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4.98 KB
- 2021-10-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符合题意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1分)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④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③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
A.标志着隋朝的建立
B.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2.(1分)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指的是( )
A.察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3.(1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假如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的是(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田间耕作
③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求婚
④筒车昼夜不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29页(共29页)
4.(1分)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1分)如图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木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唐朝皇帝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金城公主入藏
C.金瓶签制度 D.册封达赖和班禅
6.(1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佳句最能体现唐代文学特色的是( )
A.“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1分)下列关于如图中两位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僧人
B.都是唐太宗时期的使者
第29页(共29页)
C.都对唐朝和邻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D.都为完成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
8.(1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9.(1分)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
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
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10.(1分)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B.削减节度使的权力
C.设副丞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1.(1分)如图为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第29页(共29页)
C. D.
12.(1分)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是( )
A.宋辽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夏议和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前两次议和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宋金议和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3.(1分)历史兴趣小组打算编排一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课本剧,你认为下列情景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买东西不再使用铜钱
B.市场上出售占城稻
C.城市买卖昼夜不绝
D.景德镇瓷器深受人们喜爱
14.(1分)下列各项中属于元朝的是( )
①组织军队灭西夏
②灭亡南宋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金政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5.(1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万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第29页(共29页)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瓦舍”的出现 D.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16.(1分)“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遥中的“戚爷”( )
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17.(1分)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提取青蒿素治愈疟疾的成就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入药在许多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就曾将其记录在( )
A.《伤寒杂病论》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神农本草经》
18.(1分)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
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
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
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
19.(1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愿望的是( )
①郑和下西洋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分)下表列出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变化状况,呈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年号
公元
每人平均田亩数(亩)
清康熙二十年
1673年
27.92
第29页(共29页)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6.89
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3.56
A.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B.人口数量的迅猛激增
C.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 D.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二、(非选择题30分)
21.(10分)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贸易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才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使得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什么?
材料三:《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材料四:“……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第29页(共29页)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
(6)综上所述,从唐朝、明朝到清朝,我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你有何感想或启发?
22.(10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执政理念?并举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材料二:(如图)
(2)结合材料二回答,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行政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为加强对今西藏地区的管辖,在中央设置了什么机构?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指哪位皇帝?
材料四: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第29页(共29页)
(4)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5)明清时期,为加强君权,控制人们的思想,统治者实行了哪些政策?
23.(10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艺术篇】
材料一:
(1)与材料一中图片相关的戏曲剧种被称为我国的“国粹”,该剧种是什么?
【工程篇】
材料二:
第29页(共29页)
(2)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图一工程,主要是明代修筑的,其东西起止点分别是哪里?当初修筑该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3)图二工程开凿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该工程的开通有何作用?
(4)图三中的建筑开始建造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科学篇】
材料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5)材料三出自哪部著作?其作者是谁?
【感悟篇】
(6)综合以上探究,请你说说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第29页(共29页)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符合题意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1分)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④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③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
A.标志着隋朝的建立
B.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解答】由时间得知:公元605年,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以洛阳为中心,开通了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运河,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重点识记时间的重要性。
2.(1分)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指的是( )
A.察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第29页(共29页)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科举制是一种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官僚政治的进步。
【解答】由“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度面向全体士人公开招考,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的特点。隋朝创立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官僚政治的进步。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科举制度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1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假如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的是(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田间耕作
③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求婚
④筒车昼夜不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和盛唐的社会气象,关键是结合所学对选项进行分析与理解。
【解答】由材料信息“唐玄宗统治前期”并结合所学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可以看到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②农民用曲辕犁在田间耕作,④筒车昼夜不停地灌溉田地。③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求婚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开元盛世和盛唐的社会气象有关史实。
4.(1分)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
第29页(共29页)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完善的相关内容。
【解答】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1分)如图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木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唐朝皇帝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金城公主入藏
C.金瓶签制度 D.册封达赖和班禅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重点掌握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相关史实。
【解答】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因而《步辇图》背后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6.(1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佳句最能体现唐代文学特色的是( )
第29页(共29页)
A.“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耀千古的唐诗,注意识记唐诗的特点.
【解答】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白居易的诗直白如画,通俗易懂;A项是楚辞体,C,D项是宋词,B项是李白的诗句。
故选:B。
【点评】注意把握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
7.(1分)下列关于如图中两位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僧人
B.都是唐太宗时期的使者
C.都对唐朝和邻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D.都为完成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史实,重点掌握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天竺相关知识。
【解答】
第29页(共29页)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B都是唐太宗时期的使者,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天竺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1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衰亡的过程。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
【解答】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881年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过程。
第29页(共29页)
9.(1分)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
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
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衰落。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解答】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宦官专权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衰落的原因。
10.(1分)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B.削减节度使的权力
C.设副丞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相当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
【解答】
第29页(共29页)
根据材料“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宋太祖作用文臣治理地方。宋代建立后为改变之前藩镇割据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故选:A。
【点评】掌握北宋吸取历史教训而采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员,重文轻武的措施,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1.(1分)如图为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以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辽、西夏和北宋并立。
【解答】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定都汴京。按照地理位置可知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12.(1分)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是( )
A.宋辽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第29页(共29页)
B.宋夏议和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前两次议和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宋金议和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
【解答】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是宋、金之间“议和”独有的,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ABC是相同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辽宋夏金元的并立。
13.(1分)历史兴趣小组打算编排一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课本剧,你认为下列情景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买东西不再使用铜钱
B.市场上出售占城稻
C.城市买卖昼夜不绝
D.景德镇瓷器深受人们喜爱
【分析】本题以某历史兴趣小组打算编排一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课本剧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本题考查了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选项可知,A关键在于“不再”二字,宋代虽然纸币流通成为主流,但铜钱仍然流通。不应该说不再使用铜钱。B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于是粮店出售占城稻完全可能。D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所以市面上出现景德镇瓷器是很正确的。C北宋开始“开禁夜市”商业贸易出现日市、晓市、夜市的分化,小商小贩忙着昼夜交易。“买卖昼夜不绝”是事实。
故选:A。
【点评】
第29页(共29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14.(1分)下列各项中属于元朝的是( )
①组织军队灭西夏
②灭亡南宋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金政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发生在元朝的事件。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1227年,西夏政权亡于蒙古政权。1234年蒙古灭金。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分裂时期,实现大统一。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知识。
15.(1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万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瓦舍”的出现 D.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
第29页(共29页)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400年。材料中“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掌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表现和意义。
16.(1分)“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遥中的“戚爷”( )
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分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掌握其时间、重要战役及意义。
【解答】“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意思是倭寇来了也不用紧张,我们有戚继光大人带兵抵抗,由此可知戚爷是指戚继光,戚继光抗倭,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故选:B。
【点评】注意把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综合掌握。
17.(1分)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提取青蒿素治愈疟疾的成就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入药在许多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就曾将其记录在( )
A.《伤寒杂病论》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神农本草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明代李时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的关键。
【解答】
第29页(共29页)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11000多个,并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青蒿入药在许多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就曾将其记录在《本草纲目》中。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
18.(1分)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
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
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
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
【分析】本题考查李自成的相关知识。考查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的政治影响。
【解答】根据选项C“均田免粮”这一朴素的口号,得出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故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李自成的相关知识。考查对明末农民起义以及李自成的事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1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愿望的是( )
①郑和下西洋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相关史实。
第29页(共29页)
【解答】题目给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设问考查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愿望的选项。题目给出的四个事件中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往的史实,据此可排除所有含①的ABC三个选项。
故选:D。
【点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20.(1分)下表列出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变化状况,呈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年号
公元
每人平均田亩数(亩)
清康熙二十年
1673年
27.92
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6.89
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3.56
A.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B.人口数量的迅猛激增
C.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 D.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使得清代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解答】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据题干框表信息可知,清代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呈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迅猛激增;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9页(共29页)
二、(非选择题30分)
21.(10分)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贸易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才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使得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什么?
材料三:《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材料四:“……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
(6)综上所述,从唐朝、明朝到清朝,我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你有何感想或启发?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朝长安城繁华原因。
第29页(共29页)
(2)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海外贸易。
(3)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4)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最远目的地。
(5)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
(6)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变化及其启示。
【解答】(1)根据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贸易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才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可知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有: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文化底蕴丰厚;丝路通商促进长安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使得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市舶司。
(3)根据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炫耀国威,展示中国强大。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6)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明朝到清朝,我国的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从中感想或启发有: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闭关自守使文明衰落;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多彩。
故答案为:
(1)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文化底蕴丰厚;丝路通商促进长安商品经济的发展。
(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市舶司。
(3)炫耀国威,展示中国强大。
第29页(共29页)
(4)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6)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闭关自守使文明衰落;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多彩。
【点评】本题以古代对外关系演变为主线,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宋朝对外贸易、明朝郑和下西洋、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2.(10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执政理念?并举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材料二:(如图)
(2)结合材料二回答,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行政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为加强对今西藏地区的管辖,在中央设置了什么机构?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第29页(共29页)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指哪位皇帝?
材料四: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4)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5)明清时期,为加强君权,控制人们的思想,统治者实行了哪些政策?
【分析】本题以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为主线,考查唐太宗的执政理念及用人策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相关知识。
【解答】(1)由“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唐太宗重用贤才和善于纳谏,名相辈出。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人为“房谋杜断”。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谏臣,他先后二百多次向唐太宗进谏,被唐太宗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2)元朝建立了一个版图空前庞大的大帝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在中央设置了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鸻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第29页(共29页)
(3)据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明朝官制的变化,材料三中的“帝”指明太祖朱元璋。丞相这一官职废除的朝代是明朝。明朝时期,明太祖在地方上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制,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
(4)据材料“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军机处;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所以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阻碍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清朝时期,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皇帝集权发展到顶峰,文化上大兴文字狱,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故答案为:
(1)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唐太宗重用贤才和善于纳谏,名相辈出。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人为“房谋杜断”。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谏臣,他先后二百多次向唐太宗进谏,被唐太宗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2)行省制;宣政院。
(3)明朝;明太祖或朱元璋。
(4)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皇权高度膨胀,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八股取士,文字狱。
【点评】
第29页(共29页)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唐太宗的执政理念及用人策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相关知识。
23.(10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艺术篇】
材料一:
(1)与材料一中图片相关的戏曲剧种被称为我国的“国粹”,该剧种是什么?
【工程篇】
材料二:
(2)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图一工程,主要是明代修筑的,其东西起止点分别是哪里?当初修筑该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3)图二工程开凿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该工程的开通有何作用?
(4)图三中的建筑开始建造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科学篇】
材料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第29页(共29页)
(5)材料三出自哪部著作?其作者是谁?
【感悟篇】
(6)综合以上探究,请你说说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京剧。
(2)本题主要考查明长城及其目的。
(3)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
(4)本题主要考查紫禁城。
(5)本题主要考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6)本题主要考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解答】(1)根据材料图片分析,可知是京剧脸谱,京剧被称为我国的“国粹”。
(2)根据图片分析和所学知识,图一是长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当初修筑该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抵御蒙古族入侵。
(3)根据图片分析和所学知识,图二是大运河,该工程开凿于隋炀帝在位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4)根据图片分析和所学知识,图三是紫禁城,该建筑开始建造于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
(5)根据材料“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可知这是《天工开物》的序言部分。根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6)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大力开展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宣传活动;有关部门利用法律、行政手段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注重创新与发展,做到民族性与开放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等。
故答案为:
第29页(共29页)
(1)京剧。
(2)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为了抵御蒙古族入侵。
(3)隋炀帝;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4)明成祖。
(5)《天工开物》;宋应星。
(6)大力开展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宣传活动;有关部门利用法律、行政手段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注重创新与发展,做到民族性与开放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京剧、明长城、大运河、《天工开物》等古代建筑、科举文化方面成就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8/8 14:01:00;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9页(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