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 MB
- 2021-10-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
期末复习
专题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
A
2
D
3
D
4
B
5
6
A
A
7
D
提示
:
点击 进入讲评
8
D
9
A
10
C
11
12
A
B
13
C
14
15
1
.
[2018•
孝感期中
]
以下属于商鞅变法中采取的政治方面的措施有
(
)
①
确立县制
②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
④
鼓励耕织,废除井田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A
经济方面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
A
.“无为而治”
B
.“兼爱”“非攻”
C
.“以德治国”
D
.“以法治国”
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
D
3
.下列哪一人物的学说被秦始皇吸收并实践
(
)
A
.孔子
B
.董仲
舒
C
.老子
D
.韩非
D
4
.秦代砖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A
.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C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
.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B
意思是四海之内都是臣子,说明秦已经完成统一
5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
A
.皇权至高无上
B
.繁复缜密的法律
C
.三公九卿制
D
.郡县制度
A
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国家大事的决断权都在皇帝手里,所以,其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
全球通史
》
中
说
:
“在
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
……
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
……
第三次发生于
1949
年
……”
第一次革命
”主要是指
(
)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
建立
B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
.
焚书坑儒
D
.世袭制的确立
A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并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7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
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D
在秦朝,御史大夫长官监察事务
8
.
20
世纪
90
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
(
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
)
,上面有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
A
.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
.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
.用泥制陶的事实
D
.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
9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下列关于秦皇汉武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都加强中央集权
B
.都是开国皇帝
C
.都是有名的暴君
D
.都推行儒学教育
A
10
.
[2018•
黄冈期中
]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建议
(
)
①
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 ②推动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③
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结合所学,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也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11
.毛泽东在其诗词中提到“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诗词中提到的两个人物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哪一问题时的态度截然相反
(
)
A
.儒家思想问题
B
.外族入侵问题
C
.中央集权问题
D
.国家统一问题
A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尊崇儒学,他们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
12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
)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
.完善法律机制
D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B
13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白处的内容应是
(
)
A
.统一文字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张骞通西域
C
14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所以,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
改写自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
(1)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2)
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
分封制。
郡县制。
(3)
据材料二,说明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秦朝郡县制到西汉初期实行分封制。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
改写自
《
史记
•
高祖本纪
》
(4)
据材料二,汉高祖刘邦的政策导致后来西汉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
改写自
《
史记
•
高祖本纪
》
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王国势力。
1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
此外,新皇帝还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1)
材料一中的“新皇帝”在地方推行的这套管理制度是什么?
郡县制。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材料一
公元前
127
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2)
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令出台的背景。
推恩令。
诸侯国
(
王国
)
势力膨胀,对中央造成严重威胁。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 (
秦汉以后
)
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
大一统”之梦
》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又是什么?
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
(4)
以上三则材料所涉及的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
或有利于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
专题二
古代思想领域的发展
古代思想领域的发展
古代思想领域的发展
古代思想领域的发展
1
B
2
B
3
B
4
C
5
6
B
A
7
B
提示
:
点击 进入讲评
8
B
9
C
10
D
11
12
B
B
13
B
14
15
1
.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你知道老师引用了哪家的思想来教育学生吗
(
)
A
.儒家思想
B
.道家
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B
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反映了事物相对面的互相转化,这是道家老子提出的思想。
2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属于他的思想是
(
)
A
.仁政
B
.无为
C
.兼
爱
D
.法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B
3
.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
北斗星
)
,居其所而众星共
(
拱
)
之”的思想家是
(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韩非
D
.
孙武
B
主张无为而治
主张以
德
治国
主张以法治国
军事家
4
.面对核战争的威慑和地区冲突,世界
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
2500
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孔子
(
)
A
.“礼”的思想
B
.扩大教育对象的做法
C
.“仁”的思想
D
.因材施教的方法
C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5
.韩非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其核心主张是
(
)
A
.取消文字
B
.以法治国
C
.整顿吏治
D
.厚今薄古
B
6
.追求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传统的主张是
(
)
A
.兼爱、非攻
B
.仁者爱人
C
.祸福相依
D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A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7
.如图,郑板桥的这首诗反映了
(
)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B
结合题中诗句分析,诗句反映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这反映了儒家的“民贵”思想
8
.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史实是
(
)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思想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
.佛教传入
中国
D
.西学传入中国
B
9
.
[2018•
临清期中
]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下列各项不属于“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影响的是
(
)
A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B
.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C
.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
D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10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
)
A
.儒家:为政以德,仁政
治国
B
.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
.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
.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战国
时期,秦国国君采用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说,进行变法改革,秦统一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D
11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统一文字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12
.考古专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
《
论语
》
,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
)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尊孔复古
D
.“打倒孔家店”
B
汉武帝接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13
.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汉武帝如此尊重他,主要是因为董仲舒
(
)
A
.率领军队攻打匈奴
B
.推动实现大一统
C
.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
D
.主张削弱侯国势力
B
董仲舒曾经给汉武帝提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进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至秦之季世,焚
《
诗
》《
书
》
,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材料二
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
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及君臣伦理观念,又恰恰与汉王朝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思想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指的是秦朝的“焚书坑儒”
汉武帝时期
的“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
”
(
2)
请说说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帝王对待儒家思想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其共同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中的“焚书坑儒”是打击压制儒家学说;材料二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将儒家学说立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其共同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中央集权。
15
.阅读
材料,探究问题。
【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
《
老子
》(
即
《
道德经
》)
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
《
老子
》
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
法:效法,学习
)
(1)
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学派:道家学派
老子所著,是道家的经典。
核心观点:要效法自然
(
或向自然学习
)
;要顺应自然
(
或不违背自然规律
)
。
(
不可照抄材料
)
【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
】
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的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
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理念:顺应自然
(
地理
)
,因势利导。
建筑工程:郑国渠、灵渠。
(
答出其中之一即可
)
【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
……
(3)
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有哪两方面
?
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保护意识不强
(
或保护措施不到位
)
。
【
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
】
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
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为自己的调查报告设计一个标题。
(
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题要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
)
作答示例,以下二者选其一:围绕“法治”关键词:如“加强文化立法,保护历史遗产”;围绕“和谐”关键词:如“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统筹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
改革与制度创新
改革与制度创新
1
D
2
B
3
C
4
D
5
6
B
B
7
C
提示
:
点击 进入讲评
8
C
9
C
10
B
11
12
B
13
C
C
14
15
1
.“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实行这种办法的顺序是
(
)
A
.舜→禹→尧
B
.禹→尧→舜
C
.尧→禹→舜
D
.尧→舜→禹
D
2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君主,“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种姓制
B
3
.下图是西周初年实行的一种制度的示意图。根据这种制度,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诸侯又把自己的部分封地分给卿大夫
……
据此可以判断,这种制度是
(
)
A
.奴隶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C
4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诸侯们起初如约前往的原因是
(
)
A
.为了讨好周王和他的妃子
B
.想去向周王求取封爵
C
.想借机见见周王
D
.分封制中规定诸侯有保卫王室的义务
D
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5
.“千耦其耘”记载于
《
诗经
》
,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
(
人力
)
的集体耕作场景,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
)
A
.使用耒耜
B
.牛耕
C
.使用耧车
D
.使用曲辕犁
B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
6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
……
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
(
)
A
.管仲
B
.商鞅
C
.秦始皇
D
.北魏孝文帝
B
7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措施中,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是
(
)
A
.兴修水利工程
B
.推行重农抑商
C
.承认土地私有
D
.推广牛耕生产
C
承认土地私有,变相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所以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8
.张华同学在编排历史短剧
《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
时,为商鞅设计了下列言论,你认为哪项不恰当
(
)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
C
.保留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D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
项不恰当。
9
.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
A
.商鞅变法
B
.长平之战
C
.楚庄王称霸中原
D
.牛耕进一步推广
C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人
10
.
[2018•
南京中考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
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
(
)
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
.开创考试选官制度
D
.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B
考查郡县制的作用
11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
A
.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B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
.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
D
.采取了恰当的措施
B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因此成功;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也获得了成功。
12
.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
“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等民族交融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
(
)
A
.商鞅
B
.张骞
C
.北魏孝文帝
D
.
班超
C
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13
.最近热播的历史纪录片
《
我从汉朝来
》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下列史料不能被导演组采用的是
(
)
A
.儒生的社会地位较前朝大大提升
B
.地方上刺史权力较大
C
.少数民族鲜卑人穿上汉服
D
.昭君出塞的故事广为流传
C
鲜卑人穿汉族服装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一,不是汉朝的史料。
14.
材料一
(1
)
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它们都反映了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出现的历史现象。
①请将下列有关两幅图片之间联系的相关说明,按照历史规律
排序
________________
。
A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B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C
.各国掀起变法改革
运动
D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
富国强兵
BADC
②图二中商鞅舌战的对象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的哪一项措施让他们最为恼火?分析这次变法与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统一有什么关系。
奴隶主阶级。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
魏书
》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该改革的措施。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
(
3)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虽都受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但都取得了成功。这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示?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一定会成功;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15
.阅读
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分裂割据、战争不断的根源是什么?为了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秦始皇做出了什么改变?
分封制。 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材料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
如图
)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初期对地方的统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有什么不同?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着什么问题?
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而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
诸侯王势力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封国人口和封国辖郡都要多于中央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他采用的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推恩令的实行,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专题四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
C
2
D
3
D
4
B
5
6
D
D
7
D
提示
:
点击 进入讲评
8
B
9
A
10
A
11
12
1
.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就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
A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
.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
.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C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2
.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
(
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
)
。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
(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
D
.半坡氏族村落遗址
D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3
.如图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出现在
(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D
4
.春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表现有
(
)
①
开始出现青铜铸造业
②
出现了铁器和牛耕
③手工业规模扩大
④更多使用金属货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B
商
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进入繁荣
时期,
①错误。
5
.中国银行行徽
(
图一
)
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
(
图二
)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
(
)
A
.商朝
B
.夏朝
C
.汉朝
D
.秦朝
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图一 中行行徽 图二 古钱币
6
.盐铁专卖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那么,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开始于
(
)
A
.周武王时期
B
.秦始皇时期
C
.汉高祖时期
D
.汉武帝时期
D
7
.下列关于秦朝时期王家兄弟的情况,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老大被征去修长城
B
.老二卖大米,采用统一的量器
C
.老三在家练
小篆
D
.老四去集市买东西时使用五铢钱
D
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秦朝时期还没
出现,
D
错误。
8
.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
C
.统一度量衡
D
.盐铁官营
B
秦始皇以
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全国统一的
货币
,
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
9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
A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
B
.
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
.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
高潮
D
.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交融
A
经济交流
文化交流
10
.下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C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
.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A
11
.阅读
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
饥荒
)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
毛色一样的四匹马
)
,而将相或乘牛车。
——《
汉书
•
食货志
》
材料二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
汉书
•
食货志
》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这种境况是怎样造成的?为改变这种境况,材料二中的“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境况:经济萧条,一片残破荒凉景象。
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材料三
正月,上
(
汉文帝
)
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
(zī)
盛。”
……
上常衣绨
(dì)
衣
(
粗糙的衣服
)……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
史记
•
孝文本纪
》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
汉书
•
食货志
》
(
2)
材料三的史料记载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治国措施。这两位皇帝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以农为本,重视农业
提倡节俭,反对奢华
降低赋税
措施:提倡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局面:文景之治。
材料四
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办法,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
白话史记
》
(3)
材料四中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
办法:推恩令。
妙处:不费一兵,不失寸土,巧妙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推恩令
推恩令的作用
(4)
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哪些启示?
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安民为本,安民必须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百姓收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统治者励精图治,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
(
任答两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
1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情况,请分别举出这一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长江:河姆渡原始居民,水稻;黄河:半坡原始居民,粟。
材料一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
白虎通
》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
(
稀
)
,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
不待贾
(
买空
)
而足
……
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
史记
》
江南
……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宋书
》
(2)
材料二中,
《
史记
》
描述的江南与
《
宋书
》
里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
史记
》
:萧条
(
落后
)
,
《
宋书
》
:富饶
(
富庶
)
。
因为汉代的江南还没有得到开发,东晋南朝以来江南才逐渐得到开发。
(3)
材料三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示意图
原因;北方的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