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5.79 KB
  • 2021-10-26 发布

济南市历城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题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题文】‎ ‎1.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国家统一的王朝是 A. 秦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周是北朝最后一个政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南方的割据政权是陈朝,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B符合题意;秦朝结束的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A不符合题意;唐朝没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C不符合题意;元朝结束的是两宋和辽、西夏、金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对峙局面,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结束】‎ ‎【题文】‎ ‎2.识图读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中国古代某著名的工程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判断该工程是 23‎ A. 战国时期都江堰 B. 秦朝灵渠 C. 隋朝大运河 D. 元朝运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桥、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C符合题意;都江堰是位于岷江流域的大型水利工程,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都江堰建成后可灌溉大片土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沃野,人称“天府之国”,与图表信息不符,排除A;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与图表信息不符,排除B;元朝运河以大都为中心,最北的一段是元代新开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凿,与图表信息不符,排除D。故选C。‎ ‎【结束】‎ ‎【题文】‎ ‎3.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创立于隋朝 B. 选官看重门第 23‎ C.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D.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写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选官看重门第的说法不正确,B符合题意;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创立于隋朝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创立,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关于科举制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题干中“科举制度”是解题的关键,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1300多年。‎ ‎【结束】‎ ‎【题文】‎ ‎4.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灾害严重 B. 统治者的暴政 C. 外戚宦官专权 D. 农民起义爆发 ‎【答案】B ‎【解析】‎ 23‎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统治者的暴政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B符合题意;自然灾害严重不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外戚宦官专权不是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C不符合题意;农民起义爆发,打击了隋王朝的统治,不是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结束】‎ ‎【题文】‎ ‎5.《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对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由此可见,唐太宗特别重视 A. 以民为本 B. 虚心纳谏 C. 任用贤才 D. 重视发展生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重视百姓,以民为本,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唐太宗虚心纳谏,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唐太宗任用贤能,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结束】‎ ‎【题文】‎ 23‎ ‎6.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下面属于唐朝时期发明并推广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①曲辕犁  ‎ ‎②筒车  ‎ ‎③耧车  ‎ ‎④秧马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曲辕犁是唐朝农民改进的耕地工具,①符合题意;筒车是唐朝农民发明的灌溉工具,②符合题意;耧车是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与唐朝无关,③不符合题意;秧马是宋朝农民发明的插秧工具,与唐朝无关,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符合题意,故选B。‎ ‎【结束】‎ ‎【题文】‎ ‎7. 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雄奇飘逸,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像,人们称他为“诗仙”。该诗人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苏轼 ‎【答案】A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杜甫是“诗圣”白居易是“诗魔”或诗王” 苏轼号称“东波居士”,李白才是“诗仙”。‎ ‎【结束】‎ 23‎ ‎【题文】‎ ‎8.在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时,历城区某学校学生看到下面这幅图片,如果加以文字说明,应该选择 A. 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 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 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像“鉴真像”结合所学知识,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C符合题意;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是玄奘,A不符合题意;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武则天,B不符合题意;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与主动请缨,征战海外无关,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结束】‎ ‎【题文】‎ ‎9.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在《无家别》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导致这一时期“世乱”的主要原因是 23‎ A. 黄巾起义 B. 玄武门之变 C. 八王之乱 D. 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北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不少州县化为废墟,,从此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D符合题意;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与唐朝由盛转衰无关,A不符合题意;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与唐朝由盛转衰无关,B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与唐朝由盛转衰无关,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题干中“唐朝由盛转衰”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教材中安史之乱的影响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答案。‎ ‎【结束】‎ ‎【题文】‎ ‎10.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此后中国历史再度进入分裂混战时期,史称 A. 春秋战国 B. 魏晋南北朝 C. 辽宋夏金 D. 五代十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朝灭亡以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了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D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是西周灭亡后的分裂混战局面,与题干不符,排除A 23‎ ‎;魏晋南北朝是东汉灭亡后的政权并立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B;辽宋夏金是五代十国后的政权并立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C。故选D。‎ ‎【结束】‎ ‎【题文】‎ ‎11.与“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 宋太祖赵匡胤 B. 唐太宗李世民 C. 元世祖忽必烈 D. 隋文帝杨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回师京城,废幼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历史上称这件事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A符合题意;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史称“贞观之治”,与题干中的典故无关,排除B;元世祖改国号为元,进行改制,与题干中的典故无关,排除C;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全国,与题干的典故无关,排除D。故选A。‎ ‎【点睛】题干“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教材赵匡胤建立北宋的史实、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分析得出答案。‎ ‎【结束】‎ ‎【题文】‎ ‎12.宋太祖对大臣赵普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将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这一举措 ‎①造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 ‎②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23‎ ‎③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 ‎④杜绝了武将跋扈情况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将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文轻武局面,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①符合题意;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②符合题意;降低了军队的作战能力,③不符合题意;杜绝了武将跋扈情况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稳定。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结束】‎ ‎【题文】‎ ‎13.下面表格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时间 民族 领导人 国号 ‎10世纪初 契丹 耶律阿保机 辽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宋 ‎11世纪前期 党项 元昊 西夏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民族政权的并立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3‎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辽、西夏、北宋是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从时间上看,辽、宋、西夏曾经并立存在,题干此表反映的是民族政权并立,C符合题意;表格反映的是民族政权并立,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A不符合题意;表格反映的信息是民族政权并立,不是统一国家建立,B不符合题意;表格反映的是民族政权并立,不是繁荣与开放,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结束】‎ ‎【题文】‎ ‎14.苏辙在《栾城集》中写道:“(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番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B. 北宋与西夏和谈 C. 民族交流断绝 D. 南宋与金议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番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结合所学知识,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之后的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A符合题意;北宋和西夏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材料体现的宋辽之间和平局面,不是民族交流断绝,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南宋和金议和后,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故选A。‎ ‎【结束】‎ ‎【题文】‎ 23‎ ‎15.下图便签记录的信息,反映的内容是 A. 契丹建国 B. 党项族的勃兴 C. 女真族的崛起 D. 蒙古族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当时的女真族有许多部落,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定都会宁,国号金,C符合题意;10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定都上京,国号辽,A不符合题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B不符合题意;蒙古各部的统一是铁木真完成的,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图片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教材中金政权建立的时间、民族、建立、都城、国号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结束】‎ ‎【题文】‎ ‎16.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23‎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和南方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此时,北方出现了契丹(辽)政权;之后北宋取代后周政权,并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与辽和西夏并立。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12世纪初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后来灭辽,与北宋和西夏并立。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耻”,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即位建立南宋,形成了南宋与西夏、金的政权并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金灭辽后,再灭北宋,南宋建立。所以南宋与辽不可能并存。故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认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西夏并立。在南宋建立之前,辽已经被金所灭,南宋与辽不可能并存。‎ ‎【结束】‎ ‎【题文】‎ ‎17.浙江杭州西湖边有座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A. 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B. 岳飞是北宋名将 C. 岳家军作战勇敢 D. 岳飞被害 23‎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岳飞领导抗金斗争,体现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A符合题意;岳飞是北宋名将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岳家军作战勇敢是取得抗金胜利的原因,不是人们立庙纪念岳飞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岳飞被害不是人们立庙纪念岳飞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结束】‎ ‎【题文】‎ ‎18.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唐朝商业的繁荣 B.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C. 唐朝农业、手工业的繁荣 D. 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兴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兴起了大的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大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荣,城市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开设店铺,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商业繁荣,不是唐朝,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宋朝商业繁荣,不是唐朝农业、手工业的繁荣,C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宋朝商业繁荣,不是宋朝农业、手工业的兴盛,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结束】‎ 23‎ ‎【题文】‎ ‎19.宋代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在广州、泉州等地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海外贸易。这里的“专门机构”是指 A. 市舶司 B. 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 西域都护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代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广州、泉州是文明世界的大商港,朝廷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A符合题意;澎湖巡检司是元朝时期,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B不符合题意;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理西藏的机构,C不符合题意,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时期设置的管理今新疆地区的机构,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题干中“宋代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在广州、泉州等地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是解题的关键,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结束】‎ ‎【题文】‎ ‎2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 A. 赞美东京的繁华 B. 讽刺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 C. 讽刺金统治者醉生梦死 D. 赞美临安的繁华 ‎【答案】B 23‎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没有接受北宋灭亡的教训,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讽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B符合题意;这首诗是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醉生梦死,而不是赞美东京的繁华,A不符合题意;这首诗只是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醉生梦死,而不是金,C不符合题意;这首诗是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醉生梦死,而不是赞美临安的繁华,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结束】‎ ‎【题文】‎ ‎21.七年级历史课上,王老师出示了如下四幅图片,由此可知这节课探究的主题是 A. 宋朝时期流芳千古的绘画艺术 B. 宋代商业的繁荣 C. 宋朝实现大江南北的统一 D. 宋朝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四幅图片“秧马图”“宋代海船”“清明上河图”“宋代针铺商标”结合所学知识,秧马是宋朝的插秧农具。宋代的海船体现了宋代的造船业发达和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商业繁荣,宋代针铺商标反映商朝已经有广告意识,由以上信息可知这节课探究的主题是宋朝经济的发展,D 23‎ 符合题意;“秧马图”“宋代海船” “宋代针铺商标”反映不出宋朝时期流芳千古的绘画艺术,A不符合题意;“秧马图”反映不出宋朝商业的繁荣,B不符合题意;宋朝没有实现大江南北的统一,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结束】‎ ‎【题文】‎ ‎2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 铁木真 B. 忽必烈 C. 汉武帝 D. 秦始皇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可知,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所以答案选A。‎ ‎【结束】‎ ‎【题文】‎ ‎23.我国历史上结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局面,实现大统一的朝代是 A. 宋 B. 辽 C. 金 D. 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D符合题意;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当时都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A 23‎ 不符合题意;辽与西夏、北宋政权并立,不是大一统的朝代,B不符合题意;金、西夏与南宋政权并立,不是大一统的朝代,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结束】‎ ‎【题文】‎ ‎24.元朝的建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建立者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C符合题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A不符合题意;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B不符合题意;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时期吐蕃的赞普,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结束】‎ ‎【题文】‎ ‎25.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为了对如此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治理,元朝统治者实行了 A. 分封制 B. 行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答案】B 23‎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元世祖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行政机关,直接管辖大肚地区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B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开始实行的政治制度,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政治制度,C不符合题意;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科举制度确立,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题干中“元朝统治者”是解题的关键,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结束】‎ 主观题 ‎【题文】‎ ‎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个盛世描述?诗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 ‎ 材料二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使者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繁盛。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人以上。‎ ‎——《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23‎ ‎(2)依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对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原因。当时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使者是谁? ‎ ‎(3)依据上述两则材料,概述唐朝的时代特征。‎ ‎【答案】(1)盛世:开元盛世;皇帝:唐玄宗 ‎(2)原因:开放的对外政策(意思近似即可)中印交流的使者:玄奘 ‎(3)时代特征:繁荣、开放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中“开元全盛日”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2)根据所学知识,开放的对外政策是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到天竺,天竺是唐朝时对当时印度半岛的总称,玄奘是第一个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介绍到中国的人,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3)依据材料一可知体现了唐朝繁荣的时代特征;材料二体现了唐朝开放的时代特征。‎ ‎【结束】‎ ‎【题文】‎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盖恩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仇敌。”‎ ‎——《贞观政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列举体现这一政策的一个史实。‎ 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23‎ ‎(2)依据材料分析宋朝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 ‎ 元朝疆域图(1330年)‎ ‎(3)依据材料三,请写出元朝为管辖西藏而设置的机构名称,并分析该机构设立的意义。‎ ‎【答案】(1)政策:开明民族政策;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2)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以和为主。(答出一点即可)‎ ‎(3)机构:宣政院;‎ 意义: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辖权。(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比如文成公主入藏。‎ ‎(2)根据材料“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3)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时期管理西藏的机构是宣政院;宣政院的设置使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辖权。‎ 23‎ ‎【结束】‎ ‎【题文】‎ ‎2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1)依据材料写出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答出两条即可)‎ 材料二 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依据材料写出纸币流通有什么优势? ‎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 ‎——南宋《陆游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哪一现象?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哪个朝代?‎ 23‎ ‎【答案】(1)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任答两条即可)‎ ‎(2)纸币:交子;优势:携带方便,有利于商业贸易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3)现象:经济重心的南移;朝代:南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可以概括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币的优势:携带方便,有利于商业贸易发展等。‎ ‎(3)根据材料“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所学知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 ‎【结束】‎ 23‎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