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 MB
- 2021-10-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作者:王安石
本文选自
《
临川先生文集
》
,
作者
王安石
(
1021-1086
),字
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世称
临川先生
.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
简介作者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唐朝
宋朝
第一部分:朗读
仲 隶 尝
啼 焉 邑
扳 谒 称
泯 矣
zhòng
lì
cháng
yì
yān
tí
mǐn
yè
pān
yǐ
chèn
一、读准字音
朗读检查
二、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1
、金 溪 民 方 仲 永
3
、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朗读检查
2
、仲 永 生 五 年
4
、其 诗 以 养 父 母、收 族 为意
……
朗读检查
5
、传 一 乡 秀 才 观 之
6
、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
7
、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 人
8
、余 闻 之 也 久。
1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父利其然也。
3
、不能称前时之闻。
4
、泯然众人矣。
——
愤怒语气
——
惊叹语气
——
遗憾语气
——
痛心语气
三、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朗读检查
第二部分:整体感知
一、归纳文章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写方仲永才能衰竭,
终于成为普通人。
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
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二、思考:
㈠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即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①
童年时期
,
才思敏捷
,天赋极高,有作诗才能,如五岁时就
“
啼哭求之
”
,
“
书诗为名
”
,
“
指物作诗立就
”
,
“
文理可观
”
等。
②
少年时期
,
才思衰退
,大不如前,
“
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
③
青年时期
,
才思平庸
,与众无异,
“
又七年
……
泯然众人矣
”
。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
原因
是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
“
不使学
”
,
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从道理上说,
原因
作者(议论)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
“
其受于人者不至
”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正常学习和教育
.
㈡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本文用
“
伤
”
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
伤
”
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
泯然众人
”
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第三部分:
理解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世
隶
耕。
出生、诞生
仲永
生
五年,未
尝
识书具,
忽
啼求
之。父
异焉
,
给
借旁近
与
之,
属于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曾经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写字的工具
,
对
……
感到诧异
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从邻居家借来给他,
疏通文意
即
书
诗四句,
并自
为
其名。
其诗以
养
父母、
收族
为意,
传
一
乡秀才观之。
写
他当即写了四句诗,
题写
并且自己在诗后题写上他的名字。
奉养
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宗族的人作为内容,
传出去后,全乡的读书人都看了这首诗。
全
疏通文意
自
是
指物作诗
立就
,
其
文 理
皆 有
可 观
者。
邑人
奇
之,
稍 稍
宾客
其父,
这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
文采、道理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乡的人认为他很神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立即完成
值得欣赏
渐渐
把
……
当做宾客
疏通文意
或
以钱币
乞
之。
父
利
其然
也,
日
扳
仲永
环谒
于邑人,不
使
学。
有人
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认为
……
有利可图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
拉扯、强要
每天拉扯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讨取
到处拜访
让
疏通文意
余
闻
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
还
家,
于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
作 诗,不能
称
前时之
闻
。
听说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
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
让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传闻相符合了。
回
相当
传闻
疏通文意
又七年,
还 自
扬州,
复
到 舅 家 问
焉
。
曰
:
“
泯然 众人
矣。
”
回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再,又
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说
舅舅说:“他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已成为普通的人了。”
从
消失的样子
普通的、一般的
之,代指方仲永
疏通文意
补充课文注释
父异
焉
即
书
诗四句
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或
以钱币乞之
父
利
其
然
也
从
先人还家
还自扬州
或:有的人。
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
……
为利。然:这样。
从:跟从。
从扬州回家。
贤
于
材人远矣
卒
之为众人
且
为众人
固
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固:本来。
且:况且。
卒:最终。
于:比
……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加
红色
的词语
王子
曰:仲永之
通悟
,
受之天
也。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
远矣。
卒
之为众人,则其
受于人
者
不
至
也。
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且
为众人;今
夫
不受之天,
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
得
为众人而
已
耶
?
本来
止
能
那些
终于
尚且
达到
译文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
本文用
“
伤
”
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
伤
”
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
泯然众人
”
的哀伤,惋惜之情。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写仲永幼年做诗的非凡才能。
写其父贪利而
“
不使学
”
的错误作法。
奇 才
一奇
:
不识书具,忽啼求之
二奇
:
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三奇
:
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四奇
:
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贪其利不使学。
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请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思考:
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
“
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
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天资非凡。
揣摩语言
1
、
“金溪民方仲永
,
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
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
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2
、分析“父
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
环谒
邑人,
不使学
”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
利”
:
“
环谒”
:
“
不使学”
:
指物作诗立就
不称前时之闻
泯 然 众 人 矣
才能
年龄
生五年
十二三
又七年
伤
“
神童”
常人
3
、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
闻
”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
真实可信
。
2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
见
”的形式。
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
、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
闻
”的形式。
1
、课文
详
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
2
、后两个阶段
略
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
突出
了“伤”这一
主题
。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
“
仲永之通悟
”
确实是
“
受之天
”
,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
“
父利其然也,
……
不使学
”
。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
“
受之人
”
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你怎样认识
“
受之天
”
与
“
受之人
”
的关系,即
“
人的天资
”
与
“
后天教育
”
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小结
本文
寓理于事
,通过方仲永
5
岁到
20
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
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前两段
叙事
,最后一段
议论
。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
就事说理
,提出作者的见解,
画龙点睛
,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第五部分:总结及练习
邑人
奇
之:
以
……
为奇
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
……
奇特
宾客
其父:名词意动用法,
以宾客之礼对待,即
把
…
当作宾客。
利
其然:以
…
为利,名词作动词,
认为
……
有利可图。
伤
仲永:哀伤,形容词作动词
。
词类活用
父
异
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 (
感到
)
诧异。
古今异义
原文
古义
今义
自
是
指物作诗
稍稍
宾客其父
或
以钱币乞之
泯然
众人
矣
此
判断词
逐渐地
稍微
有的人
或许
普通人
许多人
理解下列句式
⒈
“
不使学
”
⒉
“
还自扬州
”
⒊
“
受之天也
”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
“
不使(之)学
”
: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
自扬州还
”
: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
“
受之(于)天
”
: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㈠
对文中的
“
之
”“
于
”
进行归类。
㈡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动手做一做
之
①忽啼求
之
: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
之
: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
之
也久:这事。指仲永父
“
不 使学
”
、
“
环谒于邑人
”
,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
之
闻:的,助词。
归纳
于
①环谒
于
邑人:到,介词。 ②
于
舅家见之:在,介词。
几个特殊句式
1
、
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
“
不使(之)学
”
2
、
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
“
令(其)作诗
”
3
、
还自扬州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
自扬州还
”
㈠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
世
隶
耕( )
B.
未
尝
识书具( )
C.
即
书
诗四句( )
D.
其诗以
养
父母,
收
族为
意
( )( )( )
E.
或
以钱币
乞
之( )( )
F.
从
先人还家( )
G.
贤于
材人远矣( )
属于
曾经
写
赡养
团结
内容
有的人
求取
跟从
比
……
优秀
㈡
指出下列句中的
“
之
”
各指代什么?
A
.忽啼求之( )
B
.借旁近与之( )
C
.邑人奇之( )
D
.或以钱币乞之( )
书具
方仲永
这件事
方仲永写的诗
㈢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稍稍宾客其父。
2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小结: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
爱因斯坦
赠 言
☆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
——
高尔基
☆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
——
毛泽东
赠 言
☆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
歌德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
爱迪生
生之有神,也得
育之有方
,否则大器难成。
相关文档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观舞记》学2021-10-265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丑小2021-10-2622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假如2021-10-2616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7斑羚飞2021-10-264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9观舞记2021-10-267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竹影》学案 2021-10-263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真2021-10-2626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2021-10-266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2021-10-2674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2021-10-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