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3.50 KB
- 2021-10-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孙权劝学》(学案)
文本导读 名师引领
【学习纪要】
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很难说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研究。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体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物的分析能力,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从文中得到启示。
【文体感悟】
走进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北宋陕州下县(今山西夏县)人。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1068—1077)初,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司马光在学术上的不朽贡献是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其他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和《稽古录》。
《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间1362
年的历史。参加编写的还有史学家刘放、刘恕、范祖禹等人,所有文稿由司马光整理、删削、润色而成。《资治通鉴》体例严整,网罗宏富,文笔简洁流畅,博约得宜,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历史经验。
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东汉末,他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后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吕蒙:三国时期吴国杰出将领,他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辅助周瑜等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写作背景
本文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最主要的谋士,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1.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内容结构
第一层(“初”……“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议论轻
松调侃
言辞恳切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文章记叙孙权劝吕蒙在军务繁忙中读书的故事,说明学习很重要。
写作特点
1.本文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学习,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
文章开篇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时,从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功用入手劝说,吕蒙借事务多推托。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作对比驳斥他的托辞,说明没有理由不去学习。文章开篇写吕蒙找理由不学习,后来从鲁肃的话中可揣测吕蒙曾无“才略”,与后文吕蒙的表现、鲁肃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带给一个人的巨大转变。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哪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创始者。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吴国有名的谋士。
2.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
人物对话
3.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4.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刚开始以军中事务繁忙推脱,在孙权现身说法的规劝下,接受了建议。辞学-就学
5.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6.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局部突破
1.请谈谈你对下面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
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揣摩下面
句子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3.说说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什么区别?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 对两个成语典故的理解。
(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磨。刮目,擦亮眼睛。相待,相看待。
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
一、同步练习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卿( ) 岂( ) 涉猎( ) 孰( ) 遂( )
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告诉) (2)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4) 孰若孤(谁)
(5)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6) 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7)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8) 士别三日(分别)
(9)卿今者才略(语气词,不译) (10)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11)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 ) (12)见事之晚(认清事物)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找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1)刮目相待(看):
(2) 吴下阿蒙:
5.区别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 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 》。此书是一部__________体通史。
(2)司马光,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3)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
(3)自以为大有所益 (4)肃遂拜蒙母
8.下列各句中,相同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 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9.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10.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 卿言多务,孰若孤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三、拓展延伸
12.学了《孙权劝学》一文后,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
1.qīng qǐ shè suì shú
2. (1)告诉 (2)推脱) (3)难道 (4) 谁 (5)认为 (6) 粗略地阅读
(7)当道,当权 (8) 分别 (9)语气词,不译 (10)于是,就
(11)到了……时候 (12)认清事物
3.“邪”同“耶”,语气词
4. (1)比喻人学识尚浅。 (2)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5.(1)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长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6.(1)资治通鉴 编年体 (2)北宋 政治家 史学家 (3)诗 书 礼 易 春秋
7. (1)研究儒家经典 (2)了解 (3)好处 (4)于是,就
8.C(A 动词,掌握/能源动词,应当;B介词,用/动词,认为;C动词,了解、认清。)
9.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或“好处”)。
10.(1)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2)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11.B(正面)
12.(1)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要勇于给别人(朋友)指出缺点或不足
(3)要认识到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的必要性(联系文章内容和个人实际谈)。
(4)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素材大观园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计1362年,取材广博,除十七史以外,还有稗官野史、传状碑志、总集别集和百家谱录等322种。史料取舍谨慎,考证翔实,文字质朴,叙事清晰,文笔流畅。这部宏伟的历史巨著,由编辑到成书,历时十九年。
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
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
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
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
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
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
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
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
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
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
司马光六十七岁时所书
资治通鉴 司马光墓
相关文档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学2021-10-267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导2021-10-265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8竹影2021-10-263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2021-10-2623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竹2021-10-2630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2021-10-2680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2021-10-2642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2021-10-2644页
- 新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2021-10-2635页
-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福楼拜2021-10-263页