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00 KB
- 2021-10-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节 血液循环
10-2-1心脏
10-2-2 静脉
10-2-3动脉
10-2-4毛细血管
10-2-5“静脉瓣作用”演示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10-2-6体循环
10-2-7肺循环
10-2-8心输出量
10-2-9每搏输出量
10-2-10运动对心率影响的测定
10-2-11心动周期与心率
10-2-12心音
10-2-13动脉血压
10-2-14动脉血压的形成
10-2-1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0-2-16动脉脉搏
10-2-17静脉血流与血压
10-2-18微循环
第二节 血液循环
10-2-1心脏
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中空器官。正常成人的心脏略大于拳头,重约300克,略呈圆锥形,位于膈上两肺之间,略偏于左侧,心尖位于左下方。心脏分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腔,分别以房间隔和室间隔分开,左右互不相通。右心房接受上下腔静脉回流的静脉血,并将其引入右心室。右心室将血泵入肺动脉。左心房接受肺静脉的氧合血液,并将其导入左心室。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3倍,将血推送至全身器官。心脏内有左、右房室瓣和左、右半月瓣,保证血液定向流动。左侧房室瓣为二尖瓣,右侧为三尖瓣。左侧半月瓣为主动脉瓣,在左心室和主动脉的接合处。右侧为肺动脉瓣,位于右室和肺动脉的接合处。心脏瓣膜闭合时产生心音。房室瓣关闭产生第一心音,半月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心室壁肌肉和大血管的振动参与心音的形成。心肌具有自身节律性收缩的性能。心内有特殊的传导系统,心肌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同,产生跨膜电位。任何增加细胞膜通透性的因素,均可使内外离子浓度发生改变,产生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窦房结具有自发地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心脏的起搏器。窦房结所形成的冲动沿传导系统下传,产生电流,这种电流传至体表面,在体表面任意两点形成电位差,随着心脏有规律的搏动,产生一系列的电活动,用仪器记录成连续的曲线即称为心电图。近期研究证明心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如分泌心钠素等,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调节起重要作用。
10-2-2 静脉
8
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按管径不同可分大、中、小三种类型。与同行的动脉相比较,管壁较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较少,结缔组织较多,易变形扩张,血容量大,血流速度慢。静脉的管壁由内、中、外三层组成,以外层为最厚,较大静脉的内膜常向内折叠形成成对半月形的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静脉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系统容量、收集血液流回心房。静脉有深浅之分,浅静脉互相连通、行于皮下。人体上、下肢的浅静脉很发达,多为中型静脉,从体表能看到或摸到。临床上常选用上肢掌背或脚背静脉作抽血、输血或静脉注射之部位。深静脉通常与同名动脉伴行。体循环静脉可分三大系统,即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部、上肢和胸背部等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下腔静脉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静脉血的管道。门静脉系主要收集腹腔内消化管道、胰和脾的静脉血进入肝的静脉管道。当静脉瓣机能不全时,会引起静脉扩张和血液淤滞,影响血液回流,称为静脉曲张,常见于静脉瓣分布较多的腿部浅表静脉。
10-2-3动脉
根据血管内血流的方向,把从心脏运送血液到机体各部分的一类血管总称为动脉。动脉管壁都由内层、中层和外层组成,管壁较厚。内层内表面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中层由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组成;外层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人体中直接起始于心脏的动脉有两条大干,即肺动脉和主动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肺动脉把全身返回心脏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暗红色静脉血由右心室送到肺脏。主动脉把含氧较多的鲜红色动脉血从左心室送到全身。按管径大小不同,动脉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动脉的中层厚,环行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发达,能随血量的增减和血压的高低而胀缩;中动脉的中层管壁平滑肌很发达;小动脉的肌层较薄。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动脉作舒缩运动,可调节血流和血压。由于动脉管壁的弹性作用,才保证了血液在血管中的连续流动。动脉管壁组织随年龄而变化。老年人动脉弹性减退,对血压的调节能力降低。所以,人在老年时的血压较年轻时的血压高。
10-2-4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又称微血管。分布于各种组织和细胞间的最微细的血管。平均直径7~9微米,数量极多,成网状分布。管壁主要由一层扁平梭形的内皮细胞构成。最细的毛细血管,一个内皮细胞可围成整个管壁,细胞基底面附着于外侧基膜上。内皮外有薄层结缔组织,含有外膜细胞。管壁外还紧贴有周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一般借少量细胞间质互相嵌合,在电镜下可见到有的内皮细胞具有窗孔,有的含有吞饮小泡。相邻的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或缝隙连接。有利于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特别是吞饮小泡对大分子物质的交换有重要意义。毛细血管壁具有极大的通透性,是管内血液与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0-2-5“静脉瓣作用”演示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学生对此缺少感性认识。由于标本难以采集,拇指挤压四肢静脉的演示也有局限性,所以它既抽象又晦涩,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设计和制作了静脉瓣作用演示教具。该教具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效果显著。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静脉瓣的作用,也为学生掌握心脏瓣膜的知识打下了基础。现介绍如下:
一、制作
1、静脉 取一长30厘米、直径2厘米、壁厚3毫米无色透明的建筑防火塑料管,表示静脉。
2、静脉瓣 取一个端封闭的奶嘴(非市面上的“十”字奶嘴),表示静脉瓣。制作时,首先剪去奶嘴基部多余的橡胶膜,使基部最大外径为2厘米,以保证与塑料管内壁吻合;然后,用利刃小心地在奶嘴顶端球冠部分纵向平分为四,使刀缝等长,呈“十”字状,其交叉点位于奶嘴顶端。
3、组装
8
小心地把塑料管从中间一分为二。从其中一节塑料管截口伸进食指,在其内壁距截口1厘米处均匀地涂一圈吸纳胶(汽车配件店有售)或万能胶,再在奶嘴基部外壁也涂一圈胶。稍等片刻,将奶嘴顶端从截口伸进该节塑料管,使奶嘴基部和塑料管内壁涂胶处严密胶合。接着,用胶将截开的两节塑料管重新胶合为一体。静置一小时许,待胶干燥,静脉瓣作用演示教具即制作成功。
制作时,所有截面都要整齐,防止吻合或胶合不严,影响演示效果。
二、使用
1、从靠近奶嘴基部的塑料管的一端的开口,注入红水(清水+红墨水,表示血液),红水能通过奶嘴不断流出。
2、从靠近奶嘴顶端的塑料管的一端开口,注入红水,红水不能通过奶嘴向下流出。
由此可见,静脉瓣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10-2-6体循环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后,经主动脉及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肺除外),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汇合至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由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血液的循环又叫冠脉循环。通过血液循环,把氧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组织;把二氧化碳和其他代射产物从组织中运走。心脏的节律性搏动及血管系统间存在的压力差是使血液在血管中不断流动的主要原因。动脉中压力最高,一般在100毫米汞柱左右,毛细血管压在15毫米汞柱左右,静脉压低于15毫米汞柱。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速度也不同,动脉中较快,静脉中较慢,毛细血管中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10-2-7肺循环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体循环返回心脏的血液从右心房流人右心室,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其分支达肺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经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再入左心室。肺动脉短粗,约平第4胸椎处,分为左右肺动脉。左肺动脉较短,达左肺门分为上下两支入左肺上下叶;右肺动脉较长,达右肺门分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肺静脉无瓣,左右各二,分别称为左、右肺上静脉和肺下静脉。注入左心房上后部。
10-2-8心输出量
即每分钟输出量的简称,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等于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左、右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相等。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安静状态下,成年男性每搏输出量为60-80毫升,心率75次/分钟,故心输出量约4.5~6升;女性的心输出量比同体重男性的约低10%。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率的升降而增减,剧烈运动时可高达25~35升,麻醉状态则降至2.5升。心脏每分钟能射出的最大血量称最大心输出量,它反映心脏健康程度。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可用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等方法进行测定。心输出量取决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后者又取决于心肌收缩力、静脉回心血量和动脉压等。所以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包括心肌收缩力、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动脉压(后负荷)和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加,心率最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输出量均减少,心率过快(180次/分钟),心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量不足而使搏出量减少,心输出量相应减少。心率太慢(低于40次/分钟),心舒张期过长,心室充盈早已接近限度,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能相应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
10-2-9每搏输出量
8
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基本相等。搏出量等于心舒末期容积与心缩末期容积之差值。心舒末期容积(即心室充盈量)约130~145毫升,心缩末期容积(即心室射血期末留存于心室的余血量)约60~80毫升,故搏出量约65~70毫升。搏出量与心舒末期容积之比称为射血分数,安静时约50~60%,心肌收缩力越强,搏出量越多,射血分数越大。影响搏出量的主要因素有:心肌收缩力、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动脉血压(后负荷)等。
10-2-10运动对心率影响的测定
1.用测定脉搏的方法测定平静站立时的心率(以“次/分”为单位)。
2.原地踏步3分钟后,立即测定心率。
3.平静站立若干分钟,直到心率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4.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3分钟,例如快跑或站上、站下一只方凳的运动等,立即测定心率。
5.接着上述测定后,连续测定每分钟心跳次数,直到心率恢复到静止站立时的水平。
想一想,剧烈运动时心率加快的原因是什么?剧烈运动后。心率恢复平静状态,每个人需要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
10-2-11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每分钟心动周期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正常人安静状态时的心率为60~100次/分,平均每分钟约75次。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可因年龄、性别及其他生理情况而不同。初生儿心率很快,每分钟可达130次以上,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至15~16岁接近成人水平。在成年人中,女性比男性的心率稍快,运动时比安静或睡眠时心率快,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平时心率较一般人慢。
如以成人平均心率75次/分计算,则每一心动周期为 0.8秒。其中心房收缩期为 0.1秒,舒张期为0.7秒,心室收缩期约为0.3秒,舒张期约为0.5秒(图4-1)。如心率增快,心动周期缩短,则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主要是舒张期的缩短。
心房和心室的收缩不是同时进行的。按其活动次序可把心动周期分为三期:首先两心房收缩,称为房缩期,此时心室舒张;继之两心房舒张而两心室收缩,称为室缩期;最后两心室舒张而心房仍处于舒张状态时,称为全心舒张期,约占0.4秒,这对静脉血流回心十分有利。由于射血的力量来自心室收缩,故临床上所称收缩期和舒张期是指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活动。
10-2-12心音
在心动周期中,心脏瓣膜的关闭和心肌的收缩引起血流振荡所产生的声音,叫做心音。用听诊器在胸壁上一定部位可听到清晰的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一般可听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两个心音。
1.第一心音 音调较低,约持续0.12秒,发生在心缩期,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的振动以及心室射血的血液冲击动脉壁引起的振动。第一心音可反映心肌收缩的强弱和房室瓣的功能状态。
2.第二心音 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约为0.08秒,发生在心舒期,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第二心音的产生是由于心室舒张开始时,半月瓣迅速关闭,血液冲击主动脉根部引起的振动。第二心音的强弱可反映动脉压的高低及半月瓣的机能状态。
由两个心音所产生的时间可以得知,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之间的时间相当于心缩期;第二心音至下一个第一心音之间的时间相当于心舒期。
8
除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外,有时还可听到第三心音,多见于健康儿童和青年。一般认为,第三心音的产生是由于心室舒张期开始后,血液从心房快速流入心室,振动心室壁造成。
依据心音体征,可以确定心缩期和心舒期起止时刻,了解心率和心节律的变化以及血压高低,判断心瓣膜或心肌是否异常,等等。如心瓣膜发生病变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声音,称为心杂音。因此,心音听诊在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10-2-13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是动脉内的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就是指动脉血压而言。
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其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它可反映动脉血压波动的幅度。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即为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所有瞬时值的平均值。因心舒期较心缩期长,故平均动脉压较接近舒张压,大致等于舒张压+1/3脉压(图4-10)。一定高度的平均动脉压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器官有足够血流量的必要条件。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
动脉血压正常值通常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我国成年人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2.0~17.3KPa(90~130mmHg),舒张压为 8.0~12.0KPa(60~90mmHg),脉压为 4.0~5.3KPa(30~40mmHg)。临床上习惯写法是收缩压/舒张压千帕(毫米汞柱)。
动脉血压的高低,随年龄、性别、身材、活动状态等情况而异。一般说来,正常人的动脉血压总是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表4-2);男性比女性略高;肥胖的人血压偏高;精神紧张或体力活动时可使血压暂时升高。在安静状态下,如果舒张压持续高于12.7KPa(95mmHg)或40岁以下的人收缩压持续高于21.3KPa (160mmHg),即称为高血压;如果舒张压持续低于6.7KPa(50mmHg),收缩压持续低于12.0KPa(90mmHg),则称为低血压。
10-2-14动脉血压的形成
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心射血和外周阻力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心舒缩是按一定时间顺序进行的,所以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刻,动脉血压的成因不尽相同,数值也不同。
心每收缩一次,即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心室射入大动脉,同时也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大动脉流至外周。但是,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在心缩期内,只有大约1/3的血液流至外周,其余2/3被贮存在大动脉内,结果大动脉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加大,从而形成较高的动脉血压。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弹性,所以当大动脉内血量增加时,迫使大动脉被动扩张,这样,心室收缩作功所提供的能量,除推动血液流动和升高血压外,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贮存在大动脉管壁之中。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动脉血压下降,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内贮存的弹性势能释放出来,转换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并使动
脉血压在心舒期内仍能维持一定高度。由此可见,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动脉血压形成中起缓冲作用。
10-2-1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8
1.每博输出量 当每博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必然升高,舒张压力亦将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这是因为收缩压增高使动脉中血液迅速向外周流动,到舒张期末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虽然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前有所提高,但不如收缩压提高的明显。这样由于收缩压提高明显而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因而脉压增大。如每搏输出量减少,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心室射血能力。
2.心率 若其他因素不变,心跳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舒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也较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较低,脉压增大。因此,心率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3.外周阻力 如果其它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升高,但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明显。因为血液在心舒期流向外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外周阻力,因外周阻力加大,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致使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流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主要使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因此,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外周阻力过高是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4.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 正常机体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适应,使血管内血液保持一定程度的充盈,以显示一定的压力。如在大失血时,循环血量迅速减小,而血管容量未能相应减少,可导致动脉血压急剧下降,危及生命。故对大失血患者,急救措施主要是应给予输血以补充血量。若血管容量增大而血量不变时,如药物过敏或细菌毒素的作用,使全身小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充盈度降低,血压急剧下降,对这种患者的急救措施是应用血管收缩药物使小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容量,才能使血压回升。
5.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上面又指出,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即有减小脉压的作用。大动脉的弹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明显变化。在老年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因而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但由于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实际上,在完整的机体内,上述某项单一因素发生改变而不伴有其他因素改变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在分析临床上遇到的各种血压异常时,上述各因素可能都起一定作用。但在特定情况下,必有一种因素是主要的。例如,大失血的血压下降,主要是因为循环血量减少,而急性心力衰竭引起的血压下降,则主要是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起搏出量减少。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须对血压下降的具体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10-2-16动脉脉搏
每一心动周期中,由于大动脉内压力和容积的变化所造成的动脉管壁的周期性起伏称为动脉脉搏。脉搏开始发生在主动脉起始部,然后沿着动脉管壁依次向全身各动脉传播。因此,正常脉搏频率与心搏频率一致。脉搏波传导的速度比血流速度快,血流速度每秒很少超过0.5米,而成人脉搏波传布速度为每秒6~9米。动脉弹性大者,速度较慢;弹性小者,速度快。脉搏波在传布过程中,振幅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在一些浅表的动脉如桡动脉、颞浅动脉、足背动脉等部位,用手能摸到动脉脉搏。一般说来,脉搏的频率与节律是心搏频率与节律的反映。如心搏快,脉搏也增快;心律失常,脉搏也不规则。脉搏的紧张度决定于收缩压的高低,如高血压患者脉搏的紧张度就高;反之则低。脉搏的强弱决定于血管内血液充盈度和脉压的大小,如充盈度高,脉压大,则脉搏强大;反之,则脉搏微弱。此外,脉搏的其他特征,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血管的功能。故检查脉搏是诊断心血管功能的方法之一。返回目录
10-2-17静脉血流与血压
静脉的容量大,人体全部循环血量约有60~70%存在于静脉系统中,因而静脉称为容量血管,有贮存血液的作用。
(一)静脉血压与中心静脉压
8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过程中不断克服阻力,压力逐渐降低。当到达小静脉时,压力降至2.0~2.2KPa(15~20mmHg);到达腔静脉、右心房处时,压力已接近零(大气压)。通常将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而把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正常人平卧时的时正中静脉压约为 0.5~1.4KPa(5~14cmH2O),而中心静脉压只有 0.4~1.2KPa(4~ 12cmH2O)。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心脏射血能力。如心脏功能良好,能及时将回心血量射出,则中心静脉压较低;如心脏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时,不能及时将回心血量射出,则中心静脉压升高。另一个是静脉血液回流的速度与血量。若回流速度慢或回流量减少,中心静脉压低;反之相反。所以测定中心静脉压有助于对心血管功能的判断,并可作为临床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主要指标。
(二)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促进静脉血回流的基本动力是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凡能改变这个压力差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血的回流。
1.心脏收缩力 心脏收缩力愈强,心室排血愈多,心舒期心室内压愈低,对心房和大静脉中血液的抽吸力量也愈大,故促进静脉血回流。相反,当右心衰竭时,右心收缩力减弱,排血减少,因而血液淤积于右心房和腔静脉内,使中心静脉压升高,静脉血回流受阻,静脉系统淤血,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浮肿等症状。如左心衰竭,则可因肺静脉血回流受阻,而造成肺淤血和肺水肿。
2.重力和体位 静脉血的回流受重力影响较大。在平卧体位,全身各静脉大都与心脏同一水平,重力对静脉血回流不起重要作用。当体位改变(如由卧位变为直立体位)时,则因重力关系,使大量血液滞留于心脏水平以下的血管中,因而静脉血回流减少。长期卧床或体弱久病的人,静脉管壁紧张性较低,易扩张,加之肌肉无力,挤压作用减弱,故由平卧或蹲位突然站立时,血液淤滞于下肢,以致静脉回流不足,从而减少心输出量,动脉血压急剧下降。此时,可出现眼前发黑(视网膜缺血),甚至晕厥(脑缺血)。
3.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内压下降,使胸腔内薄壁的心房和大静脉扩张,容积增大、而压力下降,促进静脉血回流;呼气时相反,静脉血回流减慢。由于颈部和四肢静脉具有瓣膜装置,可防止呼气时静脉血的返流。故呼吸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吸气动作产生的促进作用。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骨骼肌收缩时,挤压静脉血管,使静脉血回流加快。由于外周静脉中有瓣膜存在,使静脉内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回流。骨骼肌舒张时,静脉内血压降低,可促进毛细血管血液流入静脉而重新充盈。因此,骨骼肌的节律活动,也起到“泵血”的作用,这对克服重力影响,降低下肢的静脉压,减少血液在下肢淤滞具有重要意义。
10-2-18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部分,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通血毛细血管、动一静脉吻合支及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图4一12)。
(一)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和功能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首先是实现物质交换,即向各组织细胞输送养料和带走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其次是调节毛细血管血流量、维持动脉血压和影响血管内外体液的分布。
微循环有三条血流通过,具有相对不同的生理意义。
1.直捷通路 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而回到微静脉,这条通路称为直捷通路,直捷通路的血管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在物质交换上意义不大,它的主要作用是使部分血液能及时通过微循环而由静脉回流入心。
8
2.迂回通路 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而回到微静脉,这条通路称为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好;其毛细血管迂回曲折,相互交错成网,血流缓慢,是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此通路又叫“营养通路”。
3.动一静脉短路 血液经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而回到微静脉。这一条通路称为动一静脉短路。血液经此通路时,不进行物质交换,所以这条通路又称“非营养通路”。在一般情况下,这一通路经常处于封闭状态。在皮肤中,这一通路较多,当通路开放后使皮肤血流量增加,促进皮肤散热,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总的说来,微循环的血流量在安静情况下,大部分经直捷通路,小部分经迂回通路,而动一静脉短路则无血液通过。微循环的物质交换作用主要在迂回通路进行,直捷通路很少进行物质交换,动一静脉短路不进行物质交换。
(二)影响微循环的因素
微循环内的血流量,主要受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影响。
1.毛细血管前阻力 微动脉和后微动脉是微循环的前阻力血管,特别是微动脉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可改变血管的舒缩状态,通过舒缩活动控制与其连接的整个微循环管道内的血流量。因此,它是微循环的“总闸门”。后微动脉是微动脉的终末部分,在其分支与毛细血管相连接部分有少量平滑肌环绕,形成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决定毛细血管网的血量分配,能控制组织的血液灌流,是微循环的“分闸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受体液因素的调节。一般全身性体液因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使之收缩;而局部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组胺等,使之舒张。在正常情况下,血中缩血管物质的水平是相对恒定的,因而微循环的血管舒缩与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关系较大。例如安静时组织代谢水平低,局部代谢产物少,在全身性缩血管物质的影响下,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网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代谢产物积聚,引起该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增加,则使代谢产物被清除,毛细血管又关闭。如此反复进行,就造成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网交替开放。
2.毛细血管后阻力 微静脉是微循环的容量血管,位于毛细血管之后。当微静脉收缩时,真毛细血管的后阻力增大,真毛细血管网内血液不易流出,起着微循环的“后闸门”作用。微静脉受神经体液调节,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微静脉的舒缩变化不明显,所以对微循环血流量影响较小。
总之,只有微循环的前阻力和后阻力两个因素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保证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正常进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