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50 KB
  • 2021-10-26 发布

2019七年级生物下册 12神经调节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节 神经调节 ‎12-2-1‎脊髓和脊柱是等长吗 ‎12-2-2‎脊髓的外部结构 ‎12-2-3‎脊髓的内部结构 ‎12-3-4‎人脑也有男女之别吗?‎ ‎12-3-5‎躯体运动中枢 ‎12-3-6‎语言中枢 ‎12-3-7‎中国人大脑有特殊的语言区 ‎12-3-8‎大脑皮质的机能 ‎12-3-9‎视觉中枢 ‎12-3-10‎小脑1‎ ‎12-3-11‎小脑2‎ ‎12-3-1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12-3-13‎学习与记忆的机制 ‎12-3-14‎影响学习和记忆的神经递质 ‎12-3-15‎‎ 记忆的过程 ‎12-3-16‎‎ 世界睡眠日 ‎12-3-17‎国人的睡眠问题 ‎12-3-18‎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12-2-1‎‎ 脊髓和脊柱是等长吗? ‎ ‎  脊髓与脊柱是不等长的。在胚胎3个月以前,脊髓与脊柱是等长,所有神经根呈直角自脊髓发出进入相应的椎间孔,胚胎4个月后脊柱发育较脊髓快,脊髓头端连于脑部呈固定状态,而脊髓头端以下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与脊柱的相应关系不一致。脊髓尾端呈圆锥变细处,叫脊髓圆锥。从腰3到尾1有脊髓神经束,象马尾一样,所以叫马尾神经。脊髓的终端马尾圆锥在新生儿时与腰3平行。成人在腰1或腰2椎间盘水平。因此,在此平面以下,腰骶尾神经根在未出现相应的椎间孔以前,在椎管内行一段距离。‎ ‎12-2-2‎‎ 脊髓的外部结构 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脊柱外伤时,常全并脊髓损伤。严重折脊髓损伤可引起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  脊髓的外部形态 ‎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与脊柱的弯曲一致。脊髓的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长约40~45cm。脊髓的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柱。自脊髓圆柱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它已是无神经组织的细丛,在第二骶椎水平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 脊髓的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自颈髓第四节到胸髓第一节称颈膨大;自腰髓第二至骶髓第三节称腰膨大。 ‎ 11‎ ‎  脊髓的表面有前后两条正中纵沟分为对称的两半。前面的前正中裂较深,后面的后正中沟较浅。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前根自前外侧沟走出,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后根经后外侧沟进入脊髓,由脊神节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所组成。每条后根在与前根会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经节。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在成人(男性)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马尾。‎ ‎12-2-3‎‎ 脊髓的内部结构 ‎ 脊髓的横切面,显有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脊髓的颈部,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 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上肢肌肉。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 脊髓的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平衡反射)。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连合相互结合。 ‎ ‎  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12-2-4‎‎ 人脑也有男女之别吗? ‎ 近年来人体科学的一大突破性发现是,男女最大的不同点在其一身之首──大脑,它影响到性格、行为、思维方式、特长及能力等方方面面,进而形成男女的各自优势,被称为第三性征。‎ ‎1、大脑有“男”、“女”之分 男人的大脑与女人的大脑并不完全相同。换句话说,人类的脑子可分为“男性脑”和“女性脑”两大类型,两者之间至少有三大差别:‎ 首先是大脑结构。以脑中一种称为胼胝体的组织为例,女性大于男性,而胼胝体是沟通左右两半脑的桥梁,故女性左右脑之间的沟通较男性强。‎ 二是大脑功能。女性大脑的成熟速度快于男性,如刚刚临盆的女婴,其脑成熟程度比同龄男婴早4个星期,进入青春期后少女较少男早熟2~3年。‎ 三是智力优势各有千秋。大多数男性左半脑“辛苦”而右半脑“闲置”,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科学天赋与分析能力等抽象思维方面;而女性则是左右脑兼用,其嗅觉、听觉等感官功能、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词汇掌握和精细手工操作等方面特别突出,故男女各有擅长。‎ 11‎ ‎  这种差别可以追溯到远古,当时人类还处于洪荒时代,男性的主要职业是狩猎,故男性的大脑是在适应狩猎的活动中逐渐发达起来的。他们的大脑为了判断猎物之间的距离练就了空间和方向认知能力,因而天生就比女性方向感强;女性则受到生养子女、从事家务、贤妻良母角色的影响,致使大脑的沟通交流能力特别发达,因而细致、敏感,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来了解对方的心理,直觉灵敏,善解人意。‎ ‎2、 “男性脑”、“女性脑”的不同影响 由于大脑的不同,导致男女之间在生理、心理、行为等诸方面不一致。‎ 以疼痛反应为例,科学家发现,给予相同的痛觉刺激,男女大脑中的反应区域不同:女性脑于边缘区域,属于情感中心的部位有较强的活性;而男性脑则在认知,或是分析区域有较高的活性,即在大脑的“思考部位”对疼痛作出反应。因此,男人们总要作出一些“事关生死”的决定,而女性在面临威胁时情感往往占据上峰。‎ 语言表达方面,一般都呈女优于男的规律,即女孩子往往能言善道,比男孩更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表现得比较情绪化。奥妙在于女性联结左右大脑半球的神经纤维束天生比男性的要大,而神经纤维束是左右大脑半球沟通的桥梁,故成全了女性的语言优势。‎ 心理方面。比如,女性爱聊天,而男性则喜欢自言自语。男性常把电话看作是将信息传递给别人的沟通工具,而女性则把电话当做联系的纽带,钟情于煲“电话粥”。一旦面临一个棘手事件或紧急问题,男性会毫无表情、默默地思考,没找到答案以前是不肯开口的,因为他在脑子里“说话”。‎ 女性爱听甜言蜜语,并且常常归罪于男性不肯说。原来,女性的大脑思维结构,决定了她的世界充满感觉、情感交流和语言,说出一些甜言蜜语如探囊取物。而男性大脑的“‘接线’主要是以理解和建设系统为主”,他在没有搞清楚女方的真实意图之前,大多不会随便“暴露”内心深处的秘密。‎ ‎  至于“男人都是懒虫”的说法实际上也是大脑结构惹的祸。英国学者证明,男性的大脑分泌出来的主要刺激性物质垂体后叶催产素、睾丸素较女性多得多,而“缓和性”物质血清素却分泌得相当少,后者使他们对房间中家具上面的灰尘和杂乱无章的摆设不屑一顾,因为家庭琐事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意义。而前者则驱使男人们更趋向于追求各类社交,因为在形形色色的社交场合才能感觉到足够的竞争,才能体现出他们的社会地位与人格尊严,从而真正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3、你是哪一种脑 我是男人,当然是男性脑;她是女人,自然非女性脑莫属了。研究结果并非如此。来做个测试吧,当有人向你问路,你如何回应。是只告诉对方大致的方位,如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呢?还是告诉对方沿途明显的建筑物?如果你是前者,那你是男性脑,尽管你可能是一个女人;如果是后者,则是女性脑,哪怕你是一个五尺须眉。换言之,身体的性别并非一定与大脑的性别统一。据科学家调查,每5个男人中就有1个人的大脑是“女式”的,每7个女人中就有1个是“男式”大脑。‎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男人的生活方式有女性化倾向,如天生喜欢闲聊,追求时尚,喜欢佩带昂贵的珠宝饰品,或者喜欢芭蕾超过足球。同样道理,有些女人在某些“男人行当”里照样干得出色,如擅长数学,喜欢分析与解决复杂的问题,胜过于喜欢聊天或逛街。‎ 此项发现不仅有趣,而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果应用到教学上,将学生的大脑类型测试出来,就可以个性化地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男女两性大脑究竟有没有差异 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男女大脑并没有差别,男女两性的大脑功能相同,只是他们运用大脑的方式不同而已。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以磁共振扫描(fMRI)做实验,来检测男女大脑是否有差异,试图给出更为有力的反驳。‎ 11‎ ‎2000年,他们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研究指出,在语言测试中,fMRI 扫描观察到的结果是,两性启动语言的模式都没有差异地偏向大脑左半球。这使他们认为,仅就大脑的语言功能来看,在两性大脑的神经组织上没有性别差异。他们同时指出,关于大脑的性别差异,已有的研究结果还不足以形成共识。‎ ‎12-2-5‎‎ 躯体运动中枢 躯体运动中枢是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4区和6区。脊髓和脑干有低级的躯体运动中枢,都受大脑皮层高级运动中枢的调节。大脑皮质运动区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运动柱”,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同一“运动柱”与同一个关节的运动有关。运动区的细胞接受多方面的感觉传入。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的冲动经丘脑到达皮质。运动柱内细胞之间的环路,使不同层次的神经元广泛联系,对输入信息的总和发生反应。大脑皮质的运动机能,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协同完成。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交叉进行,一侧运动皮质支配另一侧躯体肌肉的活动;皮质一定区域支配一定部位的肌肉,具有精细的机能定位,呈倒立分布,但比例并不相当;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质上的代表区所占面积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如大拇指所占区域的大小,几乎是整个大腿所占区域的十倍,这是因为大拇指的功能比大腿的复杂所致。‎ ‎12-2-6‎‎ 语言中枢 语言中枢是大脑皮质上对语言机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群。语言中枢的特定功能区,分为以下几部分: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紧靠中央前回下部,额下回后1/3处,又称Broca氏回。能分析综合与语言有关肌肉性刺激。此处受损,病人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却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听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此处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对别人的问话常所答非所问,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此处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视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顶下叶的角回,靠近视中枢。此中枢受损时,患者视觉无障碍,但原来识字的人变为不能阅读,失去对文字符号的理解,称为失读症。上述语言中枢开始时在两半球上都有基础,以后在一侧半球上逐渐发展起来,即为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优势半球的产生和劳动分不开。以右手劳动为主的人,其语言中枢在左侧大脑半球;以左手劳动为主的人,在左右两半球均可形成语言中枢。儿童时期如在大脑优势半球尚未建立时,左侧大脑半球受损伤,有可能在右侧大脑半球皮质区再建立其优势,而使语言机能得到恢复。‎ ‎12-2-7‎‎ 中国人大脑有特殊的语言区 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揭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障碍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独特的语言区。该项发现对临床外科医生将有很大帮助,因为很多尖端的颅脑手术技术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手术中如果医生了解了不同语言人群大脑语言区的确切位置,就可以减少大脑功能区受损。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公布。 ‎ 该中心金真主任介绍说,在人的大脑中,语言功能区有两个,分别是位于前脑的布鲁卡区和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在此研究公布之前,所有的科研报告都众口一词:后脑的威尔尼克区主导语言功能,而前脑的布鲁卡区一般来说很少用。但是,现在的研究推翻了这一观点。 ‎ 11‎ 研究发现,中文的语言区更接近于大脑运动功能区,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常用的是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但使用中文的人,此区几乎用不到,常用的是前脑的布鲁卡区。由于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要想学好中文要多看、多写、多说,靠“运动”来记忆,而学习英文则应注重营造一个语音环境,注重多做听说的练习,因为英文的那一个语言功能区更靠近听力区。 ‎ 现在很多人学了多年英文却是“哑巴英语”,因为用学习中文的方法来学习英文是行不通的。 ‎ ‎12-2-8‎‎ 大脑皮质的机能 大脑皮质的功能很复杂,属中枢定位,某中枢掌管其所属功能。按解剖部位分,人的大脑皮质有11个比较重要的中枢,分别为: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运动中枢、锥体外运动中枢、内脏活动中枢、听(感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视(感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当某一个中枢有病损时,可出现严重的相应的功能障碍,但经过适当的治疗和训练,非中枢区功能起代偿作用,使已经丧失的机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12-2-9‎‎ 视觉中枢 视觉中枢是大脑皮质中与形成视觉有关的神经细胞群。位于距状裂两侧的枕叶皮质,即上方的楔回和下方的舌回上。该部皮质由于结构特殊,在断面上有白色细纹,故又称纹状区。每半球的视中枢都与两眼视野的一半有关,因而在两半球视中枢全部损伤时才会出现全盲。‎ ‎12-2-10‎‎ 小脑1‎ 脑的一部分,是维持躯体平衡和运动协调的重要中枢部位。哺乳类的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背面,并被大脑半球遮盖。小脑形态上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也可分为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三部。小脑表面有大致平行的浅沟。小脑表层为灰质,称小脑皮质,内部是白质和少数由灰质块构成的神经核。由三对巨大的纤维束将小脑与髓、脑桥、中脑相连,并通过这些部位上与大脑联系,下与脊髓联系。‎ 从脊椎动物小脑的系统演化以及小脑的机能和纤维联系来看,哺乳类的小脑可分为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三部。小脑的绒球小结叶属古小脑部,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与鱼类小脑的功能相当。切除猴的该部,其四肢随意运动仍很协调,但身体平衡明显障碍,只能靠墙而立,如强迫其行走,身体摇摆不定以致向一边倾倒。小儿该部患肿瘤,最初症状是步态不平稳。小脑前叶和小部分后叶是旧小脑部,功能是调节躯干、四肢肌紧张。电流刺激法证明,小脑前叶不同部位调节躯体不同部分的肌紧张。这种调节作用有抑制性的,也有加强性的。鸟类和爬行类小脑的发展止于旧小脑。小脑调节肌紧张加强明显而持久,头颈后仰,尾部上翘,呈“角弓反张”状。猫、狗去小脑后也呈伸肌紧张加强,但不久即渐减退而呈肌紧张过低,猿猴则伸肌紧张加强症状更轻。人类小脑损伤后仅表现为肌紧张降低。小脑半球的大部分为高等哺乳动物特有的新小脑部,是随大脑皮层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小脑皮层可能将随意运动肢体瞬间所处的位置信息,与从大脑皮层发生的到达运动目标的信息加以比较,及时校正运动肢体的活动,从而减少和纠正随意运动过程中的偏移和误差。因此新小脑的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使运动的速率、范围、力量和方向等方面达到准确、适度和及时。小脑损害的病人,动作的开始和终止迟缓,说话缓慢不清,步行时举步太高,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方向,且不能进行像上臂内旋和外旋等拮抗肌快速转换的动作等等,称为随意运动的“共济失调”。观察小脑损害所表现的各种症状是认识小脑功能的线索,也是诊断小脑病患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价值。‎ ‎12-2-11‎‎ 小脑2 ‎ 一、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11‎ ‎  1、位置:位于颅后窝 ‎  2、外形:中部狭窄称小脑蚓,两侧膨大部称小脑半球,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突起称小脑扁桃体。‎ ‎ ‎ ‎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  皮质 ‎  髓质(髓体):顶核、中间核(拴状核、球状核)、齿状核。‎ ‎  ‎ ‎  三、小脑的分叶 ‎  1、按形态结构和进化: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或古小脑),小脑前叶 (旧小脑),小脑后叶 (新小脑)。‎ ‎  2、按机能:前庭小脑(原小脑或古小脑),脊髓小脑(旧小脑),大脑小脑(新小脑)‎ ‎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  1、前庭小脑:调整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  2、脊髓小脑: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 ‎  3、大脑小脑: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   ‎ ‎12-2-12‎‎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固有的反射;例如,异物刺激角膜引起眼睑闭合的角膜反射、婴儿的吸吮反射、膝跳反射等。这些反射的通路生来就有,反射弧固定。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它是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它们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 最常见的条件反射是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如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给听铃声,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有唾液分泌。这时,铃声已成为进食(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铃声)的单独出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也就形成。‎ 11‎ 如果无关刺激(声、光等)与引起动物躯体运动的非条件刺激(如机械、电刺激肢体皮肤等)多次结合,则可形成防御运动条件反射。有的条件反射较复杂,它要求动物完成一定的操作。例如,大鼠在实验箱内由于偶然踩在杠杆上而得到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则大鼠学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只有当某种信号(如灯光)出现时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这样多次训练强化后,动物见到特定的信号(灯光),就去踩杠杆而得食。这种条件反射称为操作式条件反射。它的特点是,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某种运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 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例如,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应用,使狗建立了条件反射;然后,反复单独应用铃声而不给予食物(不强化),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不能引起分泌。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不强化的条件下,原来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了引起大脑皮层发生抑制的刺激。条件反射的消退并不是条件反射的丧失,而是从原先引起兴奋(有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无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前者称为阳性条件反射,后者称为阴性条件反射。‎ 在机体生活过程中,条件反射可以不断建立,而由于环境的改变一些条件反射发生了消退,又有一些新的条件反射建立,这样使动物对环境的变化能更好地适应。‎ ‎12-2-13‎‎ 学习与记忆的机制 ‎ 在神经生理方面,神经元活动的后作用是感觉性记忆的基础。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形成许多环路联系,可能是第一级记忆的基础。前文已提到,海马环路与记忆密切相关。‎ 在神经生化方面,较长时的记忆可能与脑内蛋白质的合成有关。在金鱼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如果用嘌呤霉素抑制脑内蛋白质的合成,则动物不能建立条件反射,学习记忆能力发生明显障碍。‎ 在神经解剖方面,永久性的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实验中观察到,生活在复杂环境中的大鼠,其大脑皮层较厚,而生活在简单环境中的大鼠,则大脑皮层较薄。这说明学习记忆活动多的大鼠,其大脑皮层发达,突触联系也多。‎ ‎12-2-14‎‎ 影响学习和记忆的神经递质 ‎ 中枢的胆碱能递质系统与学习记忆有关。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以及大脑皮层内部均有乙酰胆碱递质,它对大脑皮层起兴奋作用,为学习与记忆提供基础性活动背景。海马环路中也有丰富的乙酰胆碱递质,它的活动可促进第一级记忆的保持,并促使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实验观察到,正常青年受试者长期服用阿托品后,可引起记忆减退;动物中也观察到,注射抗胆碱药东莨菪碱也可使学习记忆减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了海马环路的功能,影响了由第一级记忆向第二级记忆转移的过程。老年人的健忘症可能是由于中枢胆碱能递质系统的功能减退而造成的;给予胆碱药可使老年人的记忆功能改善。但是,应用胆碱药过量,反而使记忆力减退,因此用药必须慎重。‎ 此外,垂体后叶的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也与学习记忆有关。动物训练后,将升压素注入海马齿状回,可增强记忆。临床研究发现,老年人血液中垂体后叶素含量减少,用升压素喷鼻可使记忆效率提高;用升压素治疗遗忘症,能收到一定效果。‎ ‎12-2-15‎‎ 记忆的过程 ‎ 记忆过程可分四个连续阶段,即感觉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亿和第三级记忆。感觉记忆是通过感官所得到的信息,首先在这里贮存,但这是相当粗糙的资料,贮存的时间少(一般只有几百毫秒),如果不注意和处理,就会很快消失。如果这些消息在此阶段经过加工,将那些先后进来的不连续的信息整理成新的连续的印象,就可以从短暂的感觉性记忆转入时间较 11‎ 长的第二阶段记忆,即第一级记忆。第一级记忆保留的时间仍很短,平均若干秒钟,如果反复运用复习,使这些信息在第一级记忆中作相应的循环,从而延长了这些信息在第一级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这样就能使这些信息容易转入长时性的第三、四阶段记忆,即第二级和第三级记忆,这是一个大而持久的信息贮存系统。有些记忆的痕迹,如自己的名字,每天都在进行操作的手艺等,通过长年累月的运用,是不会被遗忘的,这一类记忆均贮存在第三级记忆中,复习是记忆的关键。‎ ‎12-2-16‎‎ 世界睡眠日 ‎ 人的一生当中,最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得好,与健康息息相关,但调查显示,有不少人患有睡眠障碍或和睡眠有关的疾病,成人中约有30%出现睡眠障碍。因此,国际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3月21日,我国迎来第五个世界睡眠日,2005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进社区”。‎ 睡眠是指复发的惰性和不反应状态,睡眠时意识水平降低或消失,大多数的生理活动和反应进入惰性状态。通过睡眠,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睡眠时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有利于促进机体生长,并使核蛋白合成增加,有利于记忆的储存。‎ ‎12-2-17‎‎ 国人的睡眠问题 ‎ 今年"世界睡眠日",全球启动了睡眠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地区的调查结论日前在上海公布:我国有45.4%的人被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困扰!据介绍,此次接受调查的对象大都为中老年,其中男性51.6%,女性48.4%。失眠患者的症状很多,有初段入睡困难者,有中段易醒并再次入睡困难者,有睡眠末段早醒者,以及维持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不好和精力不能恢复等问题。中国区调查负责人之一、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何燕玲教授说,由于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好使超过半数的人在白天精神不振、打瞌睡,27.7%的人情绪不佳,38.9%的人白天活动受限。但是,如此严重的睡眠障碍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大约半数人对此只是听之任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面对国人存在的严重睡眠障碍问题,有关专家呼吁:关注睡眠健康,选择科学方法调理。 ‎ 有关研究表明,失眠主要表现为内因性睡眠障碍和外因性睡眠障碍。由外在环境、情绪及心理因素影响而引发的失眠为外因性睡眠障碍,经专业测试,外因性睡眠障碍占整个失眠人群的64%,如退休、离休、孤独、思想压力、感情及家庭纠纷等。由机体内部器官发生病变或机能衰退而引发的失眠为内因性睡眠障碍,只占失眠人群的36%。但此前对于细分失眠原因而解决睡眠障碍却一直停留在一般性研究上,人们还是普遍地用安眠药来简单地应付,而安眠药的副作用是人尽皆知的。随着医学界对睡眠成因的分析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人们发现睡眠障碍的原因更多源于外在的因素所引起。传统的安眠类药物和改善睡眠的保健品对失眠未做成因细分,其效果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对失眠者来说,应该首先分清失眠原因,对症调理和用药,才能获得理想的健康睡眠。现在医学界将改变这种现状,从前不久在成都召开的中医药大会上我们获悉,在外因性睡眠障碍的治疗研究上,利用现代生物提纯技术从传统的中药中提取的"心态睡眠因子"在改善外因性睡眠障”‎ 有奇特作用,这将给亿万"外因性睡眠障碍"者带来福音 ‎12-2-18‎‎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 ‎ 11‎ 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15比特(byte,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  一、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解释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而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11‎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二、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 ‎  而且,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个性化的艾宾浩斯 11‎ ‎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