人物?答:项羽是秦朝,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的人。 3)举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成语故事4个。 4)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可贵品质?答:勇敢、坚强、有毅力、意志坚强、有志 气。 2)、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 题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 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 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 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 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8、练习:(使用多媒体课件练习部分) 作业:巩固所讲内容 讲 评 课 讲评第三单元测试题 [教学目的]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讲评课 [教学重点] 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教具]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 2) 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 1) 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 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3、7 、8、10题 在材料题中重点讲解第1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 4、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5、练习(使用微机) 1)、从______年到______年,秦王______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______,都:______。 2)、秦朝统一后,派将军______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______,东到______的长城。 3)、秦朝疆域:东至______,西到______,北至______,南到______。 6、作业: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测验单元---- 二 [测试目的]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测验,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教学方法]自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测验课 [教具]单元测试---二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发放试题 3、开始测试 4、收试卷 5、阅卷 6、分析、总结 讲 评 课 讲评第二单元测试题 [教学目的]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讲评课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文化 [教具]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 2) 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 1) 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 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2、5 、7题 在问答题中重点讲解第2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 4、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5、练习(使用微机) 1)东周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时期。春秋从______年至______年,是我国______瓦 解时期;战国从______年至______年,是我国______形成时期。 2)著名的霸主有: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战国七雄:______(结合图位置:最北是______;最南是______;最东是______; 最西是______)9、这个时期的战役有______、______。 4)道家学派----创始人是______,著有《______》;主要思想是______;具有______ 的思想。 5)儒家学派创始人是______,他编订了《______》 6)墨家学派创始人是______,主张____________ 7)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______,主张A;B。著作是《______》 8)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______著有《______》,还提出了______ 6、作业: 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期 末 复 习-----问答题 [复习目的] 全面复习本学期重点内容,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重要的问答题,及培养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变法的内容、变法意义。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4、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5、简述匈奴与秦、西汉、东汉的关系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投影仪及胶片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出示投影) 3、布置任务,讲授重点内容 4、学生巩固掌握 5、练习(出示投影) 1)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 总揽 一切大权。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 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 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 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 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2、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实行改革: 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C: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 D: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贵族联姻; E: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F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尊老的风气。 8、练习:(使用多媒体课件练习部分) 9、作业:1)巩固所讲内容 2)谈一谈,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