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50 KB
- 2021-10-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片区联考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出后请填在选择题答题栏内。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下列哪项工程历史功绩的赞颂
A. 赵州桥 B. 大运河 C. 都江堰 D. 长城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涿郡是指今天的北京,江都是指今天的江苏扬州,这一南一北的工程是隋朝时的交通大动脉隋朝大运河,它的北端在涿郡,南端在余杭,江都处在大运河的邗沟段;赵州桥只是一座桥梁,都江堰是位于四川成都的水利工程,长城是我国北方的防御工程。故选B。
2.利玛窦曾说:“国家主持的考试将给每一位有知识的人提供参政的机会。----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而进士相当于博士。”这种“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为世界所接纳。这种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给每一位有知识的人提供参政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这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选项A分封制 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不符合题意;选项B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不符合题意;选项D行省制,属于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下列有关唐太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唐太宗善于用人 B. 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
C. 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D. 唐太宗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C中三省六部制早在隋朝就出现,因此C是错误的。ABD都是和唐太宗有关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
4.《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 重用有才能的人 B.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 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 减轻人民负担并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虽然武则天独断专权,根据所学可知,在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她的统治效果应该得到后世的认可。不是因为她是唯一的女皇帝就肯定她,重用人才,减轻人民负担是她的执政措施,主要还是看执政的效果。故选C。
5.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该诗句中称颂的“封建盛世”是
A. 开皇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开元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他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是为“开元盛世”。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时期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和乾隆时期的盛世局面;故选C。
6.唐朝时期著名的陶器和瓷器有 ①青瓷 ②白瓷 ③冰裂纹瓷 ④唐三彩 ⑤青花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手工业发达,制瓷业上,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以及唐三彩是唐朝都很著名;冰裂纹瓷是宋朝瓷器的代表作品;青花瓷是元朝和明朝瓷器的代表。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④,故选B。
7. 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A. 交通运输 B. 纸张印刷
C. 农业生产 D. 陶器制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中对工具的介绍,有个别关键词,比如“竹筒”,“灌溉”等,由此结合所学可知,此工具为隋唐时期的筒车,由于农业灌溉,也反映出当时古代农业的发达,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最终导致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集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9.“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元世祖
【答案】C
【解析】
诗中提到陈桥驿,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指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他就是宋太祖。后为加强君权,削夺大将兵权。ABD中的人物均与题干史实无关。故选C。
10.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
A. 宋朝重武轻文 B. 宋朝重文轻武
C. 从军死伤几率大 D. 从军收入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B符合题意;宋朝重武轻文、从军死伤几率大、从军收入低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辽、西夏形成并立之势后,1115年,金建立;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所以与北宋、南宋同时期存在的政权有西夏和金,①②④三项正确;辽与南宋政权不可能并立的,③项示意图错误,需排除含③的ABC三项。故选D。
12.“(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体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交流、融合加强 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 岳家军的抵抗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 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称为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妥协使辽国得到很多好处。但是,“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所以答案选C。
13.费正清在《中国的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B.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 马可波罗来到都城大都
D. 广州设立十三行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是关于宋朝经济发展的情况,宋朝的都城不是长安,大都是元朝的都城,在广州设立十三行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措施。纸币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是商业繁荣的表现。故选B。
14.“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主要实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在地方上设立了10个行省,被成为“行省制度”。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三省六部制度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故选D。
15.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该卷涉及的内容有:( )
A. 经济政策 B. 时事评论 C. 诗词歌赋 D. “四书”“五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时的考试制度发生重要的变化,规定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出题,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这就是八股取士,造成了知识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允许发表自己的见解,知识分子成为封建统治的忠实奴仆,本题选D。
16.“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这里的“执政之府”是
A. 市舶司
B. 中书省
C. 锦衣卫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军机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随后势力逐渐加强,渐渐超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A项主要负责对外贸易。不符合题意;B项是唐朝开始设置的,之后负责政事,但明太祖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中书省和丞相,从此再也没有中书省;C项是明设置军事特务机构,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7.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从左到右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 封建制度的完善 B. 生活习惯的变化 C. 社会文明的进步 D. 君主权力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一到图三可见丞相的权利地位越来越小,而君主的权利越来越大,所以体现出来的是君主权利的加强,正确的是D项。故选D。
18.“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戚继光抗倭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平定噶尔丹叛乱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的荷夷指的是荷兰殖民者,根据所学可知,荷兰殖民者在明末占据了我国的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要将台湾收回,诗中表现的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戚继光抗倭是平定倭寇之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平噶尔丹叛乱的事件是清朝统治者在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上的举措,均与郑成功或者荷兰殖民者无关,故选B。
19.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 《天工开物》 B. 《梦溪笔谈》
C. 《农政全书》 D. 《徐霞客游记》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科技著作,翻译到国外后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科技著作,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农业科学著作;《徐霞客游记》是地理著作。故选A。
20.“四大名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其中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堪称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答案】D
【解析】
选项中的四部小说都是中国古典小说,根据题干信息“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和所学可知,《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述的是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水浒传》描述的是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前三部小说成书时间在元末明初和明朝。《红楼梦》是清朝时期创作,描述了四大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该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
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人用人”角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因比、余秋雨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让“西方望尘莫及”的重大科技成就。并从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两方面分析明清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
【答案】⑴表现:农业发展;商业繁荣;社会安定;边疆巩固。
原因:完善科举制度;任用贤才,重视吏治。
⑵原因:丰富的物质生活(或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繁荣);发达的科技(科学技术
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阔的对外视野(或海外贸易发展)等。
⑶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运用 。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文化政策: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唐朝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材料二
⑵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的主要事迹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联系?
材料三 西藏佛教规定,达赖或班禅以其转世“灵童”作为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chè)签制度。该制度规定,达赖或班禅转世时,将几个“灵 童”的姓名和生辰分别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内,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清廷批准,才能成为合法继承人。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⑴政策: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
举例: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吐蕃“和同为一家”,会盟等。(符合题意,举一例即可得分)
⑵人物:岳飞。
联系:他所领导的抗金斗争,使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必要条件。
⑶措施:册封达赖和班禅;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设置驻藏大臣。
⑷认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与融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⑴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⑵丝绸之路是唐代著名对外交往通道,但到宋代海上贸易兴盛,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⑶材料三中“惊人的海上远征”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远征”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
⑷材料四中乾隆帝“宁可求全关不开”的心态在现实中演化为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
【答案】⑴举例: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
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游(答出两例即可)。
⑵原因:宋代周边民族政权强大,陆路中断;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相对稳定,有利于海上
贸易;指南针运用和航海技术提高,为海上贸易创造条件。(答出两点得分)
⑶事件:郑和下西洋。
目的:宣扬国威。
⑷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的作用;更大程度上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