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77 KB
  • 2021-10-25 发布

人教版初中化学期中知识点(人教版1-4单元)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版初中化学期中知识点总结(1-4单元)‎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的作用 ‎(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合成药物;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2)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三、化学发展史近代:‎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分子论,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  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 ‎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建立使学习与研究化学变得有规律可循。‎ ‎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18 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四、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实验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生成的方法: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水珠产生则有水生成。‎ ‎3、检验物质燃烧后是否有CO2生成的方法: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CO2生成。‎ 由蜡烛燃烧生成物可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有氢元素和碳元素,但不能确定氢元素。‎ ‎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见教材P151-152。‎ ‎2、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 ‎“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 ‎3、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块状固体(如大理石、石灰石等)用镊子:“一斜二放三缓立”。‎ ‎4、液体药品的取用 ‎(1)多量且不需准确体积:倾倒。注意瓶塞要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 ‎(2)少量:用胶头滴管滴加,悬空滴加,不能伸入容器内。‎ ‎(3)定量:用量简量取。先倾倒,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量简要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水平。‎ 注意:‎ ‎①瓶塞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防止瓶塞沾上杂质而污染药品。‎ ‎②标签向着手心是为了防止残留在瓶口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量筒无零刻度。一次性量取,且量筒规格要与所量液体体积接近。量简读数时,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仰视会使读数偏小,量取液体体积偏大;俯视会使读数偏大,量取液体体积偏小。‎ ‎5、酒精灯的使用 ‎(1)三禁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 ‎(2)酒精的量: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不能超过2/3。‎ ‎(3)处理酒精着火的方法:用湿抹布扑灭。‎ ‎(4)酒精灯不用时必须盖灯帽,否则酒精挥发,留下水分,下次使用时点不着火。‎ ‎6、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需要注意:‎ ‎①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倾斜与桌面成 45°。‎ ‎②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③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7、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需要注意:‎ ‎①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②试管夹或铁架台的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 ‎③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必须用外焰加热。‎ ‎8、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9、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燃烧匙、蒸发皿。‎ 必须垫上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1)现象:产生白烟、集气瓶中的水上升约1/5体积 ‎(2)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红磷要过量;②容器要密封;③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4)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的原因:①红磷不足,氧气未耗尽;②气密性不好;③未冷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集气瓶中先加少量水的作用: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用途:(1)供给呼吸(如登山、医疗、潜水等);‎ ‎(2)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航空等)。‎ ‎2、氮气用途:‎ ‎(1)作保护气(如汽车安全气囊、灯泡、食品袋等充氮气),利用N2化学性质不活泼;‎ ‎(2)制硝酸和化肥;‎ ‎(3)冷冻麻醉;‎ ‎(4)制造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用途:‎ ‎(1)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2)作保护气(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灯泡内保护气),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注意:“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的总称,不是一种气体。‎ 三、保护空气 ‎1、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CO、SO2 、NO2、O3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 ‎①损害人体健康;‎ ‎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破坏,酸雨。‎ ‎3、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使用清洁能源;‎ ‎③植树造林;‎ ‎④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注意:空气污染指数包括: CO、SO2、NO2、O3、可吸入颗粒物。‎ 四、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1、混合物:宏观上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微观上由两种及以上的分子构成。‎ ‎2、纯净物:宏观上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微观上由一种分子构成。‎ ‎3、注意:‎ ‎①只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金刚石和石墨。‎ ‎②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只含一种元素,但是混合物。‎ ‎③纯净物都有化学式,混合物都没有化学式。 ‎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液氧和固态氧为淡蓝色。‎ ‎(二)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具有氧化性;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但无可燃性。‎ 现象: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注意:集气瓶中装少量水的作用是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此处的水不能用沙代替。‎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注意:瓶中装少量水或铺一层沙的目的:防止溅落的生成物炸裂瓶底。‎ 现象:生成白烟。‎ 注意:P2O5会污染空气。‎ 现象:空气,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能够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够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二、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多变一)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2、关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3、氧化反应分类 ‎(1)剧烈氧化:如燃烧、自燃、爆炸。‎ ‎(2)缓慢氧化:如食物的腐烂、酿酒、铁生锈、呼吸作用等。‎ 注意:‎ ‎①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错)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对)‎ ‎②氧气中含有氧,但含有氧的物质不一定是氧气。‎ ‎③判断氧化反应的一般标准就是看反应物中是否有氧气。 ‎ 课题3 制取氧气 ‎ ‎ ‎3、装置(以KMnO4制氧气为例)‎ 发生装置:酒精灯、铁架台、试管。‎ 收集装置(排水法收集):水槽、导气管、集气瓶。‎ ‎4、制取步骤:‎ 连接装置→检查其密性→装入药品→固定装置→点燃酒精灯→加热→收集氧气→将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 可以简记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5、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6、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收集满。‎ ‎7、注意:a.铁架台的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 b.导管伸出橡皮塞少许,不能太长。‎ c.用KMnO4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为了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d.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e.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是为了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冷而炸裂。‎ f.排水法收集时,刚开始有气泡时不能立即收集,要等气泡均匀冒出后才能开始收集气体。‎ g.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松开手后,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不漏气。‎ 二、分解反应(一变多):‎ AB=A+B 三、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二不变: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注意: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多少。‎ ‎◆改变反应速率可以加快,也可能是减慢反应速率。‎ 四、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属于物理变化。‎ 五、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优点:‎ ‎1、 操作简单;‎ ‎2、不加热,节约能源;‎ ‎3、反应速率快;‎ ‎4、易回收二氧化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 ‎(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均为稳定结构) ‎ 二、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2、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3、 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 书写方法:‎ b、 意义 ‎(1)表示某种元素,如: O氧元素 ‎(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 O一个氧原子 注意:‎ ‎*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C、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 ‎(1)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 ‎(2)18纵行(16族):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a、 分类:‎ 金属元素:如Mg、Al,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4‎ 非金属元素:如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4‎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2或8‎ b、 元素之最:‎ 地壳:O、Si、A1、Fe 细胞:O、C、H 2、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当原子数≠电子数时,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当质子数=电子数时,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当质子数>电子数时,则为阳离子,如Al3+‎ 当质子数<电子数时,则为阴离子,如O2﹣‎ 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比较:‎ ‎①质子数相等;‎ ‎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③电子层数可能相同。‎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 三、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 化合价 a、 写法及意义 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I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 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2H2O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 2个氢原子 c、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 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1、 化学式 ‎(1)写法:‎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 N2、C12。‎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 CH4除外)‎ ‎(2)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 装置:水电解器 B. 电源种类:直流电 C. 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 D.化学反应:‎ 产生位置:负极 正极 体积比:2:1‎ 质量比:1:8‎ E、 检验:‎ 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结论:‎ ‎①水是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H20‎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 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A.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最多的元素是O。‎ B.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 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H2‎ 1、 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 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3)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4、氢能源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